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未名湖传奇 第二十八章 电影的魅力

简宁发现,和意气相投的人一起讨论电影,伊森总能站在文化的高度讨论电影。这是简宁无法达到的高度,这令他佩服,也令他有些嫉妒。

他们谈法国电影,有人说:“中国的导演无论如何是拍不出《天使爱美丽》这样的经典文艺片。而像朱丽叶比诺什出演的《蓝》这样的文艺片的巅峰之作,在中国恐怕永远也拍不出来。”

另一人说:“法国文艺片兴盛就如同美国好莱芜的商业大片在全世界的霸权一样,在世界上有着绝对的领导权。”

伊森的观点:“一方面是中国电影人的能力,其次是中国缺少文艺电影的土壤。多少个世纪以来,法国对文化的崇拜已经让文化渗入到他们民族的血液中。法国人可以在外辱当前,为了不让巴黎遭到掠劫可以拱手把巴黎相让。所以法国人崇尚艺术,尊重历史,热爱文化。法国的城市巴黎古老中孕育着最优雅的时尚,而这种时尚和他的文化始终交融的如此完美。时装大师伊夫圣罗朗几乎就是一个艺术大师,法国的农村古朴宁静优雅,许许多多的酒庄有着古老的历史和自己与种不同的酒庄文化。”

有人说:“整个法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文化的丰盛的资源。例如中国的银幕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而且是大城市,所以中国农村就很难去看电影。在法国银幕分布就很均匀,农村就可以很方便地驾驶着着车去镇上看电影。”这个同学照搬法国电影史里老师的观点。

伊森接着说:“法国的电影观众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对本国电影文化的认同,尤其是对本国艺术电影的认同。法国的艺术电影如同巴黎的时装成为他们文化中的不可或却的一部分。他们已经养成对特殊的文艺片的口味。法国的电影其实是世界电影的真正中心。”耿肋的观点。中国也拍文艺片,可是拍出的东西却始终和大众隔膜。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荒芜注定中国的文艺电影最终的没落。”

小倩频频点头,她接着说:“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反而由别的国家继承下来,很多传统的文化礼仪没落,新的文化没培植起来。文化没有根基和土壤,让没有文化的人拍电影,又能拍出怎样的点呢?。国人尽管拿了金棕榈,也不足以说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哪怕中国的电影拿了奥斯卡,也只是说明中国电影的投机的成功。”小倩的观点,大家心悦诚服。

而和耿肋交流电影,他往往从一种哲学视觉看待电影。

说起《泰坦尼克号》里的人物,耿肋的观点视觉独特:“jack其实是个“人生的赌徒”,或者说,是个彻底的存在主义者,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四海为家,今朝有酒今朝醉,绝不虚度人生(从他在贵族酒桌上的一席话也能反映出这点)。jack知道,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每天醒来都是崭新的一天,因此他努力生存,享受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欣然接受上帝赐予的每一个机会与运气。面临死亡,他坦然接受死亡,没有犹豫,。活脱脱一个萨特在世啊!”

小倩频频点头说:“我们拥有的只有当下,即使我们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但是,这一刻,我们彼此相爱,我爱你,我也知道你爱我,那我们就应当把握当下,别管未来。我不能保证我爱你生生世世,但我保证这一刻,我对你的爱火是那么炙热!”

简宁是一个骄傲的巨人,同时也是一个自卑的矮子。他明白,无论在伊森还是耿肋面前,他都是一个平庸的存在。

简宁喜欢艺术电影,但看到一部艺术电影的时候,他自己对电影的体会和理解总是和电影的本质有很大出入,他为自己不能很好地欣赏艺术电影而烦恼。

简宁问小倩:你为何选修哲学课程。

小倩:学了哲学才能懂得艺术电影,艺术电影就是哲学电影。再说,哲学能指导我们的人生。

简宁:“哲学能给人以指引和思考,但哲学代替不了生活。人有时候会受困于自己的思考,愈思考愈困惑,愈思考愈孤独。”

小倩:“说你么?那是因为你找不到释放自己的出口。”

简宁:“我觉得你说得话挺有道理。”

小倩:“这都是我爸说的话。”

“你受你爸影响很深。”简宁很羡慕小倩有一个好爸爸。

“是的。是我爸坚持让我考北大的,我本来想报考电影学院。”

“你有恋父情结!”

“嗯!他让我看老庄,接触西方的一些哲学体系。他说人的思想和精神要有东西支撑,才能应付复杂的人生。

“你爸爸好有智慧。”

小倩笑了:“在家永远跑在前线是我妈,我爸养尊处优。就知道笙拉弹唱,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论什么大事小事到了他这里那就不是个事。”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叫生活有智慧。”

“每每我妈遇到不开心的事,经我爸一分析,一开导立马就乐呵呵的了。”

“天下真有这样的爸爸?”简宁想,同时他想起自己的爸爸。

简宁专门旁听“哲学与电影”这门课程。

老师把各种哲学与电影结合,既生动剖析了电影,又对世界和人生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

老师在赏析奥斯卡获奖的艺术电影《安东尼亚家族》时生动阐述男权政治、经济体制缺席的社会环境,自然循环论的世界观。

电影对宇宙和生命自然状态的接受。用空镜头,大远景展现大自然,突出时间流逝日月交替。坦然面对生死无常,打破人定胜天的理念:死亡是一种常态,偶发死亡是一种常态,死亡来了坦然面对超越伤悲,听天由命

在赏析法国经典文艺片《蓝》时,揉进大量的哲学派别的学说。

讲到叔本华:世界第一幸事是不生存在世界上,第二幸事是死亡,世界上一切无价值,否认道德伦理科学。

接着生发出尼采的超人哲学,不要科学道德,上帝在审美状态上,像杂技演员一样踩着钢丝在空虚之上舞蹈,在没有意义的状态下踩着舞蹈生活,做一个超人,尼采超越了叔本华,肯定了艺术的价值。电影以尼采“在空虚中跳舞”为救世良方。

加缪的荒谬的哲学观,给简宁深刻的启示。

简宁并不了解《钢琴师》艺术价值。老师用存在主义启发了他。

《钢琴师》用存在主义完全解释的通。所有犹太人都遭到了屠戮,他东躲西藏,很侥幸他碰到一个德国军官,很侥幸他躲藏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很侥幸这个德国军官喜欢音乐,很侥幸这名纳粹军官还有些良知。这名军官听了他弹奏一曲后,放了他,还帮他逃走。后来这名军官作为战俘被枪决。所有这一切只能用存在主义荒谬论来解释。

而这部电影呈现的就是世界的荒谬本质。

死亡是常态,偶发事件是常态,不幸是常态......他想起自己的沉沦,他想起自己的那次自杀,想起漫长的孤独的生活,想起小宇......

简宁觉得可以化解自己的不幸。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