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禅边浅唱 §第十八节 到底谁狂

“狂”者,按辞典的解释,有四层含义:一指精神失常,所谓疯狂、丧心病狂是也;二指猛烈,如狂风、烈马狂奔;三指纵情而无拘束,如狂喜,狂放;四即狂妄和极端的自高自大是谓。需要指出,此处谈论的“狂”,仅限于第一层意思,即从精神、理性之层面辨析正常或不正常。

而之所以有此一辨,亦有感于一则禅宗典故。典出《五灯会元》卷二:

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

“郎将狂邪,何为住此?”

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浮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怎么能)自由出(拔)?”

二人感悟,叹息而去。

这里也需要略作一点解释。上文中之“师”者,指的是智岩禅师。智岩俗姓华,曲阿(今江苏丹阳)人。曾为中郎将,频立战功。四十岁后始出家。后谒见牛头宗一世法融禅师,领悟禅旨,受命为牛头宗二世。

毫无疑问,从智岩的身世及他与两位专程上止劝其还俗的昔日部属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个神智正常而信念决绝的高僧。之所以被他的老部属目之为狂,乃源于他们对他的误解。其理由或潜台词想必便是:好端端的一个卓有战功的中郎将,怎么忽然抛却荣华富贵遁隐山林了呢?这有悖常情之举,岂非太不正常了吗?

不正常,无疑是可以日之为狂的。

问题是,抛弃世俗的一切,做出有悖于人之常情之抉择,但神不疯,情不迷,是否便可以等同于不正常呢?

岂止不可。按智岩禅师的逻辑,他的举动还恰恰是清醒的标志。而那两个好心的部属则反而是真正的狂,且还执迷不悟,危险得很呢!“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

听听吧——他这话何止是仪仅在对两位好心而“狂正发”的老部下而言?简直就是向你、我、他各色人等当头棒喝呢!这世上像智岩禅师那般遁隐山林之士,古往今来,从来就是极少数而已。而从俗恋世之人,虽说是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追求,但从实质上论,有几个不“嗜色淫声,贪荣冒宠”的,又有哪一个摆脱得了流转生死,之命运的?

我们不也“狂正发”吗?

而智岩,是否便因此而如他自己所相信的那样,“我狂欲醒”,因而便可能摆脱“流转生死”之命运了呢?或者说,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到底是智岩的逻辑更合理一些,还是他那两位好心的部属的逻辑更对我们脾胃一些?多数人恐怕在理论上会对智岩的言论有那么点儿共鸣,行动上则更倾向于那两位部属的——不倾向也不可能,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能遁隐山林、也绝无一片理想的“山林”可供我们遁隐的。尽管谁的现实生活都远不能称得上如意,但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或曰习以为常的生活。习以为常的东西,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它可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可小觑的制约甚至戒命。违拗它本身便形成一种痛苦,更何况还显得不那么正常!不正常者,即便不算“狂”,也离狂不远了。而谁也不希望被视为“狂”,不是么?

这恐怕也是智岩禅师那两位部属听了他一番高论后,虽然“感悟”,却并没有因此而立地成佛,留下来追随智岩,而是“叹息而去”的根本原因。

去则去矣,毕竟还是叹息了两声。这说明他们多少还是心有所动的。甚至,他们从此对自己习以为常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有所怀疑,以至于真个“狂”起来,也未可知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两位老兄则未免有点儿迂了。因为在我看来,智岩禅师和他俩虽然都认对方为“狂”,实则谁都不狂,且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彼此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因而谈不到一块去罢了。道不同,不相与谋便是了,何必去深究谁醒谁不醒的呢?这世上的活法和主张,历来就纷纷纭纭,信什么就怎么过,爱什么就怎么活罢。只要不疯、不傻、不丧矢理智、不伤天害理,怎么活还不是一世人生?

这看法也许消极了些,却实在。当然,还有那么点儿无奈吧。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