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在时间的深处 §慈母手中线,牵动我们哪一根神经?

冬至已过,新年将临,寒风凛冽,春节在即。远在外乡的游子们,将踏上探家的旅程。

世界越来越大了,如今,我们都在异乡的路上行走。

世界越来越小了,随时,我们都可能在某处相遇。

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的中国,年轻或已不年轻的男人女人,离家创业辗转南北,漂洋过海求学深造;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见到华人的足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成为海内外新一代的“游牧民族”。

重读唐代诗人孟郊(浙江德清人)那一首“游”遍华夏大地的“游子吟”,目光多次停留在诸如“慈母”“归”(迟迟)“报”(回报)这些语词上。……狭义之解:“游子”之“出游”,因生计所迫,是无奈之举;一旦功成名就,理当回归故里、回报故乡。寸草之心、报得三春之晖。亲情、感恩、孝道——这是德清县政府举办“游子文化节”的原始动机和文化底蕴,也是儒家文化“仁”“义”“德”的核心理念之一。2003年的第一届游子文化大奖赛征文,作者的选材和作品基调,大多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其中不乏感人至深之作。

然而,孟郊老前辈也许没有预料到:这一个“游”字,原本是个动词,必然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一千年过去,汉字的重组,不断产生出新的语词:

我们开始热爱“旅游”、热衷于网上“游逛”、商界对“游资”蹿动方向高度敏感而又充满警惕、人们对未来的决策和情感选择“游移不定”……无论你是在商海中奋力“游泳”,还是在都市水泥丛林里迷惘地“游荡”;无论你是在职场上拼搏四处“游说”,还是在互联网上登陆博客打“游击”——

呵呵,只一个“游”字,就把你、我、他(她)的现实生存现状,高度形象地概括了。

尽管这些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游”字,并非是孟郊先生“专有”的那个“游子”的“游”,并逾越了原先约定俗成的“游子文化”的边界。但它也许会提醒我们注意到,在华夏土地上,传统农耕经济的逐渐萎缩,全球性的“游牧”生活方式的盛行,正在日益催化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外延、更宽泛广义的“游子文化”,正在悄然而又必然地滋生、派生、衍生出来。

我们也许会逐渐认识到:传统“游子文化”中的“回归”“回报”的道德内涵,与现代人“落地生根”以及“世界公民”的现代精神,彼此之间既有内在的传承性和相关性,又有传统与现代、恪守与开拓的矛盾冲突。写作意味着“发现和表述”——记录并表达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写作者不同的感受与记忆。

因此,这一届新浪网“游子文化”征文,我们有理由对所有的征文作者,抱有更为殷切的期待:少一些陈词滥调、多一些真知灼见;少一些模式化的怀乡之情,多一些开创性的挑战之意;少一些泛泛的感情寄语,多一些对自我内心的探讨和挖掘;少一些人云亦云的附和,多一些个性化的思考与检省。

那一根延续千年的“慈母手中线”,柔软坚韧,绵长无尽。在今天,它将重新挑动我们的哪一根神经?触碰我们哪一番思绪?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线头,会牵出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遗失的情感、一个未曾涉及或被疏忽的话题。

我们等待着将用无数根“慈母手中线”织成的无数件“游子身上衣”——无论时尚先锋还是朴素随意,至少,“衣”当扬长避瑕,“文”当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