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军旅小说50年 §3.曲波、李英儒、冯德英等作家的创作

在《保卫延安》之后,军旅小说形成一个新的浪潮,长篇小说佳作迭出。如曲波的《林海雪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刚》、柏山的《战争与人民》、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李克、李微含合著的《地道战》等等。如果说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初步出现繁荣景象,那么是以军旅长篇小说的佳作迭出为其主要标志的。因篇幅限制,对这个时期的作品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我们只能择其影响较大的,加以简要评介。

《林海雪原》:曲波作。1957年9月作家出版社初版,1962年、1964年、1978年、199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版。作品描写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地区,以团参谋长少剑波为首的一支36人的人民解放军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同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土匪武装力量周旋,斗智斗勇,最终全歼敌人。作品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等为主要情节,展示小分队在远离主力部队情况下,英勇机智歼灭顽敌的战斗历程。通过一连串惊险曲折的战斗故事,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刘勋苍、栾超家、高波、李勇奇、白茹等生动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侦察能手杨子荣智勇双全、胆识超人、生死无惧的英雄形象尤其具有魅力。林海雪原的雄伟壮丽,战斗生活的惊险,小分队指战员的机智勇敢以及敌人的凶残狡诈,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作品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情节环环紧扣,一波三折,读来惊心动魄。小说基本上采用通俗小说的格局,语言浪漫夸张,思想单纯明朗,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复杂性开掘不多。出版后,深为广大读者喜爱,是当代文学中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之一。

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是深受广大读者称赞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位1937年便投身抗战的八路军老战士,1940年开始文学生涯,所写的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原载于《收获》1958年第6期,同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1960年,作者对初版进行了修改,1962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小说描写了1943年作为华北日伪指挥中心的河北省保定人,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为争取、瓦解及分化敌伪军以孤立日寇而进行的一系列艰苦复杂的斗争,同时也描写了革命者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小说着力塑造了杨晓冬这个坚定刚强、机智勇敢、富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地下工作领导人形象。他只身闯入“虎穴”省城,与伪省长、商会会长巧妙周旋,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了敌人防守省城的治安军司令部,破坏日伪军围剿根据地的计划。被敌人逮捕后,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利用敌人提供的酒宴机会发表革命演说。当敌人抓来他的母亲迫使他就范时,他经受住感情上的巨大痛苦,作出了忠诚革命的无悔选择。小说还刻画了金环、银环这对同胞姐妹的艺术形象。金环泼辣、勇敢,对敌人嫉恶如仇,对同志热情无限,为革命她忍受失去丈夫的巨大打击,最后壮烈牺牲。妹妹银环性格与姐姐形成对照,她外表沉静温柔,思想单纯,追求进步,一度迷恋过革命意志脆弱的高自萍,后来在杨晓冬的启发和感召下,提高思想觉悟,积极配合杨晓冬开展革命工作。小说发表后,以其题材的新颖,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鲜明而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在50年代的军事题材“长篇热”中,还有一位备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喜爱的小说家,他叫冯德英,山东乳山人,幼年读过抗日小学,当过儿童团长。他于1949年参军,以创作“三花”(即《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而负有盛名。“三花”系列长篇曾译成日、俄、英、越、朝等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苦菜花》是冯德英的代表作。它是根据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借助艺术构思而写成的反映胶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地主等进行英勇抗争的作品。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人物刻画生动丰满,成功地塑造了母亲——娟子妈的形象。这部小说通过许多激动人心场面和动人情节的描写,细致地揭示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境界,充分反映了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人们不仅要同鬼子汉奸、间谍特务进行较量,还要与头脑中的封建思想、习惯势力展开搏击。母亲抚育子女的茹苦含辛,落入日寇手中受尽严刑拷打而英勇不屈,在整个斗争中识大体、顾大义,都写得极为感人。小说语言清新流畅,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刻画细腻真实。作品的不足是许多人物出场与消失过于匆匆,显得不够完整。《迎春花》和《山菊花》作为《苦菜花》的姊妹篇,也以胶东人民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前者描写村支书曹振德率领贫下中农与地主和反革命展开尖锐复杂的斗争;后者突出刻画桃子由农村妇女成长为革命母亲的过程。这些作品都保持了《苦菜花》的艺术风格。作者情感真挚浓烈,语言笔墨富有胶东地方色彩。

汇入这个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小说创作大潮的,还有刘流的《烈火金刚》,慕湘的《晋阳秋》,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克、李微含的《地道战》,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徐光耀的《平原烈火》等等。这是建国以来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军事战争题材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作家们刚刚从战场上走来,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带着对战争生活的深刻体验,以澎湃的激情投入创作。因此,其作品一出版就受到广泛的关注,有的很快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这个时期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为新中国军旅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思想内容影响几代读者,其关注生活的热忱及其作家高度的使命感,成为中国军旅作家的优秀传统。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