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于1949年天津解放时随军进城,起初在《天津日报》编辑文艺副刊,后来从事专业文艺创作。他的代表性作品,除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等之外,就是长篇巨著《风云初记》。
《风云初记》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既具有众多同类题材作品揭露侵略者罪恶,弘扬抗敌御侮的民族气节,讴歌共产党领导这一共同的意蕴,更有作者在这场战争中的独特感受,并通过这种独特感受的抒发,使作品的全部内容个性化、诗意化。小说的男主人公芒种和春儿,在抗战爆发之前,是华北农村靠勤劳双手种地为生的平凡夫妻。但是,“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敌人的入侵激起了这对夫妻强烈的爱国心。这时候,曾参加过高蠡暴动,后来投奔红军参加了长征的高庆山重新回到家乡,根据党的指示,建立抗日武装和抗日政权,芒种成了抗日武装骨干,春儿成了当地抗日运动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平原上最先觉悟起来的一代新农民。做军鞋、护伤员、拆城、破路、斗争汉奸地主等等这样一些看似平常但却与整个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融为一体的活动,使他们原先那些作为传统农民的勤劳善良的品质,升华成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清醒而又欣喜的心情回首刚刚过去的战争岁月,赞美冀中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的和阶级的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坚忍不拔,乐观向上,战胜艰难困苦的宝贵精神。
与孙犁同样写华北地区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还有著名作家梁斌,他以长篇小说《红旗谱》称著文坛。梁斌是河北蠡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在家乡冀中平原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冬,参加了当地农民反抗地方政府肆意征收苛捐杂税的斗争——“反割头税运动”。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戏剧。1935年回到北京,同年以高蠡暴动为题材创作了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夜之交流》,发表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丁》上。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担任冀中地区新世纪剧社社长。1939年起先后担任蠡县游击第11大队政委、冀中文化界抗战建国联合会文艺部部长、晋察冀边区文联委员、冀中文化干部学校副校长等职。1942年起开始从事地方工作,先后在中共蠡县县委、武强县县委任职。1948年随军南下。担任湖北襄樊地区宣传部长、《襄阳日报》社社长。1952年调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4年调入北京,任中央文学讲习所支部书记,1955年加入中国作协并调河北省文联任副主席。此后担任并调河北文联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当选中国作协理事。1980年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81年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1982年调至天津,任天津文联名誉主席。
在写作《红旗谱》之前,以高蠡暴动为题材,梁斌写过多部作品,除《夜之交流》外,1942年创作了短篇《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将其扩展为五六万字的中篇《父亲》。该作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和朱老忠一家的遭遇已初具雏形。后来他又写了五幕剧《五谷丰收》和几个短篇,其中陆续出现了《红旗谱》中的部分人物原型。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准备,梁斌才投入《红旗谱》的创作。梁斌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红旗谱》的续篇《播火记》、《烽烟图》以及《翻身记》,文集《笔耕余录》,长篇传记文学《一个小说家的自述》。
长篇小说《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作者原计划连续写5部,实际完成3部。第1部《红旗谱》33万字,1957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1958年、1959年、1966年再版。1966年版收入记叙再版情况的《后记》。其续篇第2部《播火记》,44万字,1963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第3部《烽烟图》,40万字,1983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以淋漓酣畅的笔墨,在我国整个民主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绘制了冀中人民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小说通过朱老忠和严志和两个家庭的变迁,通过他们的悲欢离合和革命活动,层次分明地描写了从20世纪初开始三代农民的革命英雄谱系。《红旗谱》主要围绕着“反割头税斗争”、“保定三师学潮”这两个中心事件展开;《烽烟图》描述了冀中人民投身抗战的图景。小说突出地塑造了朱老忠这一丰满的农民英雄形象,是当代小说史上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收获,同时还描绘了运涛、江涛、大贵、二贵等迅速成长的青年农民的先进典型。《红旗谱》另一重要的艺术探索在于小说的民族化成就。作者继承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予以发展和创新,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为当代文学作品的民族化做出了宝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