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军事文学的蓬勃发展,表现在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不断涌现一批具有崭新艺术风格的作品。而小说是走在最前面的文学门类,在拨乱反正、革故鼎新的变革中,小说充当了主攻手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军旅小说的活跃发展,可以看作是整个军事文学在变革中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对“左”的思想禁锢的勇猛冲击,还是对传统陋习的大胆破除,抑或是向新领域、新境界的探索与开拓,小说都以其特有体裁和表现方式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人们习惯将文学称作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实就文学生存的基础和发展契机来说,它像社会的影子,它的兴衰荣枯无不牵系于社会历史潮流的浮降升沉。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给军事文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果说,新时期军事文学有一大批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作品问世是军事文学实绩的话,那么,比之更重要的,是新时期的军事文学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造就和产生了一大批在创作上卓有建树的中青年作家,对军事文学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创作,不仅给中国军事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青春活力。同时,也给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讨论建国50年的中国军旅小说,这将是我们着墨最多的一部分。新时期以来,除了写南线战事及前边提到的一批老作家的作品外,更主要的是,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作家的崛起,他们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左”的思想桎梏与陈旧艺术藩篱的冲击和突破,都是向新时期现实需要的一次靠拢和贴近。
关于写南线战事的作品,前边已经提及,不过标志着军事题材小说走向及更大的成就的,是除了南线战事之外军事题材领域的全面拓进。比较有影响的,如朱苏进的中篇小说《射天狼》、长篇小说《炮群》、《醉太平》,刘兆林的《索伦河谷的枪声》、唐栋的《兵车行》、李本深的中篇《沙海蜃楼》。因对人性的探索而获好评的作品,如海波长篇《铁床》、短篇《彩色的鸟,在哪里飞徊》。刘亚洲写两代军人情怀的长篇《两代风流》也是80年代的书坛热点。反映士兵领域生活的作品就更多了,如简嘉的短篇《女炊事班长》、王中才的短篇《三角梅》、李荃的《路魂》。徐贵祥的中篇《潇洒行军》和《弹道无痕》以其充满阳刚之气的抒情而独具特色,成为写和平时期军营生活作品中的佼佼者,后者还被改编成电影。
在新时期涌现的优秀军旅作家中,还有一批没有战争经历的作家创作的革命战争历史作品。这批作品,以莫言的中篇系列《红高粱》为发端,形成了创作革命历史战争小说的热潮,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的作品。这批作品中,比较出色的有苗长水的反映革命老区的历史题材作品《冬天与夏天的区别》和《犁越芳塚》;有乔良反映长征历程的中篇《灵旗》。这些作家和作品的产生,标志着新一代军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手法上,他们都有别于老一辈作家的传统思路,一些作家的语言表现及创作手法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新潮派的影响。但有一条基本不变的,那就是革命英雄主义始终是创作的主旋律,讴歌正义,鞭鞑邪恶始终是创作的主调。正是因为如此,这批作品才成为军事文学史上的灿烂一页,得到文学界的认可和关注。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研究八九十年代军旅生活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军人生活的体验为主旨的青年作家中,有一批颇为值得关注的文坛新秀,他们的作品,填补了老一辈作家描写现实的空白,充满鲜活的气息。这批作家中,比较出类拔萃的,如闫连科、徐贵祥、陈怀国、石钟山、赵琪、陆颖墨、张惠生、张卫明等人,这批作家扎扎实实地感受军营生活,认认真真地写自己熟悉的军人,他们虽然没有达到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程度,但在新旧交替的时期,特别是文学受到市场影响,不少人改弦易辙在写其它题材或纯粹为金钱而写作的时候,这批作家执著于军事文学创作的精神,代表着中国军事文学的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