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除了刘白羽、魏巍、徐怀中等有新作不断问世以外,作品数量较多,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比较执著,且成就较为显著的,当数黎汝清。1928年出生于山东博兴的黎汝清,1945年参军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曾参加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建国以后当过教导员、医院副政委、党委秘书等,早期曾在业余时间从事儿童文学和诗歌创作。1962年调南京军区创作室以主要精力从事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多年以来,这位勤奋的老作家恪守自己的座右铭:“面对稿纸,背对文坛。”意在躲开文坛上浮躁的喧嚣和毫无意义的名利纷争,一心埋头文学创作。因此,他很少参加什么文学活动,一直勤勤恳恳地埋头创作,他自《海岛女民兵》之后,从“文革”后期至今已创作了《万山红遍》、《叶秋红》、《冬蕾》、《雨雪霏霏》、《生与死》、《芳茗园之夜》、《深谷英魂》、《湘江之战》、《碧血黄沙》、《故园暮色》、《漠野风尘》、《故园夜雨》等15部长篇,共约700余万字。《皖南事变》是影响较大的长篇,也引起过文坛上的争议。
新时期以来,黎汝清的笔触指向主要是革命战争的历史,特别是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又主要以悲剧事件为主,如皖南事变、湘江之战、西路军征战等等,这些事件,长期以来曾被视为创作的禁地,因为这些事件往往都是以我党我军遭受重大损失而成为事件主题的。因此,这些事件也像谜一样,长期以来令人感到扑朔迷离。黎汝清1987年问世的《皖南事变》,就有了悲剧题材开拓和创新的意义。《皖南事变》既是一次题材的突破,人物形象创新的突破,同时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上也是一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皖南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一次历史悲剧,是由***精心策划的“千古奇冤”,这次事变,使新四军9000将士成为冤魂。皖南事变,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是一首悲壮的史诗,造成悲剧的深刻原因既有反动势力的围剿和阴谋,同时也有革命者自身的重大失误。历史的灾难往往造成文学的不朽,因为以历史灾难为题材的悲剧文学所提供给人们的内涵更为深刻。所以,《皖南事变》所提供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已经超出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及其战略战术得失的一般意义,它具有自身更为独特的审美效果,因为悲剧往往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它能激起人们更深邃的思索,给人以崇高与美的精神陶冶。《皖南事变》一书,有评论者认为具备了“史诗的品格”,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大胆地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求真辨伪,发隐掘微,作出了独树一帜的雄辩结论,避免了对人物作出简单的道德评判。正如作者本人在《皖南事变》后记中所言:“如果要问这部作品的凝聚点,它是九千人的大悲剧。通过这场大悲剧,展示人类的优点和缺点,展示历史悲剧与性格悲剧的密不可分,展示人类性格中的善良与丑恶并存,伟大与渺小并存……”作为一部文学著作,作品强烈的思辨色彩,为人们提供了一部9000人命运急剧变化的人生启示录。皖南事变是一个大悲剧,更是展示各类人物复杂内心的历史大舞台。在这里,伟大与渺小、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鄙、忠诚与背叛、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幸福与灾难,构成了不同人物命运的发展史,是一部形态各异的人物心态图。许多人物在死亡面前的种种表演,给人们以深刻的思索和启示。许多人物在种种条件下悲剧式的牺牲,不仅包含着人格美和心灵美的张扬,而且有思想和道德的撞击,从而加深了人们对生活内涵的理解。作为一部悲剧作品,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它对读者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和深远的。
石言(1924—)是与黎汝清同时活跃在军旅文坛的南京军区作家。石言,是浙江平湖人,出生书香门第,1941年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有较深的文学修养。1942年参加新四军,随即开始发表作品。他一直在文艺单位工作,曾担任南京军区文艺处副处长,话剧团、歌舞团团长,创作室主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石言崇尚战争文学的史诗品格,他的个人创作却追求抒情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在短篇小说中逐渐形成了婉约、缜密而秀美的艺术风格。1950年发表《柳堡的故事》一举成名,后也因其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新时期开始创作后,他以《漆黑的羽毛》和《秋雪湖之恋》分获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他创作的《魂归何处》因对战争的反思和人性的探索而为文坛所关注。《秋雪湖之恋》是作家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短篇佳作,作品表现的是十年动乱的生活,它之所以给人别开生面之感,就在于作家采取了一种新的或更高一些的生活观察点。小说并不讳饰那些动乱岁月中发生的生活悲剧,然而却在邪恶压顶的环境中,充满诗情地礼赞着与之抗衡的善与美的力量,礼赞着人民战士为保护群众而进行的曲折坚忍的斗争,就像是乌云缝中的一块蓝天。秋雪湖畔部队农场饲养班的6名新老战士,在奸佞当道、蛇蝎横行的岁月里所展开的抗暴御恶、英勇机智的斗争,是特殊的又是典型的。它展现了***、“四人帮”反革命势力笼罩大地时的阴影,也揭示了这帮邪恶势力的虚弱本质。小说中班长严樟明形象的塑造,给人以散发着军人气息的质朴美感。
彭荆风也是新时期创作颇丰的部队老作家,他原名彭芝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从事民族工作,业余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加入中国作协。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2年深入滇南地区体验生活。1968年受“***”迫害,被监禁达7年之久。1979年春平反。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昆明军区编辑、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云南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1952年起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关人》和《卡瓦部落的火把》、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与人合作)。1977年以后发表《驿路犁花》。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及一系列中短篇小说《错位》、《宦海》、《杏花如雪》、《师长向士兵敬礼》、《赛虎》等。他的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为一位部队老作家,他多年来勤于笔耕,且执著地讴歌边疆军民的斗争生活。
莫应丰(1938—1989),湖南桃江人。自幼家境贫寒,读书4年半被迫辍学。建国后才又继续读书。1956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附中。1959年入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1961年参加广州军区空军文工团。1970年起在长沙群众文化室工作。1972年在《湘江文艺》上发表处女作《中伙铺》。197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兵闯大山》。1978年调至湖南电影制片厂从事专职创作。1980年加入中国作协,后当选湖南作协副主席。代表作为优秀长篇小说《将军吟》,该作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竹叶子》(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集《难与人言的故事》、《鹿山之谜》,长篇小说《走出黑山林》、《风》、《美神》、《桃园梦》等。
《将军吟》是莫应丰的代表作,1980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较早,也是较有影响的一部正面反映“文革”浩劫的长篇小说创作。小说初稿完成于“文革”末期,显出作者当时的勇气。粉碎“***”后重新整理定稿。小说以三个军队老干部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对***、“四人帮”的不屈反抗斗争为结构,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期令人心悸的纷乱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从“揪斗”干部到抢材料、夺权、绑架和审查处理干部等事件在小说中都有正面的描写,但作者并不单纯地局限于这些劫难,而是以更多的、更加饱满的笔墨刻画了一批虽经历磨难,但不甘屈服、勇敢斗争且意志弥坚的老一辈革命者的形象。兵团司令员彭其是小说着力表现的英雄形象,显然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刚正不阿、临危不惧,光明磊落,博大深沉,是一代革命家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作者把他当做一个综合的形象,力图写出他身上那种磨灭不了的希望光芒,以使那些在黑暗中丧失信心的人从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起来,尤其是第十四章“老人心”,最受人称道——彭用一个“小小的阴谋”教训了那些狂妄的造反派,玩弄他们于股掌之上,表现出成熟的政治经验。他用了几个小时,不休息,不吃饭,滔滔不绝地劝导大家,又像孩子一样天真,敞开了一个老人的慈祥心,其大将风度和赤子情怀,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刻画。与彭其相对照的是政委陈镜泉的形象。他的性格比较复杂,既对党忠心耿耿,但又有点懦弱和迟疑,在当时文坛对正面人物的塑造中,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小说出版后反响较大。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老作家叶楠的《淹没不了的往事》也较有影响。
除了以上老作家之外,新时期以来汇入创作潮流的老作家们可以说举不胜举,如中篇小说中就有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几乎在同时,他的短篇小说《我们的军长》因得力于他当年在新四军生活的体验,写得曲折动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荣获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还有老作家孟伟哉的《一座雕像的诞生》、叶楠的《淹没不了的往事》。长篇小说有冯德英的《大地与鲜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苏策的《远山在落雪》、刘知侠的《决斗》、寒风的《淮海大战》等。短篇小说就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叶文玲的《寂静的山谷》,陆柱国的《岔路口》,黎汝清的《战地情思》、《子弹洞穿的水壶》,孟伟哉的《一个参谋和三个将军》、《一匹马》,王群生的《彩色的夜》(获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邓友梅的《战友朱彤心》,叶楠的《一帆风顺,燕鸥》、《祝你运气好》、《画眉鸟婉丽的鸣声》、《红军轶事》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将军萧克的《浴血罗霄》,将军虽不是专业作家,但却因为深刻的生活体验,小说写得有声有色。该书1988年8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初稿完成于1950年,并于“文革”中被打成“大毒草”,几经波折才得以出版。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历史背景,着力描写赣西苏区罗霄纵队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受上级指示,在战略目的、行动路线和意图都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向北转战的经历。小说构思错综复杂而脉络清晰,由罗霄纵队上层领导郭楚松、杜崇惠、黎苏等写到宣传队、侦察员、理发员、炊事班长等20余人,并且涉及到了后方的军人家属和老百姓,同时生动塑造了国民党军队的上层将领。小说中战斗生活细节丰富,特别是行军打仗等场面,笔墨简约,自然流畅。作品既展现了历史真实,又表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萧克将军历50年漫长时间而完成的这部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一大贡献。《浴血罗霄》的出版,对中国军事文学来说,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作品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后来,小说又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