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西单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有历史悠久的长安大戏院,那是梅兰芳等许许多多的名伶迷倒过万千观众的一座艺术殿堂,近年来由于市政建设发展中的需要,它被拆除了。此事引来了无数艺术家和市民乃至于外埠甚至海外人士的扼腕叹息。其实在拆除它之前,有关部门就做出了还在长安街上,将其异处重建的计划。现在这一计划已然落实,在长安街的建国门内北侧,新的长安大戏院已然开锣启用,不过,它只是全名为“光华长安大厦”中的一部分罢了。
据电视里的多次介绍,更据某些在彼处登台献艺的艺术家和有幸成为首批观众的人士评议,这座大厦里的戏院不仅堂皇富丽,在设施与容量上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那座旧剧场,可谓“鸟枪换炮”,而且与大厦里的其他部分构成了一个民众娱乐消闲的福地,既氤氲着优秀的民族传统的馨香,也焕发着清新刚健的时代气息。这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事。
但这座大厦的立面作为长安街上的一道风景,却还有很不尽人意之处。
它除了使用深浅不同,让人联想起“格子布”的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手法外,也相当落俗地使用了中国古典宫阙的那些常见“元素”来体现“民族特色”。它在大厦的正中顶部,安排了一个天安门式的两层门楼檐顶,另外,又让两侧的楼翼略高,而高出的楼翼上,又以厚重的琉璃檐包装,使当中的“门楼”不是“水落石出”地自然挺拔,而是甚为“窝囊”地“陷落”其中,不知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地处理?或许蕴涵着什么深刻的玄机?我太愚钝,实在是仰望良久而难生美感,更无所领悟。
它的正门以同色(浅土黄?)的材料(似乎还不能称为琉璃瓦,因为毫无传统琉璃瓦的亮丽感,而是相当沉闷的一种质感)处理为一座牌坊,造型实在小气,给人枯竹扎制的草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