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随“文革”后的第一个出国访问的作家代表团抵达布加勒斯特,那时罗马尼亚跟前苏联闹别扭,反而跟西方加强了联系,所以在首都盖了不少挺现代化的西方式大饭店,记得当我一眼望到位于布市闹市区的国际饭店时,心中很是震撼,当时就想:要是北京也有这么壮丽的大饭店,那该多好哇!
我的好梦很快成真,80年代中,位于建国门内北侧,正对着北京站,一座雪白的大饭店巍然出现,而且也叫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的造型特点是打破了“火柴盒”模式,它以阔大的弧形墙面显示出一种现代化的气派,顶部的圆磨状旋转餐厅,则将“观赏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新式享受引进了古都。不少从外地来的旅客,甫出北京站,眼中便落入了这座饭店的身影,它仿佛是古都步入了现代化的一个巨大标记。
但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衡量,这座国际饭店确是并无多少创意的一种“国际通用范式”的挪用。它不仅与布加勒斯特的国际饭店“何其相似乃尔”,后来我又有了多次出国机会,并注意观看影视中世界各地的风情镜头,发现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都盖了一些这种模样的饭店,而这种模样的饭店在西欧北美,只在60年代一度出现,就如“喇叭口裤”一样,早就“过气”了。
不过我们不应苛求北京国际饭店的设计师。这座饭店其实早在“文革”前便有规划,并且已经挖好了地基,被搁置了几乎二十年才终于耸立起来。想到此,我们也许会更加珍惜这座建筑所隐含的历史沧桑,还有那种努力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开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