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养蚕农户感到威胁很大,对蚕作危害严重的家蚕传染性软化病,自1980年起在日本的群马县显著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家蚕核多角体病。从1981年开始,这种病的危害迅速增加。
要搞清这些病毒病的发生原因,制止其危害,有必要先了解病毒的理化特性,并弄清楚这些病原的传播途径。
为此,许多研究者对温度、日光、紫外线、湿度及各种药剂等引起病毒的失活、活性的持续时间和饲育设施中的病原分布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所介绍的是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着重介绍温湿度使家蚕核多角体病毒(npv)、细胞质多角体病毒 (cpv)、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失活的调查结果,同时,从养蚕现场家蚕病毒的自然失活情况来分析蚕病发生的原因。
核多角体病毒(npv)
将病毒放置在干燥条件下或湿润条件下,温度 愈高,活性降低就愈快。这不仅仅限于核多角体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和传染性软化病病毒也有相同的趋势。
干燥状态下的核多角体病毒,在5℃保护下,即使经过360天后,其活性也无大的变化;25℃,150天后活性逐渐降低,360天以后,活性已很微弱;45℃,90天以后,活性略有减弱,完全失活要在 300天以后,而在湿润条件下的核多角体病毒的活性,5℃与干燥时的结果相同,活性没有降低;45℃,20天以后,活性迅速下降,40天以后失活,与处在干燥状态下相比,其失活的时间缩短。现已有报道,热处理可使核多角体病毒失活。许多试验表明,温水处理比干热容易失活。然而,在土壤中病毒的自然失活,也有干土中反而容易失活的例子,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病毒所处的条件不同所致。
蚕室内核多角体病毒的自然失活天数,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这是因为假如供试的病毒材料来源是病蚕或病蚕的脓汁,失活的天数就长,精制的多角体次之,游离病毒粒子最短,而且,土壤中的病毒比置于表面皿或培养皿上的活性持久,另外,蚕室内温湿度条件也有影响。总之,核多角体病毒比下面叙述的二种病毒难自然失活。
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
采用被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感染的蚕粪,进行与核多角体病毒同样的试验,其结果是:在同样的湿润条件下,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核多角体病毒的活性呈同样的消长。在5℃下即使经过120天,活性几乎无变化。25℃,60天以后,活性缓慢下降,甚至在120天以后,还有若干活性。然而,干燥状态下的细胞质多角体病毒,45℃, 1天之内失活;25℃,4天后完全失活。5℃时,蚕粪已相当干燥了,活性要待40天以后才急剧下降,120天以后失活。而且,精制的多 角体,在更短的时间内失活,可以认为,培养皿上的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对湿度15%~30%和干燥的抗性弱。混入土壤中的病毒,到失活的天数,比置于培养皿上的长,湿润土壤中的病毒的活性持久。
传染性软化病病毒(ifv)
传染性软化病病毒采用与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同样的方法,我们调查其活性的消长,结果是: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的活性,在5℃时比较稳定,25℃时;湿润条件下,15天后,活性相当低,30天后失活,干燥比湿润失活稍快,12天后失活。45℃时,无论是干燥还是湿润,病毒在几天内失活。然而,经粗精制得到的病毒的活性比蚕粪中的稍长,干燥状态下有活性反而持久的倾向,而且,混入土壤中的病毒至失活的时间稍长。随着病毒的状态或所置的场所的不同,失活的时间也有些不同,可以认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与前述的二种病毒相比,在高温中容易失活。
养蚕农户中这3种病原的分布情况:
对10户养蚕收成比较好的农户,在春蚕消毒前,从各户的饲育室取尘埃(饲育室5个点,上簇室3个点,贮桑室2个点),给蚁蚕添食,进行病原调查。
10户中有9户测出有核多角体病毒,—其中有的农户的饲育室、上簇室、贮桑室都有核多角体病毒的存在。调查的场所中,上簇室测出的病毒率最高,蚁蚕添食这种尘埃后,其发病率平均为 31.1%,有的添食其他尘埃后,100%发病,显示出极强的病原性,这意味着上一年发生的核多角体病毒,在饲育设施内不会自然失活,对经常因核多角体病引起大减产的养蚕农户,经过病原分布调查,结果发现,即使在消毒以后,蚕室内也测出有活性的病毒。一般认为,饲育前的病毒污染与病蚕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核多角体病 毒自然失活困难,加之消毒不彻底,是这种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0户农家中测出有细胞质多角体病毒的2户,添食后蚕的发病率都只在5%,说明这种病毒的活性降低了。分析其原因,有的认为,这是由于在上一年至第二年的春蚕期前这段时间内,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几乎丧失了活性所致,有的则认为这是上一年这种蚕病发生数量少的原因。近几年来,由细胞质多角体病引起的蚕作大减产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个别农户比较容易发生。对夏蚕以来每期蚕都发生这种蚕病的农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农户多是在湿气重的泥地房子内直接进行养蚕和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
传染性软化病病毒在10户农家中均未被测出。因传染性软化病病毒引起减产的农户,虽然在蚕病发生后,蚕室中可以找到这种病原,但经过1个月,再检查时,已无传染软化病病毒存在,说明这种病毒迅速失活了,这一情况已有报道。
关于发生蚕病时的病毒的潜伏场所或感染途径,目前还有许多地方没有搞清楚,今后有必要再深入探讨其发生的各种因素。
试验把本场桑园内的桑叶给经冷藏处理的蚕儿添食,结果发现,核多角体病毒只在早秋、晚秋蚕结束后测出有少量存在,而且,晚秋蚕结束后短期间就无病毒存在。一般认为这是日光、热、紫外线等使得附着在叶面上的病毒很快失活之故。
然而,与发生核多角体病的蚕室相邻的桑园,在养蚕结束后,叶片中被测出有高浓度的病毒存在。因此,要防止蚕病的危害,不仅对蚕室,而且对其周围环境都要引起重视。
这并非偶尔生出来的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