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激素在科学家的眼睛里美丽而有用。
人们认识昆虫激素的历史不长,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肯定昆虫体内确有激素存在。60年代后,昆虫激素的研究进展较快,专业人员已经能把它们分离出来,还初步搞清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接着,人们又进行了昆虫激素的人工合成和试验,证明它与昆虫自身分泌的激素一样,能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1973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人工合成了昆虫激素及其类似物,并首次用于家蚕生产,奏响了一支丰收曲。
大家知道,在昆虫激素尚未开始被研究之前,对昆虫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是很难作出科学解释的。在科学上,一个谜,有时可以让科学家陶醉一个世纪。例如养家蚕,从卵孵出蚕,到蚕吃桑叶长大,一生共蜕4次皮,才能变成蚕蛹,最后蚕蛾羽化破茧而出,雌雄交尾后又产下蚕卵,完成了一个世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其中起支配作用的,竟是动物王国原本活跃着的昆虫激素。
昆虫的个体通常均较小,但在小小的躯体里照样有着复杂的内部器官,而分泌激素的腺体则更加微小。控制昆虫复杂的生命活动的微量激素,就是从微小腺体中分泌出来的。由于科学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现在发现的昆虫激素已有十多种,被研究得最为细致的是脑激素、保幼激素、蜕皮激素、滞育激素的分泌及其化学结构。
蚕体内的激素也极微,1吨重的干蚕蛹,分离、提纯后,才能得到350毫克蜕皮激素。但是极微量的蜕皮激素,就能使尚未成熟的蚕提前化蛹。有人曾用精确的实验手段,把家蚕咽喉两侧的1对椭圆形小球取出来,经过分离提纯,得到了保幼激素。保幼激素可以延长蚕的生长期,使它们多吃桑叶,这样就可使蚕体长得壮,吐丝多,结茧大。可是这样获得的昆虫激素,成本十分昂贵,因为昆虫体内天然激素的含量实在太少,分离提纯又非常复杂。为此,人们就用化学方法合成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然而,合成昆虫激素的成本依然是很高昂的,合成方法又很麻烦,成品的性能也不十分稳定,特别是容易受温度和日光的影响而失去活性。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许多植物体内也含有丰富的激素,有些植物如紫杉、牛膝等,竟含有和昆虫激素性质类似的大量物质。于是,科学工作者就从这些植物中把激素分离提纯出来。现代蚕业生产中应用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就是在植物中找到这些激素类似物后,才付诸生产实践的。
据研究,家蚕在1~4龄期吃下去的桑叶,主要用来建造躯体,五龄期吃进去的桑叶,则大部分用于形成绢丝,因此五龄期越长,吃叶就越多,蚕吐的丝也就越多。如何延长蚕的五龄期呢?这就需要求助于保幼激素类似物了。已在生产中应用的有保幼激素2号、3号、738和515、619等多种。蚕是群体饲养的,一张种大约2万条,但蚕的成熟却有先有后,并不一致。能不能叫2万条蚕一齐成熟呢?自从有了蜕皮激素类似物后,也完全可以办到了。
被科学家发现的昆虫激素,开始走进自由王国:
常用的保幼激素类似物“515”,商品名称叫“蚕用增丝灵”,是一种针剂,每支含有效成分20毫克,一张种用1支就够,折合每条蚕用药量1微克。这种药的作用是延长蚕的吃叶时间,因此,用药前要准备好足够的桑叶,同时蚕体还必须健康才行。
用药选择在五龄期的早、中.期,春蚕在五龄饷食后72~84小时内,夏秋蚕在五龄饷食后48~65小时内,切不可用药过晚。用药方法是:清水5斤,放在干净洗脸盆内,取增丝灵针剂一支,敲碎后将药水徐徐滴入水中,边滴边搅拌,注意不要外溅。充分搅拌后,即可倒入洁净的喷雾器中,然后均匀地喷在蚕体上,每0.11平方米(10平方市尺)面积需喷药液2两。喷药一定要在蚕已将桑叶吃完,蚕体露出时进行,使每条蚕受药面较大。喷完药15分钟后,蚕体渐干,即可喂桑叶。喷过药的蚕,喂叶时要少而勤,即让蚕吃饱,又不浪费桑叶为好。据统计,使用增丝灵能增产蚕茧10%左右。药剂应存放在阴凉的地方,药液要随配随用,隔日不能再用。由于五龄期延长,更应该注意蚕室内的消毒防病。
蜕皮激素是一种淡黄片剂。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作用截然相反,它能促进蚕成熟并提早吐丝结茧,所以蜕皮激素多用于促使蚕成熟一致。如养蚕后期缺少桑叶,或者发生了蚕病,这时就可使用蜕皮激素,使蚕缩短食桑期,提早成熟结茧,就能减少损失。为了达到上簇一致的目的,可在有5%熟蚕出现时再用药,过早则会影响蚕茧产量。在缺桑叶或发生蚕病的情况下,要仔细分析,慎重处理,尽可能推迟用药时间。配药方法是:取药3片,放进饭碗碾碎,加进少量热水,搅溶后倒进4斤清水中再充分搅拌。用干净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地喷在30斤桑叶上,等竹匾内桑叶被蚕吃光,即把喷过药的桑叶放进蚕匾喂蚕,吃完后再喂一次,使蚕在吐丝前能充分饱食。如果发生缺叶或蚕发病,为了使蚕赶快成熟,用药量可以略增,一张蚕种用药4片,分两次喂给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