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蚕桑趣话 第2章 蚕的涅槃

家蚕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由此,人们常悟到有的变态其实也是一个美的过程。蚕的变态,便是这样。

并非种子的“种子”

蚕卵俗称蚕种,与油菜籽差不多大小。蚕卵不像植物种子,而是一枚小小的“蚕蛋”,结构与鸡蛋类似。

雌蚕蛾配种后不久便开始产卵,对于蚕,一个新的世界便又开始。

一只雌蛾一般产卵400~600粒,产卵最多是在当天下午6~12时,约产下90%,剩余的在第二天产出。气温低时,雌蛾产卵很慢。我们借助科学手段发现,黑暗的环境有促进雌蛾产卵的作用。

蚕卵外观为椭圆形,一端稍尖,另一端略钝,刚产下的卵表面凸起,以后由于呼吸作用、物质消耗的结果,卵的内容物减少,卵表面中央现出一个小小的凹陷,通常叫“水引”。特别显著而又为生产者所重视的,是卵色的变化。刚产下的卵呈淡黄色或乳白色,经2~3天后,逐渐变为赤色、浓赤色,后又变为紫灰色,经过催青,蚕卵最后变为青灰色,生产上称之为转青卵。这不同的颜色说明卵内胚子不同的发育阶段,许多生产措施就根据卵色决定。如想把春天制的蚕种留到当年秋天用,便必须待蚕卵转为赤豆色时,立即放到冷库中贮藏,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蚕卵的孵化率和蚕的体质;又如催青卵变成青灰色时,说明蚕卵内小蚕已经形成,次日便会破壳而出,应及时做好养蚕的准备。

这过程真令人由衷地感叹,由衷地感动。

蚕卵表面为一层硬壳,有趣的是卵壳通常为无色透明,但也有些略带淡黄色。卵壳富有弹性,表面布有网状花纹,卵的尖端有卵孔,卵壳表面还布满了无数微细的毛孔,卵壳下有一层无结构的卵黄膜,卵黄膜包容着卵内营养物质——卵黄,卵的细胞核就埋藏在卵孔旁。由于呼吸作用,卵内物质不断氧化分解,经过一个冬天,蚕卵的重量约减轻21%。

重量轻了,这却是进步。

一味贪吃的蚕宝宝

养蚕人都习惯将蚕儿称为蚕宝宝,这不仅是因为蚕儿白白胖胖的身躯,低头啃食的憨态,使人觉得可爱,而且也包含着勤劳的人民对蚕儿的期望——盼望这些蚕宝宝多吃快长,吐丝结茧,看到条条蚕儿,似乎看到了颗颗银茧和雪白锃亮的蚕丝。

家蚕的幼虫期通常称为蚕儿,这是养蚕生产的主要阶段。

从蚕卵中钻出来的小蚕,全身皮肤浓黑多皱,披着许多茸毛,外形酷似蚂蚁,所以又叫蚁蚕。

随着时日的推移,蚁蚕渐渐长大,体色却越来越浅。

由于蚕体外皮系角质层,伸展性小,当蚕体长大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生出新皮,蜕去旧皮,躯体才能继续长大。在这长新皮、蜕旧皮的期间,蚕儿不食不动,好似睡觉,称为“眠”。有趣的还在于,蚕儿的年龄不是以“年”计算,而是以“眠”来计算的。每结束一次眠期,蜕去旧皮以后,蚕宝宝便增加一“岁”。从蚁蚕出壳到第一次眠,叫做一龄,第一次眠结束,蜕了一次皮就叫做二龄。蚕儿一般眠4次,蜕4次皮,经过5个龄期。蚕儿生长到五龄末期,停止食桑,躯体发亮,此时的蚕儿就要吐丝结茧了,称做熟蚕。

不要小看一条蚕,它的身体结构是很复杂的。蚕儿躯体呈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头部较小,胸、腹部,特别是腹部,占去蚕体的绝大部分。大蚕的皮肤上,因品种不一而有着不同的斑纹,这可能是它野生的祖先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也有皮肤上没有斑纹的蚕,对这种蚕特称为“姬蚕”。蚕儿的所有内部器官均位于皮肤所包成的体腔内,它没有血管,血液充满整个体腔,所有的内部器官也都直接浸浴在血液中。

概括地说,蚕体内部器官主要有消食管、背脉管、绢丝腺、马氏管、神经系、生殖器、唾液腺。

蚕是变温动物。生理上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大致在21~27℃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小蚕期(1~3龄)体温发散比较容易,可以在24~27℃的温度下饲养;而大蚕期(4~5龄)体温发散较困难,以21~24℃为宜。试验证明,30℃以上的高温和18℃以下的低温,对蚕宝宝的正常发育十分不利。生活环境中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蚕体内水分的排泄、体温的调节和体内的新陈代谢。温度太高,蚕体因积水过多会显得虚胖;温度过低,蚕宝宝体温下降,新陈代谢作用减退,会延缓生长。一般说来,小蚕期对水分需求较多,要求饲养环境的相对湿度为80%~90%,大蚕期则以70%~75%为好。

蚕宝宝也需要新鲜空气。

在大蚕期更为重要。

对于光线,各龄蚕宝宝的反应不一样:一龄蚕有趋光性,喜欢向亮处爬;到了一龄末,趋光性就减弱,以后逐渐变成背光性;蚕结茧时背光性特别强,所以在养蚕过程中要保持蚕室内光线均匀,而蚕吐丝结茧时则最好保持黑暗。

去旧生新的蚕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完了再也不会流烛泪,而蚕吐完了丝却并未离开“蚕世”。它正在作下一步准备,留下子孙继续为人类造福。

蚕从幼虫变为成虫前,在个体演变中插进一个蛹期。蚕蛹也是蚕宝宝转变为蚕蛾的一个过渡时期。

蚕到五龄末期开始吐丝结茧,随着结茧的进程,蚕体逐渐缩小,最后腹部和尾角逐渐萎缩,体色变成乳白,身体向腹面弯曲,是一个典型的驼背,再过2~3天就蜕皮为蛹。刚蜕皮的蛹,皮肤柔软,呈淡黄色,随着蛹的发育,皮肤逐渐变硬,颜色从黄色、淡褐色最后呈深褐色。

别看蚕蛹不吃不动地躲在蚕茧内,它体内却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蚕儿时期的绢丝腺、蜕皮腺、腹角、尾角、单眼等将消失,这种现象叫做“组织解离”;而在解离的同时,又要形成蚕蛾的器官,如口器、胸脚等,这种新组织的发生又称为“组织新生”。一般蚕蛹期约15天,由于蚕蛹不能取食,生活机能全靠蚕宝宝期所积累的物质来维持。特别是脂肪体中的贮蓄物,是蛹期能量的来源。正因为如此,蚕蛹体重在刚化蛹时约为熟蚕的1/2,变成蚕蛾时只有熟蚕的1/3左右。

蚕蛹阶段对于蚕种场来说,是继养蚕之后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个又一个养蚕能手记下了这样的心得:如将雌、雄蚕蛹分开放(雌雄鉴别),将蚕蛹安放在合乎生理要求的环境条件下(种茧保护),将两个对交品种的雌雄蛾调节到同时发蛾(发蛾调节)等,需在短短的十多天中完成,所以制种场应十分重视这个时期的技术处理。

脱胎换骨变成蛾

当蚕蛹的皮肤失去光泽,变得柔软发皱时,它便将蛹化成蛾了。

化蛾通常在早晨,此时蛹皮沿着胸部背中线裂开,裂缝扩大到胸部侧面,蚕蛾的头部露出,数分钟后全身钻出蛹皮。

初出的蚕蛾,全身湿润,翅柔软折皱。随着蛾体干燥,翅亦展开——一只身披白色鳞片,有一对黑色触角和两对美丽翅膀,活泼可爱的蚕蛾便展现在你的面前,从它身上你看不出蚕儿时期的丝毫痕迹。

蚕蛾是蚕一生中的最后阶段,它的使命就是传宗接代。蚕蛾既不生长也不发育,不需饮食,所有生命活动的消费,均靠蚕儿期所积贮的营养物质供应。

蚕蛾的雌雄外表十分明显:雄蛾体小尾尖,比较活泼,常振动双翅;而雌蛾躯体较大,尾端常常鼓着两个浅黄色的圆球(引诱腺),比较安静。蚕蛾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雌蛾在产卵时最为活跃,产卵以后便完全不动,渐至死亡。雄蛾由于在寻求雌蛾和交尾过程中消耗较大,因此生命更短些。蚕蛾的生命通常不到两周,高温时生命还要短,而较低的温度下则可达3周,甚至更长些。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品味出一点什么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