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蚕桑趣话 第20章 家蚕的衣食住行

当今的蚕桑生产,已经从以前所谓低标准养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不仅尽可能地节约了经费、原材料,同时也稳定蚕作,生产出优质的蚕茧,提高了经济效益。

气象条件

“蚕作”是指蚕的健康程度和生死状况,换言之,也可用能营茧的蚕的头数多少来表示。

蚕作好,营茧蚕多,产茧量则高。因此,养蚕就是要达到能营茧的蚕头数越多越好。

在统收蚁至上簇这短短个把月的时间里,因除砂等原因造成遗失蚕和不可抗力例如药害、受伤及蚕病等而导致减少蚕头数的情况贯穿着整个蚕期。

其中,病蚕占的比例最多,它左右着蚕作安定。

蚕病发生是因为有病原菌存在和致病菌超过一定数量所致。加之早秋蚕期的高温环境又助长了细菌性消化道病的发生。1973年夏秋蚕期,以日本关东附近几县为中心,蚕作不好,受害很大,到现在人们对此仍然记忆犹新。这是在壮蚕期发生起缩、发育不良蚕或在簇中、茧中病死蚕所致。日本的山梨县也不例外,那些年的蚕茧检定成绩(夏秋蚕期)可以看出,选茧率比往年都要大。

因为死笼茧多,死笼又是造成内印茧的主要原因,这就影响着缫成丝及织成的纺织品的品质,结果是显著地降低了其商品价值。一般认为死笼是脓病和细菌性消化道病所致。脓病又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从病原污染茧中检查出,脓病约占一半左右。关于细菌性消化道病,最近已有许多报道,但还有许多情况不够清楚。然而,细菌性消化道病引起的蚕的健康程度降低,这一点已很清楚了。

前述之197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持续35℃左右的高温天气,使蚕的生理机能显著降低。可以认为,高温是夏秋蚕期产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环境卫生

蚕作不安定,内印茧等被选除的茧多,这直接影响蚕茧质量,要使生产稳定,多生产优质蚕茧,首先必须考虑蚕作安定。

蚕发病系因养蚕的环境中存在着病原菌,因此,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饲育环境中的病菌量,彻底清洗消毒就很有必要。

消毒并不是形式,应严格遵守规定的药液浓度和散布量(实际上散布量不足的例子是不多的),在养蚕前和蚕期结束后,一定要进行认真的消毒。收蚁后,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可取得理想的效果,不要忘记,在每个龄期都需进行认真的蚕体蚕座消毒工作。

饲育中发生的病蚕会成为再次发病的感染源,尤其对死笼发生的影响显著。所以要不怕麻烦,将病蚕拣出放入药液中(2%福尔马林加表面活性剂500倍)或深埋土中。

病蚕排泄的粪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除砂时要对蚕粪进行适当处理,这能有效地预防蚕座内的感染。

饲育环境

众所周知,饲育环境、养蚕技术操作与茧质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实际调查,在六户养蚕农家中,饲养四个品种的蚕,结果,有关茧质指标的收茧量、茧重、茧层率、解舒率等项目中,对养蚕农家影响最大的是头一项:收茧量(71%)。

收茧量与茧重、蚕的生存头数有关。在茧重方面,各个养蚕农户之间由于饲育环境、技术操作等的影响达44%,对蚕生命率的影响,各户也相差27%。由此可见,各养蚕户所养蚕的生存数各不相同。所以,茧质上乘的前提,必然是蚕的健康。

不同养蚕农户对解舒率、茧层重的影响也相当大,这说明各个农户在饲育环境的调节、操作等饲育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异。

要使蚕儿健康,必须掌握桑树生长及成熟状况、蚕儿食桑是否充足等营养条件、养蚕环境中的温湿度和气流等微气象条件的调节。假如营养条件不良,蚕儿的发育受影响,产生虚解蚕,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则差,也极易患病。在微气候条件中,尤其超过饲育的适温时,蚕的生理机能便显著降低。

因此,在早秋蚕那样的高温季节,饲育设施方面开始利用隔热器,以及用换气扇,或向房顶洒水来降温。同时还采取挂草帘或植树遮荫等防暑手段。

仅仅只注意防暑,而忽视蚕座上的气流也不行。俗话说:“壮蚕靠风”,气流不仅可以排除污浊空气,而且能促进蚕体的蒸发作用,在增强蚕的体质方面也有效果。

夏秋蚕处在高温时期,同一农户在室外简易设施上饲育的蚕比室内养的蚕收成好,其理由之一,就是气流起了作用。

另外,还要考虑采取与气象条件相适应的给桑技术。

早秋蚕期,日中温度高时宜控制给桑,早上、晚上比较凉爽时,要设法使蚕儿充分饱食。给桑次数一般一天二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需补桑、匀座。

总之,在实际给桑时,要仔细观察蚕的食欲、蚕座残桑情况等。当然,这也与环境有关,从提高茧质来看,给桑技术是基础。叶质也不能忽视,叶质不但决定茧质,而且和蚕儿体质、给桑作业都有很大关系。

早秋蚕期由于受干旱影响,桑叶容易萎蔫宜,选择早晨采桑。贮桑时,不要只向桑叶表面洒水,应仔细解开采回的桑束,并全面洒水。

给桑后,为了防止桑叶萎蔫,可用寒冷纱,壮蚕可用防干纸等覆盖蚕座,这是保证叶质新鲜的有效方法。

上簇环境

蚕儿强健,老熟齐一,才能获得高品质的蚕茧。上簇工作作为养蚕生产最后一环的作业,创造良好的上簇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

上簇后就松劲而忽视簇中的管理工作,这也是不行的。蚕儿吐丝营缫所处的环境对茧质,特别是对蚕茧解舒的影响非常之大,蚕茧解舒的好坏,直接影响缫丝效率,而且也是决定茧价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簇中的管理工作。

从蚕儿上簇到吐丝终了这一期间,每张蚕(2万头),排出的水分有42升,通过排粪尿能去掉11升(占27%),剩下的31升(占73%),在蚕儿吐丝期这短短的2~3天内,以肉眼不能看见的气体形态排出,这对茧质是有影响的。

水分处理可以说是簇中管理的关键,这期间温度、湿度、气流三要素,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湿度和气流的调节。

在高温(30℃)多湿(90%)无气流(0厘米/秒)那样恶劣条件重叠的环境中上簇,蚕茧的解舒率显著降低(28%),若改善其中的一个条件,解舒率就急速上升。

簇中温湿度分别以23~25℃、60%~75%为理想,对气流的要求,上簇室内不仅要空气流通,而且要结合换气。所以在注意开放门窗同时,利用换气扇、排气扇、热风器等排湿器具,对上簇环境进行调节是有效的措旋。

以上着重叙述了早秋蚕饲育和防疫管理、上簇技术等方面基本的原则。认真地执行这些原则,正是生产优质蚕茧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