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风起苗舞:苗族卷 第五章 月亮下的抒情

踩月亮

月亮能踩得着吗?

月亮踩不着,因为月亮在天上。

但月亮的光芒照在地上,白茫茫的。多情的人能触摸到月亮的清辉。

●多情的苗妹

多情的人,是那些年轻人。农闲了,手头的活不多了,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了。正好,那些夜晚,云雾淡了,月亮出来了。有月亮的山野,天空变得银白,空气变得清新,可以看得见大山黑黝黝的轮廓,看得见林木疏密的枝丫,看得见田野纵横的田埂,看得见芭蕉叶摆动的姿势,看得见村舍灰白的颜色……这个时候,小伙子心痒痒的,便一个邀一个,结伴到别的村寨会姑娘去了。

●对歌

这样的约会,融水和三江苗族地区称之为“走寨”,隆林和西林苗族地区称之为“踩月亮”,前者是在女方家进行,后者是在村寨旁进行。这样的夜晚,是抒情的夜晚;这样的时刻,是醉人的时刻。

●寨门迎哥

苗家青年踩月亮是很浪漫的。他们弹着月琴,吹着苗笛、洞箫一路而去。琴音、箫音、笛音,惊扰了于路边树林夜宿的山鸟,山鸟便扑扑地飞了出来;也惊扰了在草丛里啼鸣的草虫,虫鸣就立即消失了。走到心仪的姑娘所在的村寨,又引得一片狗吠声。听到狗叫声,渐渐又听到琴箫声,寨里的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来了,便出门,约上要好的姐妹,出寨口迎接了。要是在融水、三江两地,姑娘们会把小伙子带到某一个姐妹的家里,而隆林、西林两地的姑娘就会在村寨旁边的地里,和小伙子们相会。但不管在哪儿,都是互相对歌酬唱。对歌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通过对歌,可以互相了解对方,增加感情。

●赶路去春社

●背过河

●谈情

在家里对歌,一般都是在火塘边。女的坐一边,男的坐一边。家里的老人是很明白的,带上小孩借故离开了。他们就没有了拘束,就放开了喉咙唱。隔壁的小孩,听到歌声就走过来看热闹,把门口围得严严实实的。有时大概听得出歌的内容,觉得好笑,就笑出声来。男女青年全不理会,照唱。

在野外对歌,就更方便一些。两拨人走着走着,看见哪儿有空地,就坐下,聊了几句,就唱开了。月亮的光蒙蒙的,看得见对方的轮廓,但看不清表情。而双方都迫切想看清楚自己喜欢的人的面目和表情。月亮就这样无意地在他们中间制造着激情和浪漫,让他们渴望,让他们梦想,让他们等待。

也不知道唱到了什么时候,忽然间感到天黑了下来,原来月亮落到山的背后去了。田埂看不见了,树枝看不清了,蕉叶也变得黑乎乎一片,村舍隐去了,山峰和黑夜混在一起没有轮廓了。姑娘站起了身,止了唱,说晚咯,回去咯。小伙子也只好起了身,跟着她们走出大路。这时,他们和她们才靠得很近,才看得清彼此的面目。他们都是在某一个圩日的圩亭里,或是在某一天的路上见了面认识的。他知道她住在那个寨子,就结伴寻过来了。现在,唱了一个晚上的歌,彼此都很熟悉了。跟来的同伴也找到了中意的姑娘,分别的时候,就一对一对地各站到一边,说些悄悄话。最后,男的回去了,女的也回家了。在彼此都看不见身影的时候,突然间,那琴声、笛声、箫声在远远的那一边一齐响了起来。那群女子一怔,止了步,回过头一看,还是什么都看不见。但听得出,那响声响得有点狂乱,有点得意,有点痛快。

而在苗家,还有一个与踩月亮相似的活动,叫“春社”。春社的苗语称“兴暇”,意思就是男女青年聚在一起闲游。这个时节,春暖花开,春心荡漾,正是年轻人寻找对象的最佳时机。只见在山道上,田间里,河水边,男女青年结伴而行。遇到陡坡,小伙子就拉着姑娘的手;要过桥,也是小伙子牵着姑娘的手;要趟水,小伙子则背上姑娘一起过……真是百般的呵护。入夜,吃了晚饭,男女青年就开始“坐妹”了。大家围着火塘,或对歌,或交谈,渐渐地,心仪的人就在人群里给找出来了。两个人悄悄出屋,到野外谈情去了。

苗家的春社,一般是在每年春分前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开始,时间长达三四天。

●搭讪

●帮姐妹寻找意中人

●情投意合

那一口温情脉脉的定情水

●赶坡

在隆林,每一年农历正月初至中旬都要举行跳坡节的。跳坡节热闹啊,附近苗寨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坡场上,看芦笙踩堂,看爬竿比赛。大家都穿上最新的苗服,带上自备的饭包,和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胞一起过节。这个节日,有的地方连续过三天,有的地方则连续过八九天。对苗家人来说,真是痛快死了。

这个节日是苗族群众进行社交活动的日子。尤其是男女青年,可趁此机会寻觅对象。所以,到了节日的尾声,那完全是男女青年的时光了。老的少的,都分别回去了,男女青年就留在那儿,在坡地里,各自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人儿。这几天的活动,游来转去的,男女之间都打了个照面,哪个中意哪个不中意,心里都有底了。一般都是男的主动,见到中意的,就上前搭话,而人家都是爱理不理的,但从她一转身、一扭头那一瞬间抛出来的眼神里看得出,她是不拒绝的。因为她脸红了,因为她害羞了。小伙子就来劲了,连忙找出认识她的自己的男友来帮忙,请他去抢她的头巾。抢女子的头巾不是耍流氓,而是一种风俗。把她的头巾抢到手了,那女子必然追过来的;追到寂静的溪边或者树林底下,男友停住,还了头巾,好戏就来了。男友帮他们互相介绍,如果女方同意,就留下来和那个小伙子谈。谈到日落西山,谈到野鸟归巢,那是他们的事了。

●抢头巾

●姑娘追

如果顺当,跳坡节的那一次相约,就可以定情了。但定情得有个仪式,即喝定情水。这是偏苗的一种风俗。那一天,男女相约到水沟边或水井旁,女子用双手捧上一掬清冽冽的水给那男子喝了。那男子先是看看周边有没有人,看见没人了,就将嘴全都拱进那女子捧着水的手掌里,喝了满满的一口。脸和鼻子都湿了,水珠一颗一颗亮亮地往下巴滴。女子看他傻乎乎的样子,就将手上的余水甩向那男子的脸,男子就笑得更傻。之后,就互相交换信物了。信物可能是头巾,可能是腰带,可能是戒指、手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而红头苗则以血誓定情。他们背着父母和同伴,手拉手来到泉边,男子捧起水,递到女子的面前,女子就从头上取下银针或竹签,将男子左手中指轻轻刺破,殷红的血就渗出滴在水里,先是像丝一样清晰而缓慢地游动,最后把那一捧泉水全都染红了。这时,女子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他,一连喝了三口水。完了,又轮到女子捧水,男子刺破女子的手,男子也把那定情水喝了三口。

在他们看来,这定情水圣洁无比,纯净无比,甘甜无比,活力无比。他们知道这水比不上城里人的金戒指、金项链贵重,但它是从大山里流出来的,是大山的血,喝了它,会舒筋活络,心平气静。何况,它也含有爱人的血,喝了它,爱会通透全身,会天长地久。

坡地之约

苗家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时节,小伙子都分别找到了中意人。这时候,他们不再结伴同行,而是单独行动了。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去与心上人会面。一来二往,日久情深,再也不能分离了。

但有些地方,姑娘们是比较矜持的。尽管与那个后生情投意合,却不轻易表态,她要用时间来试探他的心。

在约会的时候,她打听到那个后生家在哪一个山坡上有一块向阳的坡地。这一天,她约了几个要好的女友,悄悄地来到他的那块坡地,挖垦起来。挖垦的目的,就是想试探那个后生的心。如果那后生知道她来了,并且是真心想跟她谈情说爱,那他就会赶到坡地去,一起和那个女子合耕;如果不去合耕,那说明他没有这份心意了。

●坡地之约

●洞中幽会

●层层坡地

后生知道了当然要去的。见到她来了,就知道这事差不多成了。他乐颠颠地扛起锄头赶到坡地里去,与她和她的姐妹嘿嘿打了几声傻傻的招呼,就卖命地干活了。先是挖土,把土松了,然后整成行。这个过程,几个姐妹挺懂事的,都悄悄地闪到一边去,让他们在一起。他们就一边干活一边聊,聊些什么她们是听不到的,但见她时不时嗔笑,又时不时脸红,还拿起土块往他身上砸。他也不躲避,随她砸。之后,他俩挨得更近了,说话的声音更小了。姐妹们互相使了个眼色,看着他们,偷偷笑。

没几天,那块坡地被开垦出来了。两人便约定,到了阳春的某一天,两人一起到坡地播种。按风俗,要么种棉花,要么种花生或烟叶。

阳春到了。早晨的阳光暖暖的,风暖暖的。路边的苦楝树长了新芽,枝丫一串串地缀满了指甲般大的嫩叶;石缝里的枯草也冒出了针一样的嫩草尖,让人看见了,觉得心宽、心爽、心清。

两人来到坡地,先把土又松一遍,再播种。放种培土的时候,两人都在想,这种子会不会长得好呢?若是种棉花,那女子就说,明年打了棉花,就给你爸妈做件棉衣;若是种了烟叶,那男子就说,等收了烟叶,全给你们家送去,你爸妈都爱抽烟呢。说着说着,就把种子播完了。然后,两人一起在坡地的中间打了个草结,表示“连心辟邪驱害”。若是种了花生的,还得把花生壳撒到山路上,让来往的行人踩踏,表示“共同食用不尽”。

忙完这些,太阳已升到头顶了。这时两人才觉得有点热,脸颊都是红扑扑的,挂在脸上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亮闪闪,像珍珠。两人感到肚子饿了,就打开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饭包,在地头一起吃第一顿“结交餐”。这饭是糯米饭,里面的菜是酸鱼、酸肉。

下坡了。女子要扛锄头,男子就一把抢过来,放在肩上;女子也不争,就把男子脱下的衣服揽过来,抱在怀里。两人一边走,一边商量什么时候再一起来除草、施肥、培土。定下了时间,两人就各自回家了。

到了秋收,他们就可以会见双方父母商议婚期了。

●芦笙传情

恋爱的道具

男女恋爱,目可传情,声可传情,物也可传情。这传情之物,就是恋爱的道具,在苗家男女手中可不少呢。其中花带、手镯、头巾最为常用。

花带:用美丽的五彩丝线编织而成,其寄托了苗家姑娘的友情与爱情。苗家的跳坡节、芦笙节、拉鼓节等除了欢庆之外,还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一种场合。男男女女,成群结队,来到固定的场所,左顾右盼,寻找中意的人。这一群后生和那一群姑娘碰上了头,对上了歌,要分别时,姑娘总是要掏出花带送给后生的。但姑娘们害羞,就派一个“姑娘头”出来,代表她们给他们一个一个地送。但这不是定情物,这只是一个象征友谊的礼物,可以珍藏。后生们得了这样的礼物,也心满意足了。因为有了这样的东西,就有爱情的希望了。

●花带

●白苗妇女手镯

其中,必然有某个姑娘看中某个后生的。趁人不注意,她就快手快脚地把另一条花带送给那后生。那后生收到以后,就紧忙藏好。这时,他并不急于表态,姑娘也不需要他马上表态。那后生就藏着那花带回家了。回到家,就往自己的卧房里去,拉上门帘就掏出那条花带来看,看着看着就看到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的眼睛,也看到了她的眉毛和嘴巴。于是,就拿起那花带嗅,嗅着嗅着,好像嗅到了她的体香,有汗味,有布料味,有香皂味……他高兴得干脆把花带捂在脸上,醉了一样倒在床上。

此后,那后生就请那些好友来做参谋,评价评价这姑娘。大伙说行,那后生就密密地(方言,经常)去那姑娘家。把那姑娘的门槛踩低了的时候,那姑娘就成了自己的媳妇。

●纯朴的苗女

手镯:融水的苗族男女是用手镯定终身的。两个人热恋到一定程度,已经胶漆绞缠,难分难舍了,到了定终身的时候了。那一晚,后生把姑娘约了出来,来到坡地,坐在一块草地上。一番甜言蜜语,姑娘就酥了,头就倒在后生的肩上。这时,后生就把姑娘的手拉到怀里,不断地抚摸着。姑娘手腕上戴有一个银手镯,光光滑滑的。后生把玩着,见她没有推托的意思,就慢慢把手镯取了下来,放在怀里或套在自己手上。姑娘则把后生的头帕或衣服取下,表示已经接受这份姻缘。但有的姑娘并不急于取下后生的头帕或衣服,而是过一段时间,去了解双方的家庭、亲族对这份姻缘的态度再说。但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他们“讨镯”的事是要保密一段时间的。等听取了家庭的意见后,才把讨镯定终身的事告知母亲,再由母亲告诉父亲。对这亲事认可以后,后生就可以到女方家帮干活了,干的都是重活;姑娘也可以到男方家去帮干活,干的是轻活。但不能同宿,干完了活,吃了饭就各自回家。也有讨了镯而最终不能成家的,那就各自还了对方的信物,分道扬镳了。但彼此并不互相憎恨。

头巾:头巾是姑娘戴在头上的装饰物。但它同时也是爱情的道具。那一天,在节日上,那姑娘被一个后生看中了,后生就委托一个认识她的同伴帮他去抢她的头巾。姑娘见是熟人,就追,追到远处,熟人就停下,把她介绍给那个后生了。有了接触,恋上了,就可以喝定情水,或讨镯或合耕了。苗家浪漫的爱情,一点不比城里的逊色。

说出来的姻缘

在苗家,恋爱是普遍自由的,且浪漫而抒情。但也有一些地区的苗族,还需要经过说媒定亲这一关。

偏苗的男女青年恋爱之后,将对象告诉了家长。男家就请两个媒人到女家说亲。去的时候,早早就抓了两只鸡,备了一壶酒,让媒人带去。这两样东西是必须要有的,这是风俗。这一天,在家中等候的那个后生,心是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不知道女方的父母是否接受这门亲事。而肩负重任的两个媒人,也是心中没底。到了女家,就看女方父母的态度了。在厅堂里聊了一会儿,若是主人要杀鸡招待媒人的,那这门亲事就算定了。若是没有这个举动,那就泡汤了。在家等候的后生,见媒人回来得快,就知道没门了;要是见媒人回来得晚,而且醉醺醺的,就知道有戏了。所以,这一天,后生最怕见也最想见的就是媒人。

●跳坡节上聊聊天

白苗说媒的方式很独特。经过恋爱,男方看中了女方,就到女方家里,把一把伞或一顶雨帽挂在女方家里的某一个地方,什么话都不说就回家。过了几天,男家就派两个男媒人到女家。到了门口,就看女方父母的了。如果不同意这门亲事,媒人就不能进家,只能站在门口,女家的主人端出半碗酒来给媒人喝了,把雨伞或雨帽还了。媒人知趣,转身回家了。而如果女家接受这门亲事,立即杀鸡,酒肉待客。遇到这种情形,媒人就放心了。

红头苗说亲也挺有意思。男家事先派一个人到女家传话,说哪一天要派媒人来说亲了。到了那一天,请的两个男媒人一起到了女方家。男家的媒人代表男方带来了一壶酒,还有一把用新头巾捆绑好的雨伞。雨伞就挂在房子中间的木柱上,酒则倒到一个碗里。然后唱起了问亲歌或问亲话,唱完了,就给女方的父亲敬酒。如果他不接,那这门婚事就算吹了;如果接了,那就算成了。这时,女家就立即杀鸡,并且是两只,一公一母,颜色都是黄色的。

●拜见父母去

花苗的说媒方式更独特。男家先请来一位本族的男媒人,然后给他杀两只鸡,把四个鸡腿全给他吃了。但鸡腿骨不能丢,得把那四根鸡腿骨带到女方家。女家同样请来一个媒人,杀两只鸡,给媒人吃四个鸡腿。然后,与男家带来的鸡腿骨相比,如果双方的鸡腿骨洞眼大小接近,那这门亲事就成了。这是花苗传统的“对鸡骨卜卦定亲”风俗。

如今,这种说媒的风气还在一些苗族地区流行。但它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所区别。父母首先尊重子女的选择,恋爱婚姻自由,而说媒只是一种风俗、一种形式,并不影响子女的决定。

结一趟婚不容易

恋爱了,定亲了,最后要结婚了。

结婚,在苗族的习俗里,必定要有接亲、送亲的仪式。而不同地区的苗族就有不同的方式。

在融水,苗家女出嫁前,母亲就备有三筒米(一斤半)、三筒酒(一斤半)赠给女儿。还备有三包糯米饭(每包约四斤),一包送新郎,另两包送接亲者。走的时候,女儿背米,酒就由接亲者提。这酒和米,含有“禾满仓”、“酒满缸”的意思。

●丰收的稻谷做礼物

●迎亲队伍来到了

按当地风俗,接亲的人只有一男一女,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要求长相要好,年龄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而送亲的人数就可以多一些,要求为双数,一般二至四人,多的可达十至十二人,且未婚。

姑娘出嫁的那一天,寨子里就热闹了。来帮忙的姐妹兄弟,进进出出的,把门都挤宽了。小孩知道有喜事,父母是顾不得管他们了,所以就特兴奋,屋里屋外到处窜,碰倒了箩筐,绊倒了扁担,踩着了猫,甚至还撞到了大人的怀里。要是平时,肯定是被呵斥的,但是今天什么都免了。

●新郎到新娘家

●新娘出门

到了时辰,接亲的人到了。新娘要走了。有些人就走在前面,在路口或巷口放一些柴火,旁边还摆了一张小圆桌,桌上置有茶壶茶杯,备好茶水。等新娘到了,男青年就伸手向新娘要“心意钱”,这是苗家特有的“拦新娘”风俗。拦新娘时,有的还唱起了《拦路歌》:“我们同一个寨,同饮一眼泉;少时同放牛,大来同做伴;赶坡同条路,拉鼓同条绳;跳舞同笙歌,唱歌同支笛。如今啊,鸟去留空笼,花飘留枯枝。妹去板凳凉,我们冷凄凄……”新娘听罢,一时心酸,竟扑簌簌地流下泪来。连忙掏出钱来,一角几角地分给了他们。他们便倒茶给新娘喝,然后撤走了路障,新娘捂着脸急匆匆走了。

●接到新娘

此刻,在新郎的寨子里,也早早作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亲戚们从山上砍来竹叶竹枝,割来了嫩草树叶,在新娘经过的路边摆下了简易的“路桌”,有的三五桌,有的十几桌。新娘到了,就把从娘家带来的糯米饭和酸鱼一小坨、一丁点地分给大家,这叫“分喜饭”。且分且走,摆桌的人就跟在后面收肉收饭。这一点点的喜饭是吃不饱的,只是图个吉利而已。

●苗家婚礼中唱歌送新娘

●路上午餐

分了饭,到了新郎寨子的芦笙坪,新娘还得给早在那儿等候的乡亲们敬酒。做完了这些,才进新郎的家。

龙胜的苗族新娘在出嫁时,则是另一种形式。出门时,胞兄从侧门把新娘引出来,新娘身上带着一双筷子,出了门就把它丢在一边,表示不带娘家的财产出门。在民国前,这接亲送亲还比较繁杂。当新娘快到男家时,就有专人把带来的鸡杀了,沿途洒血,表示拒鬼邪进屋,此举称为“倒煞”。到了男家,进屋前,要事先在门口设好的酒席上对唱几首歌,喝了几杯酒后,才将酒席搬进厅堂,新娘也随之进家,此举谓“唱拦路歌”。新娘进了家,男方家里的人立即在厅堂里点起一盏有七根灯草的“七星灯”,表示迎仙女下凡之意。随即,又有人拿出一根随嫁的扁担,缠上五尺红布,两端系红线各吊一枚铜钱,置于火塘边上,搭成“鹊桥”。然后,让人扶着新娘过桥,意为牛郎织女相会。

隆林苗族的迎亲接亲有“包午饭”和敬酒“过三关”之俗。因为隆林的苗族一般习惯远婚,接亲送亲的路途比较远,途中要解决吃饭问题,故就有包午饭的习俗。那一天,男方家里的人要到女方家迎亲了,男家便给迎亲的队伍准备了包午饭。送亲了,女方的父母也给女儿包午饭,有糯米饭一包,熟鸡两只。其中,一只熟鸡在路上吃,另一只到了男家后作早饭吃。其他人员亦得包午饭,肉为熟猪肉。此风俗如今仍流行。

次日,男家要举行婚宴。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必须接受男家的敬酒。到门口时,要喝两碗酒;进门后又喝两碗;放好贺礼后,还要喝两碗。此谓“过三关”。酒量小者,过完三关后,往往头重脚轻,摇摇欲坠,不辨东西。

草苗的接亲仪式也挺有意思的。它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是悄悄地。那一晚,趁着夜色,新郎带上一个知心朋友,到新娘家偷偷地把新娘接回来。一路上,得避开路人,不能让他们碰见。到家后,就由婆家人陪着,到同族不同姓氏的亲戚家吃饭或喝油茶。整个村寨,几乎都吃遍了。而同时,新郎家也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饭或喝油茶。第一次到新郎家,新娘要给家公家婆每人送一套衣服,给叔伯、兄嫂和弟妹送一件礼物,腰带、头巾、衣裤等。到了年底,才能正式把新娘接回夫家,而大年初四就得把新娘送回娘家。

三江的苗族在婚后的第二天要举行挑水的仪式,谓之“挑金水”。那天早上,新娘挑起了水桶,由新郎家的一个姑娘带路,到溪水边或井边挑一担水回来。这担水只是个象征,只装几瓢就行了。但一路上得鸣放鞭炮,越热烈越好。

●数数彩礼有多少

●给客人敬酒

嫁:不落夫家

城里人一结婚,新郎新娘就得在一起过日子了。十天半月的,不上班,不干活,可以休息一段时间。这叫度蜜月。

但苗家人不是这个样子。新娘进夫家半天或一天,就立即回娘家了。这叫“不落夫家”。

●新娘要回娘家了

此习俗,在融水、三江、龙胜等地流行。那一天,刚刚接新娘回来,刚刚吃完了喜宴,还没有把新娘看够,还没有和新娘亲热够,第二天,新娘就得回娘家了。猜想那新郎多不情愿,多想让新娘留在家里,恩爱一段时间,耳鬓厮磨一些日子,可不行呢,还得按老规矩,把新娘送回家。新娘走的时候,也许也像新郎的心情一样,留恋着新郎,想着新郎。可不行呢,娘在家等着呢。

●甜蜜的一对

这习俗,不知何时兴起,但形成的原因无非如此。一是过去苗族习惯早婚,姑娘的年龄一般只是十五六岁,还存留着孩子的天性,故不想太早生孩子,不想过早承担家庭的重担。而这样还可以像姑娘一样自由自在地玩了。二是她们也实在是留恋娘家,还想在娘家多住些时间,可以帮娘家多做些活。否则,一旦有了孩子,就没有多少机会回来报答父母了。

所以都得不落夫家回娘家。以前寨子里有规矩,一般都要在娘家住上一年才回夫家长住。在这一年里,只有过年过节或农忙才回夫家。这个时候,夫家就得派人去接。久别胜新婚啊,那天最激动的人可能就是那对夫妇了。丈夫在家里早早就打扫了屋子,杀好了鸡;而妻子在那边也急急地赶,走得两脚生风。

有趣的是,有的村寨在新娘回夫家时还有这样的习俗:新郎是老大,新娘就只住三天;新郎是老二的,新娘就可以住五天;新郎是老三的,新娘就可以住七天;新郎是老四的,新娘就可以住九天……这几天,新娘是不干活的,既不洗碗、洗筷子,也不端蒸笼、端饭,也不进厨房。这可不是新娘懒,而是认为如果做了这些家务,以后就不能回娘家了。

娘家是永远的家啊。

好事得要多磨呀。

但这样的习俗在慢慢地改变了。如今,很多地方住娘家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不用一年,十天八天就可以了。有的甚至不用回娘家。

●娘家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