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等待的鼓声
没有哪个节日需要等待这么久,一等就是七年,一等就是十三年。
——这是广西融水、三江苗族的拉鼓节。
拉鼓节的主题就是祭祀。祭祀的仪式就是打鼓、拉鼓。鼓分有大鼓和小鼓。大鼓长约一丈三,每十三年举行一次;小鼓长约七尺,每七年举行一次。一个节日在时间上间距这么长,少有。但正因为如此,这个节日就显得特别隆重。
这两个节日都是在农历十月举行的。那时候刚刚收割完毕,禾根还整整齐齐地留在田里,但田边、道路上到处都遗落着零散的稻草,稻谷的芳香就因此飘散得到处都是。劳作了一个季节的牛,此刻终于得以闲了下来,在主人为它们堆放稻禾的木架下面,伸着头,慢条斯理地吃稻草。鸡们则在它们的脚下扒找着谷子吃。
●隆林花苗木鼓(小鼓)
另一边,主人则忙着杀牛、杀鸡、杀鸭。这个节日,亲戚要来,朋友要来,所以,村头、村尾时不时都会见到一些陌生人一副走亲戚的样子急匆匆地走进来,肩上挑的手里提的,有酒有鸡,还有一些看不清的礼物。一进入主人的屋,就是一阵大惊小呼的,接着,客人粗粝的双手接过主人递过来的茶杯,老老实实坐到了一边;跟来的小孩站在一旁,脑袋微微侧着,嘴里咬着手指,怯怯的目光到处转。
●唱鼓
苗家人之所以这么看重拉鼓节,就是因为这个节是祭祖的。传说苗族的始祖蝴蝶妈妈(蝶母)是从枫树心生出来的,死后,它的灵魂又回到树心安息。所以,苗民原先是祭树,但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以鼓代树了。将树心挖空,两头蒙上皮,鼓心就是始祖灵魂的安身之所了。所以就得祭鼓。
拉鼓节十分热闹。一般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
鼓大多是用泡桐树做的,所以,活动开始之前,寨子里的年轻男子就得结伴到山上去砍泡桐树。山上树多,但够大够直的泡桐树并不好找,荆棘丛生,坡高路陡,找树的时间就费了不少。但这是一件神圣的工作,谁都没有怨言。最终还是找到了树,砍了回来。头一道工序是把树破开,挖空木心,然后再用藤箍紧,两头蒙上牛皮,鼓就成了。箍鼓的时间很讲究,必须是在深夜第一声鸡叫时进行,并且要把全村的人叫醒,点清人数。传说古时有一个小孩钻进鼓里睡觉,箍鼓时就把他箍死了。所以,现在苗人箍鼓,都要按风俗把人叫醒。
箍完了鼓,第二天就是唱鼓了。唱鼓的时间最长,小鼓五天,大鼓九至十一天,是拉鼓节重要的阶段。先是祭祀祖先,然后哼唱祖先的历史和迁徙的历程。最后还有长者根据古理古规对在场的村民进行道德和法则的教育。完毕,他们就绕着鼓边唱边和着鼓点跳起了鼓舞。鼓声一阵一阵地响,这是等了七年或等了十三年才响的鼓声。听着已觉得有些陌生、有些新鲜,但一定是寨子里此刻最动听的声音、最兴奋的声音、最撩人的声音。所有的耳朵都被扯了过去,所有的心都被牵了过去。
●融水苗族拉鼓
接着是拉鼓。这是节日活动的高潮。拉鼓就像拔河一样,用一根又长又粗的大龙藤捆牢鼓腰,把本寨的男女和外来的宾客各分做一帮,对拉。你拉我扯,双方都使尽了力,憋得个个脖粗脸红。围观的人站在一旁助威,喊声震得周围的山鸟嗖嗖地飞。最后,总有一方要输的,输的那一排人全都被拉倒了,围观的人笑歪了身,笑出了泪。
拉鼓结束了,就要葬鼓了。葬鼓就是把鼓抬到收藏鼓的洞穴或鼓棚里存放。有的是把鼓抬到悬崖绝壁之处,将鼓推下山崖。有的地方在葬鼓之前还要把上次拉鼓节以来的十三年里死去的人的名单抄写在纸上,放在鼓里,然后才把鼓收起来。
这些天,来访的亲戚朋友,一律被主人留在家里住。除了玩,就是喝酒吃肉。就算是路过的、不认识的人,也被主人留下来,一同享乐。辛苦了一年,就靠这节日轻松一下、享受一下了,所以,这个时候,苗家人的心情是最好的。
痛快是苗年
秋收刚过,天气转凉,也变得干爽了。打下的粮食很快就晒干风干,于是,全都装进了仓。新鲜的稻米吃着吃着,苗年就到了。
苗年是苗家的传统节日,有庆祝丰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意思。但各地过苗年的时间各有不同,有的是农历九月的卯日(兔日),有的是农历十月的亥日(猪日),有的是农历十一月、十二月的卯日或丑日(牛日)。老虎是凶猛动物,残害人的,所以苗家忌在寅日(虎日)过苗年。
●又是一个丰收年
过年总是很忙碌的。在过年前剩下的几个圩日里,总见寨子里有人杀猪宰牛,然后赶到镇子里去卖。不杀猪不宰牛的,就卖鸡卖鸭,然后买回一些过年用的物品,如新的碗筷、锅头以及香烛、纸钱、粉丝、水果等。来来去去的人,都是成群结队的;男的作一伙,女的成一帮。远远看过去,男的灰黑一片,女的花绿一团。
●赶圩
●热闹的圩场
办完了年货,就开始作过年的准备了。男人酿酒,备菜;女人缝制衣服,做糯米糍粑。最后将房舍打扫一遍,就吃年夜饭了。平日里忙着干农活,一家人很少能安然地坐在一起吃饭的;过年了,好不容易凑齐一家人吃个团圆饭,所以,气氛是很热烈的。男人只顾喝酒,喝得面红耳赤;女的则边吃边给小孩、老人夹菜。小孩很少能够这样放开地吃,所以就吃得腮帮胀鼓鼓的,油汪汪的,很快就把手里的鸡腿啃得只剩下一根骨头了,随手一丢,桌底下的狗就立即蹿过来,一张嘴,就咬出了一阵阵脆生生的响声。
●挑春联
吃完了饭,女人和小孩耐不住困,睡去了,男人则还有事做。苗家曾有风俗:谁在头一声鸡叫时第一个打粉枪、鸣放鞭炮,谁就争得头彩,就会大吉大利,来年丰收。所以,那个时候,男人是最紧张的,生怕听不到鸡啼声;一听到了,就手忙脚乱地冲出门,放枪,然后放鞭炮。炮响枪响,把屋里的小孩吵醒了,小孩就跑了出来,跟大人要一把鞭炮,一颗一颗地烧。狗以为出了什么事,就一条跟着一条对着夜空努力地叫,鞭炮声和狗叫声很快就把鸡啼声淹没了。最后,等到枪声炮声都消停了,就一家一家地关上门,很满意地睡去了。
●苗胞采购年货忙
第二天,苗家人依然还要忙碌。男人打开牛栏,转身跑到寨头寨尾的巷道里,见到石头就鞭打,嘴里还吆喝个不停。然后又回到牛栏门前喊一声“牛满栏”,再给牛撒几把青草。女人则争着到溪边、水井挑水。这些举动,都有期望来年丰收、生活美满之意。
●团圆饭
●苗寨吹芦笙
●喜洋洋的苗族小姑娘
忙完这些,就开始祭祖了。神台上,摆的是酸鱼、酸鸭、鸡肉、猪肉、糯米饭、酒等祭品。祭祖完毕,再举行敬牛和敬田仪式。敬牛是给牛的鼻子抹上一点酒,表示犒劳的意思;敬田是拿着一撮牛粪、一块刀头肉、一些酒饭和香纸到田间给田拜祭,拜祭时得讲“敬田得谷,敬土收棉”这样的话。之后,一家人才一起吃早饭。
以后的几天就是玩了。在芦笙坪里吹芦笙踩歌堂,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这些都是竞技活动,是比技术、比本领的,所以家家都很在意,一上场就要拼个输赢。赢了就得意忘形,输了就笑哈哈地转到一边去。
●春节古龙坡会
●斗牛
●杂耍
●舞地龙
家人很喜欢交友。苗年就是交友的一个时机。这时,各村寨组成了芦笙队,一路上又吹又奏,见村就串,见寨就走,到哪儿都有人接待。而个人的走访就是“吃同年”,你到我这儿做客,我到你那儿回访,互为客主。大家都用最好的酒菜招待,不醉不归。所以,那时候,在通往各村各寨的道路上,常见有人来来往往,大都是脸膛红彤彤的,有的歪歪扭扭连路都走不稳。狗见了,都忍不住向他吠几声。
苗年就这样痛快地过了。大约二十天后,大家就得扛着锄头下田了。春耕又开始了。
●跳起欢快的芦笙舞
●打同年去
打同年
融水苗族自治县里的苗家如今流行“打同年”。
同年,就是兄弟之意;打同年,就是结拜兄弟,相互拜访。汉族的结拜兄弟,只是在个人之间进行。但在苗家,不仅在个人之间,还有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也不仅在本族之间打同年,还可以与异族打同年。苗族地区,各民族杂居较多,彼此打同年,就显得热闹了。
●同年来了
●欢迎同年
●齐备的礼品
●厚礼送同年
打同年一般是在春节期间进行。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既然打了同年结拜为兄弟,那就得互相拜访,像走亲戚一样。去之前,先给对方定个时间,好让对方有准备。然后,就由寨里的长者或村长带队,几十人上百人浩浩荡荡地开拔过去了。
按习俗,拜访者作为客人出外拜访,一般都得准备些礼物送给主人。如果是个人,带一只鸡、送一坛酒也就够了。但村寨之间,那就不能这么简单了。去的人多,送的东西就多。送的多少、好坏,事关一个村寨的声誉。因此,每次打同年,都不能马虎,更不能小气。送的酒是整缸的,送的猪是整头的,还有无数的鸡、鸭、鱼、干货、特产、布匹、被褥,几乎所有的食品、用品都备齐了。东西多,就得用担子挑。挑担子的人无论男女,都必须是身强力壮的。因为是节日,喜庆,所以每个担子的两头都绑上红绸。
一大早,打同年的队伍出发了。几十人几乎每人都挑着担子,因此队伍拉得很长,有时首尾竟无法相顾。一路上,山路弯弯曲曲,满眼青山绿水,那些绑在担子上的红绸,分外耀眼。
远在另一边的被访的寨子,为了这次打同年也在忙碌着。早在十几天前,全寨的人,家家出人出力出物,为客人的到来准备好酒席、床铺。第二天,客人走时,还得给客人送鸡、鸭、鱼、肉、酒之类同样多的礼物,这叫礼尚往来。
●进村拦路酒
●拦路歌
●同年进村
打同年的这一天,被访的寨子已早早就派人在路口守候了。一见到来访者,芦笙队就吹起了芦笙,跳起了芦笙舞,夹道相迎。姑娘们将酒杯斟满了酒,给每个客人都敬上一杯,然后才领着他们进寨子。
●同年来到芦笙坪
●打个饭包送客人
客人进了寨子稍稍歇息之后,各家各户就按寨里的规定,分别将客人带到家中,安顿吃住。这一晚,整个寨子都沸腾起来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说笑声不绝于耳。老同相见,十分亲切,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谈的都是家事、农事。说着喝着,酒意就上来了,每个人的脸都是红彤彤的。不一会,就见到有人醉了,却不知是主还是客。
第二天,客人走了。主人告知客人,不日他们也将回访。然后,将已备好的礼物满满当当地放进客人挑来的担子里,让他们带回去。担子的两头同样绑上了红绸。不一会,远处的山路上,又出现了一支首尾不能相顾的队伍。队伍当中,一团一团的红点,在绿色的山野里忽悠忽悠地跳动,十分抢眼。
●苗寨晚餐
●送客人出村口
欢乐坡场
苗寨平日里是很平静的。那些坡坡岭岭,不是长着树、长着草,就是长着庄稼。垌田一片一片地连着,田埂一条一条地接着;时不时见到农人肩挑荷锄地出现在自家的坡地里,默默地做着锄草、施肥、浇水、犁田之类的农活。有牛间杂其中,悠闲地吃草。突然间,田边的草丛晃动了一下,钻出了一只山羊,接着又默默地跟出了一只、两只、三只……一群羊一边走一边吃草。远远地才见到一个羊倌在后面懒散地跟着,他的头顶,是一颗热辣辣的太阳。
●苗家耕作忙
●隆林跳坡节上的观众
但是,到了跳坡节,那些坡坡岭岭就不是这样的情景了。苗家人尤其是青年人,全都穿上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坡场,吹芦笙,跳舞,爬坡竿。参加比赛的人,早早就结集在一起,个个都有摩拳擦掌的神情;而看热闹的人,则是三三两两闲散地游走,哪儿热闹就往哪儿凑。小孩就不管这些,你追我打的,把坡场当成了游乐场。不一会儿,周边的草都给踏平了,土块也踩出一股股烟尘来。
这跳坡节在广西隆林最为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初到中旬之间,各村寨都分别举行。节期有长有短,两三天的有,八九天的也有;场面有大有小,几百人的,上千人的。反正这些天,苗家人的欢乐都放在这坡场上了。
这个节的主要内容是比赛爬坡竿。坡竿一般由楠竹做成,高三到五丈,竖于坡场中央,顶端挂有一面旗子和一些彩带,但最主要的是要挂有一壶酒、一串腊肉、一束带叶的松树枝。酒和腊肉是吉祥之物,参赛者谁能爬上竿顶,喝到一口酒,拿下一块腊肉,谁就是胜利者,就是苗家的好汉,而且能随愿随意,新年吉祥。
但比赛是很艰难的。因为这坡竿事先已被涂上了桐油或鸡油,滑溜溜的,而且要求参赛者上竿时身不贴竿,下竿时必须头朝下脚朝上。这样的难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欲试身手者却不乏其人,故而,看热闹的就多了。
比赛开始。先有一位老歌手唱一首《爬竿歌》,吹芦笙的也吹起了曲调,跳舞的也摆动了身体,然后,参赛的青年就依次排队一个个比了。这个项目比的是臂力和腿力。就看双手是否能抓牢坡竿,双腿是否顶住爬竿,把身体撑上去。而手和腿又必须配合得巧妙。坡竿毕竟有油,有的刚爬上一两米,就栽下来了。围观的人,就哈哈大笑,笑他的无能。他呢,脸红红地闪到一旁去了。有的就很有能耐,爬到了一半,甚至差不多就到顶拿到酒或腊肉了,但不知怎么了,竟突然落了下来。众人倒没有笑,却发出“哟”的一声,叹息不已。失败者站起来,摇摇头,连连说,没力气了没力气了,然后很不情愿地站到一边去了。
●喜弹月琴
能成功到顶的就不是一般的了。他必定臂力过人,机敏过人。他爬一段,就会休息一下,以保持体力。即将到顶的时候,围观的人就会大声呼喊,为他加油。芦笙吹得更响了,舞也跳得更欢了。他更自信,更有力量了,他终于爬到了顶。只见他用单手摘下酒壶,喝了一口,又摘下一串腊肉,才滑下来。下滑是很讲究的,必须做出雄鹰展翅、单手倒立等惊险的动作,这才显出英雄的气概。这个时候,人们狂呼起来了,鼓掌的,拍手的,竖大拇指的,赞许的目光和声音全都送给这个胜利者了。只见他慢慢滑到地面,立起身子,粗粗喘了几口气,然后双手举起胜利品,频频向众人示意。得意和骄傲全显在脸上了。
●吹芦笙,唱起《爬竿歌》
●焦急等待的姑娘
胜利者获得了“竿王”的称号。但他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他还得到了爱情。如果他尚未婚配,那些未婚的姑娘就会给他送去许多爱慕的目光,他会在这些目光中找到自己的爱情。如果他已有了心爱的人,此刻,他完全相信他的这场爱情已经完满了。
据查,爬竿比赛来源于纪念苗族始祖蚩尤。传说蚩尤在战斗中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墓前竖起了一根长长的竿,竿顶挂着祭品,然后祭祀、舞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节中的爬竿习俗。而如今,跳坡节已成了年轻人寻觅对象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爬竿
●竿顶摘腊肉
●激动的观众
芒哥的舞蹈
“芒哥”是个娱乐神,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苗家最崇敬的神。
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深处的元宝山,山高林密,野兽出没,人烟少至。原先,元宝山一带的匪盗凭借险要的地势,独霸一方,横行乡里。加之疾病肆虐,苗家过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芒哥来了
不知是哪一个年代哪一个祖先,开始了头戴假面具,身披芒草,扮作芒哥神,驱邪镇妖,以求祛病除暴,百姓平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这芒哥神就成了安陲乡苗家的娱乐神,每年的正月十七,芒哥节就会在安陲乡各个苗寨隆重举行。
●芒哥面具
●与芒哥共舞
在汉族,过了正月十五,春节算是结束了。但在安陲乡,苗家把节日的喜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过了正月十七,过了芒哥节,这春节才算完满呢。
那一天,苗寨里家家户户早早就忙碌起来,杀鸡宰鸭,备好过节用的饭食。不多时,村口的空地上,已是人声嘈杂。苗家汉子身穿芦笙服,热热闹闹地吹起了芦笙,苗女也是身着盛装,围着芦笙队跳起了芦笙舞。几个头戴着面具、身穿着芒草衣的芒哥,也在芦笙队的旁边,憨态可掬地跳着芒哥舞。这是芒哥节开始的前奏。听到芦笙响,就等于听到了节日的呼唤,远远近近的人就陆陆续续地围拢过来,等待欢庆节日。
中午,鞭炮突然响起。人们要迎接芒哥,让芒哥表演了。芦笙队就停止了表演,芒哥从外围冲了进来,开始了芒哥的舞蹈。
芒哥身上的道具,只有假面具和芒草衣。这假面具,是用木板雕刻而成。面上涂有黑、白等颜色,画有眼、鼻、嘴,状如人形。这芒草衣,全用芒草织成,密不透风,一直从脖子披到膝盖。芒草,是一种绿色植物的叶子,长条,状如韭菜叶。
●芒哥面具
芒哥的舞蹈,粗犷而豪放。五六个人,不断地变换着队形。而动作的表现,主要在头、手、脚上。头是或左或右地摇摆,手是向着天空不断地伸缩,脚是迈着弓步形,动作简单而古朴。舞蹈者戴着面具,看不出表情,但从一举一动里看得出,芒哥和观众一样兴奋。有时候,芒哥之间,互相骑到对方的脖子上,向人们表示致意,动作惊险而有趣,最得观众的喝彩。
这芒哥舞,原先是用于驱邪镇妖,后来用于节日,则带有很大的娱乐性了。但仍保留着驱邪、祝福、祈祷之意。小孩的头被芒哥摸了,就获得了平安长大的祝福;老人的手被芒哥握了,就得到了健康长寿的祝愿;而那些青年,最乐于与芒哥拥抱,因为沾上了神的气息,就可以求得来年的平安和丰收了,最重要的是会求得美好爱情的降临。而对于那些平日里多有过错的人,芒哥会与之悄悄说上几句话,给予适当的训导,希望其改邪归正。那些受训的人,无不略带愧意,默默应承。
●沾沾芒哥的福气
●芒哥向人们致意
所以,在苗家人心里,芒哥是神圣的、崇高的。每年的芒哥节,苗家人无不以崇敬的心情迎接芒哥的到来。芒哥所到之处,民众欣喜,欢声雷动,大人小孩都会主动迎上去,希望得到芒哥的抚摸和拥抱,以祈求福气降临。
芒哥是属于苗家的。正月十七是属于芒哥的。这一天,神和人都欢乐无比。
闹芦笙
芦笙是一种乐器。
这种乐器是用竹子做的。竹管少则六条,多则十几条,有成人手指粗。将长短不一的精选好的竹子集在一起,在每一根竹管上都开了一个眼孔,管头安装一片铜制簧片,统一在一块手掌大小的已经削整的木板上开孔插牢。木板边则接上一根吹管。其中两根管为元音管,四根管为子音管。演奏时,演奏者手捧芦笙,用嘴对着吹管用力一吹,手指按着竹管眼孔控制发音,芦笙就可以发出乐音了。
芦笙是苗家的灵魂。
●制芦笙
●多管芦笙
在苗家,对于芦笙,没有一个不习熟的。上至耄耋老翁,下至懵懂少年,无人不爱芦笙,无人不吹芦笙。因而每个村寨都设有一堂(队)芦笙,一堂芦笙少的有十几人,多的有几十人。人人手上都有一把芦笙。农历六月初六新禾节至二月春社,在芦笙启封和存封之间,每逢年节,各村各寨必吹芦笙。那时候,只要芦笙头带头一吹,其余的就跟着响了。隔着山冈,隔着林木,远远就可以听到芦笙的声音;根据这声音的大小,就知道这寨子闹热的程度,也知道在搞什么活动。尤其是在苗年,芦笙更是响个不停。芦笙手好像不会疲倦似的,又吹又跳,闹得苗寨“热气腾腾”,狗不敢窜入,鸟不敢飞过。
●芦笙队
●芦笙林立
●热闹的芦笙节
●苗寨欢腾赛芦笙
●鼓劲吹芦笙
●芦笙传情
芦笙的神韵是靠闹出来的。
在苗家每一个村寨,都辟有一个芦笙坪。每逢年节,苗人就在坪子里踩芦笙了。芦笙一响,寨子里的人就纷纷出来,把芦笙坪围得水泄不通。但仅仅在寨里吹是不过瘾的,仅仅看寨里的人吹也不过瘾,于是就和附近的寨子比吹芦笙。吃了晚饭,在芦笙王的带领下,芦笙队就向附近的寨子出发。到了那儿,在一块平地里,燃起了一堆篝火,先把芦笙吹起。那寨子的芦笙手听到了,就纷纷扛起芦笙很快出来了,也在旁边燃起一堆篝火,然后也把芦笙吹了起来。两队芦笙就这样斗了起来,时间一长,总比出一些高低的。自认为略胜一筹的那个队,领头的就会在自己的篝火里加柴火,火一旺,芦笙手就吹得更起劲了。若自以为技不如人,领头的就会悄悄地把火灭了,然后带着芦笙队走了。
●舞动芦笙
●芦笙表演之一
●芦笙表演之二
大的芦笙比赛就比这热闹得多了。芦笙坪里设有指挥台和裁判。各寨芦笙队一到齐,总指挥一声令下,三通铁炮齐放,锣鼓齐鸣,进堂的仪式开始了。各队按次序进入芦笙坪,绕场三周,然后各堂芦笙各自为阵,按原先设计的音本,吹起了芦笙。一刹那,众笙共鸣,舞姿翩翩,方圆十数里的天空,皆为这震耳的芦笙之音所占有。不一会,各堂芦笙互换位置,好让裁判作出全面评判。等各堂轮换了一周,分出了伯仲,比赛就结束了。但结果出来之前,各堂芦笙忽然都变了阵形,都围成了一圈,而各芦笙头则集中在中间,一起吹奏过门。然后,各自来一个腾空翻跃,以一个芦笙拜堂的动作开始了众笙共奏的序幕。那个阵势,气势磅礴,比刚才各自为战的表演来得庞大,因为此刻是统一一个动作一种音律,可以感动天地,可以震撼山岳。
●吹地筒
比赛分出了输赢。赢者得锦旗一面。那一晚,在赢者的寨子里,灯火特别多,人人的脸上似乎都闪着光亮,那些芦笙手更是得意。在寨老的家里,早就有人杀好鸡杀好猪了,煮肉的香味飘向四周。那些芦笙手闻到了,个个都说,今晚要醉了今晚要醉了。
●众笙齐奏
禾心之愿
农历六七月,在苗家的稻田里,稻禾正在美丽地长着。谷穗刚刚灌浆,禾秆微微有些弯但稻粒还未完全饱满,谷皮涩涩的,还带有一些青色,有的尖头上还粘有已枯的花粉。每一块稻田,都飘散着一种少妇般的成熟。
此时,苗人对田里的谷穗特别关注。三天两头来到田头,见禾间有杂草,就躬下腰拔了;见田埂的土块塌了,就铲上土填平。然后,蹲下,手捧着稻穗,细细地看着,久久才放开……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收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新禾节快要到了,田里的新禾是节日里不能缺少的一份味道呢。
●抓到禾花鱼乐开怀
苗家的新禾节,也叫吃新节、新米节,苗语称“惹香”,即吃新米饭。从年初开始,苗家人插秧种田,忙碌了半年,农活干完了一半,玉米、水稻熟了,水田里的禾花鱼也肥了,想着该歇一歇了。于是,就将农历六月初六定为休息娱乐日,一直延续到八月。所举行的活动,都含有求得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在广西的融水、三江、龙胜等地,苗家都过新禾节。这是仅次于拉鼓节、苗年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那一天,苗家人早早就起来备办酒菜了。除了杀鸡杀鸭,还将平时备有的酸鱼、酸肉拿出来,弄成一桌丰盛的宴席。然后叫家人到各个寨子去把一些亲友请来,一同庆贺。
这个节日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是剪新禾,蒸新米。一大早,家中的长者来到田边,在一块“吉田”里,摆下了供品,点上香,祭祀祖先。老者蹲着,手里不断翻弄着正在燃烧的纸钱,心里也不断地祈祷着。对于农人,粮食就是一家人的财富,丰收就是一家人一年的愿望。所以,此刻,农人在纸钱燃烧的过程中,在烟灰的明灭中,一定在回忆着这一年的劳作之苦,同时也在为这一年许下丰收之愿。农人的欲望不高,田里长庄稼,屋里有鸡鸭即可。
纸钱和香烛烧完了,老者收拾好供品,就到田里剪禾心。这剪禾心是很讲究的。因为禾心代表新禾,剪新禾吃以求护佑五谷丰登,这是一家人的意愿,所以选谷穗不得马虎,得挑最饱满的谷穗剪。而地方不同,剪的数量也不同。有的是一家人共吃一穗,有的是有多少人就吃多少穗。剪好了就立即回家,然后赶紧脱粒、炒干、舂碎,和糯米一起蒸熟,晚饭就开始了。
首先一家人要共吃这新禾之米。此刻,火塘边围满了一家人。长者燃起了香烛,烧起了纸钱,取出了新米饭和酒肉,撒于火塘边祭家祖。然后,按年龄辈分,开始喝鸡肠酒和尝新米饭了,边吃边喊:“鸟努襄工!鸟努襄工!”(苗语音译,即“好吃吉利”之意)
●新禾节吹芦笙
●吹苗笛
●弹奏果哈
这是苗家最美好的祝愿。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一年里永远“鸟努襄工”,永远富足,永远丰盈,永远平安。
此时,斗鸟、斗牛、斗马、赛马、赛芦笙、唱山歌、射击、拔河等活动也跟着开始了。这也标志着新禾节的到来,芦笙、苗笛、果哈以及其他娱乐性活动解禁。芦笙又在村村寨寨响了起来。
在新禾节,有的地方还要按老规矩举行一些传统仪式。有的村寨,全家要吃鲤鱼粥,有的要搞“吊牛上树”,即用粗大的龙藤将牯牛脖子套住,牵到树下将牛吊死,剥皮割肉,平均分给各家各户。各户则按统一价格付钱给养牛户。这牯牛事先以抽签的方式选定,然后由被选定的家人来喂养。到了新禾节,这牛已养得体壮膘肥,正好食用。
●斗鸟
●赛马
●拔河
与鱼之乐
●参加融水红水乡良双村闹鱼节的人们
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双村有个闹鱼节。
闹鱼节是新禾节里的一个高潮。每年的农历六月中旬,红水乡良双村的苗家都要举办闹鱼节。
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闹鱼节就开始有了。那时,社会安定,人民富足。良双一带,家家户户无不粮米充实。有一天,村里的男女青年在一起聊天时,有人提出,既然现在太平富足,何不设一个节日,将余粮招待乡村邻里?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寨子里的人赞同。于是,每年农历六月十六的闹鱼节就流传下来了。
这个时节,苗家满心的欢喜。在闹鱼节开始的前几天,方圆十里百里的亲朋好友,还有认识不认识的外地客人,就都纷纷汇集到了良双村。有亲戚的就住在亲戚家里,没亲戚的就随便找个人家住下。闹鱼节的前一天,良双村已经是热闹得不得了了。寨前寨后,大路小道,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人。到了夜里,四处走动的人有增无减,手里的电筒照来射去,无数的光柱将夜空划得眼花缭乱。最后,人们都集中在寨前高处的一栋木楼前,由一个寨老带领着,朝对面远处的寨子喊话,并将手电筒齐齐地射了过去。这个举动,是向对面的寨子发出邀请,邀请他们明天过来参加闹鱼节。对面寨子里的人听到了,也用喊话、照电筒的方式发出了回应。一时间,良双村的夜空被闹得灯光闪耀,人声鼎沸。
第二天,闹鱼节开始了。
良双村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面才有十几米宽,水不深,只淹到膝盖,且水质清澈,河底的卵石一览无遗。每一年良双村的闹鱼节就从这条河开始。
一大早,附近村寨的苗民就赶过来了。良双村的村口,站满了迎候的队伍。男子在路的两边吹着芦笙迎接,女子则忙个不停地递上酒杯给每一位客人敬酒。然后,客人就在安排好的人家吃饭喝酒。中午,一位手执扎有一把小刀的树条的老者和两个提着鱼篓的姑娘在村口出现了。他们一步一喊“呀呜——呀呜”,带领大家,来到河边,准备闹鱼了。
看热闹的人,都分别挤到了河边两岸。河边站满了,就站到岸坡上的公路、田埂或山包上,一个挨着一个,竟然长达一两公里。不少姑娘打着红伞,穿着花衣,流动在人群里;河岸的两边,就添了许多活泼的色彩。
●闹鱼节好客的小主人
●闹鱼节苗女敬酒迎客
这时,几十个年轻苗民,手拿着小树条,走出人群,走进河里,一边蹬水,一边念着驱邪兴利、祈祷丰收的咒语。紧接着,一个腰捆着茅草的中年男子,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河中,把树叶放在水里揉搓。这叶子,象征草药。这个动作,是表示用草药毒鱼的意思。之后,又有同样腰捆茅草,被众人簇拥的几个人走进河里。他们用手捧起河水,各自喝了几口,便假装中毒,互相抱着,顺着水势滚了下去。这些人的表演,则是象征鱼被毒昏了。岸上的人看到此景,就“呀呜——呀呜”的狂喊起来,然后纷纷跳进水里,跳跃着、呼喊着,还不停地用手泼着水花。
●闹鱼节上美丽的风景
●闹鱼节上祈求丰收
●放鱼
最热闹的时刻出现了。几个年轻的汉子,将事先准备好的几筐活鱼抬了下来,走到河中,同时将鱼倒进了河里。鱼一落水,人们就开始抓了。按规定,这鱼谁抓到就归谁。抓到的,不仅意味着得到福气,还可以美餐一顿。但水中之鱼,灵活无比,到处窜;抓鱼的人,也跟着鱼的影子到处窜。看准了,就双手往前扑,一旦抓到,就高兴得将鱼高高举起,叫喊着。而很多时候是扑空的,还时不时两个人撞到了一起。有的还常常踩到脚下的滑石,站不稳,就整个人滑倒,浑身湿透。岸上的人看见了,就哄然大笑。一时间,小小的一条河流,被人群扑腾得浪花飞溅,水流声全被人的喊声覆盖。鱼即使再灵活,也难躲过无数双抓鱼的手。那些年老体弱抓不到鱼的,就向人群泼水,图个凉快,图个痛快,图个热闹。
不一会,鱼就抓完了。只有少数幸运的鱼,逃出人们的包围,自由了。
天一黑,闹鱼也就结束了。但“坐妹”却开始了。
闹鱼节里,还有斗马、唱歌、斗鸟、斗牛等活动。但“坐妹”是最吸引年轻人的。
入夜了,不管相识不相识,男女青年都可以在某一个苗家里,一起坐在火塘边,谈天说地,或一边打油茶,一边唱歌。一般都是男子主动与身边的女子搭话,唱歌。女子也是很有分寸地对答。你来我往之间,彼此竟产生了一些爱意,男的一个眼神,两人就悄悄地走出屋子,来到白天闹鱼的河边,或到远处的田野里,在石头或草地上坐下,说起了悄悄话。白天的热闹不见了,只见月光朦胧,山水朦胧。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只觉得月暗淡下去了,雾水湿了衣衫。但两团黑影依然粘在那里,舍不得散去。
●闹鱼表演
●闹鱼
●闹鱼节“坐妹”
吃醋的马
融水苗家喜斗马。
马一般都是由农家单独喂养,平时用于耙田、拉车,很少与同类争斗。但雄马之间偶然相遇,一旦烈性触发,就会发生争斗。其格斗之凶猛,场面之激烈,十分吓人。
●烈马扬蹄
融水苗家斗马是有传统的。传说,早在五百年前,融水苗人就开始流行斗马了。这是缘于一种婚姻裁决。当时,苗寨里常有几个年轻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的情形。为了解决争端,苗王便组织斗马比赛,谁的马斗赢了,那姑娘就嫁给谁。这种裁决方式,却渐渐演变成了群众普遍喜爱的文体活动。
●人山人海的斗马场
斗马比赛在融水十分普遍。在苗年、跳坡节、新禾节、闹鱼节等重大节日期间,都可以跟着举行斗马比赛。有的是在寨子里举行,有的是几个村合在一起比赛。若是乡与乡比,那规模就大了。近百匹马汇集一起,上万名观众围观,那才叫壮观、热闹。
但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比赛,什么级别的比赛,比赛的规则是一样的。
首先要有场地。马是跑动的,场地太窄了不行。所以一般都是选在没有庄稼的田野里比赛。田野开阔,周边可以容纳上万名观众。乡级的比赛,一般都有近万名观众观看。
●吃醋
●争斗
参加比赛的马必须是公马。公马烈性大,好斗,力量足,打斗起来好看。但并非公马就行,还必须懂得驯养。平时得给它吃好,黄豆粉、鸡蛋,拌着米糠喂它。还要时不时让它跟别的马打斗,养成好斗的脾性。有些苗家,故意长期将马放养在山里,让它自己寻食,不回栏,马由此而变野变烈。
赛马采取的是淘汰赛。参加比赛的马分成两队,每次各出一匹比赛。哪一匹输了就出场,赢的就留下来等着下一场再比。坚持到最后并获胜者为冠军。
让马斗起来也不是十分容易的。两匹公马相遇,并非水火不容,有时竟然相安无事。但若是用一匹母马在两匹公马之间进行引诱,两匹公马必然相争,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所以,每次比赛,组织者必然牵出一匹母马,让两匹公马吃醋,引发它们争斗。起先,两匹马先是用嘴撞击对方、咬对方,想以此来吓退对方,但并不奏效。继而就转过身来用双腿踢对方。有时踢空,有时踢中。踢中时,竟发出“嘭嘭”沉闷的声音。对方就被惹怒了,也用同样的方式还击,搏斗就激烈起来了。这一匹想扬起前蹄,咬对方的身体,对方也扬起双蹄,反咬一口。有时不小心,着实被踢中了或咬住了,一惊恐,就退却了,对方就趁机追了过来。不想败退的一方,并不愿就此认输,就返身过来还击。那一瞬间,两匹马高高立起前蹄,相互对立,龇牙咧嘴,显尽了雄性的力量、雄性的气势。就在它们蹬踏之间,地面便扬起了阵阵烟尘,让场面显得更加激烈。但不管怎样,最终是分出胜负的。哪一匹被咬伤了或踢伤了,或体力不支,坚持不住,就灰溜溜地跑了。胜者的主人就会跑出来,牵住自己的马,欢叫起来。观众也跟着狂呼起来。
赛马其实就是赛人。马赢就是人赢,马输就是人输。个人赢既是个人的荣誉,也是本村寨的荣誉。所以,不管哪个人,哪个村,都很在乎输赢。赢了,就领着奖金和奖品兴高采烈地回去,然后杀猪宰鸡地庆祝一番,输的就只好牵着马默默地走了。
但不管输赢,较量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踢
●追击
●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