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风起苗舞:苗族卷 第三章 炊烟漫起时

家有酸坛

苗家人喜食酸。

一年到头,酸鱼、酸肉、酸鸭、酸鹅、酸糟虾、酸菜等酸食是少不了的。闲时吃,节日时更是要吃,似乎没有哪一天是短缺的。

苗家人喜食酸是有原因的。他们多是住在山区,离集市较远,交通也不方便,无法像城里人那样随时上街买菜。因此,吃的东西就只好自己解决了。而酸食最易于保存,可随吃随取,也特能下饭,故而,苗家人就爱制酸。平时杀鸡杀鸭杀猪,就留一些下来,腌了。有时捕了鱼,一下子吃不完,也腌了。青菜如油菜、芥菜、豆角、辣椒等,吃不完很快就会老的、坏的,太浪费,他们也干脆全腌了。

●苗家酸坛

另外,苗家人外出劳动,如耕田种地、砍柴放牛,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不便回家吃饭,就只得带饭去。吃饭总得要有菜送的。在菜类中,唯酸食不易变质,多热的天也不会馊,最方便携带。并且,苗家人主食多是糯米或玉米,此类食物不易消化,而食酸可助消化,也可消暑提神。劳作累了,找个阴凉处,坐下,打开饭盒,就着酸菜下饭,特爽口,一下就能吃饱。再休息一会儿,身子也不累了,劲也上来了。

苗家人喜食酸,当然就对酸食有感情,对酸食赋予了很丰富的内涵。在他们看来,酸鱼、酸肉、酸鸭等酸食是一种很珍贵的食品,用来招待人是很体面的,故而,每逢节日或有客人来时,就会拿出这些美食来食用。家里有人结婚了,接新娘时,必给亲家送去一对酸鱼,一只酸鸭;而如有大酸鹅送上,则算是厚礼了,亲家会高兴得不得了。

相对而言,苗家人更喜酸鱼。因为鱼死时眼睛是不闭的,象征着夫妇爱情忠贞,相亲相爱。食酸鱼,则可白头偕老。因而,办喜事时酸鱼必定备有。

食酸就必须要有酸坛装。坛子的形状有大有小,多是椭圆形的,口小肚大。把所有的酸食都放在坛子里,家里的坛子就见得多了。床底里放,厨房里放,饭桌底下放,楼阁上放,门角边放。坛子越多,说明这一家腌制的酸越多。一眼看过去,一屋子的坛坛罐罐,很舒坦,有一种富足的感觉。

喜食酸就必须制酸。苗家人人都会腌酸,时常都要腌酸。一般酸肉腌得比较多,把肉切成块,每块一斤左右,先放盐腌,等肉入味后,再用糯米饭拌酒、生姜、辣椒等抹到肉上,或把炒过的糯米粉加上生姜、辣椒等作料与肉搓揉至入味,就可放入坛中。最上面的一层则要用糯米饭或糯米粉严严实实地盖上,然后盖上坛盖,并在坛槽上注上水,以免漏气。腌制鱼、鸭、鹅等,先去掉内脏,盐腌一两天后晾干,再放入糯米饭和甜酒曲、生姜、辣椒等作料,就可以置入坛中了。十天半月就可食用,不用煮。而经油煎炒,则更香。

家中的坛子都放满了东西,日子就好过了。

●苗家酸肉

火烧的雕塑

鱼的味道是很鲜美的。无论煎、焖、炸、煮汤,都十分可口。

苗家人最钟爱吃鱼。但苗家人住在山上,离江河远,难以捕鱼,也不方便到集市上买。于是,苗家人就想了个办法:自己养。

●放水抓鱼

春节过后,春雨就像细白的银丝一样绵绵不断地从天上挂了下来。挂得多了,山腰就缠上了一团一团化不开的雾。山林湿润了,野草湿润了,田野也湿润了。农人就把歇了一冬的牛从牛栏里拉了出来,套上犁,把烧过火的稻田犁开。家养的鸡群就跟在犁耙的后面,在新翻的泥土里找虫子吃,一连吃了好几天。接着,农人从山上引来了泉水,把稻田泡了,没几天,泥土就软了。农人又把田耙过一遍,泥土就变成了胶状,平了。他们又立即在水田的一角,开出两块高出水面的平平整整的地,撒上肥,然后撒上谷种。过了十天半月,谷苗长到两三寸高,就开始插秧了。等秧苗长到五寸高,挡住了太阳,农人就往水田里放鱼了。

●串鱼

这就是苗家人养鱼的方式。

这鱼苗是鲤鱼,从集镇上买回来的,全都放进了水田里。平时不用放食料,鱼自己找虫子找水草吃。等到稻谷长穗扬花了,花粉掉到水里,鱼就吃禾花,故而这鱼也叫禾花鲤。禾花鲤吃了禾花,一个个肥溜溜的,可以做菜了。但此时还没有办法去捉,因为田里还有水。等到收割季节,将田里的水都放干了,鱼就可以捉了。

到了收割的日子,苗家人就带着竹筒或葫芦装的米酒、糯米饭、盐、辣椒、鱼腥草等作料,来到了自己的田头。他们先把水放了。一开始鱼并不知道要出事,所以仍然在水里游得很欢快。但渐渐地水越来越少,鱼已经露出了背脊,鱼才有些恐慌,一群跟着一群地到处乱窜,水面就划出了一道道水痕。等到水彻底干了,鱼就游不动了,就搁浅了,躺在地上很无奈地跳蹦蹦,苗家人就下到田里捡红薯似的随手就捡。捡完了,上到田边,然后大伙围在一起,燃起了篝火,各自用树枝或竹枝将活鱼串起,慢慢地放到火面上烤。鱼身上的水被烤干,变得发白,这时,苗家人就往鱼身上撒上盐和辣椒,还涂上油。渐渐地,鱼就变黄了,还散发出油盐和辣椒的香味。从家里跟来的两条狗蹲在旁边,眼睛死死地盯住烤鱼,舌头伸得长长的,尾巴摇得格外的急切,主人怎么赶都赶不走。

过了一会儿,烤鱼在苗家人不断地翻动中,在火苗的炙烤中,鱼的颜色变成焦黄,还嗞嗞地冒出油来。鱼鳞粗糙地翻了出来,鱼尾也翘了起来。此刻,鱼滑溜溜、跳蹦蹦的感觉没有了,却像一件完工的艺术品——鱼的雕塑。这些雕塑不做作,不夸张,并且带有香味。

这时,苗家人停止了翻动,将鱼除去内脏,吃了起来。吃一口,咬一口鱼腥草,喝一口酒,嘴里不断说爽爽爽。有人就找了身边的人猜起了码,喊声一愣一愣的,把狗吓得夹着尾巴跑了。

吃完了烤鱼,苗家人就下田割稻谷了。这时候,狗又跑了回来,大口大口地抢吃地上的鱼内脏。

●香喷喷的烤鱼

辣椒骨无骨

隆林苗族人爱制作一种食品,叫辣椒骨。此物味香辣,可当做佐膳的盐碟,配菜吃;也可当做调味品,加入汤中,汤则鲜美无比。

每年春节,苗家人多是杀猪的。猪肉卖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拿来做腊肉,而猪头骨、脚骨、肋骨等,既不好卖,也做不了腊味,吃也难吃,丢掉又可惜,于是,不知是谁就发明了这种做法,将这些带肉的骨头放到石碓里捣烂,做成辣椒骨。但猪骨头硬,不是很容易捣得烂的,所以,这个活必须得由有力气的男人来干。开始时,先把骨头捣成小块,再把小块捣成粉状。然后,加上辣椒粉、生姜末、花椒、盐等配料,拌匀,再放进坛中密封。过些时日,辣椒骨就可以吃了。其实,辣椒骨早已无骨,成了糊状的佳肴了。

●辣椒骨

辣椒骨百味可调。吃青菜时,总觉得过于清淡,而蘸一下味碟里的辣椒骨,青菜的味道就丰富多了。带一点辣味、肉香味,越嚼越脆爽,越吃就越想吃,没肉也能下饭,一会儿饭就吃饱了。没菜时,辣椒骨就是最好的下饭菜,尤其是在夏天,劳动回来,出了一身汗,口渴了,最想唱粥,而粥是淡的,送上一口辣椒骨,又辣又咸,粥几口就喝完了。不一会儿,肚子就胀鼓鼓的了,却还想吃。

●苗家腊肉

冬天里吃辣椒骨,则是另外一种感觉。辣椒毕竟是辣的,而身子外面是冷的,吃了辣椒骨,就觉得浑身热乎乎的,像喝了一杯热开水,御寒。而如果是煮汤或打火锅,则是另一番风味了。汤是水煮的,就算加了油盐,始终是清寡,但加了辣椒骨,味道就不一样了。辣椒骨里有骨头,有肉末,有辣椒,一经水煮,骨肉的味道和香辣的味道就给煮出来了。汤里的菜,比如一些清淡的鱼、豆腐、青菜、干笋、萝卜等被这香辣味一“咬”,入了味,吃起来味道就浓厚了。如果喝汤,一口下去,热、辣、香、鲜,九曲回肠,七窍畅通,余味无穷。所谓的“天下第一汤”不过如此。

所以,苗家人很为这道佳肴得意。每每有客来,必定端出来待客。到外地访亲,也把这东西带上,送人。而如果是住在城里的,做不了却又想吃,就常常从家里带些来备着,口淡了就打开罐子送饭吃。有的到饭店吃饭时还把这东西带去,介绍说这是家乡的辣椒骨。有很多人没吃过,见辣椒骨里并没骨,都觉得奇。辣椒骨的主人却不作任何的解释,一勺一勺地往火锅里舀。等煮好了,喝了辣椒骨汤,大家只会说好好好。辣椒骨的主人还是不做声,但看得出,他的脸上写满了对家乡的得意。

就好这一口

苗家人有一句俗语:杀羊不吃羊憋,等于没杀羊。

羊憋是什么东西?

羊憋是苗语里一种食物的名称。这种食物就是羊汤。杀羊后,把小肠、羊胃里还没有完全消化的草和胃液一起煮汤,加上姜、酒等配料,去腥,即成羊憋汤。

苗家人对羊憋汤情有独钟。在苗家人看来,山里长百草,百草可治百病。而羊吃百草,吸收了百草之精华,用小肠、羊胃里的草和胃液做汤,则是菜肴中的上品,可养胃,有祛湿消炎之功效。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有科学根据,反正苗家人就是这样理解的。尤其是苗家的男人对此深信不疑。每逢杀羊,最渴望的就是喝这口汤。羊肉可以不吃,但羊憋汤不能不喝。可以说,喝羊憋汤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待遇。

●羊憋汤

所以,在苗家,无论哪一家人杀了羊,最用心做的事情就是做羊憋汤。因为人人都在乎这羊憋汤,不用心去做不行。而羊憋汤各有各的做法。隆林苗族的做法与桂北就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把新鲜的羊血、羊肠、羊肝、羊筋煮熟后切碎放进汤水里一起煮,然后把羊胆捅破,让羊胆汁慢慢滴进汤中。一经搅拌,汤水就形成微蓝的颜色,其味香且浓郁,十分诱人。

把汤和其他菜做好了,就去请隔壁邻舍的亲戚朋友过来,一起吃饭。苗家人杀了大牲口,肯定要请客的。这里包含有礼尚往来、有福同享的意思。

●苗家宴客

客人到齐了,在动筷之前,每人首先上一碗羊憋汤。一般都是先喝一口汤水。这汤水进到嘴里,先是觉得甜,慢慢就感到有一种甘苦,于舌头和喉咙里萦绕。这甘苦之味,不断诱发着食欲,使人想再多喝一口;一喝,这甘苦之味又冒上来了,使整个嘴巴甘苦甘苦的,十分畅快。喝够了,就用汤勺舀碗里的羊杂吃。羊杂里的肠、肝、筋、肚都是脆爽的,吃起来有嚼头,与喝汤又是另一番风味了。这一喝一嚼,就把这碗汤美美地喝完了,个个都是一副满足的样子。

一般来说,能够上到主桌喝羊憋汤的人,都是寨子里有头有脸有辈分的人。所以,久而久之,喝羊憋汤就变成了一种待遇。如果那天是打火锅,那这顿饭就吃得久了。大家边烫肉吃边喝酒,还时不时要猜码。猜码是一种娱乐和游戏,可以助兴,又可以把肚子里的酒气喊出来。所以大家就大声地喊。一喊口就渴了,渴了又想喝羊憋汤。码终于猜累了,大家就停下来,谈论寨子里的大小事以及各自家里的农事。有时是大伙一起高声谈论,有时是个别人交头接耳地低声细说。一顿饭的工夫,寨子里的所有信息都在这饭桌上传播完交流完了。

渐渐地,这羊憋汤就传到了城里。现在,许多的饭店里就设有羊憋汤这道菜。有些人开始不习惯喝,但听说这汤有药用价值,就喝了,一喝就习惯了。还要经常到这些饭店里点这汤喝。

羊根本不知道,它的胃和肠竟然是一道名菜;苗家人也根本想不到,他们创造了一道名菜。

味在清水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一种菜,在不同之地,亦可做出不同的味道来。

就芥菜而言,一般有几种做法。一是煮汤,放油、盐、姜丝即可;二是放油、盐、姜丝炒;三是做成呛菜等。

但在苗家,他们喜欢把芥菜放到白汤水里煮着吃,而且汤水里不放油盐。这道菜叫白水菜。

也许是图个方便,也许是流传下来的习惯,苗家人就爱这样吃芥菜。先用二三两糯米煮成汤,再把芥菜掐成段,放到汤里煮熟煮烂即可食用。这汤里有糯米,糯米被煮烂后,变得绵软,汤水呈乳白色,稠而黏,而绿色的芥菜在汤水里翻滚,白绿相间,色泽十分好看。喝汤时口感润滑,而吃芥菜,则味清口爽,有润肠养胃之效。在夏天,日烈气闷,心躁神烦;若劳动回来,更感疲乏。但此时能吃上这白水菜,则乏去躁除,心轻身爽,惬意得很。

●白水菜

这白水菜的吃法看似单调,实则不然。如今,苗家人不单只用芥菜煮成白水菜,还可以用大白菜、油菜来煮。无油盐,吃时当然觉得寡淡,所以,苗家人就做一碗盐碟。这盐碟里有酱油,另外加上干辣椒粉。这干辣椒是自己晒的,食时用火烤一烤,辣椒变得更香;将其捏碎后,放到碗里拌匀就成了盐碟。夹一根青菜,蘸到盐碟里,带上辣椒、酱油,往嘴里一送,一咬,青菜的清甜,辣椒的辛辣,嚼动的脆爽,全让这嘴巴享受去了。

随着生活的提高,白水菜的做法又有所改变了。如今,苗家人在做白水菜时,常常把骨头放进去炖。骨头汤甜,又有营养,苗家人很爱喝。

最好的吃法是在白水菜里放五花肉炖。五花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香滑爽口。尤其是五花肉炖烂后,一块块浮在汤面,与青菜相衬,看上去,肥肉白得诱人,青菜绿得舒心,很吊人胃口。苗家人长期劳动,体力消耗大,很需要吸收油水,所以,无论男女,都爱吃肥肉。将炖烂的五花肉蘸到盐碟里,一口吃完,咸味、辣味、肉香味、油香味,全都在嚼动中溢出,此时下饭,则特别香甜。如觉得油腻,就喝汤,吃青菜。不一会儿,就消腻了,又想吃五花肉了。

●吃农家饭

处处见踪影

每一年,这个节那个节是少不了的,红白喜事也是少不了的。这个时候,苗家人往往要摆上酒席,把亲戚朋友都请来,一起吃饭喝酒。

●热腾腾地切榔棒

既然要摆酒席,筵席肯定不一般。那一天,除了家人要上阵,还得请来亲戚朋友,炒菜做饭。只见屋前屋后,帮忙的人进进出出,切肉的,洗菜的,洗碗的,淘米的,烧火的……将这一家闹得热气腾腾。等忙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摆饭桌了。少的要摆三五桌,多的要摆十几桌。屋里摆,前院摆,后院摆,甚至隔壁邻舍也摆。装菜的碗碟虽然土,但菜倒是很丰富的。酸鱼、酸肉、酸菜、豆腐、排骨、鸭肉、猪肉……凡能摆得上桌的,全都摆上了。

●香香的榔棒

其中,少不了榔棒这道菜。

过年节办大事,苗家人一般是要杀猪的,杀了猪,就会有猪血、有大肠,苗家人就顺便做榔棒了。

榔棒,在苗语里有“粗”的意思,是指塞进糯米饭的猪大肠。在融水、三江两地的苗族家里,过年节的时候,餐桌上都能看到这道菜。这道菜看上去是很朴素的,没有很贵很复杂的配料,做法也简单,但在苗家的心目中,这道菜是上等佳肴。纵使鸡鸭鱼肉齐备,但如果少了这榔棒,似乎就少了什么,与“无鸡不成宴”同理。

这榔棒的做法倒是很容易的。先把糯米煮好,需要多少就煮多少。然后杀猪,取猪血。猪血容易凝结,所以手脚要快。取猪血时,用事先准备的盆、钵等器皿来装。装好了就不能搅拌,否则就会凝结。然后就立即将糯米倒进猪血里,再加上适量的盐和粉碎的橘子皮,不断地搅拌,使猪血均匀地渗透在糯米里。此时,原本雪白的糯米已被猪血染成暗红色的了。但这暗红色又没有完全盖住白色,因而糯米还是很顽强地露出一点点白色来。

最后,将糯米灌进猪大肠。这猪大肠要洗干净。先把粘在上面的板油扯掉,再用芭蕉叶洗,芭蕉叶可洗去异味。然后,就把糯米灌进大肠。灌完后,就用细绳五寸左右一节一节一节绑好,放到大锅里猛煮,边煮边用竹针扎,让大肠透气,不一会儿就熟了。

此时,榔棒已被主人挂了起来。一串一串黑乎乎的,但表面却很光亮。吃时,一片一片切好放在碟里端上桌就是了。

吃榔棒会有两种感觉。吃第一口,先感到糯米的柔软,清甜;再嚼,就时不时要咬中猪大肠。猪大肠有点硬,咬中便知,再咬就感到生脆。这一软一脆,十分协调,有清爽的口感。

●丰盛的苗家宴席

吃饭就得喝酒。男人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喝多了就脸红耳赤,口干舌燥。此时,菜已经凉了,就没味道,但吃榔棒时,却觉得这冰凉的榔棒始终是柔软的,好像还能降火,能解腻,也爽口,就不断地夹来吃。吃着吃着,很快就吃完了。主人不得不往厨房里喊一声“再上一碟榔棒!”厨房里有人“哎”地应了一声,桌上的人就停下了筷子,等。

茶要这么喝

广东人把品茶叫“叹茶”。

早些年,很多地方还没有专门的茶馆,爱喝茶的人就三五个凑在一起,各自拿茶来泡着喝,边喝边聊天。后来,酒店里开了早餐,喝茶的人就到那儿喝早茶。要几份点心,以喝茶为主,一喝就是一个上午。家事国事,大事小事,天南地北地侃。喝早茶成了交友、休闲的一种方式。

●打碗油茶给客人

后来,这叹茶之风盛行于各地,专门的茶楼多如牛毛。茶客们就常常到茶楼去,点了茶,就由茶艺小姐来泡。把茶放进茶壶或茶盅里,先把第一道的茶倒掉,算是洗茶。第二道才开始喝。喝时,把茶汤从茶壶或茶盅里倒到茶海(又称公平杯),再一杯一杯倒给客人,谁喝完了,茶艺小姐就立即给满上。这叫功夫茶。功夫茶就是花很多的时间喝茶。没工夫就品不出茶味。因而功夫也含茶道的意思。

应该说这是一种享受。事实上,苗族早就懂得这样叹茶了。他们叹茶的技艺恐怕要比现在流行的复杂得多。他们在享受叹茶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滋味。

苗族所叹的茶是油茶。

广西的三江、融水、龙胜三地的苗族,平常很喜欢打油茶。这个“打”字就是做油茶的功夫了。

打油茶的过程是蛮复杂的。事先要把糯米煮熟,打散,然后晒干。晒干的糯米饭叫阴米。阴米可以贮存的,平时就要准备好,随时可用。打油茶时,就得把阴米炸成米花,然后和油炸的花生或黄豆一起做主要配料。煮茶前,得把锅烧红,放油,然后把大茶叶(红茶)和生姜、蒜米放进去炒,炒时一定要勤翻,否则会糊的。等茶叶炒黄了就放少许水,用茶锤搓捣,香了出汁了就可以冲水进去煮了。稍煮一会儿即可。然后滤去茶叶,在茶汤里放适量的盐,就成了红黄色的喷香的油茶水了。此时,把油茶盛到碗里,放进米花、花生或黄豆等配料就可以喝了。

●热热闹闹打油茶

●丰收的苗寨

这是一般的做法。如果想做好一些的,就加上猪肝、粉肠、汤圆、糍粑等。这种油茶,味道当然浓香一些。

苗家人打油茶,除了是自己喜欢喝之外,主要还用来招待客人。客人到,不备糖果不备茶,也不备开水,就只用油茶招待。等客人都坐下以后,主人就给每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油茶,等客人喝完了,再端上第二、第三碗。客人喝上三碗才算领主人的情。这里有“一杯苦,二杯甲(涩),三杯才是好油茶”之说,所以,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这油茶,跟城里的茶的确不大一样,有咸味,有油香味,也有茶香味。喝下去,各味交杂,满口余香。更有意思的是,喝了茶,还可以吃茶汤里的配料。米花是酥软的,花生或黄豆是脆香的,而粉肠、猪肝则有肉香的味道。一汤一料,喝完了,吃完了,只感到嘴里留有一缕甘甜的清香,久久不能散去。

油茶有解腻、消化、提神之功效,这也许是苗家人爱喝的缘故。而三江的草苗则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一天至少要喝三顿。早上起来,煮了饭,喂了猪,扫了地,就什么都不干,先喝一顿油茶。喝够了,才拿起工具去干活。中午,拖着一身的疲惫回来了。放下工具,稍休息一会儿,又喝油茶,喝够了才吃饭。吃完了饭,又出工。晚上回来,先不煮饭,喝了油茶再说。喝了油茶,身上的乏累也就消失了,这才起身,干家务去了。

苗家人之叹茶,虽然没有什么排场,却也悠然自在。城里人叹茶的目的是交朋识友,谈天说地,生意往来,应酬的成分多些;苗家人是独自享受,一边喝着碗里的茶,一边想着农事。一年四季的丰盈旱涝,都在心里装着,想着。他们叹的是自家的世界。

饭有三味

客人到苗家做客,往往能吃上苗家人做的糯米饭。糯米作为苗家的主食,能饱腹,养身,故而,苗家人对糯米的热爱,胜于一切。以糯米招待客人,既表达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亦显示了糯米在苗家心中的地位。

糯米,子粒比普通的米略圆略大,白却不透明。煮熟时,胶质丰富,黏性较强,韧性大,口感柔软,米香扑鼻。因而,苗家人喜欢用糯米煮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丰收写在脸上

扁米饭:九月重阳,梯田里的稻谷熟了黄了。微风吹过,稻田里金浪翻滚,稻香阵阵。此时,三五成群的苗族姑娘正在田里穿来行去,采摘扁米的原料——早熟的糯米谷穗。摘够了,天也黑了。回到家,她们赶紧吃了晚饭,就赶做扁米饭了。先把收获的糯米放进锅里翻炒。炒时要讲究火候,火太旺了谷子会焦,舂起来容易碎,而火小了米又不香不醇。所以,炒谷时必须耐心、用心,手要快,既要看锅里的谷,又要看火灶里的火。炒熟了,立即把谷子倒进簸箕,趁热搓掉谷壳,然后将米放入石臼里舂,舂成扁形。舂米使用的力度十分讲究,不能力量过大,否则就会把米舂碎了。舂扁了的米此时变得晶莹透亮,散发出更加诱人的米香,可以当即食用了。但苗家人一般用来蒸,蒸着吃,口感更柔软一些。

●舂米

●蒸米

竹筒饭:这是一种很有想象力的做法。将嫩的毛竹(楠竹)或簕竹砍下一节,在一头结疤处挖出一个小孔,大约手指大小,然后把糯米或香粳米放进竹筒里,数量占大半节,再注进水,用木塞把小孔封住,放在火堆里烤,边烤边均匀翻转,等到竹筒的表皮被烧焦了,小孔不再冒气了,米饭就熟了。用刀把竹筒破开,就可以舀来吃了。此时的米带有一股焦香,还有竹子的清香,风味十分独特。这种吃法,是苗家人通过劳动创造的。苗山遍地是竹,山泉常流,他们上山劳动,嫌带着饭盒麻烦,碍手碍脚,就只带米,饿了的时候,就砍竹子煮饭,既方便又好吃。久而久之,这种吃法就成了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

手抓饭:这饭也是用糯米做的。事先把糯米放到山泉里浸泡十个小时,然后提起,放进木制的饭甑里,又把饭甑放到锅里,烧火,用蒸气把饭甑里的糯米蒸熟。熟后,立即倒到盆里,用一块竹板不停地翻搅,饭粒就松开了,但还是一颗颗粘连着,而且变得柔软。放着三五天不馊不硬。吃时,不用筷子,只用手。把手洗干净了,一团一团地抓起来,边捏边吃。这糯米饭也怪,越捏越香,吃捏过的糯米饭,更有味道。苗家人常常蒸手抓饭留着,大人小孩,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抓来吃,像吃零食一样。

●烧竹筒饭

●好香的竹筒饭

●满山的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