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洋务自强 制度的变革:《北洋海军章程》

洋务运动没有制度变革,已经成为史学界的一种共识。其实,这种共识并不靠谱。大的政治制度固然在这一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小的变化还是有,比如总理衙门的设置。勇营制度,也是对八旗和绿营兵制的改变,至于新式的海军,由于从零开始,要想成军,非引进制度不可。因为,清朝以往只有水师,水师即水上绿营。所有的船只,都只能在近海和内河缉捕之用。后来湘军设置水师,也是内河的中世纪水准的水上战斗部队,其编制跟陆上的绿营相似,没有反映舰船的特性。

新式的海军,要有舰船的动力和机械维系体系,即技术部门;还要有指挥驾驶体系,即驾驶部门;还要有火力体系,即战斗部门。一艘较大规模的军舰,等于一座工厂。需要单个兵种的技术,更需要整体的流程、工序,也需要三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指挥。军舰是从西方买的,或者模仿西方制造的,那么,军舰上军人的制度,也必须照抄西方。

出于法乎其上的考虑,北洋海军的制度,抄的是英国。请的教练,也是英国人。按照英国的惯例,北洋海军,将军官和士兵分为两个系统,军官分为作战官和艺官(技术)两种,艺官是管轮等技术官佐,而作战官则是管带和大副、二副、三副。无论作战官还是艺官,都得从专门学校毕业,受过专业教育。这一点,跟绿营大不一样,跟淮军也不一样。现代化的军舰,伺候一座充满机器的大工厂,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像陆军,还可以做南郭先生充数,在这里,除了司令部之外,舰上没有容纳混饭吃的,什么都不懂,要想做负责军官有点难。士兵则分水手、炮目和兵匠。兵匠属于技术兵,负责舰上所有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从烧锅炉到管轮机,到负责枪炮鱼雷、电灯、信号、油管、水管,等等。这样的技术兵,一般都得从工厂里才能招到。而水手和炮目,则是一个系列的两种士兵。水手分一、二、三等,熬到一等水兵,就有资格做炮目了。而三等水兵,则由预备兵练勇补升。北洋海军最初的水手和炮目,除了少数老兵之外,都是从练勇中选拔出来的。而练勇最初的选拔,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年龄在16—17岁,身高4.6尺以上,出身良好,无犯罪记录,识字,应募之时,需要自己书写姓名。应募者必须有家乡父老出具担保,签订保结。每个练勇,都得经过严格的体检,由各舰的管带,亲自考察合格,才能录用。练勇名额为250名,常年训练。但后来逐渐松弛。人员也增加到1千余人。

最难接轨的,是军衔制度。英国海军,有着西方近乎通用的军衔,从将官、校官到尉官。相应的军职,有相应的军衔。作为一种绅士的荣誉,也作为一种等级服从的标志。但是,中国军队没有这个东西,倒是有一些皇帝赐给的荣誉头衔,比如巴鲁图之类,但过于单一,没有等级。原来,清朝的武官袭承明朝,武将官阶,有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额外外委等等名目。名义上,跟文官类似,但地位和权势却差得很远。也就是说,武官不值钱。不值钱的武官,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各个督抚的军功保举大泛滥。有提督衔的人近万,总兵、副将什么的,车载斗量,不可胜计。而清朝实际的提督缺位,不过十几个,总兵几十个。所以,在湘淮军里,很多人实际的官职,不过是千总把总,却都有提督和总兵衔。左宗棠的亲兵,一色儿的提督衔,一色的黄马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比较理智的政府,理应废除这种滥羊头的官衔,另起炉灶。但是,北洋海军却没有办法这样做,只能将就这些臭大街的官衔,设计海军的军官制度。绿营兵制,提督为节制一省绿营的首领,总兵直辖的军队称镇,副将统辖的军队称协,从参将到守备,都属于营官,带一营的军队。而北洋海军则参照这一体制,舰队设提督一:丁汝昌,总兵二:左翼总兵林泰曾、右翼总兵刘步蟾。这两位又兼任镇远和定远号战列舰的管带(舰长)即两个分舰队的司令。其下共有5个副将、3个参将、7个游击、21个都司、46个守备,其余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则不可计数。担任管带(舰长)的,既有总兵,也有副将和参将。至于大副、管轮之类,则为游击、都司、守备不等。另外,在士兵和军官之间,北洋海军还设置了仿造英国海军军士的官职“弁目”,有炮弁、水手总头目和寻查。这些中国式的军士,例有士兵升任,最高的官衔,可至实缺的千总。

无疑,这样的军官等级制度,很具有中国特色。但更有中国特色的,是另外一条。《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北洋海军设提督一员,统帅全军,负责具体的训练和日常事务,但却只归北洋大臣节制调遣。其他大员,如无朝廷的明文,不得调遣和指挥。引进制度的时候,清廷已经成立了海军衙门,好多沿海省份地方大员,都名列海军衙门大臣。北洋海军,不是李鸿章私人的,所有的经费,大部分都出自户部,结果,这支舰队,却只听李鸿章一个人的。无疑,这是自湘淮军以来,中国内轻外重政治格局的延续,也是督抚专权政治的延续。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海军,至少有一半是他的。为了保证这个李鸿章特色,北洋海军提督,必须有一个根本不懂海军的淮军骑兵出身的丁汝昌来担任。哪怕他由于是棒槌,无法发号施令,缺乏威望,但这一职务,非他不可。

当年勇营(湘淮军)起家时,套用的也是绿营的官阶,但实际内容,由于不符合各省驻防的体制,已经大有扞格。到了建设北洋海军时,依旧得采用绿营体制,问题就更大。特别是,这样的体制,已经被太平天国战争冲击得一塌糊涂,高官头衔满天飞的时候,后果就更加严重。首先,这样的官衔,已经起不到增加海军军官荣誉感的作用。几艘主力舰的管带,也无非是总兵、副将、参将,而一些炮舰的管带,只能是游击和都司。反过来绿营和湘淮军里面的实缺把总,都有可能是总兵和副将衔的。碰到一起,论起来,一点儿尊严都没有。其次,总兵、副将和参将什么的,原本就是官衔,但现在舰队里的管带,有的是总兵,有的是副将参将,听起来就乱。对于一个需要严格等级服从的军种,这不是什么好事。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这样的制度,实际上是在无法碰触现存的军事制度的情况下,将一个现代化军种的制度,硬嵌进到了老的体制中,未免方凿圆枘,磕磕绊绊的。

《北洋海军章程》也具体而详尽地规定了海军的具体行为规则,具体的训练标准。海军的各种仪式,舰上舰下,军人的行为标准,都得从英国人那里学,但是,唯一学不了的,就是服装。世界的海军军服,尤其是水手服,是英国人首创的,但是,比着学习英国人的中国海军,却偏偏不能用这种服装,军官依旧顶戴花翎,士兵也还是淮军的勇营样式,尤其不能剪掉很碍事的辫子,人家戴帽子,我们只能是包头。服装无法照搬,但是,训练则一本英国海军的规则,分成共同科目训练和专门训练两种,详尽地开列出来。所谓共同科目训练,就是做海军的基础训练,比如条令、枪炮、游泳潜水和损伤管制等等。专门训练就是根据各个部门的分工进行的专业训练,比如轮机操控、帆缆训练、通讯训练、操炮训练和鱼雷训练等等。对于舰长和大副二副三副,还需要进行单舰操控训练和编队训练,即掌握单舰作战和多舰编队作战的能力。当年的海军,作战主要的武器是舰炮和鱼雷,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军舰火力充分发挥作用,尽量避开敌人的攻击,尤其是鱼雷攻击,至关重要。在编队作战时,一边要注意不能误伤自己人,一边又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火力,是个需要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技术。这样的训练,只有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海军像海军,方能发挥海军的战力。

北洋海军官兵,仍穿着传统中式服装和包头。

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北洋海军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英国,让自己名副其实,像个海军,但是,在制度引进过程中,还是由于中国的所谓特色,出现种种的扞格,不得不变通,这种变通,不是让海军在中国化的方向上变好,而是留下隐患。制度规定的训练标准,一旦主事人精神松弛,倾向于走形式,那么训练也就走了形式。反观中国的对手日本,同样引进的是英国海军制度,不仅全盘照抄,连服装都一摸一样。连天皇的儿子都穿上了水手服,水手服一度成为军国的象征,相当时髦。在学习态度上,日本人学得认真,一丝一毫不走样,有时,认真到了教条可笑的地步,但你不能不说,人家学得的确比我们好。

一个学堂,一个老师,学得不好的,就是考不过学得好的。考场,就是战场,战场就是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