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宋的沈括记载,是中国人最早开始用煤。然而,到了近代,虽说中国还是有土煤矿,用土法开采,用牛车运出来,卖给人们取暖用,但是,在煤的开采上,中国人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由英国人开始的工业革命,在燃料动力方面,主要用的就是煤。而蒸汽机的发明,也给煤矿的开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之迅速现代化,采煤量剧增。英国也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新式采煤方法,发明了一个又一个采煤机械。
唐山赵各庄一带,煤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很早就有商家在此用土法开采。此地距离海边不远,是个利于开采,方便运输的好矿区。所以,李鸿章兴办洋务企业的时候,选中了这个地方办煤矿。李鸿章旗下的开平矿务局,虽然叫做“局”,其实就是商人自己集股办的商办企业,只不过为了经营便利,戴了一个红帽子而已。主办者唐廷枢,是个老道的买办商人,他精心考察了上海和天津的煤价,计算了土法采煤和新法采煤的优劣和成本,同时详细考察了各种运输工具的运费。最后的结论是,必须用新法采煤,同时矿务局得修一条铁路,否则,开平的中国煤,竞争不过英国煤、新南煤、东洋煤和台湾煤。
清末马拉火车的情景
采用蒸汽机动力和新式矿山机械采煤,在当时没有多少障碍。同样是蒸汽机,无论工厂里的锅炉有多大,烟囱有多高,朝中的大佬们,都没有太多的感觉。仅仅可以吓住那些围观的民众,让他们好长时间都不敢进厂做工。但是,一说到修铁路,几乎朝中所有人都摇头。即使是一条仅仅供运煤的,而且是中国官督商办企业专用的线路,也是不行的。没有办法,唐廷枢只好从权,说开凿运河用船运吧。但是,从唐山煤矿到胥各庄19里(9.7公里)长的一段,地势陡峭,根本无法挖河,所以,唐廷枢只好申请修条轻便铁路,事先声明,不用蒸汽机车,只有骡马拉。李鸿章在上奏的时候,称这条路为“快车马路”,完全避开了铁路这个词儿,这才得到批准。这是光绪七年(1881)的事儿了。
其实,唐廷枢在这里,是玩了一个小花招,留了一个心眼。如果用骡马拉车,他完全可以真的修条马路,但是他就是修了条有铁轨的铁路。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把骡马换成蒸汽机车。
这条铁路从光绪七年(1881)五月十三日兴工,由开平矿务局的英国籍总工程师的妻子钉第一颗道钉。同年十一月竣工,这是在中国土地上,由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式骡车,没有任何减震装置。
路是修好了,但在铁轨上,用骡马拖着带有铁轮子的货车,的确效率非常低,而且不方便。后面是一辆装满了煤的铁路货车,前面是几排骡马,旁边是若干赶骡马的车老板。这样的景观,好看是好看,标准的土洋结合的西洋景,不仅中国人见了笑掉大牙,老外见了也哭笑不得。显然,这样的运输效率,唐山的煤,在市场上也没有多少竞争力。
开平矿务局的第一台机车
首先是煤矿的老外看不下去了,第二年,也就是光绪八年(1882),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矿山上一台废弃的锅炉,加以修复改造,硬是造成一台小型的机车。机车还有名字,以总工程师妻子的名字命名,叫做“中国之洛克提”。有另外一种说法是,第一台机车被中国工人在车头上刻了一条龙,称之为龙号机车。后来外国工程师又造了一台,马力更大,速度更快的,名叫洛克提。第一台小型机车,一次能拖两辆货车,而且速度比骡马快了不少,运力陡然上升。第二台机车,速度提升为每小时30公里,运力增加更多。但是,好景不长,不知怎么回事,消息就传到了京师的御史老爷耳朵里了。马上老爷们就炸了窝,纷纷上书弹劾,说是火车的声响,震动了东陵,其实东陵在遵化的马兰峪,离唐山有50多公里,即使放炮,埋在地下的满人皇帝都未必听得见。御史们还说,而且火车喷出的黑烟,有碍庄稼的生长。于是,开平矿务局被奉旨严查,严令机车停止行驶。
唐胥铁路通车典礼,李鸿章乘车观礼。
幸好,时间已经到了1882年,北洋海军正在大规模扩张。李鸿章和唐廷枢以北洋海军急需用煤为借口,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争取。西太后老佛爷看在海防的面上,网开一面,破例允许唐胥路上用蒸汽机车。这样的话,唐胥铁路,就名副其实了。后来,又从英国运来两台正经八百的机车,唐胥运煤铁路,才走向正轨。
1886年,以唐胥铁路为基础,李鸿章核准成立独立核算的铁路公司,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因为铁路的运行,具有特殊性,只有成立独立的公司,引进西方的管理运行制度,方可保证火车运行的顺畅和稳定。开平铁路公司,性质跟开平矿务局一样,都是官督商办的企业,但是,这个公司招股,却遇到了麻烦。商人们很不踊跃,认股者稀少。后来铁路延伸所需的资金,都是李鸿章从法国借的。次年,公司将铁路延伸到阎庄。李鸿章奏请修建之时,虽然西太后经过美国的玩具火车的开导,已经不那么顽固了,但李鸿章奏请修建之时,却依旧称铁路沿线都是荒无人烟的盐碱地,不会有征地纠纷,而且,开平的煤是为北洋海军所急需。1888年,铁路延展到天津,长达200余里。通车那天,李鸿章亲自出席,路局特意准备了花车,装了一车的高官,前来凑趣。接下来,铁路再次延伸,到了大沽。只是,津沽线的修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地的农民和乡绅,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动下,一度激烈地反对修路,经过反复开导弹压,才算修成。至此,开平矿务局的煤,才算可以畅通无阻地运到码头。开平矿务局,也因为铁路的最终修成,才真正走上正轨。终于可以像西方国家的煤矿一样,煤铁(路)一体,从此彻底告别了马车。
刘铭传所建的台北火车站
必须提一笔的是,这条铁路的修建,海军衙门的王大臣醇亲王奕譞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位在别人眼里相当保守的亲王,在见识了北洋海军的编队,打靶,鱼雷施放,特别是玩了美国人送的玩具火车之后,对铁路事业,突然热心起来。拼了命到处推广铁路,说火车的神奇。毕竟他跟西太后是双重的亲缘关系,有他在里面撺掇,这条中国实际上的第一条铁路,越到后来,建得越是顺利。这期间,保守派人士,捣乱依旧,奏章迭进,但是,西太后已经见识了玩具火车,而且旁边有这么个至亲一个劲儿说好话,所以,保守派的话,就不好使了。当然,这条唐沽铁路,兴建还是以海防的名义做的,由于有北洋海军做铺垫,而且西太后出于个人的原因,又特别待见北洋海军,所以,这条铁路的建成,从理论上讲,还属于特例。但这个特例一开,而且开得相当特别,连临近皇家陵园,都无所谓了。那么,此例一开,以后别的铁路的修建,事实上也就没有太多障碍了。
这条断断续续从唐山修到大沽的铁路,虽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困难,而且,李鸿章还顶着压力,借了洋款,但铁路修成之后,运转良好,不仅按时归还了借款,而且很快就获得了盈利。这条铁路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此后,一条接一条的铁路的修建,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888到1889年,台湾基隆到台北的铁路,在刘铭传的主持下建成。中日甲午战后,1896年,卢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开始修建,1897年,铁路修到保定。1899年,津浦线,最初是津镇线也开始筹建。这两条铁路一修,作为中国腹地的主干线的横空出世,所有关于铁路的争议,都就此止息了。
在铁路上,马拉货车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中国的现代化,步履维艰,每一步,迈得都那么难。难,并不难在实际的障碍上,而是人们的观念。观念之障,有时,比跨越崇山峻岭还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