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控诉集 §感想(二)——在广州

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加到这日子上面。我不曾分析过我当时的感情。那第一声炮响是我盼望了许久的。它终于意外地走来了。许多朋友在那天早晨感动得疯狂似地跳起来,称这为“神圣的炮声”。我用“意外地”三字,因为那时候我们还不相信我们的“军事当局”已经下了决心要洗尽从前不抵抗的耻辱。上海的炮声扫除了无数的人的疑惑。有人甚至想大翻身的时候到了。打碎镣铐争取自由,这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我们居然活到了这一天。以前的一切顾虑束缚都没有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大街上喊一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用口,而且用行动来表现这个意思。于是像发生了奇迹似地在我们同胞中间的隔膜和成见马上消失了。一声炮响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使那许多颗心变成了一颗心,彼此不相识的人会在电车里亲密地谈起话来。从陌生的口里不断地送来祝贺的话语。大家兴奋着,希望着,而且开始为那一个共同的目标忙碌着。等不到别人来动员他们,民众自己动员了。宣传,募捐,参加救护工作,扶助难民……还有许多许多。年青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伸出手交出自己所有的东西,而且谦逊地向一些机关,一些团体要求“给我一件工作,我愿意为这神圣的抗战牺牲我的一切。”这些人的确是不自私的。他们中有的已经舍弃了在闸北虹口江湾一带的财产和事业;有的甚至经历了和家族“生离死别”的惨剧。便在大世界炸弹事件发生以后也没有人发出一声怨言。大家只觉自己所牺牲的还不够多,他们还应该把剩余的一点力量贡献出来。我看见一个小孩自动地打碎了扑满把几年来的储蓄全交给父亲送到收捐款处去。我看见一个娘姨把她的有限的工钱含笑地亲手送给进来捐款的女学生。我不想多举这一类的例子。要说明“前方将士慷慨牺牲,后方民众热心服务”,这是多余的事。每个人都太熟习了。每个人都在那样的日子里生活过,而且有的人(大多数的人)还一直是那样地生活到现在。

我这里说大多数人,因为有些人(极少数的人)在抗战的过程中失去了这种热诚(也许他们从前的热诚便是虚伪的),改变了态度。后来竟然发表古怪的论调或者甚至投降在伪组织下面为侵略者张目。他们的灵敏手腕也许可以在晴明天幕上涂抹几片云雾。但不能蒙蔽世人的眼目。连这云雾也常常被巨风吹散了。在四万五千万人民的巨步下面这些人只是几只蚂蚁。迟早会被踏死的。

现在到了“八·一三”的周年纪念日。虽然我们的抗战已经进入第三期,但我在一年前所看见的即我在前面提过的那一切现象最近都还存在,而且民众的动员也已开始成为具体化了。(自然仍还有不少的缺点,但这是可以渐渐克服的。)

就抗战本身来说。这一年来我们的努力也并没有失败。若有人提起失地,我就举出上海做例子,上海在今天还是我们的,和一年前并没有差异。而且我相信在今天我们的旗帜会淹没了上海的租界。比一年前我们在那里能看见的多得多。在上海的四郊时时响着我们的军队的炮声。这事实连敌人也无法否认。这些就告诉我们这一年来我们失去的是些什么,不曾失去的又是一些什么。

一年前近卫要使我们屈膝,现在我们还站得很稳,而日本的脚却陷进污泥里愈陷愈深了。我等着那个东方的法西斯国家的屈膝,我等着那个穷兵黩武的帝国的崩溃。

193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