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美丽家园 往事如烟

夫从外面回来,红着眼睛跟我说:“你知道我今天遇着谁了吗”。

“我怎么知道?遇着谁了?”

“王老师,教我们初中语文的王老师!你还记得吗?”

我愕然,无语。

“你怎么可以不记得呢?”夫忽然哽咽起来,几步紧走去卫生间哗哗地放水拧毛巾擦脸去了,那份突来的伤感与激动,在我们的共同生活中实属罕见。

记忆的闸门豁然大开,如烟的往事瞬间泛起,我怎能会不记得呢?

那时,我们都是很穷的孩子,生长在淮北贫穷的乡村,当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离家三十余里的乡村中学,那份欢喜不亚于如今的孩子考取了北大清华。我们背着老土布被卷,揣着窝窝头咸野菜红芋干,打着赤脚走过衰草连天的老湖滩,去那所称为龙亢的中学求学。正因为考上了那所乡村中学,我们才得以第一次见过沙石公路,见过公路上奔跑的汽车,甚至还见过了比我们洗澡抓泥鳅的池塘大不知多少倍的涡河,见过了河面上月牙般小巧的渡船。开了眼界的农家孩子,揣着父辈的辛酸劳累和希冀,憧憬着美好而光明的未来,用乡下人特有的刻苦,像小鸟衔柴垒窝一样,一点点充实丰富着自己。那时候,王老师教我们语文。记忆中,他是一个很高很清瘦,风度翩翩的青年老师,他举止优雅,衣着讲究,谈吐不凡,给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大城市来的,学问很大的老师。王老师上课很沉稳,每课时的教程安排总是恰到好处,既不超前也不拉后。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厚,每到语文课,我们总听得如痴如醉,他那抑扬顿挫的朗读常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音乐的境界。王老师与人为善,课上课下从不大声呵斥学生,偶尔有调皮孩子不守纪律,倒反而变得如老师自己犯了错误。面红耳赤好一会儿语塞,最后啧啧而叹,一笑了之。那时在班上有许多老师的崇拜者,模仿他走路说话、举手投足,皆是迷醉了他那潇洒飘逸的一派学者之风。可惜,这些当时他并不知道。也许中学时代我的语文成绩总在尖子之列吧,老师对我更是倍加呵护。在我的作文里就留下他许多的批语和赞许的波浪线。他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读。每逢上新课,总爱让我先朗读课文,我今日得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所有的底气和基础,大多得益于当年的早期训练,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小学和初中的好几位语文老师。只可惜我们未能如期完成少年时的学业,文革犹如一场劫难,残酷地夭折了我们蓓蕾初放的花期。从乡下来的孩子又凄怆地回归乡下,风雨为伴,耕耘播种。王老师也被作为白专典型受尽人间苦难。乡下的孩子在泥土里掘食,乡下的孩子在风雨中求生。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多年呢?岁月流逝,沧桑巨变,也许是师生缘份不散,才有了今天的邂逅相逢。在丈夫的泪眼中,我读出了“人生短暂青春不再”的失意,在丈夫的呜咽中,我感悟了“人生难忘少年时”的慨叹。经历的永远不会死去,少年往事如生命里的第一场春雨,许多幼嫩的芽尖都在那场春雨里萌动,王老师,我们这些乡下孩子能够欣慰地告诉您:我们,或者我们这代人,有理想有激情有韧性有耐力,即使被压到生活的最底层,也决不会趴下!咬着牙昂起倔强的头,不折不挠地迈出自己坚定有力的步伐。我们一直在泥泞中跋涉,一直在沉沉浮浮的风浪中前行,自力更生建设自己建设家园,无私无愧燃烧生命奉献人生。

丈夫泪眼迷朦地说:“你不知道!王老师老了,他的头发花白了呀!”我默然,我又释然。何谓老?何谓不老?人生天地间,不死的是精神!在我心中,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学生是老师事业的延续。知识的接力棒会在敬业的大旗下,一代一代传下去。尽管步履蹒跚,尽管白发苍苍,但我们的老师永远不老,因为记忆中那翩翩的学者风范,早已镌刻成了美丽的永恒。

啊!往事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