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承诺,2005年以前彻底完成北京城区的危旧房改造,这给贫苦的“张大民”们过上幸福生活带来了希望。
不仅如此,北京奥运会的冲击波,还给北京和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别墅项目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从2001年开始,全国各地都有别墅项目纷纷立项或重新启动。有人更是大胆预言,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别墅市场将迎来蓬勃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中的领跑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跑在最前面的那一浪,便是其中的领跑者。在别墅市场开发中,领跑者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别墅市场经历了七八年的沉寂,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以及政府对别墅用地的松动,近年来开始升温。碧水庄园、玫瑰园、翠湖别墅以及亚北、京顺路一带的别墅项目量价齐升,供销两旺。
在上海,2002年以来,在上海闵行、松江、浦东新区一大批别墅项目纷纷登台,成为沪上楼市的新亮点,两年间有百余个别墅楼盘投入市场。
一向领风气之先的广东,别墅开发自然也是热潮迭起。
这股热潮波及到海南,别墅市场也有了起色。尤其是博鳌小镇,依仗亚洲论坛的会议聚集效应也拉开了别墅、酒店建设的序幕。
相对于10年来前两次别墅开发热潮,这一次由于加入wto和北京奥运会的原因,无论是开发规模、持续时间等都要比前两次大得多。
京、沪、穗三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同时也是别墅开发的热点区域,基本上代表了整个中国别墅建造的最高水平,并且日益显示出与世界接轨的趋势。
怎样看待别墅的需求潜力
面对第三次别墅开发热潮,有关专业人士看法不一。
一种看法是,目前的热潮是一种“虚热”。原因在于,1995年以后别墅市场的萧条,导致了产品短缺,而一旦集中释放出购买力当然就会显得热闹非凡。
而且,与其他建筑产品相比,别墅更需要量身定做,也就是说,需要有良好的设计定位。而目前开发商为了抢占市场机遇,在这方面基本上做不到。
另一种看法是,目前不少购买力是集中释放的,这固然没错,但是从长期来看,别墅市场仍然供不应求。
以上海为例,按上海1700万人口、每个家庭5口计算,上海有340万个家庭。只要其中有2%的家庭需要购买别墅,那么,仅仅上海人就需要六七万套别墅。如果再考虑到海外华商、港台、江苏浙江两省等外来人员对别墅的需求,上海的别墅需求还远远不止这些。而目前在建的上海别墅,上市总量还不到1.5万套。
北京的情况也和上海差不多。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一个兴旺时期,而别墅则是一个亮点。只要产品在房型的功能、建筑材料的运用和景观的设计上精益求精,不难想象,别墅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成为最有投资价值的一个市场。
创新是永恒的生命力
如前所述,别墅产品的的量身定做非常重要,而别墅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就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早期开发的别墅为什么供大于求?主要原因不是客户“缺钱”,而是开发商强调的所谓豪宅概念,往往停留在欧式的外立面加面积的大小上。
偏执一点来看,能够买得起别墅的都不缺钱,缺的是开发商无法打动他们的心,不会让他们下定决心把“心动”变成“行动”。概念的模糊、混乱的审美,与本土的自然景观、人文背景相去甚远,缺少亲和力。
现代城开发商潘石屹认为,房地产开发商最原始的创新能力在于设计师。
他说:“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能把全世界最优秀的设计师汇聚起来,把他们能够感应天地的伟大灵感充分表现出来,把它变成商品,把商品变成钱,这是房地产商应该做的事。”
可以相信,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步步临近,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和新时代观念的冲击,别墅的开发理念和市场对别墅的选择都将发生很大改变。
有创造性别墅产品的设计,不仅能准确触及到客户深层次的需求,而且还能参照国际流行标准开发产品引导消费、引领时尚。
购房团虎视眈眈瞄准高档房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从侧面反映别墅市场的第三次浪潮是如何汹涌澎湃。
2002年3月30日,一支由50人组成的“温州购房团”专程奔赴北京,当天就“相中”了9套、总价值上千万元的房产,并且付足了订金。
据这次活动的主办者介绍,早在2001年,温州人就组织了“进沪购房团”奔赴上海,购房总价值3亿元。
这次“进京购房团”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温州人的积极响应,报名人数高达150人,这50人只是其中的第一批成员。其中大多数是温州地区的私营老板,购房目的百分之六七十是投资,首选目标就是别墅、公寓等高档楼盘,每平方米价格在万元以上,单套总价值在150万元以上。
耐人寻味是,这些温州老板虽然都是真正的“大款”,可是基本上没有人选择一次性付款。
精明的温州人认为,与其一次性付清房款,还不如选择银行按揭,把计划购房款中的大部分资金拿来周转做生意。这样,可以取得购房投资和生意投资双赢局面。
商品房内外销一视同仁
2002年8月12日,北京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宣布,从当年9月起取消北京商品房内销及外销制度。这表明,港台及外籍人士可以同当地居民一样,买到北京平价的商品房。
而在此以前,港澳台及外籍人士执行的是从1994年开始的商品房外销制度。
根据这项规定,境外企业、组织和个人,包括港、澳、台人士,在北京只能购买外销商品房,而北京本地居民既可以购买内销房也可以购买外销房。
外销房价格一般要比内销房高一倍甚至几倍,但质量却未必就成正比例。以前的北京人购买外销房,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体现,但由此带来的结果却是导致房价虚高。
中国加入wto以后给予境外企业国民待遇的条款,是促成这个制度变更的主要原因。商品房内外销一视同仁以后,必将进一步促进北京楼市的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