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如何抓住奥运商机 §警惕出现奥运经济泡沫

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当它仅仅停留在炒作、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努力时,就可能变成一种“泡沫”。

2002年3月,出席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两会代表,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纷纷指出,要警惕奥运经济产生泡沫。这说明,“奥运经济泡沫”已经出现了蛛丝马迹,已经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

理所当然,越是动手早,“泡沫”就越容易消除。

房地产和场馆建设的泡沫

罗益锋代表严肃指出,北京申奥成功以后,房地产开发商就开始了炒作“奥运”概念,有人甚至提出,北京高档住房的价格涨到每平方米2万元不成问题。2001年前3个季度,北京市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55.5%,新开工商品房同比增长86.9%。北京本来已经很高的房价“更上一层楼”,出现了泡沫的征兆。

王东委员也认为,北京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借助奥运推高房价,已经成为制约居民消费和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看一看2002年6月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吧。为了举办世界杯,东道主韩国和日本对以前的蒙特利尔教训置若罔闻,仍然花费巨资建造了大量的比赛场馆。

可是,大部分新场馆在世界杯期间只举行了3~4场比赛,连建造场馆费用的一半都捞不回来。世界杯结束以后,这些场馆很难带来什么收入。

例如,在日本的一些城市,以后就连全国足球职业联赛也不需要使用这些新场馆。而韩国的足球职业联赛中,每场的观众平均不到2万人。

最担心缺少经验、时间紧

我国是继墨西哥以后第二个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缺少经验、时间紧迫等因素,都是容易产生“奥运经济泡沫”的原因所在。

2002年7月,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一周年纪念日前夕,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北京市市长刘*介绍了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情况,并且回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

为了最大程度地压缩“奥运泡沫”,北京奥运组委会提出了“节俭办奥运”和“开放办奥运”的口号,要求筹办奥运会节俭务实、不求奢华,充分考虑适当控制奥运规模、降低奥运风险和举办成本。

在“节俭办奥运”方面,不得不抓紧落实《北京奥运行动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继续高效、扎实地推进奥运场馆建设;不得不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场馆建设的赛后利用问题。

例如,制定了场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奥运会需要的同时,注重赛后利用;能够利用现有场馆进行改建、扩建的就不新建,能搞临时性场馆的就不搞永久性场馆等等。

在“开放办奥运”方面,场馆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人力资源开发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聘请有经验的外国专家参与筹办奥运会的工作。

为了体现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北京奥运组委会设立了奥运监察委员会,在组委会内部设立了监察审计部,在场馆建设协调委员会内部设立了监察审计室,对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实行全程监督。

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惠并非就是小器

2002年9月29日,第14届亚运会在韩国釜山开幕。

参加亚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段世杰深有体会地说:“我觉得韩国人变得实惠了,已经没有1988年奥运会那样举国办奥运的情形了。像这次亚运会的场馆,并不是让你完全叫好的那种,只是已经够用。餐厅也非常一般,品种比较少,而且就餐时还非常拥挤。”

有人说,韩国人在举办第14届亚运会时显得有些小器:记者们想在新闻中心上网?可以,但是你必须拿出11万韩元(约合人民币800多元)来;想在新闻中心存包,也行,就像在超市存包一样,每小时请付费200韩元;就连采访证也不过是一张简单的过塑薄纸片。

然而这样的小器却备受人们称赞,因为用理智的眼光来看,亚运会办得更加实惠,消除了许多经济泡沫。

也许韩国在经历了一次奥运会和世界杯后,更加亲身体会到,主办国际性的大型运动会不仅是为了展示一个国家的形象,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要按照市场规律去进行运作。

用段世杰的话来说就是:“韩国人越来越注重成本核算了。”

加油助威,并非就能扭转乾坤

对比韩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它们在举办奥运会前后各年的经济数据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表明,奥运会并不能够扭转不利的经济大局。说它为良性运转的经济市场“加油助威”更为恰当。对,是加油助威,而不是扭转乾坤。

对于2002年韩日联合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韩国总统金大中、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都对它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寄予厚望。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2.1%的韩国人和61.9%的日本人都认为,首次在亚洲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对他们的经济增长将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普遍认为这是对陷于不景气状态的日韩经济的一剂强心针。

这种观点非常普遍,而且不乏历史先例。然而问题在于,这些猛然注入当地经济的世界杯“激素”,会有长久的效力吗?后来的事实证明,世界杯并没有能成为日韩经济的救命稻草。

权威的《远东经济评论》杂志认为,举办类似的体育盛会,并非一剂灵丹妙药。它虽然可以帮助经济增长,但是同样也可能危害经济发展。世界杯可能会使一些大的商家们腰包更加鼓鼓囊囊,但它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带来的好处无疑被过分夸大了。

有人也许会说,为了举办世界杯,两国都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有目共睹的。

确实如此。但是专家指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笔开支,实际上是从一个公共工程项目转移到另一个项目,或者是把将来的公共工程项目提前加以实现。这种“转移”和“提前”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要么增加税收,要么就必须减少在其他项目上的开支,以求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出售门票的泡沫

2000年9月30日,在硬撑了半个多月以后,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终于咬牙决定,将尚未卖出的5000张闭幕式门票免费分发给志愿者。令人瞩目的是,这5000张门票全都是价值1382澳元的a等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的发言人颇为遗憾地表示,由于时间紧急,组委会已经来不及抽签决定谁是幸运儿啦,只能采用最为原始的方式,即从10月1日上午7点开始,在5个地点分发门票,5000名志愿者早来早得,晚来没有。

奥运会经济功能的负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滥用兴奋剂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争夺名次,以弄虚作假的手法出大名、发大财。

过分商业化

为了追求电视高收视率、满足各个广播公司的需要,许多比赛特意安排在美国收看电视的黄金时间进行。结果,运动项目就会按照商业利润的需要两极分化,以商业利益牺牲体育利益。

超大规模豪华

金钱挂帅往往在某些方面造成恶劣影响。

例如,美国广告公司从转播效果角度出发,将马拉松线路设计在名胜古迹之间,线路上下陡坡极多,被称为“历史上最恶劣的马拉松线路”。比赛中最好的观众席位完全被赞助商所占据,每秒钟广告费达到50万美元。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奥林匹克商业化的根本基础,是它长期的历史声誉,因为它已经沉淀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然而应当警惕的是,这种商业化反过来能在数十年内彻底毁掉奥林匹克的名声。

中国人并不陌生的、最为智慧的《易经》,比奥林匹克的资格要“老”得多,因为它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然而,它被江湖术士作为算命赚钱的工具也有同样长的历史,至今落得一个声名狼藉的地步,这不能不引以为戒。

所以说,任何事情的商业化都必须有规则、有原则、有限度。具体到奥林匹克运动来说,一切都要看是否有利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发扬。在挖掘奥运商机的同时,防止出现奥运经济泡沫。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