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繁荣与热闹,各行各业以前存在的弊端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一下子暴露出来,各行各业呈现出了青黄不接的时代。
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洗礼,能进校门读书人几乎呈出断链式的局面。此时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又急需一批有文化、有知识的有为青年注入到各行各业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
出发点是好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有时想得好,做起来未必是好的。
为了快速解决因各行各业的窘境,为了让社会迅速地走向繁荣富强,为了加快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社会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掀起一股强大的子承父业的热潮。
这样的热潮在李希望还没到十岁的时候,是鼎盛时期,李山洞天天盼望着儿子早点长高点,好去顶替自己在厂里留薪挂职的工作岗位。
1992年,子承父业的热潮也接近了尾声。那时李希望12岁,他小时病怏怏的身体,在学校天天与同学打架练成了一副硬朗的身子骨。
再硬朗的身子骨,年龄小,他脸上的稚气再怎么装,也瞒不过大人的眼睛。像李希望还处豆蔻年华的人,就被父母拉去顶替岗位的不是特例,而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位。
这种以子代父的热潮的本意是好的,但很多人过于聪明,或许是中国人都是出于一种爱子心切吧,宁愿让自己处在尴尬的境地,也要让自己的血脉活得有前途。
这种看似为子女着想的行为,实际是让他们活得更痛苦。他们在学习的最好年华,不懂工作是啥,没悟性去工作的时候,把时间全耗在所谓的工作岗位,等着他们将来是什么?
谁也不知道,只有等所有的美好愿望成了一腔春水后,他们才明白,作父母的才后悔当初的决定。那又能怎样?人的一生,要是走错路了,就连自己都没有本事去承担,去自责,何况要别人。
各行各业经历了子承父业后,的确给各行各业增加新的活力,厂里不再盈绕老气横秋,一脸严肃,呆板的气氛,而是到处充满着青涩的青春气息。
这样的青涩青春气息如果是从校园里散发出来,那是再正常不过,但不是,都是从工厂里散发出来,让人闻起来,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他们犹如黑心果农过早打了催熟剂,果实是提前熟了,吃起来却没有一丝的天然水果味。
人也一样,豆蔻年华就是个天真烂漫的季节,不应该过早地步入成年的世界,与金钱、工作、人情打交道。他们也不懂,即便听从了一些父母传授了一些他们的经验,那也是皮毛的,毕竟心智、心态还不能达到可以在复杂的人情社会中历炼的境界。
以幼代老的局面就这样以山川挂瀑布地姿势拉开,且非常迅猛,迅猛得所有在工作岗位的中年人都晕了头。他们的心里一致觉得,不抓住就是失去的可惜。
那些个个在工作岗位上算是精英的人,他们离颐养天年还很远很远,他们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单位的骨干,一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一个国家的主心骨,就被这股浪潮吞噬。
他们不再求上进,而是退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把自己尚未成年,有的正在读书的儿子唤了回来,把自己手中的饭碗强塞到未成年人的儿子手中。
饭碗是接过来了,但没有如预知中想的好的效果出现。反而是等风吹过后,他们冷静地明白时,才想到退,才后悔,才自责。
工作,不光是年轻有朝气就行,还要有经验,成熟的心态。这些充满稚气,光有一腔热血,没有知识,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一下子代替了厂里的老员工,说乱成一团,有点夸张,但决没有以前那种井然有序的工作局面。
热火朝天的外表里,暗藏着一股渐渐澎大的悲情,有些人能看得懂,但大多数人都是看不懂。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形势好,眼前的利益好,就赶紧抓住。
不说别的,就说李山洞曾经在的那一个水泥厂,厂里以前的技术工还没到法定的退休年龄,但看到全厂全社会都形成了这种年轻代老的强大风气,那些技术工也曾被厂长苦苦的挽留,但他们就是铁了心跟着社会唱响新形势走。
年轻人,都是精力旺盛,特别是又处于豆蔻年华的人,无论是相识也好,不相识也好,只要他们身影在的地方,都会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领导开起会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死寂一片,领导讲完话还是领导讲,要么就是散会。现在大不一样,领导还没讲,就已经是嘈杂沸腾,领导讲的跟坐着听者说的,完全不同。可以说是你说你的,领导讲领导的,热闹气氛比以前颁奖时鼓掌还要热闹几十倍。
但对于像所有提出用子承父业来拯救日渐衰落的行业这种想法的人,当初只想到了好的一面,没有想到坏的一面。事物往就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做起来,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差强人意。
特别是面对人多的观点,结局会出现南辕北辙。各行各业因大批年轻稚气的年轻人涌入后,没有给单位带来更好的收益,反而随着人员的增多,原本就不景气的厂子,变得乌烟瘴气。
当然,以子承父业也有好处,也不是一无是处,往大的的说,父子并驾齐驱一起为国家作贡献;往小的说,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对一个有人吃皇粮的家庭,不费力气就可以多出一个再吃皇粮的人。但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庸才,也毁了一批有才华的人。
李希望倒是属于那一批庸才,但他没那么幸运。
这种子承父业的潮流既突出国家新政策下突兀的弊端,又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既要给老的发退休金,又要给年轻人发工资。
年轻人没有工业带来新的收益,原本就有垂暮老已的单位,注入豆蔻年华的人后,变得奄奄一息。
这种用快食面来为企业注入活力的方式,直到1993年,才彻底的结束。结束后,呈留下来全是一座人去楼空的厂房,还有一台台从国外成批进口过来,等着生锈变成废品卖掉的机器。
一大批豆蔻年华的年轻人所有成长的好时光都被耗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无限风光,无限希望的厂子。
厂子没了,工资没有,唯有年龄在不断的增长,当他们稍微懂得一点工作的含义的时候,却没有工作;当他们刚觉得有工作真好的时候,却找不到工作;当他们刚想负起家庭的责任地时候,却没能力负得起。
也有一小部分的人,很幸运,从年少无知,不费一点脑力就成功地获得终身的饭碗,这是极少数。
工厂闲了,人也闲了,麻烦事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