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为什么说,就语体来说,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
[分析]口头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口语化的语言,适合于传讲。而婴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就是诉诸于听觉,因而对语言的要求之一就是口语化。
[解题]婴幼儿主要是靠听觉来接受儿童文学的,因而对语言提出了口语化要求。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婴幼儿文学的语言应该适合成人给婴幼儿讲读;二是这种口语化语言还要适合婴幼儿的语言特点,如短句子,以词代句、好用叠音词、反复等。因而就语体来说,婴幼儿文学应是口头文学,应具有口头文学的一些特点。
例2阅读《我吃水果身体壮》(作品见教材),从中领会婴幼儿文学创作对于语言、韵律的要求和直感性特点。
[分析]这是一道作品分析题,但题目中给了分析的角度,即语言、韵律和直感性三个方面,也就是将作品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评析出来。在思考这类题目时有两种思路,一是从作品出发,通过具体分析,概括出这些方面的特点;二是从教材对婴幼儿文学在上述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入手,对照作品,看看作品是否达到要求,再通过作品分析的方式概括出来。
[解答]首先,在语言上,要求浅显明白,口语化。全诗不用难懂的词语,像平时说话那样浅显明白,用不着解释,幼儿就能听得懂。在选词上,多用叠音词,如“圆圆”、“汪汪”、“金灿灿”等;在句式上,又多用短句,因而琅琅上口,明白如话。
其次,讲究韵律与节奏。如全诗采用句末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有着音乐的流动性。而每节的句式又基本对齐,前两节多用短句,后三节用长句,造成先紧凑后舒缓的阅读节奏。韵律与节奏,使这首诗不仅读起来有着音乐的美感,还便于幼儿朗诵记忆。
再次,鲜明的直感性。全诗以“我”入诗,仿佛所写的就是“我”的切身感受,不论是水果的形态,还是“我”的心态,都给人鲜明的直感。比如写水果,有形状(“圆圆”)、有色彩(“白”、“黄”、“金灿灿”)、有味觉(“甜又香”),共同诉诸于婴幼儿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