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是个初中生,因为学校离家不远,他没有住校,选择了走读。同班的林林也是这样,于是两人每天上完晚自习后就结伴回家。回家的路并不偏僻,平时也人来人往的,两人感觉很安全,所以走起来也并不害怕。
然而,一个寒冷的晚上却出现了意外。当天朋朋由于与同学讨论一道难题而耽误了十几分钟,两人便比平常晚些时间回家。恰巧那天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到了一个转弯处,突然从黑暗处冲出来一个人。那人包裹得很严实,戴着帽子、围巾和口罩,手里还拿着一把刀,拦住朋朋和林林的去路,压低声音说:“不要声张!把你们的钱都拿出来!”
朋朋和林林吓傻了,一动也不敢动。那人又开口说:“快点!拿出手机和钱包!”
朋朋的父母平时总是教育他,要是遇到抢劫的,一定要尽快交出财物,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朋朋立即对林林说:“听他的话,把东西都给他!”两人慌张地翻口袋,把钱和手机都丢在地上。那人捡起东西就想走,但是刚迈出一步就又回过头来,说要翻看两人的书包,随即就动手抢林林的书包。林林并没有反抗,但可能是那人太紧张了,不小心用刀划伤了林林的手臂。
林林疼得大喊一声,这下那人更紧张了,用刀把两人逼到墙角,然后威胁道:“不要喊!不要喊!”
当那人靠近林林时,朋朋趁他不注意,撒腿就跑。他拼命地跑,一边跑一边大喊“救命啊!抢劫了!”那人想要追朋朋,但是眼看追不上也就作罢了。
很快,朋朋跑到最近的饭店,向里面吃饭的客人求救。众人听说有人抢劫,立即跟着朋朋来到现场,发现那人仓皇逃跑了,而林林的腹部挨了一刀,流了很多血。众人立即拨打120电话,将林林送到附近医院……
幸好,林林的伤并不严重,但是朋朋却感觉没有脸见他,他认为自己抛弃了朋友,太不义气了。要不是自己一个人跑了,那人说不定也不会恼羞成怒地又刺林林一刀。朋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饭也不想吃,父母也不想见。
爸爸知道朋朋的想法,找他好好地谈了谈:“孩子,我认为你做得没错。遇到危险,先逃跑,保护自己,是你们这些未成年人正确的做法。如果你不逃跑,也会让自己陷于危险之中。而且,你并没有抛弃林林,不是吗?你跑掉,是为了向其他大人求救,不是吗?既然这样,你没有对不起他,而他也不会怪罪你!”
听了爸爸的话,朋朋陷入了沉思。第二天,朋朋想通了,到医院看望了林林,而正如爸爸所说,林林非但没有怪罪他,还夸赞他的机敏。之后,两人关系更亲密了,成了“铁哥们儿”。
当危险来临时,男孩可能会被吓得不知所措,忘记如何逃跑,忘记如何求救,还可能因为一些不当行为而让自己面临更大的危险。所以,父母需要增强男孩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其面对危险的应变能力。
告诉男孩当他被坏人关在一个地方时,或是在某个地方躲避坏人时,一定要迅速把手机或电话手表调到静音状态,在确定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用微信或短信等不会发出声音的方式向警察报警,或是向父母求救。当处于危险环境中时,尽量不要发出声音,保持警惕,注意周围环境。当与亲人或朋友遭遇坏人时,有机会逃跑,一定要自己先跑,不必和亲人、朋友一起跑。跑到安全的地方,寻求他人帮助或是报警,再回来救朋友或父母,这样才可能既保护了自己,又救了他人。
当然,一定要告诉男孩:找准机会再逃跑,千万不能盲目冲动,否则只会让自己、亲人或朋友陷入更大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