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小梁的手臂骨折了,头部也摔破了,流了很多血。班主任将小梁送到附近医院并立即通知了小梁的父母。小梁的父母及时赶到了医院。
安顿好孩子后,班主任向小梁的父母讲述了事情经过:课间活动的时候,同学们都急着上厕所,一个同学刚走到楼梯口,就被后面几个奔跑打闹的孩子撞了一下而失去了平衡直接摔下了楼梯。此时,小梁已经下了几阶楼梯,但想也没想就拉住了那个同学。不过,因为那个同学比较壮,再加上惯性,两人一起从楼梯滚了下去。因为小梁在下面,又抱住了那个同学,受伤比较严重,不但手臂被压骨折了,头部也撞到了台阶上。
妈妈问小梁:“你贸然出手救同学,就没有想过危险吗?”
小梁回答说:“我没想那么多,看到同学摔下楼梯,怕他摔伤,就下意识地拉住了他。”
妈妈很心疼孩子,但也不好再责怪孩子,同时也没理由怪那个同学和班主任,毕竟谁也不想发生意外。爸爸也安慰妈妈说:“不用担心了,孩子只是受了点伤,没什么大问题。而且,我们应该高兴,这孩子很勇敢和善良,懂得保护别人。”
妈妈却不认同这个观点,她皱着眉头说:“我不觉得孩子做得对,因为保护别人而让自己受伤,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必须好好给他上一堂安全教育课,告诉他如何对自己负责。之前有一条新闻,说某大学一女生看到同学被捅伤,立即上前去阻止凶手行凶,用身体挡在前面为同学争取逃跑的时间,结果自己身中八刀,肝脏被捅穿,胆囊被刺伤,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女孩很勇敢,她那种以命相救的精神也令人敬佩,然而这并不应该被提倡,也不应该被孩子们学习和效仿。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保护他人之前,你必须保护好自己,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和对他人负责。”
听了这话,爸爸似乎也转变了看法,决定等小梁情绪稳定之后好好地谈一谈这个问题,让他记住保护好自己才是行事的前提。他们开始对小梁进行安全教育,让他明白相对于见义勇为,更应该学习“见义巧为”和“见义智为”。
很多男孩有担当、有勇气,甚至有着英雄情节,崇拜超级英雄,也崇拜警察和消防员。于是,他们更乐于助人,乐于见义勇为,还可能在危急时刻为了保护别人而不顾及个人安危。或许他们低估了危险,或许他们认知能力比较弱,对于什么是“义”,什么是“勇”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许做这些事情更多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是不管怎样,男孩都必须知道这并不可取,更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就算我没有能力,也一定要保护同学,也一定要拼死救遇到危险的同学。
父母需要给予男孩正确的教育,一定要告诉他们行动前要首先考虑自己的安全。同伴遇到了危险,应该在确保自己有能力帮忙后再去帮忙,而不是铤而走险,让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同伴或身边人受到攻击,不应该急于上前与坏人搏斗,而应该选择报警或是寻求他人帮助,否则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让自己受到伤害。男孩应该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见义巧为”和“见义智为”,而不是头脑一热就盲目地以命相救。同时还可以给男孩讲一些未成年人保护他人而不幸受伤、身亡的事例,明确告诉他这些孩子很勇敢,但是不应该被鼓励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