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具有远见的投资人,在买进股份时,抱着打算与我们永远同在、而不是订有卖出价格的时间表。我们实在不能理解,为何有公司的ceo希望自己公司的股份交易量越多越好,这代表公司的股东组合会变来变去。在其它如学校、俱乐部、教堂等社会机构中,没有主持人希望自己的组织成员离开的(然而偏偏就有营业员就是要靠着说服成员离开组织来维生。你有没有听过有人劝你“反正最近基督教也没有什么搞头,不如下礼拜大家改信佛教试一试?”)。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不准备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买。因为投资者要想战胜机构主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比耐心,做长期投资。你拖得起,机构主力因为要业绩考核拖不起。如果要比快进快出,你未必是它们的对手。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8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理念,决定了它希望它的投资者也能抱有长期投资的决心,而不是在买入股票时就已经做好了什么时候卖出股票的打算。他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会希望自己股票的交易量越大越好,这不是明摆着要让公司股东组合变来变去吗?他说,有谁听说因为最近一个时期基督教没什么“搞头”,原来信基督教的那些人下个礼拜就去信佛教的吗?
巴菲特的言外之意是说,投资者只有坚持长期投资才能和机构主力比耐心。要知道,在中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是很惧怕机构主力的,有些个人投资者甚至唯机构主力的马首是瞻,千方百计要打听的小道消息也主要是机构主力什么时间进货、出货,是哪家机构主力?
而巴菲特的观点是,个人投资者完全不必打听是不是真的有所谓机构主力,或者机构主力的股票操作策略。如果股市中根本不存在所谓机构主力,那么这种打听就完全是捕风捉影;如果真的有这种所谓机构主力存在,那你只要掌握长期投资这一法宝,就能轻松地战胜它们。
这颇有一点像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股票投资中,消息灵通、动作迅速的机构主力当然是兔子,而那些面广量大的个人投资者则是一只只小乌龟了。乌龟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和兔子比速度,结果不言自明;可是如果要和兔子比耐力,最终结果就不好说了。最起码,乌龟的寿命要大大长于兔子,当兔子一命呜呼之后,乌龟依然可以在那里慢慢地匍匐着前进,这就是它最大的寿命优势。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价值投资被许多人看作是投资领域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有道理”的东西。因为它可以用逻辑和理性来表述,而不像其他一些“定理”那样,表面上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上完全无规律可循。
毫无疑问,任何投资都讲求物有所值,到哪里都一样。如果你硬要预测明天的股市是涨是跌,说起来道理一大通,但“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完全可能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个人投资者眼里,所谓的机构主力通常是指基金。基金的规模大,所以决定了它的股票操作手法和个人投资者会有很大不同。虽然基金一度也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可是基金公司管理层却是必须按照年度、季度来接受业绩考核的。这一点是基金公司或者说基金操盘手的命门。
例如,只要股市下跌了20%,那么无论原来奉行价值投资还是长期投资理念的基金公司,就都会视手中的股票如敝帚,哪怕是手中的蓝筹股这时候也会被当作垃圾一样赶快出货。道理很简单,如果在接下来的业绩考核中过不了关,这些基金公司经理恐怕就得失业了,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下一步的价值投资或长期投资呢?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基金公司经理平均任职期限不到2年;所以,所有机构主力最怕的就是无法在短期内看到获利。如果在业绩考核时他们手里创造出来的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就意味着他们随时随地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从这一点上看,虽然机构主力也会唱一些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高调,但绝不会没有任何利益驱动地去追求长期业绩,更不会去按照价值投资理念操作股票。他敢让手中的股票套牢2年吗?不可能,1年都等不及。
可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和机构主力较较劲。巴菲特就是这方面的好手。
巴菲特投资股票的原则是“三低一高”:低市盈率、低市净率、低财务杠杆、高股息分配,并且必须具有市场垄断地位,而且这种市场垄断优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不能被改变。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选择股票,符合要求的就已经不多了;更何况巴菲特耐得住寂寞,他手中握有大量现金,股市低迷时不到真正物有所值决不会轻易出手,这些都注定了他能买到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价的投资品种。
例如,2002年2月21日纳斯达克指数跌到1349点时,巴菲特仍然表示,“尽管股市跌了3年,普通股票已经大大增加了投资吸引力,但我们仍然认为,即使值得我们产生中等兴趣的可投资股票也是寥寥无几。”接下来,巴菲特不是逐步买入股票,而是一再减持股票,2003年末时手里拥有的现金高达360亿美元。
巴菲特无论买进股票还是卖出股票,都有极大的耐心和机构主力比拼,虽然伯克希尔公司本身就是一家规模庞大的机构主力。拥有这样的耐心,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在内在价值的顶部买到自己心仪的股票,然后在内在价值的底部卖出手中的股票,这其中的差价就大了。
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对长期投资持怀疑态度,但事实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中国是从1990年12月19日开始有股票交易的(并以这一天为基数100点),1991年7月15日开始有上证综合指数概念。以2015年12月31日收盘指数3539.18点为准,在这25年中上涨了35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5.33%。
其中,万科a截至到2014年末上涨了1000倍,即使扣除原始股以及上市第一天上涨10倍的因素,从上市后第二天买进(因为上市后第二天开始谁都可以直接购买股票了),上涨也有近百倍。在香港,虽然没有原始股的概念,但如果你在2004年就买入腾讯股票一直不动,到2014年末时价格也已上涨了186倍。
可以说,除了政府和这些上市公司自身之外,几乎没有散户和机构投资者能够在这两只股票上获得如此之高的获利回报。
为什么?因为中国股市中70%是散户,70%的机构和散户都以短期交易为主,这就导致短期内价格大规模背离其内在价值,反而给那些价值投资者抄底股市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好机会。尤其是那些长期持股的价值投资者,因为竞争对手少而导致成功几率更高。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机构主力必须定期接受业绩考核,所以它们虽然也会嚷嚷着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但不会真正付诸行动。相反,个人投资者就不用人为设置这样的时间障碍,在与机构主力比拼耐力中占有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