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春秋兵器谱
如果你生在春秋时代的话,有幸当了兵或者身为一般士人,都要练习射箭的。射箭有要求,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握虎尾,掌心如握鸡蛋,拉弓要拉到前边只露出箭头,弓身弯曲好似一口井。
双臂要求舒展与箭平行,稳定到可以放置一杯水。右手手指夹住四枝箭,一枝射完了上另一枝,不用松手就连续射出。射出的箭要求从下巴底下直穿敌人咽喉,因为那里没有甲胄。而且,射击者不是站在地面,而是站在奔驰颠簸的战车上。不容易啊!
在青铜时代,打仗的主战兵器是戈、矛、戟。具体样子,不再重复。这里特别要说说戈、矛、戟的柄。
柄不是一根光棍子(像古装电视剧上那样)。它们的柄的截面是椭圆形以便掌握,称作“积竹柄”。就是把硬木削成八棱体为芯,外贴八片竹片,再用牛皮带子像捆羽毛球拍那样,缠紧。再刷上血红色或黑色的漆皮,漆皮上面,用彩色颜料画上图案,很精美。这种以木棒为芯,外贴多片竹片的柄,它的特点是有弹性和韧性,耐用,刚柔相济,坚韧不折。最近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那些士兵的矛都是一支剥了树皮的木棒连着一个铁枪头,吕布戟的那根木棒还是曲的呢,好差劲啊!
说到这里,必须说漆器。漆器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人间什物:以木胎或竹胎做好器具形状,外边涂天然植物漆,再于表面绘上想象力丰富的神人怪画。黑漆漆的碗筷,上边施以彩绘、描金、贴金、镶嵌、透雕、浮雕这些工艺,是不是让人很有食欲?酒杯也是如此。当时士兵使用的戈的戟的柄、盾牌也都涂漆绘画,人和马匹的皮革甲胄也是涂上黑漆,上作红画。上了战场,又奢侈又威武,绝不是现在古装电视剧里随便削根木棍子所武装起来的“民工”战士所能媲美的。
针对这些兵器的防护手段就是甲胄。穿在身上的叫甲,戴在头上的叫胄。甲这个词的原始意思就是龙或者鳄鱼的鳞,只不过春秋的甲是用牛皮做的。按规制,一领甲由不同形制的一百八十三片小牛皮块块编成,用丝带子编联成幅,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上身穿的叫甲身,下身是甲裙。甲的外表面涂有一层比较厚的生漆,上用红色矿物质颜料彩绘兽头,用以吓唬敌人,小牛皮块上还有耀眼的青铜泡。而一顶头盔一般由不同型式的十八片皮片编成。春秋时代的甲,一般都是牛皮材料的,青铜甲极为稀少。但胄(头盔)却很多是青铜铸造的,这大约因为脑袋金贵吧。总之这就是甲胄了。
最后说说战车。马拉双轮战车,是青铜时代最抢眼的亮点。战车一定是集中使用才有威力。一般是横排作战,十几辆“马拉的战车”,排成一个大横排。接后不远,又是一个大横排。多个横排就像一道道海浪,把他们的“爱”像潮水一样往前推。当敌人的“爱”也过来了时——敌人的横排战车,与我们的迎面逼进,距离越来越近,于是开始射击。箭支成排地跃过马头,射击对方的车排。对方车上也不傻,竖起盾牌,隐藏在盾牌后面猛烈开弓还击。
当时的马拉战车,连马在内纵长三米。如果两车正面相遇,之间隔了八匹大马,车上的人纵然使用三米多长的长兵器如戈、矛、戟,也不可能够得着对面敌手。只有两车相错,双方甲士方能格斗,使用长武器。所以,要等到敌我双方的各自第一排战车,继续逼进,相遇成一线时,持戈的战车兵就站起来,与敌人交手。
某一排车,要依次和敌车横排们的每一排错轴接战,直到冲到底线,再收转回来,这算是一次交战“回合”。整个行程最长约一里。如果整个冲击过程中,你左右的同伴车辆(与你在同一横排的相邻车辆)不能跟你并肩协同前进,使得你的车过于凸前或者滞后,而敌人则保持了严整的横排,你就非遭受敌军车辆的两两夹击不可。
这就要求在整个交战过程中,战车必须步伐统一,在鼓点的指挥下,秩序井然,而且速度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甚至在交战中要反复整顿队形。同样道理,在开战前,双方还需要花好大时间去排好一个整齐的车阵出来。而趁敌人列阵未毕而击之,是一种传统军礼所不允许的狡诈战术。
长勺之战,齐军就是因为连续三次冲击,战车行列变得紊乱,被鲁军反攻的时候,打得稀里哗啦,溃败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