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赵氏孤儿(公元前620年——前607年)
一
我所知道的赵姓的第一个人,晋国的贤人赵衰先生,娶性感的狄女做媳妇,生下了有名的“赵盾”。
公元前622年,赵衰,以及晋国老一辈革命元勋胥臣、栾枝、先且居(先轸之子),纷纷同年逝世(“崤之战”之后第五年)。晋国的将星曳着流光四下陨落,国人大恸。晋国减五军为三军,国内政坛,出现真空。
足智多谋、机灵善断的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先生,曾经参加过重耳的长征,资历比较深,终于胜出被晋襄公(重耳的儿子)任命为中军将,同时自动是“三军元帅”兼“国家执政官”,获得晋国执政大权。
赵衰的儿子,雄心勃勃的赵盾被撇在了一边,只当了个中军佐,他赶紧回家开会,讨论对策。这在当时固然是极其伤脑筋的事情,如果当时有烟草,估计也要整宿整宿地抽烟。最后,赵盾党的大夫“阳处父”准备走上层路线,直接游说晋襄公。阳处父这人很有脑筋,曾经解下驾车的左马诱骗孟明三帅上钩,可见其不傻。非常难得的是,阳处父还是晋襄公的老师,这就不一样了,那时候的人对于老师,估计还是迷信的,因为那时候的学问,也已相当芜杂,光是一部《诗经》,就有无数生字,靠自学是不行的。
听了老师阳处父的意见,晋襄公又在山西万荣县搞了第二次阅兵,届时改命赵盾为中军元帅,狐射姑为佐。
狐射姑一看赵盾把自己压下去了,着急得要命,赶紧也回家抽烟。然而好办法没有,烟蒂倒是一大堆,只好憎恨阳处父。于是趁阳处父打猎归来,在郊外选了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把可爱的有脑筋的阳处父给刺死了。
新任命的三军元帅兼国家执政官赵盾大怒,开始办案,以“阳处父一案”为启端,处死了杀人凶手(狐射姑的亲戚),然后猛揪幕后元凶不放。狐射姑被揪急了,只好逃奔翟国。
听说狐射姑跑了,赵盾倒不多计较,把狐射姑的妻子家产送到翟国,让狐射姑一辈子呆在那里,狐偃一家的势力算是完结了。
狐偃当初追随先君重耳当老叫花,回国以后享福不到十八年,狐家的好日子就好完了。这是一个短命的家族。这也怪他儿子狐射姑无能,刺杀阳处父是下下策,给狐家戴上了恐怖分子的帽子。另外狐射姑也不善于发现人才。当初狐射姑当三军元帅的时候,在大阅兵上,骈臾不知怎的犯规了,狐射姑把他当众揍了一顿,特羞辱。后来,骈臾奉赵盾命令护送狐射姑的家属财产入翟时,骈臾的属下在路上劝他趁机杀光狐家的狐子狐孙。骈臾说:“赵盾对狐射姑以礼相待,送还其家小,我凭借赵盾对我的宠信,以报私怨,这是勇敢吗?报自己的私怨却使得赵盾怨我,这是聪明吗?以私害公,这是忠吗?我不勇、不智、不忠,如何事奉夫子赵盾!”遂不计前仇,把狐射姑的家属财产安全送到了翟国,狐射姑非常惭愧。
赵盾上台,军政大权在握,勇于消除异己兼坏蛋,三个月内杀死六个反对派大臣,震动朝野。这六个人分别是先都、梁益耳、箕郑父、士谷、蒯得,这帮人的罪名是杀死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先轸的孙子)——也够坏的,并且武装叛乱对抗赵盾为首的晋中央。
跑到翟国的狐射姑非常庆幸自己保住了脑袋,当别人问起赵盾的为人,他回答说:“赵盾的爸爸赵衰是冬日之日,冬日赖其煦暖;赵盾则是夏日之日,夏日畏其炎烈。”(这倒是满中肯的,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法。)狄人听了,笑说:“想不到堂堂的狐偃之子,惧怕赵盾也到这个地步。”[1]
赵衰同志、阳处父先生二三事:
赵衰,有才度韬略,当初晋文公选拔中军元帅时,有意栽培赵衰,想指定赵衰当三军元帅,但赵衰不肯做,推荐郤谷,说郤谷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都高。于是,郤谷当元帅,不久老死了。晋文公又请赵衰出马,赵衰继续推辞,说栾枝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见闻很广,都可以入选。于是先轸当了元帅。先轸死后,晋襄公又想让赵衰接替当元帅,赵衰又推辞,推荐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
赵衰前后三次辞让,淡泊名位,是真正安邦定国的社稷重臣。古话说,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皮裘,取之众白也。狐偃、赵衰、先轸这三个股肱之臣、九袋长老,同心合力,为晋国两代君主做出了狐狸的白袍子。
另一件事上也可以见出赵衰的人品卓越。晋文公采纳赵衰意见取得战斗胜利,准备赏赐赵衰。赵衰说:“您是要赏赐根本呢,还是要赏赐末节呢?如果赏赐末节,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在;如果赏赐根本,那我的建议是从郤子虎那里听来的。”晋文公于是赏赐了郤子虎。
赵衰道德风尚,千古独步,给人感觉阳光煦暖,心性纯厚,被时人论为“冬日之日,赖其煦暖”,多么温馨。
阳处父在赵氏、狐氏权力角逐中,当了光荣的垫脚石和炮灰,我们不得不多给他一点镜头。其实此人是晋国公认的聪明人。“崤之战”结束后同年,他奉命攻打“巴尔干”地区南部的蔡国,楚令尹子上驰救。晋楚两军隔河对垒了很久,互相都不出战,事情变得无聊起来。
作为晋国最高智商的大夫,阳处父倒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送女人衣裳去激将,不过,他自有办法。他打算撤军,因为粮食已经吃光了。但是撤退是最敏感的事情,弄不好,敌人追杀上来,就不能全身而退了。于是,阳处父对楚军说:“你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我军后退三十里,你们过河来,咱们交上一战;第二呢,你们后退三十里,我们过河去,打上一场。总之,不要这么干瞪眼了。”
楚令尹子上觉得,自己过河交战的话,刚渡一半,阳处父挥师开杀,就吃大亏了。不如自己后退三十里,让晋军过河来。于是楚军后退三十里。退完以后,等了大半天,却没动静。一打听,原来,晋军卷旗裹甲,撒腿跑了,并且回国后宣称把楚军打退了三十里。哈哈,气死人了。
(继“崤之战”那样的伏击歼灭战以后,兵不厌诈从这时起,逐渐厉害了,世道开始浇漓,人心慢慢不古。从前打仗是观兵,非常文雅,现在已经没有那种古风了,开始坑蒙拐骗了。人心也将是如此。)[2]
风度翩翩的阳处父先生有一次出门,住在宁赢氏旅馆里。宁赢氏对妻子说:“我很久以来一直在寻求一位有德行的君子,今天总算遇到了。”从此追随阳处父,没多久又失望而归。
他说:“我看他仪表堂堂,可实际上性情过于刚猛。天是那么刚阳的东西,尚且不敢干扰四季寒暑的转换,何况人呢。过刚必然干犯别人,而且阳处父华而不实(成语出处),招人之怨。干犯别人又招怨,岂能安活。所以我离开了他。”
第二年,阳处父推荐赵盾执政,被替换下来的狐射姑愤怒地杀死了他。[3]
后来,赵盾的孙子赵文子与叔向到晋国的墓地游玩,文子说:“如果死者可以复生,你喜欢跟谁在一起呢?”叔向说:“那应该是阳子了!”赵武说:“阳处父行事廉洁正直,然而不免身亡,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啊。”叔向说:“那应该是狐偃了!”文子说:“狐偃见到对自身有利的事情时,就不管自己国君的利益了,他的仁不值得称道。[4]我想应该是随武子(士会)吧!他向国君进谏,不结纳党羽,推举贤人,从不阿谀奉承,却能辞斥小人。”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阳处父是个智商很高但情商不高的人。[5]
二
赵盾上台的同年(公元前621年),晋襄公也死了。这两年,晋国的重臣元勋连连死去,国内的流行乐是哀乐。整个一个五霸叱咤的时代,正在逐渐离开我们。
晋襄公临死,把嫡长子托孤给赵盾。但这位爷的岁数实在太小了,还在呀呀地努力学习晋国话。赵盾担心强敌环伺的诸侯会欺负自己的娃娃主子,于是想换个岁数大的。这种想法似乎不错,虽然对死去的老国君未免太叛逆(相比之下,他爸爸赵衰多忠义啊)。但赵盾此举完全是为了国家安全考虑,倘使图个人方便,他是应该立这小孩子,便于控制嘛——如同慈禧太后喜欢立妙不可言的娃娃当傀儡。
赵盾挑了半天,觉得留学秦国的公子雍(晋襄公的庶弟)比较学好,而且岁数大,还跟秦国关系铁,可以修复秦*邦交,是合适的国君人选。[6]
于是派了俩大夫——先蔑、士会,按照自己的意思,赴秦国接公子雍回来报效祖国,主持政府。
别的大臣也偷着派人往陈国召公子乐,回来当国君。赵盾听说之后赶紧拦截。结果,公子乐望着故乡的云,被赵盾的手下杀死在归乡的路上(“畏其炎烈”,信然)。[7]
晋襄公的遗孀“穆赢”却急眼了,天天抱着太子堵在朝堂门口哭:“先君指定的继承人,嫡生的长子,奈何你们就不要了啊,偏去外国找什么国君,现成的国君就在这里,先君的遗言,还在我的耳边,我……哇……”下朝以后,穆赢又抱着太子追到赵盾家里,向赵盾直叩头(像讨欠款似的)。
孤儿寡母这么一哭,国人闻之,无不哀怜太子而归咎于赵盾。赵盾顶不住了,只好向“先君之余威”屈服,按照“立子立嫡”的传统,奉嫡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
小孩儿晋灵公即位,国外还不知道信儿呢,先蔑、士会禀告秦康公(秦穆公的儿子),迎接晋国留学生公子雍回晋国当国君。秦兵保护着公子雍,像护送着一个泥菩萨那样渡过了黄河,准备回晋国。
刚刚进到令狐地区,赵盾的军众在那里怒目而视,列阵以待。
赵盾说:“秦军止住!鄙国已有国君啦,请回吧。”
先蔑、士会,是此次“赴秦请菩萨回国代表团”的团长,分外诧异,急赤白脸对赵盾喊:“赵盾,是你叫我俩去秦国请菩萨,菩萨就在眼前,你又不要了!?耍赖!”
赵盾说:“不好!退货!”
士会说:“没那么容易,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赵盾跟下面人一商量,请神容易送神难,必须动武,于是连夜进兵,袭败秦军,秦军人数少,被晋国人咬着屁股一直追到刳首。这就是所谓“令狐之役”,秦军失利。(这是最早出现的夜色偷袭,在军事发展史上有其地位。)[8]
“请菩萨代表团”的团长先蔑和士会,想了想,回晋国也没面子了,就带着菩萨(公子雍),逃回秦国待下。
打跑了秦国人,赵盾安心辅佐晋襄公指定的嫡长子——小孩儿晋灵公。赵盾治理刑狱,追捕逃亡,推行契券,削除积弊,整肃礼仪,修治废官,提拔贤能,大修政令,晋国政制日趋完备,国人大悦。为了庆祝灵公即位,赵盾在河南原阳跟齐、宋、卫、陈、郑、许、曹等国结盟,互相抹了牛血,开创了大夫主盟的先例(以前都是国君主盟,现在卿家族的力量在上升)。
又过了两年多,公元前615年,秦康公为了报复上次好心好意送“菩萨”却挨揍的宿恨(“令狐之役”),亲自带兵讨伐晋国,夺取了晋邑羁马。晋国随即响应,组成三军六卿序列如下:
中军将——赵盾;中军佐——荀林父。
上军将——郤缺;上军佐——骈臾。
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
赵盾自任“中军将”,同时也自动是三军元帅,不用说了。
“中军佐”荀林父也不是凡人,曾是晋文公的驾驶员。[9]
“上军将”郤缺,是恐怖分子郤芮的儿子,二十年前,吕饴甥、郤芮发动袭击重耳宫殿的恐怖事件,失败后被秦穆公诱杀。不久,郤芮的儿子郤缺在老家的庄稼地里种地时被胥臣发现,因为看上去比较贤能,被重耳录用,此时担任上军将,后来一度任三军元帅。
“上军佐”骈臾,此人上一节已述,是赵盾手下的大夫,有忠有谋有义,是个人才,刚刚被提拔。
“下军将”是“留守国内派”(非流亡派)的大臣栾枝的儿子栾盾(那时候取名字也赶时髦,什么“盾”啊、“克”啊,类似我们的“军”啊、“振”啊)。
“下军佐”胥甲是八袋长老胥臣的儿子。胥家和赵家、先轸家一样,都是异姓大夫家族,跟晋君不沾血亲,全是因为当年追随重耳流亡,才有了名位。
上述三军将和三军佐合计六人,即是所谓的“六卿”,相当于晋国内阁。[10]
晋六卿以少壮派将官“赵盾、栾盾、胥甲”一班儿子辈的人为首,雄姿英发,横戈跃马,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开赴河曲前线去阻击秦国入侵军,要与秦穆公的儿子辈一见高下了。“河曲”之战打响了。[11]
孙子曰:凡作战,先发起进攻的容易士气衰竭(因为打仗是个体力活,打一会儿就累了),后发起进攻的所受心理压力则大。晋军到达永济县的河曲(黄河大拐弯处),赵盾决定既不先出战,也不后出战,而是按上军佐骈臾的意见深沟高垒,把给养线漫长、难以持久的秦军耗垮。
运输问题是个大问题,往往弄得人民劳顿,赋税加增,最后战马疫病,辎重损坏,将士们头疼肚饿,溃散了事。“请菩萨代表团”的士会,流亡在秦国,深明此理,提议秦康公速战速决,诱敌出战,尽快交兵。
“那请问,诱谁好呢?”
“赵盾的叔伯兄弟赵穿,有勇而狂,诱他好了。”士会是晋国人,熟悉晋军特点,此时在给秦国人支招。
士会预料的不错。赵穿这个人,年少好勇,颇受赵盾的宠爱,还是晋襄公的女婿,就更有谱了,但是不懂打仗。他还嫉妒着刚刚被提拔为卿的骈臾,对于骈臾提出的拒不出战,也一并心中厌恶。他看着敌人天天在壁垒外面撒尿吐口水扒眼睛,就愤恨了,怒道:“我们啃着难吃的干粮,穿着讨厌的皮甲,目的不就是为了打仗吗?眼前就有仗可打,却不敢打,干什么吃的!”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个把人儿,直取秦国主阵地。
赵盾听说后,为了避免堂弟孤军覆灭,只好硬着头皮跟进,命令晋军全员出壁垒交战。[12]
晋三军并肩突破,支持赵穿先头部队。秦军飞蝗乱射,钳制晋军攻势。两国军队火并起来,但都不愿恋战。两国十年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打起架来也就不够秋风扫落叶。两伙兵油子互打了一会,各自敲钲,收拢队伍回去。[13]
当夜,秦国人过来吹牛:“我们秦国是一点伤亡都没有,你们不行了吧!咱们说好,明天再打,让你们好好尝尝我们秦国人厉害。”
骈臾对赵盾说:“钧座,根据我的观察,秦国使者目光闪烁,眼睛乱滚,净拿大话压人,显然是在欺骗我们。我估计,秦军是想逃跑,所以发出佯攻讯号,保护主力平安撤退。我们将计就计,在黄河岸边设下埋伏,他们撤退,正好把他们逼死在黄河边上。”[14]
还真被骈臾说中了,秦军是想逃跑!
旁边赵穿和胥甲听了,非常嫉妒骈臾的高明主意,俩人故意使坏,大嘴巴胥甲和莽撞人赵穿跑到辕门口,当着秦国使者的面,乱喊:“约好明天打,不到钟点就先去设伏,是无勇无信啊!赢了也不算好汉!”
秦国人一听,妈呀,不设伏就好,不然我们就跑不掉了。
大嘴巴胥甲和赵穿泄漏了军机,没法设伏了,秦军遂在当夜顺利逃遁。胥甲因此被革职。
赵穿呢,因为有堂兄赵盾这层关系,就不了了之了。(赵盾这种宽于律己的马虎态度,终于酿成大祸,最后,他这位倒霉堂弟害苦了他)。[15]
此次战役,还走红了另一个年轻人——韩厥(“赵、魏、韩”韩姓的先人)。韩厥原本是赵盾门下一个拎包的,从小被赵家收养,因为伶俐,赵盾举荐他给晋灵公做“司马”,小孩儿晋灵公毫不含糊地批准了。司马是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战车不管战车如何先进,它的机动性还是受地形道路限制,所以,行军需要保持队形整齐;交战时也一样,严谨的车阵是士兵依托的基础,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独自前进或后退。晋三军特设“司马”一职,专门纠察队列秩序,这也是“司马”一词的来历。[16]
司马韩厥押着晋三军往河曲前线开拔的时候,韩厥发令:“谁也不许给我乱伍。”偏巧,主人赵盾的车却先乱起来了,这个车夫开着空车从旁边斜跑过来,一跑一闯,就把车队给闯乱了。韩厥二话不说,把这个痛哭流涕的家伙给杀了巡众。大家都说:“完了,韩厥完了,早上刚被赵盾升了官,晚上就敢把赵盾车夫杀了。”
不料,赵盾传见韩厥,走下席子[17],对韩厥深鞠一躬。赵盾感慨地说:“我听说,侍奉君主的人以义相结,而不是结党营私。自己讲义也举荐有义的人,就叫做以义相结;举荐人时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叫做结党营私。我怕举荐的你不够义,所以故意派我的车夫干犯车队来观察你。很好,你得了一百分。请你努力吧,将来执晋国之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然后,赵盾遍告诸大夫:“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荐的韩厥非常合格,算是我老赵没有结党营私啊。”
三
士会“请菩萨回国”不果,流落在了秦国,在“河曲之战”给秦国人支招,大害晋军,赵盾深以为忧。河曲之战后的第二年,赵盾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大夫,打入秦国,想把士会诱回来。
这个士会,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在秦国为官三年,却从来不去见先蔑。先蔑是当时“迎菩萨代表团”的正团长,士会是副团长。别人就不解地问士会:“您追随正团长离开晋国,却不愿意在秦国和他相见,是不是有点太不给面子了。”
副团长士会就说:“我追随先蔑流亡秦国,是形势所迫,而不是因为崇拜他有道义。我何必跟他在这里交往呢?”这话要是被先蔑听到了,恐怕要气得鼓鼓的。古人择友很严啊,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也不荀且相交往,有追求啊!
赵盾派出的特派员名叫“魏寿余”,是魏邑大夫,赵盾让他在魏邑假装叛乱,然后派兵把他抓了起来,把他和老婆孩子关进监狱,然后又放纵他夜里逃逸,逃去了秦国。
魏寿余见到秦康公,哭道:“我好歹也是堂堂一个大夫,赵盾仗着官儿大欺负我,我冒死逃了出来,可惜老婆孩子都身陷囹圄了。哇……”
“你先不要哭,赵盾好端端为什么要欺负你?”秦康公问。
魏寿余半哭半忿地说:“我爷爷是晋献公的保镖,乃江湖大侠,名叫毕万,因为鞍前马后有功,被晋献公封在了魏邑。魏邑一直就是我们魏家的,一直传到我这一代。但是赵盾看中了我们魏邑这块肥肉,想兼并了当他的封邑,所以迫害我们魏家啊!”(魏寿余是未来“赵魏韩”的魏氏先人。)
“哦,那你待怎样?”
“我们魏人在晋国混不下去了,只要您肯接纳,我原意带着整个魏邑降秦,也比被赵盾霸占了去强。”
秦康公听了大喜,真是老祖宗保佑啊,这不是来远怀众嘛,人家都弃暗投明来啦。当即应允。
退朝的时候,魏寿余一边往外走,一边追上士会,偷着踩了士会一脚。士会瞅了他一眼,他也使劲地瞅了士会一眼。虽然不交一语,但聪明的士会立刻就明白了,心想:“我这回回国有望了。”
这一天,按照谈好的计划,秦康公整顿了若干兵马,带着到了黄河西岸。他让魏寿余先过河,回魏邑准备,自己兵马随后过河,去接收魏邑。
魏寿余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说:“主公,最好您派一个东人(晋国人)——跟现在魏邑新派的行政长官讲得上话的,跟我一同过河,去游说他们。我再跟我原来的手下人讲,一齐努力,魏邑就可以过来了。”
秦康公觉得有理,心想,派谁去呢?那非士会莫属啊。于是说:“士会,你跟他一起过河去吧。”
士会巴不得立刻就过河,但是,老婆孩子还在秦国扣押着呢,不能牺牲了他们啊。于是他故意推辞说:“不行啊,我不能去。晋国人据我所知像虎狼一样,如果我到了那边,魏寿余的手下人却不肯跟他降秦,还不就把我乱刃分尸啦,至少也会扣留了我。您看我不回来了,一定认为我是叛秦归晋了,还不把我老婆孩子身首剥离了。我这不冤枉大了嘛,我不去!”
秦康公跟他老爹秦穆公一样厚道憨直:“没问题,寡人这就当着黄河发誓,如果你在晋国有个三长两短,回不来了,寡人一定把你妻子儿女,都给你送回晋国!”
士会这才露出勉为其难的样子,说:“既然主公这样讲,我也只能勉力前行了。告辞!”
秦康公说:“你俩快去吧,到了那边,办成以后,立刻发信号弹,我们大军就过河接收!”
于是,魏寿余带着阔别故乡三年的士会,憋住内心的喜悦,准备上船。刚欲登舟解缆,忽见一个秦大夫走近,一把扯住士会,冷笑道:“你好大胆!今日走掉,怕是无心再回了吧!”
说得士会一身冷汗,士会转眼睛一看,原来是秦大夫“绕朝”。
绕朝冷笑道:“莫欺秦国无人,你瞒得了寡君,却瞒不得我!”
士会魂飞魄散,四顾旁边左右无人,说道:“你要是把我这计策说破了,可惜我的一家老小,都作斧下之鬼了!”
“呵呵,”绕朝笑道,“可惜我已经对主公讲过了。”
士会说:“啊?你真的说破了我计!”
“可惜啊,主公执迷不悟,不听我言。也算是老天成全你们全家。我这里有一把马策,赠与先生,就算海天有缘。来日睹此赠物,莫说秦国无人!”
士会一揖到地:“绕朝先生玉全,感激不尽!来日方长,或有会期,当再拜谢吾子之赐!”
说完,士会无限感慨,赶紧和寿余装好信号弹,登船而去,再不回顾。
一行人过了河,刚到对岸,就被对面的魏邑人接住,抬着寿余士会,欢呼鼓噪,朝着河对岸的秦军扮着鬼脸,径直登车而去了。
秦康公方才明白,自己果然被晋国人骗了。气得差点栽进河里去。可恶啊,还害的我们大军白跑了这么多的路——大约三百多里——白费了三天口粮。而且最倒霉,自己还要再走这三百里路回去。但是,自己的誓言毕竟是发过了,晃晃悠悠重新站稳了以后的秦康公,依旧遵守诺言,把士会的老婆孩子送回晋国,去与士会团聚。
秦国人的性格质朴,秦穆公、康公两代人皆如此啊!
士会有一部分亲属,留在了美国(写错了,秦国),不愿意回晋,就从此改作姓刘。
这是刘姓的一个重要来源。据说,汉高祖刘邦,就是士会的刘姓子嗣传人。如今武汉有个叫刘金抗的人,自称“汉高祖七十四世孙”,他在网上撰帖子,自称也是士会之后呢!
士会后来成为晋国一个中流砥柱级的大臣,一度执晋国之政,时人敬慕,多智而忠,史书上说他当政时晋国的强盗全都跑到秦国去了。士会死后谥为范武子,也是所有姓范的人的祖先。[18]
四
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尾,因为晋灵公即位问题而衍发出来的晋、秦“令狐之役”、“河曲之役”结束以后,晋国的君位牢靠了。但晋灵公毕竟幼小,对中原有点震慑不住。楚国抓住这个机会,楚穆王(商臣,杀爹楚成王继位的)以将星子玉的儿子“成大心”为令尹,发兵灭掉沈国、江国、六国、蓼国,并且围击郑国,试图瓦解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随后,楚军破陈国。陈、郑开始向楚摇摆。然而成大心命也不长,随即升天找他爸爸去了。子玉的另一个儿子继任楚令尹一职,楚国对中原的攻势减弱。
为了稳固中原霸权,结好中原国家,“上军将”郤缺建议把“城濮之战”时侵夺卫国的匡、戚两邑归还卫国。赵盾同意。同时赵盾把儿子赵朔的封地,从申地到虎牢边境,也还给郑国。[19]
总体来讲,晋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低调,结束了晋文公、晋襄公以来轰轰烈烈的十五年霸主时代,而进入了灵公、成公的二十年的中衰时期。
“中衰”就是没有什么战事,这对于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来讲,固然是一些乏味的年头,但老百姓却如蒙大赦。尽管黄土地上还保留着战火的余温,人们却得以放下长矛大戟,在无休无止的南征北战间隙,捏起锄头,整理荒芜的田园。
关于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即使春秋时期的这些战争规模不算大的“王者之师”和“仁义之师”,一样使好多百姓变成热乎乎的炮灰。鲁国有一个漆匠的女儿,她有一天无缘无故地大哭。人家怪问她缘由,她说:“我忧虑于我们国君很老,而孩子幼小啊。”
听者无不大笑:“这事用你来操心啊。”
不久,鲁国果然大乱,老国君一死,小国君被逐,齐、楚出兵干涉,鲁国男子扛起青铜武器战斗,妇人转输给养,不得休息。这漆匠女的三个哥哥,在战斗中不知死活。
由于晋国中衰,战事减少,中原变得貌似平静。然而,恐怖主义活动却猖獗起来。晋灵公十年的冬天,晋国最亲密的战友——“巴尔干”东部的宋国,闹出了凶杀案,遇害者是其国君。
查遇害者档案:当年,“中原食草大恐龙”宋襄公死后,他的遗孀却变成了“老而好淫”的富婆,想包下自己的亲孙子“公子鲍”,准备过把瘾就死。公子鲍长得美而艳,对老龄妇女不甚感兴趣,拒绝了她。于是这老太太就急了,把自家的私房钱全部拿出来,供公子鲍拉政治选票用。公子鲍拿着这些钱,施舍小米,周恤饥民,收买干部,最后人气值扶摇直上,内阁六卿中有五个都支持他当国君。宋老太太为了进一步讨公子鲍喜欢,干脆派出恐怖分子,把宋昭公杀死在去打猎的路上。
杀完宋昭公以后,公子鲍就接了君位,自己开始做宋文公。宋国举国上下,却都歌颂这个恐怖分子抬上来的新国君,因为他有钱啊。宋文公多年使用老祖奶的钱,向老百姓买好。老百姓吃到天上的馅饼,不反对他了(又一次间接地体现了国人对政治的发言权,虽然其呼声不大,足可以用几块儿馅饼堵住)。
宋国这个命案还没解决,前“东方大恐龙”齐国也发生凶杀案,死者是齐桓公的儿子公子商人。从前齐桓公被饿死的时候,他的四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潘和公子商人)在停尸的朝堂里玩四国大战,最后,公子昭在宋襄公保护下杀死公子无亏,获得君位,是为齐孝公。齐孝公死后,其子继位后被公子潘杀死,公子潘夺位,是为齐昭公。齐昭公死后,其子继位后又被公子商人杀死,公子商人登上宝座,是为齐懿公。如今齐懿公又被杀了,公子元即位,是为齐惠公。(咳,四国大战有这么玩的吗?)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齐桓公的嫡系儿子们就这么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互相杀伐,等全部死光光了,家底也完蛋了。
其中,最后这位齐懿公(公子商人)的死,最具浪漫色彩。这位爷篡位之前一直致力于散放家财,周恤贫民,收买人心——和宋国公子鲍的意图一样。可是他还继承了他爹齐桓公的好色基因,篡位以后购求国中美色,昼夜采阴补阳,还扣留了阎职的媳妇,对阎职说:“寡人爱上你的妻子了,你再另娶一个媳妇吧!”
阎职很大度,说:“欧凯,但我没钱没势的,哪容易再娶到啊?”
“那你当我车上的保镖好了。坐着我的车,再泡妞就好办了。”
于是,阎职失去了媳妇,却换到“车右”这份体面的工作和一顶绿帽子。
齐懿公从前当公子时,曾跟邴歜的老爹打官司,为了争一块庄稼地的归属权。结果打输了。当了国君以后,齐懿公就利用职权,把“邴歜”的老爹从坟里挖出来,施以刖刑——把他的大脚给断掉了。梦中看着自己的老爹在黄泉公园里单脚跳跳着走路,邴歜气得直要哭。为了安慰他,齐懿公就也让他当了自己的驾驶员。
这一天,齐懿公去临淄城外的“申池大酒店”度假。在清澈的池水旁、茂密的竹林下避暑,喝酒,终于喝多了,咧着嘴睡着了。两个仇家,戴了绿帽子的车右阎职,和老爹被砍了脚的驾驶员邴歜,则正在泡在水里游泳。驾驶员邴歜忽然拿起鞭子,照着媳妇被齐懿公霸占了的阎职的脑袋,抽了一下子。阎职大怒:“为什么要打我的脑袋!”并从水里冒出头来。
“你留着脑袋有什么用?就是为了顶着一个绿帽子吗?”
阎职瞪着眼,头上顶着一块青苔,说不出话来。但他旋即回答说:“我顶着绿帽子是难看,不过,你爸爸在黄泉公园里用一条脚走路,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啊!”
邴歜脸也红了。
于是两人准备联手起义,爬上来,朝着齐懿公爬过去了,一个抱腰,一个抽剑。齐懿公刚觉得胳肢窝痒痒,还没来得及笑,脑袋就切下来了。然后这两个恐怖分子把尸体藏人竹林,拎着人头化装逃奔楚国。[20]
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嚣张到这个地步,霸主晋国实在看不过去了。作为霸主(虽然是正在中衰的霸主),必须对小弟国内的不正义事件进行干预。晋国执政官赵盾遂在山西翼城地区实施军事演习,然后集结晋、卫、陈、郑四国军队,由“中军佐”荀林父率领,实施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武装打击,要摧毁他们的窝藏点和庇护者。出发前,赵盾针对恐怖主义分子发表了一通严厉的谴责,最后赵盾说:[21]
“……公民们,朋友们,晋国是一个渴望和平的国家,但我们在这一年突然意识到,如果恐怖主义不除,世界将永无宁日。刚刚发生在宋国和齐国的恐怖事件让所有的晋国人都更加懂得了自由的含义,深知赢得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我们不仅将为宋齐民众带来宝贵的自由,而且还将为全世界的公众赢得自由,让我们的子孙远离战争。
“对于我们所有的军人——每位战车兵、每位步兵、每位弓箭手、每位国民警卫队员、每位装甲陆战队员——我需要指出:你们的任务是具体的、对象是明确的、目标是正义的,你们必须信心十足,你们将拥有完成任务所需的所有工具。
“我最近收到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件,其中谈到了许多困难时期晋国的现状,这封信出自一位小女孩儿之手,她的父亲是一位军人。
“‘尽管我不希望我的父亲去战斗,’她写道,‘但我仍然希望把他交给您。’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她奉献出她最爱的人,这个小姑娘懂得国家是什么。
“现在,战争就在眼前,我们不会退缩也不会裹足,因为和平和自由终将战胜邪恶。
“愿上帝与晋国同在!谢谢大家。”[22]
荀林父杀气腾腾,带着赵盾的嘱托和四国军队一路鸣钟击鼓,攻打宋国,要把恐怖分子出身的公子鲍缉拿归案,接受人民的唾沫。
然而,这场义正严辞的闹剧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恐怖主义分子宋文公(公子鲍)献出好几大车宝贝,贿赂晋国军首长,以及诸侯国参战部队指挥官。具体什么宝贝?不过良马美玉和强弓硬矢之类,现代人眼里乍一看,还以为这是马戏班的几车行头呢。
把宝贝们塞到腰包之后,世界宪兵们你对我望一眼,我对你望一眼,然后做结论说:“人已经死了,不能复活了,咱也别得‘礼’不饶人了,还是收了礼走人吧。”
于是,四国宪兵就地解散回家。剿恐行动好戏收场。
郑穆公说:“贪财的山西人做不了中原霸主了。我们还是趁早找南边的楚国报到去吧,据说那个新上任的楚王(楚庄王),很牛气的。”[23]
五
在这场虎头蛇尾的剿恐行动失败后的第三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晋灵公已经执政了十四年了(其实是一天也没有执政,都是赵盾承包代理的)。这个长大成人后的晋灵公,丝毫没有他爷爷重耳的气度志向。相反,可能因为从小生在深宫之中,成于妇人之手,长大就极为不争气,是个昏君。《古文观止》上还专门安排了他一篇《晋灵公不君》的文章,立此恶照留念。
在我国历史上无数的昏君里边(我国古代盛产昏君),各个昏起来自有千秋,有的善于做木匠活,有的三十年不见大臣,有的大吃大喝或者泡妞过万,这样的昏君都是俗人,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这里专说一下昏君小孩——南北朝的南齐“东昏侯”,是个昏小孩,这孩子的特长是善于卖肉,用手一抓,斤两一毫不差。他还在皇宫宝殿里养了几十头驴子,这边大臣讨论国事,那边就驴子齐鸣。
光卖肉养驴子不算本事,东昏侯的后宫还摆开了一个农贸市场,把御膳房每天早晨送来的酒肉美味拿出来,交给宫女上街摆摊,让宦官拿着钱去买。他媳妇则当市场管理员,东昏侯自己当工商局的。宫女和宦官在买卖过程中一旦遇到争执,就找他媳妇评理,东昏侯负责执行惩罚,比如罚款或扣执照。(简直像演话剧。)
东昏侯还把大白天闲极无聊的宫女们编为军队,让宦官率领,在虚设的战场上,东昏侯亲自临阵,左冲右杀,有时候他还在战斗中“负伤”,战友们慌忙救护。每天晚上他都要戒严,有时候夜里骑马出宫,见到老百姓就当成妖精,像唐吉诃德那样冲上去,一抢挑死。(此处不光演话剧,简直是拍电影了)。
比东昏侯早一点的另一个南朝小孩“后废帝”,也是个顽主,他一天不杀人就闷闷不乐。杀人之余,还表演马戏,拿近卫军统帅萧道成的肚子当箭靶子,画上同心圆,拿肚脐眼当靶心,差点把老萧射死,多亏一个宫女劝住,说射杀了老萧,以后再找不出这么好这么大这么白的肚子了。
于是改用骨头箭射老箫。
小孩儿后废帝的死也离奇,一天晚上他比赛完跳高,又从新安寺偷狗回来,睡前嘱咐宫女给他看着天上,见织女一走上鹊桥就叫他,织女要不来,就宰了你。宫女吓坏了,只好先下手,把这小皇帝杀死于睡梦中,然后提着他的小脑袋去找大肚子萧道成。
我们的主角——小孩晋灵公,昏庸的艺术程度介于后废帝和东昏侯之间。春秋时代早,好玩的东西少,不能跟东昏侯比,晋灵公的主要玩物是弹弓子。晋灵公一开始是射飞鸟,但命中率低,不好玩,后来就改射人,人比较多,又不会飞,好射。
晋灵公在闹市区修起奢侈华丽的楼台,涂上超过国君标准的油漆,然后笑眯眯地掏出弹弓子,从台子上用弹弓射大伙,欣赏人们抱头鼠蹿、躲避弹丸的惨样,左右的跟班拍手叫笑(这属于一种和观众互动的“行为艺术”吧)。
晋灵公这么顽皮,国人都捂着脑袋上的紫包向执政官赵盾告状。
赵盾想了想,就去进谏,士会说:“倘若您劝他不听,路就绝了,还是让我先去说吧。”于是士会背了好几段《诗经》,劝晋灵公洗心革面。被说得一头雾水的晋灵公倒是不再射人了,改杀人了。他对杀人的兴趣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先是用人杀人,后来就用狗杀了。他的大厨师煮熊掌,没煮熟,晋灵公等不及,一把杀了厨师,又让妇女们用车子拉着尸体从朝堂上经过,故意给赵盾看看我马王爷的三只眼。(让妇女拉尸体,这还带点性虐狂味道)。后来晋灵公专门养了一条猛犬,叫灵獒,简直就是条狼,身高四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晋灵公周边的人,伺候稍微不周到,就被放狗咬死。
灵獒类似美国的bull dog,下巴的筋最厉害,咬住人绝不松口,不死不放嘴。古人管体型超大,大于四尺的狗,叫做獒。
赵盾说:“这回该我去谏了。”赵盾谏了一次,没用,于是“骤谏”。骤谏是怎么谏,不知道,大约像暴风骤雨那么夹着雹子去谏吧,一下子把晋灵公给谏急了。
古代进谏,虽然是为主子好,如鲁迅所说:“老爷——您的袍子有点泥,穿出去恐怕不好看呀。”但是进谏也需要讲技巧,你可以故作高深,说“海大鱼”之类的玄语去引发对方好奇心,也可以像触龙说赵太后那样从拉家常入手,还可以像东方朔数落汉武帝奶妈那样正话反说,或者像优孟那样唱着戏说,师况那样弹着曲儿说,以及编个“三年不鸣”的鸟故事去说。总之,最好不要像鬻拳说楚成王那样举着刀子以死相谏。
可是赵盾这种根本没有笑肌肉和幽默感的执政大臣,只会一本正经地找主子“犯颜强谏”。晋灵公本来跟赵盾就有代沟,从小被赵盾管束着,一点儿国君的趣味儿都没有,这回又被赵盾谏得急了,真想把赵盾的肠子一截一截抻出来绕在他脖子上,一勒,把赵盾勒断了气儿了事。
于是晋灵公派著名猛士“鉏麑”(音“除尼”)去暗杀赵盾。这个猛士呢,却是个慷慨悲歌的壮士,他后半夜扑入赵府,看见门开着,天没亮,赵盾就起来了,正准备上朝呢。
因为时间还早,赵盾坐在那里,端端正正穿着肥大的朝服,思索着国家的大事,不觉间睡着了,一派日理万机,公而忘私的样子,场面非常感人。
觉得惭愧了,他从门里退出来,叹道:“赵上卿不忘恭敬,真是民之主也!”
不愿意残杀国家栋梁了,但是违抗君命也是不忠,于是这个壮士,就“触槐树而死”——自杀了。[24]
这是一个有名的故事,教育着无数后来的古人。麑为了保全忠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无愧于“闻义能徙、视死如归”,被誉为刺客中的义士。(《铡美案》的韩琪,被陈世美派去杀秦香莲女士及其小儿女,韩琪不忍动手,自杀以谢主子了,估计是根据鉏麑故事编的。)
古代没有手表,国君宫殿里设漏壶(铜壶滴水),水尽了,就敲鼓,城里的官员们听见鼓声,就出发上早朝。大臣们家里也有漏壶,但跟国君的未必同步,偶然起早了,像赵盾那样,等着敲鼓来喊,也是常事。
赵盾在等候上朝的时候,举止惟庄惟敬,神态肃然,活脱脱一个持重守正、一丝不苟的元老重臣形象,连刺客都被感动死了。史书上这画龙点睛的一笔,使赵盾的形象顿时无限美好,给人以信赖和无比的安全。
其实,赵盾虽然“炎烈”,却是很正直仁义的。有一次,赵盾在马路上走,看见桑树下有一个饿人。赵盾停下车,问:“你为什么被饿成这样?”那人回答:“我是卫国的留学生,回家断了粮,我又羞于乞讨,又不会偷,所以饿成这样。”(活该!)
赵盾给了这留学生一些饭吃。可这留学生吃了一半,又剩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了,要饭还挑食吗。他说:“我剩下一半,带给我老妈回去。我去卫国三年了,啥也没给家里攒出来呀!”(哈哈,现代留学生都这样。)
赵盾让这个留学生把它全部吃光,然后又给了这留学生一些好吃的,还有一袋子干肉,叫他都送给老妈。(顺便说一句,那时代肉往往是干制,牛羊鹿麋獐子的里脊肉,用棰捣碎,去筋,调成肉酱,日晒烟熏,不经火化,配着饭吃,是最古老的吃肉法)。
对于这个富于爱民之心的赵盾,晋灵公派猛士鉏麑去谋杀他不果,接下来是另一轮谋杀。
九月,晋灵公摆下鸿门宴,要宴上杀死赵盾。
收到了吃饭的邀请,赵盾对自己亲手扶立却日益荒谬的昏君,了解很深。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赵盾明白这一点,但是为了国家社稷稳定,赵盾还是带着副官“提弥明”昂然赴宴。(提弥明是他的车右,战车上的保镖。)
酒刚开始喝上,两厢晋灵公的甲士就布置好了。副官提弥明看看不是好事,上前拉住赵盾说:“国君赐酒,按礼喝三杯就够了,再多无礼!咱来这儿又不是为了喝撑自己的!”说完,拖了赵盾就往外跑。
晋灵公赶紧叫唤:“两边——关门——放狗!”
只听那只灵獒“嗷——”地一声跳到殿当间。提弥明是个训练有素的保镖,三拳两脚把半人高的恶犬击毙。呼啦后面的甲士又全上来了,提弥明断后,被砍成肉泥。前面赵盾抱头夺门而出,甲士刚要再追,自己内部却开了花了——其中一个甲士反水(其实就是桑下那个饿人,现在当了晋灵公甲士),他霹雳噗噜跟众甲士殴成一团。[25]
一看敌人自己斗起来了,赵盾赶紧撒丫子猛跑,以跑丢了鞋的速度逃出宫殿,来到大街上,侥幸活命。他也不敢回家,出城往国境线上奔跑,打算也躲到翟国去。半路上,还没出国境,却听说了新消息。
原来,赵盾的堂弟赵穿,就是那个莽撞人,“河曲之役”里的惹祸分子兼大嘴巴。他扯开大嘴,对自己的私属嚷嚷道:“我哥哥被国君打跑了,国君忒不讲理,我要他好看!”
这一天,晋灵公正在“桃园”(一处御用苑囿)里打鸟,莽撞人赵穿带着家族武装就攻了进去,冲近晋灵公,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可恨又可笑、可悲又可怜的昏君小伙子给杀了,尸体倒在大树下,上面拣了一条命的鸟儿奇怪地望着他。其实晋灵公满可以不当国君,当个春秋时代无忧无虑的乡下野小子多好,爱怎么打鸟怎么打鸟,不会有人来进谏。
赵穿迎接赵盾回来,再立新君。
赵盾让赵穿去洛阳,迎来了在那里留学的晋襄公的弟弟“黑臀”,即位为晋成公。晋国的胡闹才算暂时收场。
晋国更始,皆大欢喜。不料,这时候,有名的史官董狐却出来了,他在国家档案里写道:“赵盾弑其君。”赵盾很惊诧,瞪着眼问董狐有没有搞错。
董狐回答:“你是国家正卿,你逃跑但是没有逃出国境,你回来了也没有杀死作乱之人(赵穿),我不说你弑君说谁呢?”
赵盾也没奈何,替赵穿背了这个恶名。这就是所谓“董狐直笔”,传为史学美谈,推崇了“忠君思想”,记录在了《春秋》里。(关羽夜读《春秋》,想来读得滚瓜烂熟,所以才变得那么“忠”啊)。但赵盾没有借助自己的冲天势力强求董狐改写,也不杀这个仗义直笔的董狐,可见他的确“心古”一些,比起后来连杀两个史官的齐国崔杼,或者大兴文字狱的“我大清”,要雅量高致得多了。
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说:“董狐是古代优秀史官,据法直书,毫不隐瞒。赵盾是优秀上卿,遵守法制,甘愿承受坏名声。可惜呀,如果赵盾逃出国境,也就免除罪名了。”难得他老人家夸别人一句好。
赵盾使人联想起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张居正也是辅佐小孩,辛辛苦苦地教小孩(明神宗)读书,抚养成人,成人以后,却反咬大人(也许是被束缚得太多了,所以走向报复的极端)。唯一不同的是,张居正先死掉了,明神宗对他的报复,只是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一两个儿子。赵盾就惊险多了,简直被晋灵公反咬得要死,在消极的自卫中,又落了“弑君”恶名。世人都很同情赵盾,不过赵盾和张居正也不是没有人非议,千秋功罪,还待后人评说吧。[26]
六
赵盾所新立的晋成公(公元前606年即位),是重耳最小的儿子,大名叫“黑臀”(实在不雅),大约生下来屁股有块胎记,估计还是黑的,所以叫这名字——“黑臀”和“重耳”,爷俩的名字倒是满登对的!
晋成公第六年,鞠躬尽瘁的晋上卿赵盾死掉了。
晋成公第七年的时候,他自己也死了。儿子晋景公嗣立。
晋景公手下有一个司寇,叫“屠岸贾”,是从前晋灵公一朝传下来的。屠岸贾从前受晋灵公宠爱,赵盾“弑”了晋灵公,他就一直记着给灵公报仇。如今赵盾死了,他就想攻杀赵盾的兄弟和儿子辈。于是屠岸贾向几家大夫宣言,翻出“赵盾弑其君”的历史遗留问题,说:“虽然赵盾不知道,但还是有责任。现在他的子孙在朝,这合适吗?”几家大夫纷纷点头。但司马韩厥不赞成:“这么大的事,你跟国君说了吗?不跟国君说,这是目无君长啊。”屠岸贾不理睬,带着他能调动的几家大夫兵甲,分头冲进赵家大院,把赵同、赵括、赵婴齐全家杀光(这仨是赵盾的异母兄弟)。远处,赵盾的儿子赵朔一家也在等死,赵朔说:“我们赵家世代忠良,我宁死不逃,不给祖先抹黑。”于是赵朔一家也被干掉了。他还没生下来的儿子赵武(即戏台上所谓的“赵氏孤儿”),勉强躲过追杀。
具体细节是这样的,惨案发生时候,“孤儿”赵武还在娘胎里,好在他的“娘”是晋景公的姐姐,逃到晋景公的宫里藏下,不久即生下他。屠岸贾听说了,立刻带着警察来搜查这孩子。赵妈妈把他藏在裤子里,生怕他哭,急得很。乖孩子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
孩子是怎么藏在裤子里,似乎史学届还没有研究的兴趣,戏台上的群众更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孩子是无论如何塞不进裤裆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根本就算不上裤子,只是两个裤筒,而且是半截的,类似长统袜但不是紧绷绷的,叫“胫衣”,裤筒上方用丝带结系在膝盖上边,把裤筒向下垂到脚面。唯其如此,所以外面要穿裙子来挡羞。
因此我们也知道,古人在地面席子上必须是跪姿,而不是两腿朝前坐着“箕踞”,“箕踞”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像荆轲临死时那样“箕踞”,是为了羞辱秦始皇。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甲骨文“女”字的样子(),就是一个女孩规规矩矩地跪坐着。一直到唐代,我们都是这么跪坐着,屁股压在脚后跟上,这实在是受了裤子设计的限制。后来逐渐有了裤子:慢慢地胫衣向上发展,连起来了,有了裆,但仍然是开裆裤,慢慢才过度成死裆裤,于是也就可以俩腿朝前地坐着了,甚至可以坐椅子了。
我想赵妈妈立在产床旁边,被侍女扶着,一袭长袍垂下,袍里边,胫衣间吊着一个孩子(赵武),自由地悬挂着,像舞台上的秋千,从而躲过了警察检查。赵妈妈好像个魔术师,等警察一走,立刻从下边大变出一个活人。
接着,两个忠义门人——“杵臼”、“程婴”出场。杵臼找了个别人家的孩子,假冒赵武,换上有钱人家的好衣裳,由杵臼抱着,藏于深山。程婴则前去举报,对屠岸贾说:“杵臼把婴儿赵武,藏到山里去了,我的知道!”
屠岸贾得知以后,高高兴兴地跟着程婴,扑到山里,杀死了假孩子和杵臼,从而停止了深度的追杀和搜查。
真孩子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则由程婴找机会用药箱,秘密偷带出宫去,藏匿在山里养着,等待十五年后复出。
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仇人屠岸贾,报了仇,心满意足,忠义门人程婴这时候也不想再活了,就自杀了。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由着他离开这个血腥的人间,到天堂找他的老哥哥杵臼团聚。
元朝人根据这些“史料”,编出了戏曲《赵氏孤儿》,一直演到了今天。
其实,上边所说,全是司马迁的杜撰。实际过程不是这样的。
赵妈妈带着身孕回到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随后生下赵武,并无惊心动魄。司马迁大爷因为下边被汉武帝欺负了,所以整天幻想着侠客义士之类的从天而降,来踩平世间不公的大道,因此弄出屠岸贾这个坏人,以及杵臼、程婴两个义士,倒也激动人心。
注:司马迁“记载”的这个故事中,有六个重大的疑点:
第一,屠岸贾这个人,敢不敢在不经晋景公允许下,去攻杀赵氏。即便敢,他有没有能力竟然攻灭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四家晋国之卿。而且,赵婴齐当时实际已经不在晋国了。注:“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史记》。
第二,韩厥劝赵朔逃跑,赵朔不跑,说死而无恨。如果是国君来杀,他为了表示忠贞,当然要不跑。但这里是屠岸贾要来杀赵朔家,而且未经请示国君,并不是国君要杀,他何以不跑呢?
第三,屠岸贾既然要给晋灵公报仇,而赵穿实际是杀晋灵公的直接凶手,为什么他却没有屠杀赵穿家族。赵穿的儿子赵旃当时也是卿,安然无事,直到孙子赵午都是晋国大夫。
第四,赵庄姬在晋景公宫中生下婴儿,屠岸贾居然敢冲进宫中去搜捕。
第五,程婴跑去举报,带着屠岸贾跑到山里,随便指着一个叫杵臼的人,说他怀里抱着的就是赵武,你们快杀了吧,并且按司马迁说的,你还给我一千金作为赏赐吧。屠岸贾就信这是真赵武?
第六,程婴干吗不把假婴儿放在赵庄姬的居宫中,然后带屠岸贾来,说这是赵武,你快杀了吧。这样是不是还更可信一些,而且还可以免得他的老哥们杵臼一死。
所以我们要把事情的过程再从头讲一遍,不按照《史记》的版本,按照《左传》的版本。
赵盾去世后,赵盾的儿子赵朔继续做卿,为人本分,光荣地娶到了晋成公的女儿做媳妇。(晋成公就是那个黑臀。看来小时候屁股上有胎记,不会影响生育。)[27]
不久,屁股很黑的晋成公已经死了,儿子晋景公继位,晋景公虽然屁股不黑,但是手很黑。赵朔媳妇遂向弟弟晋景公诬告说:“赵氏要作乱了!”
赵朔媳妇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她跟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赵同、赵括、赵婴齐这仨人是赵盾同父异母的兄弟),而赵同、赵括就把奸夫赵婴齐给放逐去了齐国,所以赵朔媳妇深恨赵同、赵括,向弟弟晋景公诬告说赵同、赵括要作乱了。
晋景公可逮着机会了,为了加强君权,巴不得这些尾大不掉的“白眼狼大夫”都死掉,于是点点头,把大拇指竖起来(这是古罗马皇帝的杀人手势,拇指往下一按,人头落地)。随即赵同、赵括及他们全家的人头纷纷落地。赵氏的其他族支的人则都没事。[28]
赵朔的媳妇,作为揭发检举者,又是金枝玉叶,自然不在受惩罚之列。她带着自己和赵朔先生从前生下的小孩赵武,去到弟弟晋景公的深宫里住下。这就是事情的整个过程,并无太大惊心动魄。
赵同、赵括两家被灭族也算咎由自取。他俩身列六卿之一,势焰骄人,处处跟三军元帅唱反调,一贯发表错误意见,为后来晋国的几场败仗贡献了力量,平时一贯占其它家族的便宜,所以国君和六卿都乐意他们败亡,最后稍有人告状,他们就倒霉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易经》的意思,所以大家族都要有家法,遇上不肖的子弟,都要乱棒打死。不过,即使防微杜渐、积德行善,一个家族延伸久了,难免树大招风,在门阀势力的斗争中,变成众人眼中的钉子,“怨府”这个词,就是一个家族大了,招惹的仇怨最后埋葬了它。内有败家子,外有恶邻推,没有哪个家族能熬得太长久。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良有以也。最后它像红楼梦的贾府一样,成为白茫茫的一片真干部。赵家就是这样的。
好在孤儿赵武,存了一脉,也算是祖宗积德吧。
这时,晋国的司马韩厥,是当年赵盾一手提拔栽培的。韩厥向晋景公建言,说赵盾一支不能没有继承人来接着做贵族,终于恢复了赵武的贵族身份,归还封邑。
孤儿赵武十五岁,出落得弱不禁风、神经过敏,也慢慢地步入了可怕的政坛。二十岁时他举行加冠典礼,标志长大成人,然后按照习俗,去拜会各位亲戚高朋,并且接受高朋们的美好祝福。
赵武首先在路上看见栾武子(栾书),栾武子说:“你帽子很美啊!以前我做你父亲赵朔的副官,他外表很美,但华而不实,请你努力讲求实效吧!”[29]
赵武去见中行宣子,宣子望着他的帽子也说:“美啊!可惜我老了。”
去见范文子,范文子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明的人得到宠爱后加倍警戒,傻瓜因为受宠则会骄傲。我听说晋文公重耳最爱听百姓意见,叫瞎眼的乐师在朝廷上诵读前代箴言,让百官献诗讽谏,在歌谣中辨别吉凶,在道路上询问毁誉。先君最痛恨的就是骄傲自大。”[30]
去见驹伯,驹伯说:“美啊!但是年轻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多得很哪!”
去见韩献子,大恩人韩厥说:“要谨慎警诫啊。成人的关键就在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绕口令啊?)[31]
去见智武子,智武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呀!作为赵衰的重孙、赵盾的孙子,二十岁了你才只是个大夫,这不是耻辱吗!赵衰的文才,赵盾的忠心,难道你可以忘记吗!赵衰通晓前代典章,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赵盾在襄公、灵公时代尽心谏诤,被灵公憎恨,还是冒死强谏,这能说不是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你爷爷的忠心,加上祖爷爷的文才,事奉君王就一定会成功啊。”[32]
去见苦成叔子郤犨(念隙抽),叔子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
去见温季子郤至,季子说:“你比不上别人,可以退而求其次。”
最后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转述给他。张老名叫张孟,是我们老张家第一个见诸史书的人(看来张家根还在山西)。张老说:“好呀,听从栾伯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叔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的告诫,有助于成就事业。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别听他们胡掰。”[33]
这段逸事读来真让人哭中发笑,想想人生,不也就是如此吗?
孤儿赵武,性情和善,温良恭俭让,从大夫、新军将、上军将,一点儿一点,终于在二十五年后混到了极点,成为晋三军元帅兼执政官,执晋国国政,合计七年。
然而他却未老先衰,年仅四十七岁,就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跟诸侯会盟,光拣泄气的话说,什么“吾侪偷食,朝不谋夕”啊,什么“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啊。众大夫发现伟大的晋国首相光说这些荀且偷安、混饭过日子的话,以及人生在世、草木一秋的真谛,都惊异地瞪大了眼。
与会使者纷纷认为:“赵孟将死矣!”
果然,这个颓废派的执政大臣赵武在四十七岁当年死去。也许是上一代的惨剧和儿时的坎坷摧毁了他心灵的健康,那时候又没有心理医生。
到了赵武的孙子赵鞅(赵简子)的时候,赵家又变得咄咄逼人了。铁碗人物赵鞅,联合智氏、韩氏、魏氏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占据晋阳、邯郸等强城大邑。赵家的实力和财富再次凌驾于国君之上,无诸侯之名而有诸侯之实。
最后,赵家终于带领河北河南山西毗邻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一度冠绝于北方——这是后话。赵国后来的名人,有享有“战国四公子”美名的平原君赵胜,也有“纸上谈兵”的败将赵括(此“赵括”非刚才被灭族的彼“赵括”也)。
所有这些历史云烟,家族兴衰,在这里只是一笔带过,以后的书里再作详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