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问鼎之路 §鱼米之乡难闻鱼米之香

我出生在无锡农村,但生不逢时,鱼米之乡难得闻到鱼米之香。那时候连肚皮都填不饱,哪里还敢妄想鱼腥肉味呢?我家兄弟姊妹8个,我排行最末,父母寄希望于我的降生能给全家带来转运,所以给我取名为“末兴”。

——许末兴

许末兴小时候过早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并提前踏上社会,可谓冷暖自知。正是这样的艰苦环境,培养起了他不肯向命运低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55年农历八月十八(公历10月3日),一个十分吉利的日子。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在江苏省无锡县华庄区华庄镇龙渚村,即今天的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龙渚社区(南湖大道和风路口),离太湖北岸4公里的地方,农民们每家每户都在忙着做地坪,俗称“做地”。

这是当时无锡农村的一种习俗。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屋里屋外都是土场;不像现在屋外是水泥地,屋内还会铺上地砖。并且,当时屋外的土场很窄,基本上只能供行人通过,说是羊肠小道也不为过。所以,农民收割后需要在家里掼稻、掼麦。那是进屋后的第一间、被称为“大堂”的地方,也是家中最敞亮之处,相当于今天住房结构中的“客厅”。因为大堂是泥制地面,那里进进出出的人多,所以容易踩成凹凸不平;于是,农民们便会每年在这一天做地,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水稻收割。具体流程是:先舀些水浇在地上,待地面潮湿后填高补低,然后夯打结实。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好比是要做一块“仿制水泥地”。

话说一位中年妇女,挺着蠢笨的身体和丈夫一起做地,肚子突然感到一阵子疼。有经验的她知道,自己就快要再次做母亲了,连忙叫丈夫搀扶着她去躺到床上。上午10点,随着“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白胖小子降临人间。瓜熟蒂落,自然分娩;母子平安,皆大欢喜。

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一说。丈夫许远根(曾用名许袁根)、妻子陆梅珍(曾用名陆梅贞)面对这呱呱坠地的第8个孩子,下定决心以后无论如何不能再生了。至此,他们已经有了四男四女,生活一直十分不易。正因如此,他们给这孩子取名为“末兴”——末者,排行末尾也,最后一个,以后坚决不生啦;兴者,这一大家拖儿带女的现在又要新添一张嘴,以后的日子恐怕会更难,真心希望这孩子能够“后扳艄”[1],给全家带来繁荣兴旺。

许末兴降生的这块土地,确实是风水宝地;并且,历史上一直是江南富庶之地。要知道,早在1919年之前,无锡县和南通县就被北洋政府褒奖为全国“模范县”[2]。1924年华侨马星樵筹集巨资发展实业,1925年“建筑新式房屋十二幢及小学校校舍一所,均已竣工”,许末兴家乡所在地新安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村”[3]。而“模范”这顶桂冠,正是当时政府对“地方自治、发展新教育、兴办实业”成绩显著者颁发的一项综合性荣誉。以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上半年的“土地改革”中,整个苏南地区贫富差别很小,还曾一度因为找不出令人痛恨的“地主公敌”而苦恼[4]。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富裕地区,因为人口生育过多,迅速拉低了人均生活水准。尤其是许末兴出生后不久,就遇到1959年至1961年“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约有3600万,甚至还出现“人吃人”现象[5]。可想而知,许末兴的童年生活艰苦到何等地步。

从历史上看,他的家乡原本叫周庄。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无锡出了个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6],他在无锡城中的后裔中有一大房迁徙至此,于是周庄始称华大房庄。1934年属无锡县新安区华庄乡;1945年8月为周新镇华庄乡;1949年4月为滨湖区华庄镇;1950年4月为华庄区华庄镇;1956年3月为华庄镇华庄乡;1958年9月组建红旗人民公社;1983年4月改称红旗乡;1985年12月撤乡改镇,复称华庄镇;1995年8月撤县改市,为锡山市华庄镇;2001年2月区划调整,为无锡市滨湖区华庄镇;2002年5月与新安镇合并,仍称华庄镇;2003年12月改称滨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华庄镇);2007年1月撤镇设置华庄街道办事处;2012年5月,改称无锡太湖城(华庄街道),属无锡市滨湖区,至今。

话说到了1958年下半年,中国农村掀起一股“办人民公社好”的热潮。1958年9月9日,华庄镇华庄乡和巡塘乡合并成立江苏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冠名红旗人民公社。当时,许多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都会冠名为“红旗”,就像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一样;但能够称之为“红旗”的社队,必定有其先进之处。

当时的无锡县红旗人民公社便是1958年“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不但早就用上了机械化耕作,而且是江苏省第一批对外开放乡镇,可以接待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这在当时的农村极为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是1964年12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到访。截至1985年,华庄镇共累计接待67批来自46个国家的外宾333人[7]。

遗憾的是,只是在这样的“红旗”地区,农民们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别的地方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即使是无锡县头顶“模范县”桂冠的1947年3月,经济调查表明,一家5口农户耕种10亩土地,全年以收抵支后折算成大米,依然几乎是家家亏:每户自耕农平均亏0.25石[8],半自耕农亏4.5石、佃农亏8.75石[9]。

许末兴回忆说,他父亲是个老实本分人,因为修船手艺好,所以与其他农民相比,经常有一些外快用来贴补家里。但即使如此,10口之家这么大的一个摊子,谁也无力解决温饱问题。

哲学告诉我们,坏事也能变好事。有道是,穷则思变。这异常艰苦的少年时光,让许末兴从小就刻骨铭心地理解透了“贫穷”两字,并下定决心要改变家庭和家乡面貌。

1 无锡方言,意为“转运”。

2 钱基博:《无锡县新志目说明书》,载《新无锡》,1918年7月5日。

3 《新安模范村招待参观》《模范村之观感》,载《无锡新闻》,1925年7月22日。

4 《1949年以来的江苏发展》,载《江苏城市论坛》,2009年10月12日。

5 中国官方1980年之前称这一时期为“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改称“三年困难时期”,海外称之为“三年大饥荒”或“大跃进饥荒”。

6 华察(1497-1574),江苏无锡人,因辅导过皇家孩子读书,人称“华太师”。

7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p120。

8 读dàn,民国时1石等于现在的60.453公斤。

9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1月,p945。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