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虽可杀身成仁、为仁而死,但孔子更多的是忌惮于死,甚至是厌恶死。“颜渊死,子哭之恸”表达了孔子对死亡的悲悯之情。但在对待生死的抉择时,倘若一定要在生死仁人之间选择,孔子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就是如果仁与生发生了对撞冲突,死则成了义不容辞。孔孟一道,一脉相承。有孟氏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虽不否认好生恶死的人之通性,但更看重义大于生的思想态度,并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比较而言,孟子的生死观就更加高亢和奋进,甚至是一种对仁义至上的信仰尊重。相对于儒家的厚葬,道、墨两家并不苟同,不管是庄子“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赍。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还是“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庄子眼里死后就是鸟兽的果腹食物,葬与不葬毫无区别,更坚拒糟蹋天物、劳民伤财的金葬、银葬和豪华厚葬。墨家所主张的鬼神、薄葬和道家的不谋而合。既试图以“明鬼”规范人生的行为,又称“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并“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对儒家厚葬重葬不屑,甚至是蔑视。
“不得好死”是一句恶咒,真还比“不得好活”使人发怵。生前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威震江湖,但死得凄惨却是泣鬼沥神。秦因商鞅变法而成就大秦,商鞅却落了个五马分尸,同样的秦人李斯辅佐秦王横扫天下,被鲁迅评为“文章秦之第一”,却因赵高陷害腰斩咸阳,而又是李斯“一山不容二虎”,容得下大秦万里江山,就是装不下一文弱书生,赐予一代法家韩非子毒酒一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胯下之辱、背水一战的韩信,也无奈地被斩死在小女子吕后的刀下,岳飞“精忠报国”,被奸相秦桧诬陷惨死风波亭中。
长江大河奔流不息,万物生灵繁衍继续。有时活着的并非为了活着,只是为了满足周遭太多的需要。一个自然的、生物本能的、又之于思想情感牵扯搅和的“链条”、平衡,即使是已经实在不想活着,也必须甚至是无可奈何地继续活着。背负得实在太多,牵扯得实在太累,多得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东西南北、地老天荒,甚至根本就不在血脉基因的生物相传,七大姑八大姨之外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一个个相互纠缠的平衡圆上。一个精子和卵子的不经意地、故意地、一心一意地、专心致志地,甚至是灰心丧气、惊涛骇浪地激情相撞,孕育出的不管是蚂蚁、苍蝇、猩猩,老鼠、豆虫、蜈蚣,还是白人、黑人、黄人和今人、古人、原始人,都在以各式各样、千姿百态,以至于稀奇古怪的生命样式,用时间的标尺计算着自己活着,还真的活着。但大多数是为别人活着,顾视和在意着琳琅满目的眼珠子,积极而努力地活着。
想死是不行的。空气中的氧分子需要被呼吸、绫罗绸缎得有人消受、金银珠宝还真是配饰,更多的是千万双的眼睛观瞻着你的一举一动。幸福的、愉悦的、欢快绽放的花儿,大多是使人赏心悦目,多数人也赏心悦目;枯萎的凋落还就能换来一片鼓乐齐鸣、雷霆掌声。亲者痛,仇者快。动物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人尽管自己标榜自己的“高级”,其实也与猪狗牛羊没有两样。如非洲大草原上疾奔如飞、势不可挡,看似威猛强壮的角马,目睹着同类被狮子、鳄鱼扑杀、绞食时的麻木、无视和与己无关,继续啃草、咀嚼、嬉闹甚至还不失时机地抓紧繁衍后代。自然的法则其实就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的赤裸拥抱,并没有像先哲贤圣探究和描绘得那么深奥和高尚。
死是必然,生却有着偶然性。天变地换,斗转星移。每个生命都可演绎成一场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悲喜大戏。即使是再玄妙的天算,宇宙中也似乎不可能有什么“神”做出对生死的预算。导演的故事只是故事,舞台戏剧也只能是戏剧。当鼓点响起、锣声敲起,生旦净末丑依照编排的需要,一齐或先后踩着音律上场。悲喜交加,时而高亢激昂,转而低头吟唱,但结局是早已编成的定式。舞台剧是别人的戏,人生事却是自己的事。起始的甜蜜,根本不能预示未来的光明;惨淡的“下场”,或许就是曾经的辉煌。一场游戏一场梦,人生游戏梦幻人生。赤橙黄绿青蓝紫,皂白花素黑空深,只是转瞬弹指间。一时的绚丽多彩、激情四射,却为之后的暗淡笼罩上了漆黑的阴霾;悲惨凄凉的晚景,原来都是早先的努力拼搏的痴心狂想。曾经拼尽全力、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要“霸占”舞台中央,并撕心裂肺,直冲霄汉地大唱,到头来原来是大梦一场,并以悲剧收场。喜剧虽好,能让人心情愉悦,开心欢畅,但痛心疾首的“悲剧”,许许多多的“正常人”,却又是那样的“欢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