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原则”是人际交往的重中之重
假设你和你的恋人或朋友发生了小争吵,对方抽泣起来——这可是在大街上。你想让她快点停止哭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1.道歉,让她别哭了。
2.改变话题,说一些有趣的事。
3.哭得比她还大声。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其实最有效的是第三种方法。虽然这可能需要一些勇气,但只要你能哭得比她还激烈,基本上她就不会继续哭了。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在做心理辅导时,经常能在亲子间观察到这种现象。有时候,孩子在与我交谈时因为想起各种往事而抽泣,而母亲见状也受其感染,突然号啕大哭。不可思议的是,刚刚还在哭哭啼啼的孩子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又充满活力,因为母亲的眼泪让他感到高兴。
共鸣能力
心理治疗师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需要与受助者感同身受,也就是说他需要严格地训练自己的“共鸣能力”。要尽可能地使自己与受烦恼侵扰的对象的“情感”一致,而且有时还需要不断地告诉对方:“我现在和你感同身受了。”虽然实际做起来相对困难,但只有通过反复的共鸣,心理治疗师才能获得受助者的全面信赖。
所以,当恋人开始哭泣时,你恳求她“别哭了”,或是转变话题,都是没有作用的。这样的行为反而会更加刺激到对方。
人还有一种习性,当他人理解了自己的心情时,作为回报,会去主动了解他人,愿意将他人的悲伤和痛苦也一起承担。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互惠原则”。
小知识
互惠原则(reciprocity),也称对等原则,是wto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它指两成员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相互给予对方以贸易上的优惠待遇。简单来说就是:别人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所以,平时就爱照顾别人的人,到了危难时刻获得他人帮助的概率也很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平时就游离在类似鼓励和共鸣这样的人际关系之外,哪怕危难之际也将孤身一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可以从“互惠原则”的角度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