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这就是心理学 §04 好奇心是本能吗?

“心理抗拒”是与生俱来的性格

电影里总会出现这样的台词——“绝对不许偷看”“一定不能打开”,而主人公最后一定还是会看。作为观众,也会被这样的场景所吸引,心想:“怎么办?快看看!”

像这种基于好奇心的反抗心理,在心理学中,称为“心理抗拒”。例如,别人越叫你别做的事,你就越是想做。这并非淘气鬼特有的反应,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备的性格。

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拿着一个玩具对着年龄尚小的孩子说“这个玩具玩不得”,来观察儿童对这个“被禁止的玩具”会产生多大的兴趣的实验表明,这种抗拒心理是所有人生来就有的。

实验中,实验者们会在三岁到五岁的孩子面前摆上许多玩具,随后让母亲在其中任意挑选一个玩具,并给孩子施加禁令——“不许碰这个玩具哦。”(但是,实际上并不会将玩具收起,而是放在原处)经过一段时间,让孩子自由玩耍,并进行观察。

每个孩子都会时不时地向“被禁止的玩具”瞄上两眼,但基本上没有孩子敢真正伸手去碰它,大多都在拼命地忍耐。

在这之后,如果解除禁令,告诉他们全部玩具都可以随便玩时,孩子们都会立即奔向那个“被禁止的玩具”。再过几天,如果让孩子们从玩具中挑一个最想要的作为赠品,所有人无一例外地,都会选择“被禁止的玩具”,这就是明显的心理抗拒现象。

越是被“禁止”就越感兴趣,还会让人觉得那个被禁止的东西充满了魅力。三岁的孩子都具备这样的心理,这已经算是一种“本能”了。

小知识

杰克·布雷姆(jack brehm):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拥有自由决定意见与态度的意志,当这个意志受到威胁时,人就会产生夺回自由的动机。布雷姆将此动机称为“心理抗拒”。

“卡里古拉效应”

“心理抗拒”这一心理学用语,在美国被称为“卡里古拉效应”,这来源于真实事件。《暴君卡里古拉》(又译作《罗马帝国艳情史》)是1980年上映的一部以罗马帝国皇帝卡里古拉为主人公的电影。他好色荒淫,滥杀臣子,在历史上臭名昭著。

这部讲述了暴君卡里古拉一生的电影,由于充满了残酷场面和性描写,导致它被禁止在美国波士顿上映。

但是,“禁止上映”这四个大字却给波士顿市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没错,由于上映遭到了禁止,“心理抗拒”现象在波士顿大肆爆发。人们被这非同寻常的好奇心驱使,许许多多的波士顿市民为了一睹《暴君卡里古拉》,纷纷涌向市外的电影院。

由于这部电影的人气过于高涨,波士顿市最终也不得不解除禁令,就这样,《暴君卡里古拉》成了空前的热门电影。而且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异常之高,就连有名的评论家们也无不拍案叫绝。

《暴君卡里古拉》在上映之初,完全就是一部娱乐电影,甚至算是专门给人看笑话的那种。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一位色情电影大师。但自从在波士顿被禁止上映之后,大众将其评价为一部艺术电影,同时获得了“故事格调高”“把卡里古拉的残暴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样的高度赞许。

由此可知,“禁止”不仅仅会激起人的兴趣和好奇心,甚至还会给“禁物”本身增添魅力,提高评价。

“自我效能”驱使反抗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性格呢?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源于一种名叫“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人类本能。

这不仅限于人类,dna决定了所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生来就具备这种“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处理”的本能。所以只要是和自己有关的事情,都想由自己来解决。不管是喜欢还是厌恶、接近还是回避,都想由自己来判断。

在灵长类中,人类拥有最强烈的“自我效能”。所以我们人类会在喜欢与不喜欢、擅长与不擅长的事物间主动地进行选择,能动而自发地进行学习、工作,最终我们才得以建立起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文明。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维持自我效能其实是遵循本能。所以来自他人的限制将会严重妨碍人类的这一本能,导致“压力”的产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会涌起一股近似于冲动的欲望:“我想要夺回失去的自我效能!我想要自己做决定!”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最终这会使我们头脑发热,开始强调自己的主张——“不!我就要这样做!我喜欢!”

心理抗拒的真正面目就是名为“自我效能”的隐藏欲望,它使我们遵从于自己的能动性。

小知识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出生于加拿大(后来前往美国)的心理学家。社会学习论的代表性学者,于1990年提出人类拥有想要自行律己的“自我效能”。

就像恋爱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一样,恋人们都会竭力突破来自父母或他人的阻碍。有的人深陷不伦关系中久久不能脱身,也可能是抗拒心理在作怪。

当“别看”“不许”“禁止”的字眼出现时(哪怕原先你可能对其并不感兴趣),人会被“自我效能”的欲望所驱使,导致人们突然注视并执着于那个“被禁止的对象”。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