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看懂财经新闻 G

gdp

所谓gdp,英文全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意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内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用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全球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在我国,这也是考核各级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一项政绩指标,所以国人对它有一种非常浓郁的情结。

国内生产总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这就要从它所反映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总额的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说起了。

从价值形态看,gdp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表现为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部分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结果。

所以,理解gdp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gdp是根据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具体地是指最终产品在这个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这个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使用的物品和服务。换句话说,这部分产品已经进入生产的最后阶段,不会再作为原料、燃料或半成品投入到其他产品或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半成品,这样才不会重复计算。

其次,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也就是说,gdp计算的各种最终产品都必须通过市场交换算出它们的市场价值,然后再通过货币计量来加以衡量。

最后,gdp只能统计到市场活动涉及的部分,无法包括地下交易(如赌博)、黑市交易(如毒品交易)以及非生产性活动部分(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等。

相应地,gdp的核算方法也主要有三种,即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1.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用支出法核算gdp时,要求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种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汇总,从而计算出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收入法也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用收入法核算gdp时,要求从收入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从而计算出当年劳动者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拥有者得到的利息、企业家得到的利润总和等。

3.生产法也叫部门法。用生产法核算gdp时,要求按照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把它们增加的产值进行汇总,再加上国外要素的净收入,从而得出gdp数据。

这些部门通常有: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公用事业;电力、煤气、自来水业;批发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政府服务、政府企业。计算时各部门都要扣除使用的中间产品产值,只计算增加的产值,否则就会重复了。至于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部门,由于无法计算究竟增加了多少产值,所以可以用工资收入来代替。

从道理上讲,无论采用收入法、支出法还是生产法计算gdp,得到的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做不到。这时候最通常的做法是,用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以支出法为基本统计方法。

除此以外,中央和省市在各自核算gdp时,由于重复计算、数据失实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不符不在此列。当然,这个比例并不小,通常在10%左右,也就是1万亿至2万亿元人民币。除了技术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各级政府都有一种强烈的操纵动机,层层掺水,以至失真。

所以,gdp在我国民间的口碑一直不佳,民间称之为“鸡的屁”或“高大炮”。究其原因,不但在于这个指标多有虚假成分,即使准确无误,也没多大用处。因为我国的外资企业比例太高,gdp中大约有40%虽然是“国内”生产总值却不是“国民”生产值总值,不如国民生产总值gnp更实际、更实惠。

正因如此,***才说“经济的增长应当与收入增长同步,因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相对gdp的增长,更关心自己的收入。”“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1]

由此可见,如果要作进一步的细分,gdp还可以分为有效的gdp、无效的gdp和消失的gdp等概念。

有效的gdp,是指在现有gdp概念基础上进行修正,从而使得它更趋于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有效,二是累积。具体计算过程是:用当年gdp总额减去无效的gdp和消失的gdp,这样就比原来的gdp概念更能真实反映经济富足程度和发展速度了。

无效的gdp,简单地说就是老百姓痛恨的gdp。举个例子来说,全国各地都有工业园建设,甚至乡镇、村一级也有。可是这些招商引资过来的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厂房建成后就一直闲置在那里,杂草丛生、蚊蝇遍地,百姓怨声载道。毫无疑问,当初在建设这些工业园时平整土地、投资厂房和围墙等都是产生了gdp的,但它们却是无效的gdp。

消失的gdp,简单地说就是付之东流的gdp。例如某地刚建好一座大桥,可是由于质量不合格或地段不合适,或者突然遭遇特大洪水,大桥造好没多久就被冲垮了。当初建造这座大桥时给当地增加了不少gdp,但现在瞬间就消失了。有的城市建设朝令夕改,房子拆了建、建了拆,再拆再建、屡建屡拆,每次拆迁都会消失掉部分甚至全部的gdp。

所以容易发现,考察gdp指标应该追求实在,必须剔除无效的gdp、消失的gdp后,才能表明这种gdp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真正的财富。

附带说一句,当把gdp放在全球进行比较时,还必须考虑gdp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太大了。

以日本为例。日本1970年的gdp是2068亿美元,1980年10279亿美元,1990年30222亿美元,2000年47661亿美元,2005年是46638亿美元。从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间增长2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1%。可是,从2000到2005年的5年间,日本的gdp却居然减少了差不多1000亿美元,这就是汇率变动造成的,并非日本经济在倒退。1995年时日元兑美元的最高汇率是78:1,后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逐渐降低到115:1至118:1,从而导致gdp缩水了。

总而言之,虽然谈经济必然要谈gdp,这已经成为全球的某种“共识”,但联合国认为,gdp指标既没有这么重要也并不怎么科学,大可对它看轻一些。

参见“名义gdp”、“gnp”、“国民生产总值”、“中等收入陷阱”条目。

gnp

所谓gnp,英文全称gross national product,中文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内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容易看出,gnp和gd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境”为统计界限,而国民生产总值则以“国民”为统计界限。所谓国民,就是指具有本国国籍的人,无论他在全球哪里,他所创造的价值都要计入本国gnp;这和gdp所强调的地域性有根本差别。例如,一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分公司所创造的利润就应当计入美国的gdp,同时也会计入我国的gnp,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区别。

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gdp=gnp+(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不用说,由于gnp剔除了外资因素,因而它比gdp更能真实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外资这块蛋糕在本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属于本国所有的。这块蛋糕对你来说只是“寄存”在你这里的,“中看不中用”,徒有虚名而已。

严重的是,目前我国利用外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外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更是高达55.48%。所以,用gnp而不是gdp来衡量我国经济更符合实际。

那么,为什么现在全球会流行用gdp而不是gnp进行核算呢?原来,这是联合国为了适应全球人口及企业跨国流动需要,才规定各国从1992年起开始使用gdp,以取代过去传统的gnp统计。我国则是从1985年开始,就把gdp指标正式作为考核国民经济发展、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指标。当然,一开始时还只限于计算并公布gdp数据,并不计算和公布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参见“gdp”、“国内生产总值”条目。

杠杆收购

所谓杠杆收购,是指利用自己的资产作抵押收购另一家公司。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资产作抵押呢?说穿了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现金开支,或者说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现金来,也可能是不愿意拿出这么多现金来,就想最大限度地获取或控制对方。所以,杠杆收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交易费用中的绝大部分(一般超过70%)都是通过融资得来的,融资的抵押物就是目标公司的资产和未来收益。

杠杆收购的具体步骤:一是制定方案,双方谈判,进行融资安排;二是收购方管理层认购10%左右的资金,然后银行贷款50%至70%,发行债券40%至20%,买入目标公司股份;三是对目标公司进行整改。

杠杆收购的一大优点是,只要付出少量的资产或现金;换句话说,目标公司对资产和现金的要求很低,所以才能“四两拨千斤”。

杠杆收购兴起于1980年,当时有不少成功范例,但也有许多是失败的,所以到1990年时就黯然失色了,1996年后重新受到广泛关注。

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也叫公共财物、公共物品,是指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收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和享用的,不是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和社会团体提供,最典型的如国防、秩序、环保、科技、教育、文化等。它有两大消费特点,一是非竞争性,即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消费而影响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例如国防,就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出生或出国导致国防经费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即某些人对它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对它的使用。例如环保,政府在消除空气中的污染后,是不能拒绝让某些人也享受这种新鲜空气的。

正因如此,公共产品的支出必须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并且必须由非营利组织来承担它的经营和管理。

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具体地说是,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收回部分基础货币;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证券、放出部分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这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而不是盈利,这是它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活动的最大区别。通过这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快速地调节货币政策,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公募基金

所谓公募基金,是指面向普通投资者公开募集的基金。

在这里,公开的含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开做广告,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募集资金;二是募集对象的数量较多,一般在200人以上。正因如此,公募基金要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在信息披露(如投资目标和投资组合)、利润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严格规范。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基金,无论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基本上都是公募基金。换句话说,只有公募基金才可以上市交易。

公募基金由于面向普通投资者公开募集,所以发行范围广、投资规模大,并且可以申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信息披露相对公开、透明。公募基金不提取业绩报酬,只收取管理费。

参见“私募基金”条目。

供应链管理

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化,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渠道商等,有效组织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销售的一整套管理方法。

供应链过去也叫经济链、价值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串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换句话说就是,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应当包括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和零配件供应商)、制造商(加工厂和装配厂)、分销商(代理商和批发商)、零售商(专卖店和零售店)、消费者。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公司成本、实现企业整体流程品质最优化。

购买力平价

所谓购买力平价,英文全称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指根据各国不同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若干件商品,在中国用了50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100美元,那么这时候就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5﹕1。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些商品身上得到的结论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5﹕1。

一般认为,用这种粗糙的简单比较来评定两个国家之间的购买力会产生许多误导,因为它完全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中短期内对汇率的影响是很大的。换句话说就是,购买力平价虽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购买力平价汇率,但主要还是比较适用于讨论中长期汇率时使用。

个人住房贷款

所谓个人住房贷款,标准的名称是个人住房自营贷款,是指银行以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也叫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该项目在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名称,在建设银行被称为“个人住房贷款”。

参见“房贷”、“个人住房自营贷款”、“个人住房担保贷款”条目。

个人住房担保贷款

所谓个人住房担保贷款,标准名称是个人住房自营贷款,是指银行以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也叫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该项目在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名称,在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被称为“个人住房担保贷款”。

参见“房贷”、“个人住房自营贷款”、“个人住房贷款”条目。

个人住房委托贷款

所谓个人住房委托贷款,也叫公积金贷款,是指银行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委托,以住房公积金存款为资金来源,按规定的要求向购买普通住房的个人发放的贷款。

参见“房贷”、“公积金贷款”、“个人住房自营贷款”、“个人住房组合贷款”条目。

个人住房自营贷款

所谓个人住房自营贷款,是指银行以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也叫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该项目在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建设银行称为“个人住房贷款”、在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称为“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等等。

参见“房贷”、“个人住房委托贷款”、“个人住房组合贷款”条目。

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所谓个人住房组合贷款,是指以住房公积金存款和信贷资金为来源,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住普通住房的贷款。容易看出,这种组合实际上是个人住房委托贷款和个人住房自营贷款两者的有机组合。

由于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利率较低,所以这种贷款组合,通常是借款人在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不足以支付购房款时,才会在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同时,向受托银行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两部分贷款一起构成组合贷款。在这其中,住房公积金贷款由管理中心审批,商业性贷款由受托银行审批。

参见“房贷”、“个人住房委托贷款”、“个人住房自营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置换组合贷款”条目。

公司加农户

所谓公司加农户,也叫“公司+基地+农户”,它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合约建立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既可以是合资、入股的紧密型联合,也可以是不受合同约束的松散型联合;二是指以具有实力的加工、销售型企业为龙头,在平等、自愿、互利基础上与用户签订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按照合同规定收购农户生产的产品,从而建立一种稳定的供销合作模式。

在我国,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端于1993年山东潍坊在全国首先提出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口号,随后催生出这种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并在全国得到推广。20年来,它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规模经营征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弊端也越来越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农户与农户之间实力非常悬殊,农户与公司之间也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与此同时,又没有任何一种外部力量可以予以制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如果公司要压价收购,农户根本就没有反抗之力。

例如,2001年山东省沾化县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收购的冬枣价格只有每公斤五六元,与前些年每公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相比有天壤之别。一方面是龙头企业纷纷出现、加工冷藏能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冬枣价格直线下降,枣农无比心寒。要知道,就在这些龙头企业以每公斤五六元的低价收购后,一转手就在南方大城市标到七八十元的高价。农民增产不增收,明摆着吃亏;并且你还只能卖给龙头企业,否则根本卖不动。当年该县农民人均增收600元,平均每天不到2元;即使不计算鲜枣的生产成本,也大大低于当地每天15元的劳动力市场价格。[2]也就是说,枣农并没能从这种产业化中得到应有的好处。

所以,可行的办法还是农民建立自己的合作制企业,整体进入市场,在产业化进程中由被动变主动;而不是仅仅处于产业化链条的最末端,成为被动的价格接受者。

另外就是,在农户与公司签订的合约中,农民通常是用土地作为出资入股方式的,这在法律上也站不住脚。归根到底,我国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也只有集体成员才能享受,集体成员以外的人员不能采用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也就是说,公司加农户模式把原本属于集体的土地使用权变成了股份制企业的财产,违反了我国《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规定。

正因为有这种种先天性缺陷,公司加农户模式现在已不再那么流行了。还是这句话:只有建立在平等、互惠互利基础之上的合作,才可能是长久的。

参见“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条目。

工资与通货膨胀挂钩

所谓工资与通货膨胀挂钩,是指这种理论认为,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应当把工资收入与cpi相挂钩,以确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不因cpi上升而下降。

毫无疑问,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时,那些依靠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维持生计的低收入阶层,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会随着粮食和小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明显降低;相对来说,高收入阶层在这方面的影响很小,因为他们并不缺钱,并且还会因为拥有太多的资产,从通货膨胀后的资产升值中因祸得福。

可现在的问题是,政府能不能实行这种“挂钩”呢?如果是,那又怎么来进行“挂钩”呢?

虽然说,这时候把全社会的平均工资水平与cpi上涨幅度挂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过快,一定会受到低收入人群的欢迎;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这种简单挂钩,必定会因为强制性地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从流动性过剩和成本拉动两方面来更快地推动物价上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归根到底,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应该由企业来决定的,政府影响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唯一手段,只能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是这样一来,就必然会推动企业成本上升。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钱发得越多、物价涨得越快”,这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证明。

归纳起来,要想把工资收入与通货膨胀率挂钩,具体地说是通过提高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来应付通货膨胀,这是不现实的,并且很可能会因此挤垮企业、促退经济。

出路在哪里?关键是两点:一是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消除货币超发;二是要想提高低收入阶层的工资收入,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企业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企业没钱赚了,不要说提高员工收入了,就连维持现状、保住饭碗恐怕都难,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参见“通货膨胀”条目。

股份有限公司

所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股份公司,是指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资本为股份所组成的公司。

我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是: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就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任何人购买了公司股份后都可以成为该公司股东;公司账目必须向社会公开(这是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区别之一),并且要遵守公司设立和解散的严格法律规定。

股票基金

所谓股票基金,也叫股票型基金,是指主要投资于股票的基金。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基金的大部分资产(60%以上)是用来投资股票的。除了股票基金外,市场上还有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债券基金的绝大部分资产(80%以上)投资的是各种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资产投资的是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同业存款等。

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因为是风险较大的股票,所以股票基金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当然,与此同时,股票基金的投资风险也会高于后者。

参见“货币市场基金”条目。

股指期货

所谓股指期货,全称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中文简称期指),英文全称share pr index futures(英文简称spif),是指以股票价格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

股指期货属于期货交易的一种类型,与普通商品的期货交易大同小异。在具体交易时,股指期货合约的价值是指数点位乘以事先规定的单位金额,一般以3月、6月、9月、12月为循环月份(也有全年各月都进行交易的),通常以最后交易日的收盘指数为准进行结算。

换句话说就是,股指期货的交易对象是股票指数,双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进卖出;但不用买进具体股票,因为它买卖的只是股指期货合约。所不同的是,由于股指期货交易实行的是t+0制度,并且具有保证金杠杆,所以其投资风险要比普通的股票交易大得多。

参见“期货”、“农产品期货”、“期货保值”条目。

固定汇率制

所谓固定汇率制,是指在本国货币与美元或其他货币之间保持一种相对固定的汇率、汇率波动幅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会员国的货币平价一律以一定数量的黄金或美元来表示;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只能按金平价之比在上下限各1%的幅度内浮动,否则该国官方就有义务将汇率波动限制在规定的上下限之内。

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由于汇率相对稳定,所以能抑制外汇投机,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有利作用;缺点是:维持汇率稳定的代价过大、容易破坏国内经济平衡,也不能真实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样的汇率无法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参见“汇率”、“钉住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条目。

关税

所谓关税,是指政府授权海关对进出口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收,主要目的是调整国际经济竞争、增加政府收入。

关税的征税依据是完税价格,即海关审定的进口货物的到岸价格,以及海关审定的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减去出口税的差额。

关税通常分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过境关税。关税征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预定性(预先设计好税种,不会轻易变更)的特点。在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贸易大国关税税率的变动,有可能会影响到相关商品的全球价格。

参见“非关税壁垒”、“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条目。

寡头垄断

所谓寡头垄断,又叫寡头、寡占、双占垄断、双头垄断,是指少数卖方主导了市场的一种行为状态。

寡头垄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少数厂商垄断了该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商的产量要占到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所以它们对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说穿了就是,它们几乎垄断了这个行业或领域的整个市场,可以随意呼风唤雨。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由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如钢铁、汽车、石油等行业天然离不开生产高度集中。除此以外,政府对少数厂商的政策性扶持,也容易促使寡头垄断的形成。

在我国,一般只提垄断不提寡头,所以也就不提寡头垄断了。

管理层收购

所谓管理层收购,英文全称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是指公司管理层收购本公司的行为。

管理层收购本公司,可以通过借贷融资或股权交易方式来进行,但最常见的还是从风险投资者手中回购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剩余索取权、资产、所有制结构等也就发生了相应改变。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这时候的管理层摇身一变成了所有者,从而彻底解决了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民营企业长期“戴红帽子”、国有资本从非竞争性行业中退出等长期激励和经营效率问题。

说穿了就是,这时候的公司变成你们自己的了,该竭尽全力了吧?

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又叫规模利益,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得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这时候的生产规模(批量)上去了,生产这些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也就下降了、经济效益更好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下降是有区域范围的,下降曲线的最低点称为“最小最佳规模”。

当然,不同产业的生产技术特性不同,这种规模经济曲线也会大不一样,但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经营。

总的来说,通过“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的体制,会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规模效益)。

国际储备

所谓国际储备,也叫官方储备、自由储备,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应付其他紧急需要而持有的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国际储备的狭义概念是指无条件的国际清偿力(自有国际储备),广义概念还包括有条件的国际清偿力(潜在的借款能力)。通常所说的国际储备,指的是狭义概念。

通俗地说,国际储备就是当有紧急需要时,这个国家可以拿出多少“钱”来。这种紧急需要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干预外汇市场,这种储备称为交易性储备;二是用于不可预测的突发性内外冲击,这种储备称为预防性储备。

国际储备资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可获得性,即无条件获得这些资产的能力;二是流动性;三是国际上的普遍接受性。

国际收支

所谓国际收支,是指系统记载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交易的统计报表。

通俗地说,国际收支就是记载一个国家一年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货币记录的资金平衡表。这里的对外经济往来,主要包括商品、劳务、收益交易,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的所有权变动,无偿转移等。

国际收支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国际收支账目表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差额,称为经常账;二是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称为资本账。虽然其中的每个账户都可能会出现盈余(出口大于进口)和赤字(进口大于出口),但原则上说,国际收支整体上是不该盈余或赤字的。

国民待遇

所谓国民待遇,又叫平等待遇,是指所在国应该给予外国人、外国企业、外国船舶,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

国民待遇一般会以条款的形式列入贸易条约,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法律之一。

通俗地说,国民待遇就是外国公民和外国企业来到你这个国家后,应该与你的国内公民享受一样的待遇。这些待遇主要适用于货物,而不是人的政治权利。具体包括:外国公民的私人经济权利、外国产品应该缴纳的国内税、利用铁路运输转口过境的条件、船舶在港口的待遇、商标注册、著作权及发明专利权的保护等;但不包括沿海航行权、领海捕鱼权、土地购买权、零售贸易权等。

广义货币

所谓广义货币,也叫m2,是指狭义货币加上准货币两部分。参见“m2”、“m1和m2”、“狭义货币”、“准货币”条目。

广义货币量

所谓广义货币量,是指货币层次中现金、银行活期存款和准货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具有多大的潜在购买力。因为说到底,准货币只要经过某种变换,马上就能变成活期存款或现金用于购买商品和结算劳务费用。

参见“m1和m2”、“货币存量”、“货币流量”、“狭义货币量”条目。

国民生产总值

所谓国民生产总值,英文全称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内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参见“gnp”条目。

国内生产总值

所谓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或一个季度)内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英文全称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

参见“gdp”条目。

1 付雁南、白真智等:《***再论改革红利: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靠改革》,中国新闻社,2012年12月20日。

2 于舜声、张玉峰等:《“公司加农户”还是一种理想模式吗》,载《大众日报》,200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