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本的初稿是一九六○年一月十日写成的,曾经在同年五月份的《人民文学》上发表过。
自初稿写出到现在,快两年半了。在这期间,接受了不少同志们的意见,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目前的这个本子,基本上可以作为定稿了。
戏剧本来是形象化的综合艺术。剧本的产生,往往要经过演出,才能定型。舞台的限制是应该尽可能严格遵守的。
这个剧本的改定,得力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帮助很大,特别是导演焦菊隐同志费了很大的苦心。我和同志们共同斟酌了多少遍,我要特别感谢他们。
历史学和历史剧的关系,至今还有争论。大家在努力实践百家争鸣的政策,这是很好的风气。我在这里想说一点我自己的希望。我是想把科学和艺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想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
说得更明显一点,那就是史剧创作要以艺术为主、科学为辅;史学研究要以科学为主、艺术为辅。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光明日报》。后收同年十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武则天》。
要达到这个目的,当然要作多方面的努力。据我自己的经验,文章的多改、多琢磨,恐怕还是最好的办法。
改,改,改!琢磨,琢磨,再琢磨!铁杵是可以磨成针的。
郭沫若
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日
人物
武则天——年五十六——六十一岁。
唐高宗——年五十三岁。(比武后小四岁,死时年五十六岁。)
太子贤——年二十七——二十八岁,即章怀太子,武后第二子。
上官婉儿——年十四——十九岁,中宗时封为昭容。(此人对唐代文化颇有贡献,四十四岁时为李隆基〔唐玄宗〕所杀。)
郑十三娘——年三十九——四十四岁,上官婉儿之母。为方便起见称为“十三娘”。中宗时封为沛国夫人。
赵道生——年十六——二十一岁,初为东宫小黄门,后为奉先寺和尚。
明崇俨——年六十岁左右,是一江湖魔术师,兼通医相之术。
骆宾王——年七十岁前后,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裴炎——年五十岁以往,初为黄门侍郎,后任中书令(内史),等于丞相,便宜上定为行九,被称为“九郎”、“九叔”等。为中书令后又被称为“令公”。
骞味道——年五十岁左右,左御史大夫,后继裴炎为中书令。
江七——年与太子贤相近,本扬州裁缝,因貌类太子贤,为徐敬业所拥戴,伪充太子。(表演时即由演太子贤者兼演。)
牢子一人,宫娥、黄门、侍卫等各若干人。
地点[1]
第一幕 洛阳宫城之东宫。
第二幕 第一场 洛阳禁苑凝碧池附近一小院落。
第二场 洛阳禁苑凌波宫之便殿。
第三幕 第一场 同第二幕第一场。
第二场 同上。
第四幕 第一场 洛阳禁苑之西天牢中的一室。
第二场 同第一幕。
时间
第一幕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初春之夜。
第二幕 第一场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前幕的第二年,农历秋八月。
第二场 同上。
第三幕 第一场 前幕的四年以后(公元684年),八月初旬某日午后。
第二场 前场后一月有余,九月下旬之夜。
第四幕 第一场 前场三个月后,腊月中旬一日之清晨。
第二场前场次日清晨。
[1]作者原注:剧中地望宫殿等名,系参照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关于东京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