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付出 §02 关于付出

人本教练模式

付出是一种为对方考虑的真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索取心态的封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做任何事的出发点是满足“我”的需要,对方提供的满足稍有欠缺,就开始指责和埋怨对方;第二,“我”的需要永不停止,哪怕得到了很多,依然觉得不够;第三,“我”有能量,但是不愿意拿出来,即使拿出来,也必须先清楚“我将得到什么”。

索取的焦点是自己,是“你能给我做什么”的思考模式,认为对方所有的努力都应该为了“我”。付出的思考起点是“他人”,凡事为别人考虑,善于成就他人,付出不一定是拿出什么物质上的东西。索取是把“我”放在中心,付出是把“你”放在中心,无论人们是否做事,或者做了什么事,心态在“你”,就是付出;心态在“我”,就是索取。社会心理学中,巴特森(batson)等人认为利他行为是出于同理心,同理心就是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因为自己了解别人的痛苦,才会去帮助别人,并做出利他行为。这与人本教练模式相同,因为付出的重点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

人们付出的深层原因是隐含得很深的自私。人们在付出的时候获得了心中的喜悦,这是付出的出发点。付出的焦点在对方,其表现形式是“无我”。

自私

《道德经》中写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就是付出。然而,老子每讲一个无私,都会推衍出相应的自私,无私的目的对应着相应的自私,最后归纳出所有的付出还是得回到自私的目的上来。

自私是人的本性。圣人的无私付出,起初没有想到会成就自己的私心,但最后自己的私心却成为推动付出的力量。人本教练模式中提到,常人的自私是出于对物质的需求,这是“小私”,而圣人的自私是出于对精神的需求,这是“大私”。

在精神需求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晚年扩充其“自我实现”的理论,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的需求,就是“超越性”的需求。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个人与灵性的需求,因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太流于现实世界,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所以马斯洛提出“超越性”的需求,而且认为“超越性”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真正的需求就是马斯洛提到的那些“比我们更大的东西”。分析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carl jung)临终时,了解到超脱永恒的幸福感——“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感觉,荣格认为潜意识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是由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所以,我们潜意识的生命是无限的,潜意识有着一个由古迄今的“共时性”。

因此,超脱现实世界的需求就是我们精神上真正的需求。这就如人本教练模式里的“大私”,它是超脱的,与一般物质上的自私是两个层次的需要。人本教练模式希望我们追求的“大私”,与马斯洛所说的“比我们更大的东西”类似。

人活着肯定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获取目标、实现想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依靠自私的方法得到,不择手段,唯我为先;一种是凭借无私的付出得到,成全他人,利人利己。

尽管最终的结果都是“成其私”,但过程却不一样,带给别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很多人只是希望被爱,而不肯付出爱,就像很多男人希望以自己的成就来换取爱,但他们并不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去换取别人的爱。弗洛姆认为,只有付出了爱才可以换取爱,不先付出是无法得到爱的。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肯付出自己的爱,结果就是他们得不到真正的爱,弗洛姆和人本教练模式都认为,要得到爱就必须先付出,得到爱是为了自己的“大私”。

喜悦

付出的形式有很多种,付出的对象各有不同。对下属的关心是领导者培养人才的付出,资助失学儿童是人们慈善之心的付出,身先士卒是领军人树立典范的付出。

尽管付出的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在付出的时刻是开心的,内心是充满喜悦的。因为自愿和主动,付出的人内心洋溢着喜悦,把焦点放在对方的身上,每当看到对方有些许进步,他们都会喜不自胜。

心理学家维克多·法兰克(viktor frankl)说:“人们最终所要求的并不是幸福生活本身,而是某种构成幸福生活的因素。”付出所产生的作用是成全别人,为自己带来喜悦,付出赋予人幸福和快乐。而人本教练模式中所提到的喜悦,便是一种付出者与接受者内心都能感到喜悦的结果。

无我

付出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付出也不会要求物质上的回报。付出是“无我”的,一旦“有我”,那就不是付出,而是索取。付出不能将付出本身作为条件,不能以此去兑换他人的情感和财物。否则,付出便是假的,其实质就是索取。

付出的直接收获是精神上的愉悦。在人本心理学中,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了“无条件正向尊重”理论,他认为“同理心”就是达到无条件正向尊重的重要技巧之一。同理心就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也不是将自己的观点施加于别人身上。同理心正如人本教练模式所讲的无我,它是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完全设身处地为别人设想。

“无我”并不是否定我的存在,相反,它有两个重要的前提:第一,我是重要的,因为我重要,所以有能力付出;第二,我是足够的、满足的。与此相反,索取是源于“我是不足的”的心态。有了这两个前提,才出现了“无我”的表现:你是最重要的。

付出的程度决定于“大我”的宽度,“大我”有多大,付出覆盖的面积就相应地有多大;付出的效率取决于舍弃“小我”的速度,“小我”消失得越快,付出的行动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高。付出是人类带给别人和自己的最大礼物,领导者在付出中体会到的,不仅是团队的生机与活力,还有一份做人的快感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