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循环经济 §【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社会财富的增长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农业时代和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的增加来实现,表现为粗放式增长的特点。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随着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巨大进步,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多的资源消耗来实现,大自然已经很难继续依靠自身能力维持生态平衡,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现在就到了这个阶段。

当前,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我国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循环经济,要把推行绿色经济、节约资源、友好环境放在突出重要地位,具体措施有 1:

首先,要通过运用综合措施,使资源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环节都能得到合理配置、高效、综合、循环利用,使得不可再生资源、能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替代,使得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实现社会环境的双赢、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国以后,我国政府一贯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方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在我国物质财富并不丰富的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1980年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资源消耗量、废弃物产生量也在同步增长。一方面,生产领域的资源价格不合理、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受西方物质主义影响,超越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消费日益严重,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可以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

其次,通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的绿色崛起和和平发展

从历史上看,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资源的重新分配,甚至引发战争。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日益加强,对国外资源(尤其是石油、铁矿石等)的依存度提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一些国家发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为世界市场做出贡献、承担“中国制造”各种成本的同时,同样有公平利用全球资源的权利。但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就必须保证这种崛起是可持续的。

最后,通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应该指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是我国的追求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所以,我国应当通过这方面的努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必须通过发展模式转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更合理地利用本国资源和国际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对局部、区域和全球的影响,承担与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要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作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典范。

3r原则,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个原则主要应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重视并充分发挥企业在这方面的主导作用。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为此,必须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摒弃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来实现。

关于这一点,已经没有人持怀疑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同样是经济落后地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对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者说,有些人还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式外延扩张,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自身生态环境脆弱,这种发展模式不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且直接导致投入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加强西部大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有效途径。如果能结合各地资源特点,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就能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重视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怎么调?从循环经济角度看,应当充分重视生态化重组转型。近代经济发展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工业化过程,并且明显体现在以结构演进与质变为核心的内容上。所以,在以新型工业化为表征的循环经济建设中,必然要求具有一种反映生态规律的新结构,来支撑循环经济体系的运行与发展。

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集中体现为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物质代谢”模式为导向,通过生态产业建设,促进传统产业系统向生态产业系统演变,进而带动、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结构的生态化高度与系统质态。其主要内容包括 3:

首先,产品要进行生态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活动过程要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

其次,要大力培养发展废物资源化分解,使废物得到增值。

再次,要从需求出发,促进产业系统“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营造供应链中的绿色消费机制,以此来制约、促进产业系统的生态结构重组转型。

最后,要将区域产业的生态重组结构、规模、布局,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为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发挥突出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特征,样样要靠企业去落实。所以,循环经济当然要由政府倡导,但注重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离开了企业,循环经济也就成了缘木求鱼。

陕西省韩城市从2003年起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审计,取得明显成效。当年循环利用产值就达17.5亿元。

陕西黄河矿业有限公司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中,2003年后累计投入10亿元资金建设高科技、环保型项目,如120万吨/年焦化厂、10万吨/年甲醇厂、2×12mw煤泥发电厂、煤矸石发电厂、制砖厂等项目,并且与外地企业合资建设了12.5万吨/年炭黑厂,形成了由“原煤生产—洗精煤加工—精煤炼焦—提炼化工产品—焦油制炭黑—煤气制甲醇—甲醇尾气、矸石、煤泥发电—电厂灰渣制砖—电供本企业厂矿”的产业链。内部循环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零废料目标,每吨原煤的价值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100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丰收,成为全省优秀私营企业和纳税大户 4。

节约资源,把它作为基本国策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国情决定的

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目前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只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为1.9亩,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7.3% 5。

我国重要资源的短缺,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供应全面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要在这样的国情下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走节约型发展道路,还能有什么样的选择呢?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三个层次

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国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不是要不要建,而是应该怎样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主要应该从3个层次来加以推进 6。

①实现增长方式集约化、生产范式循环化、消费方式节约化

道理很简单:产生资源紧缺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在生产环节,我国逐步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生产范式是直线型;二是在消费环节,没有真正建立集约型的消费模式,存在着巨大浪费。所以,破解资源瓶颈的切入点,首先应当放在这里。

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主体作用

实现水、电、煤、燃气、矿石、土地等上游资源价格的理性回归,要在政府干预下,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

要实现产业结构资源节约化,逐步降低高能耗产业比例;

要大力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把它作为基础和切入点;

要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要提高公共节约型消费意识,倡导节约型消费方式;

要制定、完善消费品资源节约标准,推广节能产品。

③发挥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

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推动循环经济立法,推动资源节约;

要通过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来激励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要采取灵活的定价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要制定和完善资源节约标准,加强执行监督。

节约资源的具体措施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关键在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而这项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抓住以下几项重点 7:

①大力节约能源。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放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上,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②大力节约用水。推广城市节水设备器具,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③大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节约包装材料。

④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⑤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矿产资源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四维求解,尽力追求最优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牵涉到多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观来看待循环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尽力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优模式,可以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来对待 8:

循环经济发展的知识维: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知识支撑。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科学技术,认为人类应该依靠科学技术来处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专门讨论了“生产排泄物利用”问题。他把生产排泄物划分为两大类: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前者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是又可以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后者是指人的自然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也包括消费品消费后的残留物等。马克思认为,这些排泄物的存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而依靠科学技术是减少排泄物的有效途径。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要求我们,要对科学技术范式进行生态转换。科学技术不但要为人类服务,也要为自然服务,为协调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两者关系服务。

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维: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转向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效益增长为唯一目的,以损害环境和资源为代价,否认自然的价值。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生产成本中,并不包括对环境质量的损害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显然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根据美国国立生态分析和综合研究中心对自然价值进行的估算:每年每公顷森林的价值为141美元,每年每公顷气候、气流、水、土壤形成与营养物质相关的循环价值为969美元,整个生物圈每年提供的物质的价值估计至少在16万亿~54万亿美元之间,平均每年为33万亿美元 9。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基本上属于一级生态系统;目前的工业模式,正处以一级生态系统向二级生态系统过渡的半循环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要促进传统经济模式向三级生态系统转化。

具体要求是:将废物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业产品和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的脱炭;建立绿色核算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维: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决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循环经济的生产转向,要求政治介入生态环境,环境问题要进入政治制度结构。事实上,在人类政治生活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就是资源政治——谁拥有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多,谁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就高。

例如,据专家推算,在农业文明晚期的1650年,全球人口约5亿,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亿美元,人均约200美元。到了工业文明在欧洲迅速发展的1830年,全球人口约10亿,国民生产总值为3000亿美元,人均约300美元。到了2003年,全球人口为63亿,国民生产总值约36万亿美元,人均约5700美元。

从数字看,2003年全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830年要高出近20倍,比1650年高出近30倍,按理说,生活已经可以相当富裕了,可事实上又怎样呢?全球至少还有1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就是政治制度的生态转向不够所产生的贫富分化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的文化维: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回归

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切的总和。

在农业文明史时代,当时的生产只有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两大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超过自然的恢复能力,所以,当时的人和自然之间是统一、协调、和谐的。虽然这是一种低水平的统一、协调、和谐,但毕竟是“和谐”的。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是自然的主人、主宰者、统治者”的价值观,使得人类一方面把自然作为自己索取资源的仓库,另一方面,又把自然作为倾倒废弃物的垃圾场,结果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工业文明面对穷途末路时,找到一条生态文明之路,带领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本书要探讨的话题。

1 以下参考了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3月31日中国网。

2 吴晓青:《中国,循环经济在破题》,2006年1月9日半月谈。

3 张天柱:《关于循环经济若干问题的初步分析》,2006年2月27日中国经济网。

4 姜劲波:《推行循环经济要以企业为主导》,2005年11月14日中国企业报。

5 《解读五中全会:为什么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2005年12月12日新华网。

6 金通等:《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三个层次》,2005年12月30日新华网浙江频道。

7 刘黄、齐建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2005年10月8日中华工商时报。

8 张风帆、李东松:《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角看循环经济发展》,2006年6月2日人民网理论频道。

9 必须提醒的是,目前全球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才只有30万亿美元。这就是说,全球整个生物圈每年提供的物质的价值,超过了全人类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更简单的道理是,生态环境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不是你有这么多钱就能买到这些自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