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循环经济 §【对策】

20世纪是一个辉煌世纪,人类在创造亘古未有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几乎控制了所有生态领域。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也在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存在。

循环经济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应当从生产量中扣除资源浪费和污染,并不是发展速度越快越好,而是要更多地关注污染治理,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污染治理的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尊重规律,善于运用市场机制

控制污染排放、加强污染治理,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建立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要调整gdp考核指标,把地方政府的关注点吸引到污染治理上来。

污染治理市场化是必由之路

既然污染排放是一种市场化行为,那么,污染治理市场化就是一条必由之路,靠行政命令无法奏效。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环境保护过多依赖政府的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立项建设、运行管理由政府负责,环保投资渠道窄、公众参与程度低,限制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机制下,治污设施重复建设、质量低、运转不正常现象十分突出,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解决上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机制,把环境污染治理转向市场、由专业服务公司予以承担。这样做的好处是:

①污染治理适当集中,有利于减少环境保护设施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降低治理费用;

②环保有投入也有产出,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加快污染治理进程;

③有助于环保执法机关把重点从过去的监督排污企业,转移到监督行业专业化排污企业上来;

④有助于排污企业集中精力抓生产,不再为应付检查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

⑤有利于启动环保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1。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方式 2:

①有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的企业,可以对某个企业或某个经济园区的污染治理实行一揽子承包方案;

②有经济实力、缺乏技术能力和人才的企业,可以选择与专业公司合作,以资本参与环境污染治理,从中获取相应利益;

③有技术能力和人才、缺乏经济实力的企业,可以接受委托,实行技术和管理的有偿服务;

④规模小、分散的污染源治理,可以由服务公司提供上门服务,或者由服务公司按时将污染物收集到固定治理点集中治理;

⑤对于同一地域内的污染源治理,可以共同委托服务公司承担服务,费用按污染物排放量多少分担,或共同分担污染治理设施建造费用。

在考核绿色gdp的基础上推行庇古税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污染属于一种“负外部性”。为了让生产具有“负外部性”的企业,为它自己造成的社会成本买单,英国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就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庇古认为,所征收的这部分税和费,其数额应当相当于治理、恢复这部分环境污染所需要的成本。这种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做法,就是名闻遐迩的“庇古税”。

可以说,尽快推行并征收“庇古税”,确实是一种用经济办法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也在为寻找循环经济良方献计献策,呼声最高的就是“庇古税”。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用经济杠杆调节企业减少污染的自觉性,决不能忘记,这一措施必须与推行政绩考核以绿色gdp为主紧密结合、同时进行。

如果仍然像目前这样以gdp增长指标考核地方政府,“庇古税”这根经济杠杆恐怕就很难敌得过gdp这根更粗的经济杠杆——对于地方官员来说,gdp增长考核是悬在脑袋上的尚方宝剑,不想方设法保持gdp高速增长,自己的地位恐将不保,相比而言,“庇古税”打的是污染排放企业的“屁股”、而不是自己的“屁股”,所以很可能根本就感觉不到疼!

可以为此佐证的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排污费征收政策,情况怎么样呢?在gdp增长指标的考察下,即使某些强制企业安装排污管的地区,不少企业仍然对排污管弃之不用,而是直接偷排污水。为什么?原因就在于直接偷排污水的支出,要远远低于通过排污管排放污水再加上被查后的“重罚”费用 3。

所以,采取经济杠杆一定要转变目前的gdp考核标准。目前的“排污收费制度”造成环保部门沦落为地方政府的“入赘女婿”,看着婆婆的脸色收费——污染企业越多、环保部门收费越多、地方财政收入越多、gdp增长越快,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污染治理越难。

加大投入,建立政府专项资金

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说到底是政府职责,应该由政府建立专项资金进行治理,不断加大投入。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更新改造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预算资金及预算外资金。

建立专项资金并加大投入力度

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污染排放治理工作的重视,各地环境保护投资都有较大增加,财政对环保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以北京市为例,这方面的具体措施表现在 4:

①专门建立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如大气治理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污染治理各阶段任务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北京市这项资金补助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该市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使得近郊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当然,这与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承诺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②政府专项资金不能唱“独角戏”,要善于发挥“带头”作用,吸引其他企业、机构对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从而改变国家投资的单一投资模式

该市在加大财政对环境支持力度的同时,根据环保项目的固有特点,仔细研究哪些项目需要财政资金支持、哪些项目可以通过市场运作来进行,用大气治理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锅炉改造、平房电采暖项目,带动了企业、银行对环保资金的投入。

③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一定要落到实处,规范而透明

例如,该市的平房电采暖项目实施,就很好地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确定蓄能式采暖炉,通过竞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切实保证设备价格低于市场价,符合财政资金的使用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行为,树立政府部门的应有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污染治理的信心。

统计表明,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锅炉通过招标采购,设备价格比市场价低30%左右。

专项资金使用要与其他经济杠杆相结合

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运用,要与税收、价格、补贴等经济杠杆相协调,开创性地利用各种市场经济手段。其中,尤其是价格、补贴等经济杠杆的作用简单而直接,效果更好。

例如,在价格杠杆方面,2002年9月北京市发布了电采暖低谷用电优惠办法,鼓励单位和居民冬季采暖以电代煤,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减少了大气污染,缓解了白天和夜间用电负荷不均的矛盾。在用电低谷时段,电采暖用电价格每度电只有0.2元,目的就在于利用价格杠杆来抑制污染排放。2003年,北京市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文化风貌平房保护区,率先开展电采暖示范工程,使得原来都是用小煤炉和土暖气取暖的老北京四合院,由于电价优惠而采用蓄能式电采暖技术,大大减轻了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了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北京市通过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促进低硫煤的推广和电厂烟气脱硫。该市规定,含硫量在0.5%以上的普通煤,每公斤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由0.2元调整为1.2元;含硫量在0.5%以下的低硫煤,每公斤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由0.2元调整为0.5元。收费标准的大幅度提高,一方面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减少污染物排放,体现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能补充污染治理资金,一举两得。

在补贴杠杆方面,北京市制定了锅炉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锅炉改用清洁能源后,除了减免“四源”费以外,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几年来,市财政累计拨付用于锅炉改造的资金达13.4亿元 5。

变废为宝,污染治理最佳目标

污染治理有多种目标,最理想的是变废为宝、减少污染。

变废为宝,把废物资源化

把废物资源化,是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第一认识。事实上,污染排放的最佳去处就是把它变成某种资源。变废为宝,既减少了废物,又增加了某种可用物质,当然皆大欢喜啦。

例如,吉林省水利实业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就开发出了利用建筑废砖石等材料制成环保型绿色混凝土护砌材料,实现了在混凝土上长草的愿望。

这种绿色混凝土,也叫环保混凝土,说穿了就是一种能长草的混凝土。它利用特殊配比,形成植物根系可以生长的空间,然后通过采用化学和植物生长技术,创造出适合植物生长的条件。

采用这种技术,既能合理利用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又能很好地解决刚性护砌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硬化”与“绿化”之间的矛盾,真是一举两得。堤防在夏天绿草如茵,冬季五彩缤纷,成为城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立体绿化、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6。

在将废物资源化的同时,有时还会有“额外喜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够利用生活污水发电的发电机。

这种发电机长度只有15厘米,是一个密封罐。密封罐内有一根负极棒,负极棒外面有一层只有质子才能穿透的质子交换膜,膜外有8根正极棒。生活污水被引入罐内后被细菌酶分解,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电子和质子。在电子流向正极的同时,质子通过交换膜流向负极,并在那里与空气中的氧及电子结合成水。在完成上述分解污水过程的同时,罐内电极之间的电子交换产生电压,从而使得该设备能够给外部电路供电。

也就是说,生活污水经过这种设备后,不但可以分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还能产生能源。科学家乐观地估价,将来用这种污水发电机即可以分解家里马桶中冲下去的秽物,还能为家庭照明提供电源 7。

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

变废为宝当然好,可是更好的还在于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没有或减少了污染排放,后面的许多无用功就根本用不着做了。

究其原因主要在: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传统的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资源消耗和污染发生。而循环经济的环境目标,则是要在整个经济流程中系统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实现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

在循环经济起步阶段,要求将经济过程由“较多废物”转变为“较少废物”。这个过程转变,有赖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的运用。请特别关注其中的“减量化”原则,它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与其他两个原则相比,这是更重要的原则。

从中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系统化地避免和减少废物,而不是废物资源化。

关于这一点,在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了。该法规定,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也就是说: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产生,其次是对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这部分被称为可利用废弃物),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这部分被称为处理性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 8。

依乎天然,尽量回避化学污染

污染排放、污染治理,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根本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提高全民素质,让循环经济理念从学术走向实践,让每个人都成为减少或避免污染的一分子。其中,尤其要倡导绿色经济理念,自觉回避化学污染。

自觉回避化学污染,倡导使用绿色产品

化学污染是当今污染排放、污染治理的一项重点内容。面对化学污染,每个人都需要有最基本的自我防护知识,自觉回避化学污染。这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

①要了解化学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化学工业、农药、饲料添加剂、塑料制品、垃圾焚烧、家庭装修等方面

专家指出,化学污染的实际范围和程度,比我们每个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因此,有必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有毒、有害物质接触。

②要善于发挥每个人本能上的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人们平时吃鸡喜欢买野外饲养的草鸡,而不是人工喂养的肉鸡;穿衣喜欢穿纯棉的而不是化纤服装,等等。从表面上看,草鸡的味道鲜美、棉制品穿着舒服,可实际上,这里就包含了一种生命本能的简单自我保护。

归根到底,所有化学品都是人发明出来的,它在实现为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的同时,也会给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逐渐受到环境荷尔蒙的困扰。神秘的环境荷尔蒙对全球科学家来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所以,目前人类还无法完全解决化学品造成的污染。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对它提高警惕,抱有一份戒心。大家都这样做了,污染排放就必然会因受谴责而减少,污染治理就必然会因受重视而加强 9。

在污染治理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

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之间,是一对矛盾统一。在污染治理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对于减少污染排放、加强污染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过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以污染排放最严重的造纸业为例。造纸业的污染排放很严重,可谓众矢之的。那么,造纸业的污染排放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呢?专家指出,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原材料结构不合理。

所谓原材料结构不合理,是指我国过去一直错误地认为用木材造纸是浪费资源,用草类原料造纸才符合中国国情。其实不然。

20世纪7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场“草木之争”,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才明确以木材为主的造纸路线。放眼世界各国,目前全球造纸原料中木材占到93%以上,因为它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小。

用木材造纸,确实有造纸企业滥伐滥砍森林的担忧,可是只要实行“林纸一体化”——林地、纸厂同属一个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就能达到既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木材造纸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污染排放),又能促进林业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以造纸工业为龙头的产业链,必然会使造纸企业重视建设原料基地,从而实现林、浆、纸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形成制浆造纸、植树育林的良性循环) 10。这一点,已经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所证实。

1 徐国良、周书法:《环境污染治理实行市场化初探》,2004年7月21日中国环境生态网。

2 同前。

3 毕舸:《当经济杠杆遭遇“经济杠杆”》,2005年12月22日新华网。

4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财政投资政策研究(五)》,2004年7月2日北京财政经济建设一处网(://www.bjcz.gov.cn/jingjianyichu/dcyj/t20040702_10796.htm)。

5 《北京市环境污染治理财政投资政策研究(五)》,2004年7月2日北京财政经济建设一处网(://www.bjcz.gov.cn/jingjianyichu/dcyj/t20040702_10796.htm)。

6 《利用废砖石制造环保型绿色混凝土》,2005年6月13日中国环保网。

7 《污水发电机面世》,2004年3月19日中国环境报。

8 诸大建:《系统地避免减少废物才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实质》,2005年4月11日新民周刊。

9 《平民兵法——普通人如何面对化学品污染》,2001年9月20日中国环境报。

10 赵记伟:《林纸一体化,现代造纸业的必经之路》,2005年12月23日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