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指的城市垃圾,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不包括工厂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
城市垃圾问题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循环经济理所当然包括城市垃圾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19世纪以来的工业发展,导致世界性人口迅速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由此造成的城市垃圾处理问题也日益突出,结果导致我国目前有2/3的城市被垃圾山包围着。
我国的城市垃圾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城市垃圾,影响环境影响健康
垃圾的危害众所周知,总的可以归纳为影响环境、影响健康两大类。正因如此,它才如此遭人嫉恨。“垃圾”,也成为骂人的一句脏话。
占用大量土地
虽然各地环境卫生部门在选择垃圾堆放地点时,都会有规划地指定垃圾堆放在郊区的山边、低洼地、荒地、专门的垃圾填埋场。然而,由于垃圾总量越来越大,垃圾堆放占用的土地面积也在逐渐扩大,浪费了许多土地资源。
在上海市区12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近2000个,占地面积达7889亩。在北京市,1983年航空遥感解译发现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700多个,这一数字后来每年有增无减。经初步调查,全国已有2/3的城市被垃圾环带包围,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由于垃圾填埋和堆放占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有的城市甚至发展到已经没有合适的地方堆放垃圾的地步 2。
潜在污染水源
垃圾堆放地点如果不经过严格选择和科学论证,往往会成为水体污染的潜在因素。
例如,一些城市和地方将垃圾堆放在河流岸边、山区河流的源头,一遇上发水,垃圾就会被冲到河中,使河水受到污染;有的将垃圾堆放在地下水补给区,在雨水的长期淋滤作用下,垃圾中有害、有毒物质随雨水向地下渗透,使得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尤其可怕的是,当地下水受到垃圾污染后,水质几乎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地步。
在美国就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幕:某地居民唯一的饮用水源遭到地下水污染后,当地居民发生了莫名其妙的疾病。由于水质已经不可能恢复到原来水平,要长年累月地远距离调水费用过于昂贵,最后只好将当地所有居民全部迁到其他地区。在我国,也已经发现某些地方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地下水被污染问题 3。
影响人体健康
垃圾堆放得不好,会导致臭气熏天,孳生蚊、蝇、鼠类,传播疾病,危害周围居民健康。
城市垃圾的成分越来越复杂。随着塑料和电器大量进入生活消费,生活垃圾的毒性也大大增强。
化学分析表明,垃圾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as、pb、cu、cd、cr、hg、ni、mn等,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烃类、含氯有机物、聚氯联苯(pcbs)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由于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有机物和含氯有机物,随意焚烧时会形成氯化二苯并二恶英(pcdd)、氯化二苯并呋喃(pcdf),这些物质都是强致癌物。垃圾随意堆放,在生物作用下会产生co2、ch4以及有毒气体h2s,垃圾露天堆放还会导致爆炸事故,并且构成对土壤和大气的污染 4。
正因如此,有些国家提倡将垃圾压缩、破碎,既便于装运、节约运费,又不易孳生鼠蝇、引发火灾,把对人体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影响城市景观
在我国,城市垃圾通常是“日排日清” 5。只要得不到及时清除,就会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尤其是随意丢弃和堆放的垃圾,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一些著名风景区,这种影响甚至是致命性的。
北京故宫周围的筒子河,过去在水面上可见各种漂浮废弃物,局部河段的垃圾高出水面。1996年11月测定,筒子河水中化学耗氧量超过国家地面水3类水质标准2.2倍,氨氮污染达到超富营养化程度,超过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2.78倍,在夏季能产生令人厌恶的色、臭、味,影响城市形象和作为旅游景观的价值。
为此,北京市政府从1998~1999年7月,对包括筒子河在内的城市水系进行彻底改造,历时15个月,耗费11亿元,才迎来“水清、流畅、岸绿”,可见代价有多大 6。
电子垃圾,处理方式还很原始
所谓电子垃圾,是指民用或工业用电子产品如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报废后形成的垃圾。
随着家用电器的基本普及,城市垃圾中的电子垃圾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电子垃圾的特殊性、电子垃圾的处理方式很原始,这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危险,可是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数量庞大
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从而导致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有资料表明,电子垃圾的年增长速度高达18%,其中废旧空调、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电脑、手机等电子垃圾,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由于电子产品元器件中含有铅、溴、铍、铬、镉等几百种高度有害化学物质,因此,电子垃圾正在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 7。
我国的电子垃圾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来自国外的电子垃圾,大多是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进口的。这些国家每年要产生5亿多吨危险有毒电子废物,其中80%运到了亚洲,运到亚洲中的90%被丢弃在我国。再加上我国国内的电子垃圾数量也非常惊人,两者相加,电子垃圾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危害严重
在我国,目前基本上还没有搜集、处置电子垃圾的专门机构,电子垃圾的产生、流向、利用、处置,基本上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电子垃圾生产量大、危害严重、再生价值大、处置方法落后,这方面的危害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例如,电视、电脑、手机、音响等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的铅、镉、水银、六元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掩埋在土壤中不做任何处理,其中所含的铅就会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如果对这些电子垃圾进行焚烧,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如果将它们随意丢弃到荒野或填埋,这些重金属就会流到地下水中造成严重污染,并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恶果 8。
回收体系不健全,回收方式落后
在我国,对电子产品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既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又缺乏系统的管理法规,基本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
政策(而不是法律)对企业的约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积极性,从而导致一些厂商虽然宣称要回收自己的产品,但大多数处于观望状态,根本原因在于电子垃圾的回收成本过高。
回收不当造成污染
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如果回收不当,不但没有消除污染,反而还会造成新的污染。
美国《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2006年3月1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各国争相满足中国对金属需求的胃口》的文章。该文描述了当前我国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对包括废旧金属在内的金属材料大量需求的现状。
文章说,中国对金属的巨大需求令世人震惊。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铜、铅、锌、铝、铁矿石、钢材的消费大国,这种状况促进了某些国家的经济繁荣,巨大需求推动了如智利、澳大利亚等金属储藏富国的发展。在过去几年中,中国进口铅、铜、镍和其他金属材料以及相应废旧金属制品的价格,迅速增长了3倍甚至更高。
文章指出,这些金属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购买,二是废旧金属回收。在废旧金属回收方面,被誉为“五金之都”的浙江省永康市,有数不清的家庭、店铺、废品收购站、工厂,购买、销售回收废旧金属,年处理量超过600万吨——金属加工企业的蓬勃发展让环境和工人付出了沉重代价,污染物排放使河水和土地受到污染。
文章虽然是用西方传媒的思维和套路写成的,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永康、台州、仙居等地,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了 9。
绿色奥运,垃圾处理成为挑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城市垃圾处理,是实现绿色奥运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以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为例,2000年该市城市垃圾总产量为527.4万吨,全市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4000多个。2001年估计产量为685.2万吨,此后的年增长速度是2.65%。除了总量迅速增加以外,垃圾成分也在发生变化,灰土和食品含量呈下降趋势,塑料、纸类在不断增加,“白色污染”比重非常可观 10。
城市垃圾处理对绿色奥运构成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垃圾处理方式不理想
国外发现,垃圾焚烧技术和设备会产生可怕的二恶英(其毒性比氢化物要大得多),所以日本等国关停了1800座垃圾焚烧厂。从这个角度看,垃圾填埋并不是一无是处,重要的是处理方式是否理想。
在北京,尽管有可以实现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填埋场,可是却做不到全部如此。总体上看,不但垃圾处理能力小于垃圾产量,而且有些填埋方法的环保程度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的有害垃圾填埋场下面,铺有9道防护隔离层,用来专门处理化工厂的废物。它们首先被送入密闭管道化学分解,然后回收一部分,另一部分无害物被热解成新能源,其他的有害且无法处理的成分(约5%)被填埋。另外,在填埋场边上建有硕大的人工湿地,用来容纳处理垃圾过程中用过的、经过净化处理的水,湿地再为工厂供水,以便处理垃圾——总体上看,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可是在我国,达到这个水平的垃圾填埋场还很少。
二是垃圾处理设备水土不服
有人也许会说,多花一点钱,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甚至完全照搬照抄,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未必。
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垃圾焚烧设备,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价格特别高,动不动就要几个亿。这些设备以“直接焚烧”为主,不管要处理的垃圾能不能作为资源回收,也不管有害无害,不管水分大小,全部进炉焚烧,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麻烦:
①我国的城市垃圾“低热值、高水分、多变化”,进入焚烧炉后难以“消化”,需要向其中喷洒可燃物助燃。运营成本高,而且浪费能源。
②即使采取助燃措施,仍然难以完全烧光这样的垃圾。
③由于事先垃圾没有分类,垃圾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和金属会烧结成块,从而堵塞炉口、除渣困难。
④采用这种方式只能处理掉60%的垃圾,另外40%的垃圾烧结渣仍然要用填埋法处理,仍然要占用土地。
⑤采用这种方法,必然会产生二恶英。
从中可以看出,缺点主要表现在3方面:一是我国的城市垃圾和洋垃圾成分不同,洋设备水土不服;二是这种设备价格奇高,买不起;三是会产生二恶英,仍然达不到绿色标准。举办绿色奥运,必须迅速解决上述问题。
待价而沽,垃圾产业发展缓慢
城市垃圾,天生和“资源”分不开——垃圾本身是由资源转化而来的;垃圾搜集、清运、处理需要消耗资源(费用);垃圾回收、利用又能变成资源(效益)。所以说,城市垃圾完全能形成一个产业——垃圾产业。垃圾产业名为“垃圾”,实为“黄金”。
一个个垃圾堆似一座座小金山
在一些城乡结合部,一堆堆高高的垃圾山上,一群群衣衫褴褛的男女老少们,不顾迷漫着的臭气和蚊蝇叮咬,忙着翻腾、挖掘、拾拣,其中有许多人因此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调查表明,2001年北京市以拣垃圾为生的8万大军中,踩三轮车沿街收购废品的人年均收入1.5万元,在饭店收泔水的人年均收入1.2万元,蹲守垃圾楼或扒居民楼垃圾道的人年均收入1万元。这8万拾荒大军在蚊蝇乱舞、老鼠横行的垃圾山中每年拣出9.3个亿的财富 11。这说明了一个简单道理:垃圾中蕴藏着丰富资源。
据北京市环保基金会统计,该市年产垃圾中:
①有废塑料36.2万吨。一吨废塑料可以生产0.37~0.73吨油,每回收1吨饮料瓶塑料,可以获利8000元。
②有废纸38.8万吨。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0.85吨,节省木材3立方米、节省碱300公斤,比生产等量的好纸减少污染74%。
③有废玻璃15万吨。利用碎玻璃再生产玻璃,可以节能10%~30%,减少空气污染20%,减少采矿废弃的矿渣80%。
④有废电池2.37亿支。利用废电池可以回收镉、镍、锰、锌等贵重金属,同时还可以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⑤有废金属3.5万吨。每回收一吨废钢铁,可以炼好钢0.9吨,减少75%的空气污染、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比用矿石炼钢节约冶炼费47%。
⑥有废食品、草木121.3万吨。每回收1吨这类垃圾,可以生产0.6吨有机肥,也可以生产垃圾燃料,作为发电、供热之用。
看了这些统计数据,相信你对“垃圾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名言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垃圾产业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
垃圾是个“好东西”,可是目前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却跟不上时代要求,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垃圾问题”。
①垃圾是一种资源,可惜在白白浪费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率较低,只有50%左右,其中真正符合无害化处理要求、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的处理率只有13%。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垃圾无法处理,只能堆放和填埋。我国城市中每年因为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300亿元人民币。而据测算,中国城市垃圾如果采用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每年可以创产值2500亿元以上 12。
②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结合欠佳,难以形成大产业
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走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将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形成一个产业链,才能实现互动式发展,可是目前这方面还不尽人意,难以形成一个大产业。
1989年,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位小学教师杜茂献,主动辞职到北京去拾垃圾。他头脑活络点子多,第一年的最高日收入就达30元,相当于他原来的月工资。3年后他开始承包垃圾场、垃圾楼,从家乡带出4000人分布各处,1999年又组建了全国首创的“北京市茂献垃圾回收利用有限责任公司”。
现在,他手下有4万多人,分成金属组、塑料组、鞋底胶皮组、玻璃组、纸类包装组等,废品经专人集中分选后,金属类运往河北省霸县,塑料运往河北省文安县,玻璃运往邯郸市的玻璃厂,纸类运往保定造纸厂。在北京的一些大饭店,每天收回的垃圾能卖8000~10000元;一个西城区,每天可收猪食3吨,一年可养3000头猪;把北方的碱性垃圾制成复合肥运回四川,改良家乡酸性土壤,其中又能得到一笔巨大收入 13。
可惜的是,像他这样的“垃圾王”在我国目前太少了,否则,垃圾产业的发展速度会更快。
1 本案例参考了叶晓楠:《中国城市该如何应对垃圾》,2005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2 周**主编:《资源与环境知识读本》,2000年1月,地质出版社。
3 周**主编:《资源与环境知识读本》,2000年1月,地质出版社。
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循环经济试点:县级小城市垃圾循环利用简析》,2005年12月12日中国统计信息网。
5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强、垃圾归集工作做得好,更多的是实行“隔日清”或每周两次清除。我国的城市道路基本上要每天打扫,上述国家中有的则是一个月打扫一次,照样十分清洁。
6 周**主编:《资源与环境知识读本》,2000年1月,地质出版社。
7 马奔:《谁来处理危险的电子垃圾》,2005年12月21日扬子晚报。
8 马奔:《谁来处理危险的电子垃圾》,2005年12月21日扬子晚报。
9 陈广玉编译:《中国胃口?废旧金属回收中的环保问题与前景》,2006年3月29日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10 杨林林:《说说北京的垃圾处理》,2001年7月29日经济日报。下同。
11 周玲:《城市垃圾:未开掘的金矿》,2001年9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2 张俊玉:《如何解决中国城市垃圾的管理问题》,2004年6月4日长安街时报。
13 宋国强、屈遐文:《京城破烂王》,2000年2月24日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