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你在这个环境里浸淫时间久了,慢慢地就会被同化,变成另一个“你”。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同样可以说“近富者富,近穷者穷”。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和富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慢慢地就会受到这个富人的思想、交际圈、生意经的影响,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逐步走上富裕;相反,如果你整天和穷人呆在一起,“贫贱夫妻百事哀”,慢慢地就会接受这个穷人的思想、朋友圈、对生活的态度,从而把自己的思维也逐步限制在一个狭小范围内,固守贫穷。
从这一点上看,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富人”,你的周围有一个富人圈,那么这种环境对培养孩子的财商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穷人”,你的周围也都是“穷亲戚”,那么如果有条件的话,就应当让孩子多多地和上面所说的“富人圈”接触,让他从小接触不同的思维方式。
遗憾的是,我国自古以来有“绸不搭布、穷不搭富”的说法。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和富人家的孩子打成一片殊不容易。
一方面是,富人不愿意和穷人打交道,认为这些“穷鬼”“人穷志短”,在住房、交通、饮食、烟酒、娱乐等方面和自己不是“一个档次”,所以看不起对方。另一方面,穷人也不愿意和富人打交道,认为这些富人“为富不仁”,富得“只剩下钱”了,所以“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不用说,这两种观点都不无偏颇,又都非常现实。尤其是这些年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市住宅区中“别墅区”和“贫民区”非常刺眼。一些地方政府在建造住宅时虽然把两者硬是安插在一起,以促进交流、融通,可是又谈何容易?
所以经常看到,在不同的家族中往往存在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象,富则一窝蜂,穷则一大片。同一户人家如果有几位女儿,所嫁的夫君也存在着类比现象,要么都是升官发财的,“一个更比一个强”;要么都是普通工薪族,“一蟹不如一蟹”。这种现象实在令社会学家们深思。
在这里,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近富者富,近穷者穷”——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人,会有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追求。这就是俗话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也是近年来家庭教育中频繁出现“富养女、穷养儿”的观点写照。
为了克服这一点,父母可以首先让孩子写下6个与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名单,根据相处时间长短排序 1;其次,依次分析这些人的社会地位、个人成就、贫富差别、成长经历、思维方式,从财商角度看对孩子是否是理想的交往对象;最后,根据“近富者富、近穷者穷”的原则,调整、补充孩子的交往对象名单,优化孩子的交往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近富者富、近穷者穷”并不意味着“欺贫爱富”,更不表示“六亲不认”。
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2。”人的血缘关系无法选择,所以无论你的亲戚朋友经济状况如何,都不应该嫌弃他们,相反还应当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可是,出身贫贱、拥有一大帮穷亲戚,也不是阻隔你和“富人”打交道的理由。
就好比说,如果你想攀登珠穆朗玛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向已经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人请教,而不是向那些整天在山脚下放牛、从来没有到过半山腰的人打听。前者是过来人,他们的经验、体会非常值得你借鉴;而后者从来没有登过珠穆朗玛峰,很难给你切实有益的参考,说不定还会认为你这登山是“吃饱了撑的”,从而打消你登山的念头。
如果把珠穆朗玛峰比作财富高峰,道理是一样的。
1 注意,这里的依据是相处时间长短而不是关系好坏。相处时间长,意味着对他的影响力也大。
2 狗最忠于主人,它不会因为家贫就离开主人。而猫就不同了,有人给它好吃的,它就会外出解解馋,然后过几天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