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以后这一切还不都是你的?”这句话看起来合情合理,也很真实,却很可能会对孩子起反作用。
因为归根到底,并没有谁规定父母的钱就“必须”是孩子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故事:一对夫妻离婚了,留下五岁的儿子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四二一”家庭(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可以说这两个家庭将来的所有财产都可能是留给这孩子的,全家人并不忌讳这一点。
所以,离婚时双方明确:房产留给孩子,并且留给孩子40万元现金,余下的再在夫妻之间分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各自有若干存款转移到孩子名下。并且,所有这些都办妥了法律手续,即孩子是这些财产的唯一所有人。孩子也知道这一点。
爷爷奶奶平时百般迁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由于家庭条件不错,物质上更是超前消费。有一次,孩子拿着一张巨额存单到别人那里去要求抵押,以换取一大笔现金用于零花。对方见这还是一个学生,就及时通报了他的监护人。
爷爷奶奶对此感到很惊讶,便问,你怎么会想到这样做呢?孩子回答说,你们不是一直说这些钱早晚都是我的吗?那我现在要用钱了,有什么不可以啊?
看看,孩子认为这些钱天经地义就是他的,他理所当然拥有对这些钱的支配权。这虽然不能说错,但孩子的做法确实令人心疼,因为它违背了所有长辈的初衷!
实际上,这就是财商教育方面的问题了。也就是说,钱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它更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会成就一个人,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这些长辈忽略了这一点。
常常可以看到,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宝贝得不得了,孩子提出的所有物质要求几乎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就使得他们产生一种错觉:父母就是我的“取款机”,我要什么都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我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劳动和努力,就可以过得很舒服!”
最典型的是,孩子生活、学习中要什么,父母不但能加以满足,而且会尽可能选价格最高的、质量最好的;平时工作忙、与孩子接触少的父母,休息天更会以这种大把大把花钱的方式来减轻“罪过”;更不用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了,请得起保姆的会想方设法聘请全日制保姆带孩子,请不起保姆的也会带着孩子上班下班,辛苦之极。
可是这一切,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眼里,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现在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然后继续重复上一代的繁衍生息。
不用说,这样的父母活得很累,因为单靠他们拼命工作、储蓄存钱,可以说一辈子也不会“发财”,离财务自由的理想境界更是差得很远;这样的孩子也很不开心,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读书是唯一出路,因此剥夺了在这个年龄应该享有的乐趣和才艺发展。
等到这些孩子长大后,因为不具备起码的金钱控制、管理能力,所以只能依靠“单位保障”过日子,一旦单位靠不住了,就会感到前途渺茫,甚至愤世嫉俗、自暴自弃。
要想改变这样的命运,父母从小就必须告诉孩子具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什么是属于他的,什么是不属于他的;他可以得到什么,不可以得到什么;父母长辈能够给他什么,不可能给他什么;这个年龄阶段他需要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
可以说,这样的概念给孩子灌输多了,孩子心目中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自我”概念,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而不是一味靠父母。
所以能够看到,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年轻人,到了该自立门户的时候却依然赖在家里,吃父母的、用父母的,什么事都不用操心,甚至连恋爱、结婚、生孩子也不会,或者是不敢,以至于最终成为“剩男”“剩女”,连动物的求偶本能也不见了。
试想,成年人连谈个恋爱、约会见个面也要父母陪着或包办代替,这究竟意味着这样的人类是进步还是退化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还怎么去适应社会?所以,决不要让孩子养成一种什么都是“天经地义”的观点。
正如《国际歌》中所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