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749局秘案 第二十五章 东次三经

这也同时表明,在《中山经》经文形成以前,中国文化是从南向北发展的。而且是从中国云南起源的。这才是中国文化之根!

事实上据《山海图》,整个《中山经》的民族迁徙路线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北面的《中山经》首经(在赤峰一带)即红山文化向南迁徙至贺兰山和五台山一线的《中次二经》和《中次三经》;然后南面的龙山文化(即秦岭至山东半岛一线)的《中次四经》向北迁徙至《中次五经》、《中次六经》,与北面的红山文化交汇于山西五台山、贺兰山一线。由此可以推断,此贺兰山至五台山一线的文化必然是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碰撞的产物。

第二部分为山西北部的《中次六经》向南顺次从《中次七经》、《中次八经》并一直抵达云贵高原、湘鄂赣及福建一线的《中次十一经》路线。

第三部分为南面的云贵高原即《中次十一经》向北、向东迁徙至洞庭湖、九江、上海一线,进而到达秦岭---山东半岛一线,后继续北上,到达恒山至贺兰山一线,最后甚至到达了贝加尔湖和北冰洋。这支文化应该就是炎帝文化。因为据《山海经》,炎帝父族少典即《山海经》的囷帝,居于云南大理的帝囷山,即现在的点苍山。其后少典向北发展,建立鼬姓国,鼬姓国的中心区域就在重庆、贵州、湖北、湖南一带。考古发现的彭头山文化就在鼬姓国范围之内。据《山海经》,炎帝文化曾经统治了整个亚洲和北非。这一点后面再谈。

从《山海经》来看,考古绝不应是零碎的发掘,各遗址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现在大型的主要的发掘工作,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这是考古和历史学界将资源集中在华北发掘的结果。事实上据《山海经》,在商周以前,中国南方和大西北要比中原文化发达得多!自炎帝至黄帝,一直到尧舜禹,上古帝王都城一直在昆仑四墟!所谓陶寺遗址是尧帝都的说法是不靠谱的。非但如此,《山海经》中具有高度文明的遗址远未发掘。据《山海图》还有广阔的西北、西南及中国南方的相当重要的文化和文明未被发掘。其原因是什么?是专家们的思维定势所致。专家们以为中国文明的中心一直在华北,然而文明的中心难道一直是在华北的吗?文明的中心真的是一成不变的吗?

《山海经》或《山海图》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

据《山海图》,中国人的迁徒范围其实覆盖了整个亚洲,甚至到达了北美和北非。据《山海经》,炎帝文化是世界文明之源。炎帝之子炎居当时就统治了埃及。事实上埃及这个名词,就来源于炎帝之子“炎居”的音译。

在《山海经》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名山越密集的地方,往往就是当时的文化或文明的中心所在。《山海经》中没有任何地方有贵州和湘西的名山密集。据《山海图》复原图,贵州和湘西一带的名山密密麻麻,那里绝对有上古时代的都城,并且是非常辉煌的都城。

第五,复原后的《山海图》与神话传说、科考发现、谷歌地球反映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据《山海图》复原图,我国山东半岛至朝鲜半岛远古本是连在一起的,现在竟然是汪洋一片了。

事实是这样的吗?

据《中国地理大发现》一书记载,1977年黄海70多米深的海底发现泥炭,点火即燃。经碳14同位素测定,泥炭的年龄大于或等于3.6万年,估计为4万年,表明7万----4万年前,黄海为大陆。

如果《中国地理大发现》一书所载没错,那就意味着《中次五经》一线至少形成于3.6万年之前!

同时据《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一书,在2万年前,全球海平面要比现在低120-140米。“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出露,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公里。长江入海口相应延长20-45米。”

《中国第四纪冰川》一书说2万年前,东海大陆架曾经是大陆。这一点,《山海经》中似乎没有相关记载。只有山东至朝鲜半岛一线,上古确实是连成一体的。

此外,据《山海经》记载,在今天的北极附近曾经有两座都城,一为帝都,一为幽都。《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风力/力力]。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而据谷歌地图,它们竟然是存在的!

北极都城就在现在的北地群岛东西两侧,《山海经.北次三经》说它东侧有帝都,西侧有幽都。帝都在泰泽中,“泰泽

”就是大泽。《左传.哀公九年》:泰者,大也。又《礼记.曲礼上》疏:泰者,大中之大也。可见泰泽就是大泽。《北次三经》说在泰泽旁边有一座大山,叫帝都之山,它的北面五百里有錞于毋逢之山,錞于毋逢之山的西边,有幽都之山。这两座山都是帝王都城所在地。帝都之山方圆百里。鸡号之山就是极号之山,也就是北极。

请你打开谷歌地图,下图中标记所在地,就是《山海经.北次三经》中的帝都之山,与《山海经.北次三经》的描述完全一致,而且正好位于一个无底深渊中,那个深渊,就是上古的泰泽!《山海经》说那是帝都所在。这会是帝都遗址吗?这个图布局如此整齐,方方正正,轮廓鲜明,不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还能作什么解释?

另外《山海经》说北地群岛的西侧有幽都,遗憾的是北极被冰雪所覆盖,不能一窥究竟。但荷兰科学家在北极发现了一座城市的遗迹。另外俄罗斯科学家也在北极圈内的克拉半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人类文明的遗迹,其时间在1万多年前,科考的结果表明1万多年以前克拉岛附近的气候要比现在温暖多了。克拉岛就在北地群岛的西侧,应该离《山海经》所说的幽都不远。从《山海经》来看,幽都也沉到海底了。

此外,

关于蓬莱山,《山海经》只有《海内北经》一句话:“蓬莱山在海中。

大人之市在海中。”《史记》中有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东海寻找蓬莱山的记载,没找到,最后连徐福也消失了。事见《史记》: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夫﹑瀛洲,僊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汉书郊祀志》也说:“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曾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临之,患且至,风辄引船而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蓬莱山在哪,一直不明。

但《列子.汤问》却给出了蓬莱山的具体细节。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日归墟。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是神话。然而,请你据《列子.汤问》的线索找一找,结果会让你大吃一惊!《列子.汤问》说,蓬莱山在渤海之东极远的地方,那里有一大壑,是个无底谷,名叫归墟,大壑附近有五座仙山,分别叫岱舆、员峤、方壶、赢洲、蓬莱。五座大山上有仙人,每天飞来飞去。这五座仙山处于不断漂移之中。这里提供了至少四个重要信息:一是蓬莱距渤海非常远;二是蓬莱山在海洋无底之谷附近;三是蓬莱五座仙山一直在漂移!四是蓬莱山有高度的文明,那里的人能够飞翔。

海洋中的无底谷,只有马里亚纳海沟才称得上真正的无底谷。打开谷歌地图,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现在有塞班岛和关岛。《列子.汤问》说那五座仙山曾经不断漂移,那就将塞班岛和关岛平移,看到了吗?关岛、塞班岛一线漂移到西边,那里有帕劳群岛!帕劳?蓬莱!帕劳是蓬莱的译音!而这里正好是《山海经.东次三经》路线。在《东次三经》时代,现在的帕劳群岛向北至冲绳岛一线曾经是大陆!《列子》说它是从现在的关岛一线漂移来的,现在的谷歌地图还留下了它漂移的轨迹:一共漂移了四次!在漂移到今帕劳一线后整体下沉了。详见下图。

《列子》说蓬莱五大仙山“台观皆金玉”,那里的人能“飞相往来”,真的如此吗?不知道。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在琉球群岛和"与那岛"南岛发现了海底文明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的带棱角的平台、以及街道、楼梯和拱门状的类似祭坛状的建筑物。

与那岛的位置和《东次三经》的中父山所在位置比较接近,它是否是和蓬莱五大仙山一块沉到海底的,不知道。但海底下面有台观却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记载、神话传说、谷歌地球、海底科考,五者竟然如此吻合!

面对这结果,我们瞠目结舌!

传说原来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的帕劳群岛一线竟然曾经是大陆,而且是由关岛、塞班岛到日本富士山一线之岛链漂移而来的!在漂移到现在的位置时整体下沉了。据谷歌地图显示的漂移痕迹,它在漂移四次以后才沉入太平洋中!想一想,《东次三经》路线的形成年代该有多么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