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历史背景
一九二五年是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在这以前,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无产阶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开始掌握政权,向全世界宣告,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从此中国走上了“以俄为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工人阶级组织了自己的先锋队伍——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勇猛战斗。一九二五年,正是革命怒潮万里澎湃的时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就要爆发,革命志士四方奔走,击楫长啸,慷慨悲歌,投身于革命的大洪流中。
***在少年时代,便放眼世界,心怀中国,积极探索拯救祖国的道路。远在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他在湖南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为了使自己“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本的知识”,“眼睛向下”,“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他穿着草鞋,带把雨伞,踏遍三湘四水,深入工农群众,做社会调查。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一九一八年冬亲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便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最好的革命法宝,中国一定要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于一九一九年经上海回湖南,宣传马列主义。五月,爆发了五四运动。七月,他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宣称“自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革命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不可抗拒的”,他大呼“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神不怕,资本家不怕,军阀不怕”,鼓舞革命志士奋起斗争。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又去北京,读遍当时能读到的一切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确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一九二〇年七月回长沙,建立了文化书社,宣传马列主义。八月,建立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建立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十月,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到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回湖南任湘区省委书记,做了大量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一九二三年,***又去上海出席了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任中央委员和组织部长,为当时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一九二四年一月,从上海到广州出席***主持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参加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一九二四年三月,***从广州到上海,在党中央工作。一九二五年二月,***回湖南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一九二五年八月,回长沙,十月去广州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
这首词便是***离开长沙去广州前写的,这首《沁园春·长沙》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二、主题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当时风云际会之日,四海沸扬之时,一个革命英雄的胸藏韬略、气贯长虹、推波助澜、沸扬蹈厉的革命胆略和革命豪情。表达了一个革命英雄在秋色烂漫,“江山如此多娇”的景象面前,看“万类霜天竞自由”,想到就要到革命大海中鼓浪扬波,去发动群众,誓“主大地沉浮”的革命豪情和视王侯如粪土、视军阀如草芥的英雄气概。又想到风华正茂的少年同学,都已心怀大志,散之四方,为革命奔走去了,怎不使人豪兴大发,写出如此激扬的文字呢?
三、词意浅译
在绚丽的十月凉秋里,轩昂独立在湘江的橘子洲头,湘江浩浩荡荡地向北流去了。抬头望岳麓,万山红遍,霜林如醉,树林都染上一层一层的斑斓的颜色。俯身看湘水,秋江水清,碧澄彻底,成百艘的大船熙熙攘攘地顺流而下,这时,蓝得透明的天空里,有雄鹰在振翮高飞,回翔自在;在清澈见底的碧水中,有群鱼如梭,游走自如。在这秋高气爽的时光里,天上飞的老鹰,水里游的小鱼,浩荡的江水和顺流而下的百舸,不断变幻美丽色彩的霜林,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呀!放眼江山,心怀中国,怎禁得诗人不慨乎向苍茫的大地发问:“到底谁应该是这美丽江山的主人?”
在这似锦的秋光面前,不由人不回忆起过去带着许多同伴到这里来游玩的日子来。那是多么热闹而不平凡的岁月呀!那时的少年同学,正当雄姿英发、才华横溢的年纪,立志救国,壮志豪情奔放到了极点。在这里指点祖国壮丽的江山,不由得文思泉涌,诗兴勃发,用激扬的文字,来畅抒那种天不怕、地不怕、视军阀如粪土的豪兴。现在这些同伴都为革命奔走四方去了。同伴们,你们可还记得,我们奋臂游泳,击水中流,激起巨浪,连跑得飞快的水船也浮荡不前了?
四、词艺管窥
***用了不过一百一十三字,便把在革命风云前夜,站在如画江山面前,一个革命者的豪情诗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在艺术构思上,在遣词用字上,都有特别的创造性。束缚思想、难以驾驭的词牌格律,竟是这般得心应手,好似《沁园春》正是为***此时此地的诗意抒发而准备的一般。
***在这首词里,一扫古人伤秋悲秋的哀怨感伤和孤寂凄凉,把秋天写得这么烂漫动人,这么使人心旷神怡。***笔下的秋天从来就是这样的,比春天美丽得多了。不是吗?秋天是百谷成熟、欢庆丰收的季节,秋天是万里无云、天高气爽的季节,秋天是“万木霜天红烂漫”、景色绚丽的季节,秋天是“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的季节,秋天是金风萧瑟、“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季节……秋天的景象是丰满的、庄严的、澄明的、肃杀的,斑斓多彩的。秋天也是宣告严寒的考验即将到来的时刻,是随百花凋残、“无边落木萧萧下”呢,还是像梅花那样“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呢?是不畏革命的艰险困难,坚持百折不挠的斗争呢,还是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打退堂鼓,落荒而走,当革命的逃兵呢?这就是在肃杀的金风面前要回答的问题。***的词就是最好的回答。他从来就是这样:赞美秋天,不怕冬天,迎接春天,而当春天真的到来了,却是“她在丛中笑”了。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分上下二阕。上阕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作为开头一句,然后尽情地歌颂秋天的烂漫景色,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而总括为“万类霜天竞自由”。到处是一片生气,一片活跃,一片自由,最后则归结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阕是以写景为主,因景生情,发出“谁是如此多娇江山的主人”的严肃问题,答案是不点自明的,是***和他的战友们正在唤起、就要进一步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人民群众,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才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力量。
上阕五十六字,“看”“问”“主”三字分层,一线相连,描写景物,进而感怀国事,归结于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下阕是因今忆昔,由“独”到“百”,***在大好秋光面前,想到谁是江山的主人,想到过去同来享受秋景的同学和战友(百侣在这里不是具体数,代表很多),他们现在已经离开长沙分散各地,奔走革命去了,怎不使诗人想起过去的峥嵘岁月,想起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呢?由上阕第一句“独立寒秋”引出下阕第一句“携来百侣曾游”,由独到百上下呼应,何等紧密,前后连接何等自然!下阕主要是写事,因事写人,写人的革命面貌,写壮志凌云、挥斥八极的豪壮气概,写那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同学,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那些曾经炙手可热、不可一世的现代“万户侯”军阀官僚们不过是行尸走肉,一堆粪土,有什么可怕?马上就要被群众举起“农奴戟”打倒了。最后一句十分有余味,用一句耐人咀嚼的问话:“同伴们,你们现在在哪里?可还记得长沙旧日,一同游泳,不畏秋寒,击水中流,浪遏飞舟呢?”
我们再从炼字造句上看看,“独立寒秋”一句开头,立刻展开了视野,等在下面的就是气象万千了。试设想,一个满怀豪情壮志的革命者,气宇轩昂地独自站在这九月深秋的江边,何等气概非凡?我们过去赞叹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古台,昂然独立,四顾苍茫,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雄浑气魄,***这句“独立寒秋”引出下面几句五彩缤纷的景物,其气魄过之,而情怀则迥然不同,毫无孤独英雄的那种寂寞之感,而是充满生气、信心和乐观主义。不仅想到旧日百侣,而且想到主大地沉浮的亿万人民。开局这一句是非如此摆布不可的。《沁园春》的第一句总是作开局用的,我们试把前三句倒过来:“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独立寒秋”,平仄和韵都容许,但是那味道就大不一样了,下面一定会有万千气象的感觉没有了。《沁园春》就是这样的,是在一句开局之后,马上跟着一串短句。有如电影快镜,目不睱收;又如繁弦密鼓,耳不暇接。显得热闹非凡,一气呵成。正宜于抒发***当时的心情,这和陈子昂的那首读起来那么慢悠悠的、令人悲怆的诗,大不一样。但是如果老是这么四字一句,一拉到底,那也不行,那就又单调了,既是繁弦密鼓,又在中途加—仄声“看”字作为领字,直贯下面七句。(下阕中途加一“恰”字),这样顿了一下,更有生气。不仅如此,在平仄上也加以改换了,不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如果用“—”代平声字,用“∧”代仄声字,画出声韵略图,便是:∧∧——,∧∧——,∧∧——。∧——∧∧,——∧∧,——∧∧,∧∧——。∧∧——,——∧∧,∧∧——∧∧—。后面这一句变为仄起律诗七字句,加以总括,“万类霜天竞自由”,最后顿一下,用三个字“怅寥廓”发感慨,用五字、四字句,发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假如像上阕一样重复开局,接一串短句,也显得变化不足,故开局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然后回到上阕的格律上去,一直到底,这样读起来既有声势,又免重复单调。
***所有的诗词,非常注意政治内容,革命的主题思想十分鲜明。但是表现这种抽象的政治内容,却从来不用抽象的叙述,而用形象描写,有声有色,鲜明生动。在每一个字上都下了锻炼功夫。举例说:第一句用“独立”二字,这不能如有的人解释为***孤独地站在寒秋里,那气味完全不对。诚然,***现在是一个人在那里看景(所谓一个人,并不是说当时当地,再无一人,是说***的旧日百侣无一人在那里同看景),但却有轩昂挺立的意思,绝无孤独的意思,这两个字不可解释错了。“看万山红遍”那个“遍”字,“漫江碧透”那个“透”字,形容尽致了。“百舸争流”那个“争”字,把大船熙熙攘攘、顺流而下写活了。“万山”两句写山,“漫江”两句写水。“鹰击长空”的“击”字,使人如闻雄鹰振翮,蓬蓬有声。“鱼翔浅底”那个“翔”字,本来是用来形容飞的,这里却用来形容游的,把鱼儿在碧波中游动如梭如箭,自由自在的样子写尽了。用“霜天”、不用“秋天”,更形象一些;用“怅寥廓”,不用“望寥廓”,感情不同,更注意,切不可把“怅”字像有人解为“惆怅”,完全不对,这里哪里有“惆怅”的影子呢?也不是怅望世界的意思,而是慨乎言之的意思。应解为“不禁慨然问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沉浮”二字很形象化,假如我们直接写成“问苍茫大地,谁是主宰?”那就索然无味了,用主大地的沉和浮来描写主宰世界,是极好创造。
下阕中“峥嵘岁月稠”,创意很新。“峥嵘”,在习惯上本来是用以形容山的高峻之貌的,“稠”本是浓厚的意思,这里却用“峥嵘”来形容“不平常”的岁月,用“稠”形容多,“不平常”和“多”,都是抽象的词,“峥嵘”便是可见可触的形象了,“稠”也是可见可摸的浓密状了;“风华正茂”本是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用草木茂盛之貌来状风华;“挥斥”二字写尽那些书生们比手画脚的样子,颇有“我不说谁说,我不做谁做”的气概;“指点江山”,妙在“指点”;“激扬文字”好在“激扬”;“粪土”以状万户侯,可见轻蔑;“击水”浪遏飞舟,更见声势。形容舟行之速,以“飞”字代之,夸张之至。
五、字句注释
〔橘子洲〕 在长沙湘江中长约十里的长岛,又名水陆洲。据***的老同学回忆,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一年间,***曾在长沙组织青年同学会,每逢星期日到长沙近郊名胜地聚会,研究学问,议论国事,橘子洲也是常去的地方。
〔独立〕 不是孤立、一人立的意思,而是旧友离去,一人独赏秋景的意思,如杜甫《遣怀》说:“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但是这儿“独立”二字,更有轩昂卓立的意思,古代用“独立”二字,多是这个意思,和我们现在理解的“独立”多少有些不同。如汉《乐府》:“绝世而独立”,如《楚辞》:“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又如柳宗元《笼鹰词》:“独立四顾时激昂”,都有不同凡俗,卓然挺立的意思。
〔寒秋〕 指深秋,九秋,农历九月,***十月(农历是九月)去广州,这正是行前之作。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山当指岳麓山一带山岭,重重叠叠的层林。晚秋时节,霜叶满山,红于二月花,层层山岭全都像被红色染尽,十分好看。岳麓山腰有“爱晚亭”,因杜牧咏枫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句而得名,***当时常在那里读书休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江,遍江,遍是死字,漫则有动意,是活字。舸,大木船。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雄鹰展翅,长空搏击,形容雄鹰矫健有力地搏动健翮,长空形容高且远的天空。翔本形容旋飞貌,如回翔,这里用来形容鱼游走如箭,活跃如飞,浅底不真是浅的水底,因水清见底,看来好似浅底,观察精微。
〔寥廓〕 广阔貌,广阔的宇宙。与“辽阔”同义,音亦通。
〔沉浮〕 本是形容人的失意和得意,如“宦海浮沉”,这里是以大地的沉浮来形容世界的好坏,谁主沉浮,谁主宰世界。
〔峥嵘〕 山的高峻貌。
〔稠〕 本是浓密的意思,这里形容丰富多彩。
〔同学少年〕 指***当时在湖南师范学校的同学,这些同学很多参加了革命活动,如蔡和森、夏明翰、何叔衡、张昆弟等烈士都是。
〔风华正茂〕 风指风度,华指才华,风度翩翩,才华横溢,茂,繁盛貌。
〔挥斥方遒〕 挥斥,放纵不羁。遒,有劲,奔放,尽也,极点。《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奔放到极远的地方去。
〔激扬〕 宣扬,散扬。激扬文字,就是用文字自由评论,激浊、扬清,攻击恶毒,颂扬善良。
〔万户侯〕 汉制,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就是享有一万户人家赋税的侯爷,这里万户侯是借用指当时统治湖南的反动军阀如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之流,当然也泛指中国一切大军阀、大官僚。
〔粪土〕 本是名词,这里转作动词,即看成粪土之意。
〔击水〕 ***已自注,是指游泳时奋臂打水,有人解释为以舟楫打水,不对。
〔遏〕 阻止,抑制。
六、词牌介绍
〔沁园春〕 词牌名,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韵数、字数以及平仄格式。古人就依这词牌的格式即格律(叫词谱)作词,叫作填词,古代很多词本来都是配有音乐可以唱的,后来发展到只是填词,不能唱了。因为要唱,所以在平仄、音韵、字数多少,句子长短,都很有规矩,甚至在音的清浊开合都要讲究,词牌名很多,现在传下来的还有几百个,只是音乐已经失去,都不能唱了,成为像格律诗一样的了。词分单调双调,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为两段,上段叫前阕,或上阕、上片,下段叫后阕,或下阕、下片,也有叫上半阕或下半阕的,阕,曲终之意。
《沁园春》的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子,后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相传《沁园春》就因沁园得名。
词谱:平韵,一韵到底。
上阕: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〇)。
下阕: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〇)。
(注:下列词谱中平声后括号内有〇者为平韵,仄声后括号内有△者为仄韵。平仄下有一道者,是可平可仄的字,以下同。)
(附录)参考书目
《湘江评论》上***的有关文章,如《民众的大联合》《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讲堂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