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马识途文集:毛泽东诗词读解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一、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死不甘心,又纠集二十万人,由何应钦任总司令,驻南昌,并采取步步为营,结营七百里。当时***分析形势:(1)“进剿”军有二十万人,并以何应钦任总司令在南昌指挥。(2)仍全是***的非嫡系部队。以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孙连仲的二十六路军,朱绍良的第八路军为最强或较强,其余均较弱。(3)ab团肃清,根据地人民全部拥护红军。(4)王金钰的第五路军从北方新到,表现恐惧,其右翼郭华宗、郝孟龄两师大体相同。(5)我军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材,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若由东面向西打去,则限于赣江,战局结束后无发展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又劳师费时。(6)我军人数较上次战役时略减(三万余),然有四个月养精蓄锐。基于以上理由,***决定找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共十一个团)打第一仗,胜利后接着打郭、打孙、打朱、打刘。红军主动于一九三一年五月十六日开始进攻,在十五天内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结果大胜,缴枪两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当打王金钰时,红军开到东固,仅因等待王金钰脱离其富田巩固阵地,宁可冒走漏消息的危险,***拒绝一切性急快打的建议,屯兵白云山上,迫敌而居。山上有两条路,一条大道走马车,一条小道在北面,农民保密,敌人不知道,连山下敌人起床吃饭,都看得清清楚楚。等了二十五天之久,终于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向王金钰打响第一仗。打这一仗时,红军处于蔡廷锴、郭华宗两敌之间。距郭十余里,距蔡四十余里,有人说是“钻牛角”,终于穿通了。主要因根据地条件好,敌人又不统一,郭师败后,郝师星夜逃回永丰,没打着。

***这一首词就是写这一次痛快淋漓的战斗的。

二、主题思想

这首词深刻地描写了反第二次“围剿”。飞将军般的红军,十五天内横扫七百里,歼敌几万,缴枪二万多,痛快淋漓地打了一个大胜仗。写***、何应钦之流虽然步步为营七百里,但不过枯木朽株,何堪一击?他们那向隅而泣的可怜相,如在目前,读来令人也痛快淋漓。

三、词意浅译

白云山头的云呀,愤怒得立起来了,白云山下的敌人呀,狂乱叫器。那些不堪一击的枯木朽株都一起来拼命了。红军居高临下,冲了下去,如林的枪逼着敌人,像飞将军突然从天上冲下来一样。十五天内长驱七百里,打过苍茫的赣水和福建的青山,把敌人的千军万马横扫掉了,像卷席一样。有人在那里哭泣,哪里知道步步为营七百里,还是被一扫而空,嗟叹也迟了。

四、词义试解

这首词上阕直写战斗过程,战斗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在上首《渔家傲》的下阕中写过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战斗过程写得来气势磅礴,有声有色,那种摧枯拉朽的劲头,令人一读,痛快之至。下阕写整个战斗过程,十五天横扫七百里,从江西的水边,打到福建的山下。然后用幽默的口吻,嘲弄了失败的***反动派。他们原以为这次步步为营,不会像上次张辉瓒那么全师覆没,结果还是大败,败得更惨,呜呼哀哉,整个一首词都在“痛快淋漓”四个字上做文章。因为当时诗人以及红军全体的心情都是如此的,这就是主题。作者的立场和精神面貌对于一首诗词是有决定意义的,这很重要,“文如其人”嘛。但也还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环境、典型的场面,选取精当的词句,善于驱使格律等艺术手段,才能充分表达出来。

试看上阕,“白云山头云欲立”写得多么生动,云要立起来了。刚好这一仗就在白云山下打开头,于是诗人斗志昂扬的就选取白云山头的云的形状来描写红军的同仇敌忾、勒马待发的形状和心理状态。“云欲立”多有味道,云是无生命的,它也不知道他们在它下面打仗,它也不知道该站在那一边。但是诗人叫它活了,并且听诗人驱使,愤怒欲立。当然就是以云状人,吐露诗人和红军的心情的,这便是文艺上的所谓“拟人法”。诗词中是经常用拟人法的,把景和物都赋予生命,并托物寄情,古今中外的诗人莫不留心此道。古词中这样的写法,俯拾即是。比如辛弃疾的《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中,通过词中的“我”与酒杯对话,从首句的“杯汝来前”,到后面的“与汝成言,勿留亟退”,酒杯却“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全词将酒杯人格化,多么有趣。***这里用“云欲立”来描写红军的不共戴天、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神情。云都这样与红军同仇敌忾,胜负之数可以预卜了。第一句写山上,第二句写山下,写山下的敌人。“呼声急”狂乱叫嚣的声音,写敌人猖狂,前面不是说一首短诗短词中,一般避免用相同的字和词吗?一般的规矩的确是这样的,但却不尽然。不仅这是不可避免的,特别在较长诗较长词中,对于写诗一道素养较好的诗人,不仅不去避免,而且故意用同字同词,反而使诗词色彩焕发,音节丰美。用这种叠词叠字的地方,大概有这几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加强,故反复言之,如“江南好,江南好,江南春色老”;一种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音调在这里回旋一次,更引人注意,如“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种是在平行的二句中,在同一字序上重复言之,以收音乐之美。如这首词开头两句平行地用了“白云山”,听来声调铿锵,这样作不仅不使人感觉重复,反而读了舒服。这里就是白云山头如何,白云山下如何。抬头看、俯身看都写到了。第三句“枯木朽株齐努力”,枯木朽株到底指什么,有不同说法,并广征博引,以证明诗人这句的出处。我以为不必做那样的考证,就从字面上来解释,也是可以解得通的,照古书那意思反而说不通了。我以为这里枯木朽株就是形容腐朽透顶、不堪一击的敌人。我们平常习惯用“摧枯拉朽”这个词的,这里也就是打击敌人如摧枯拉朽一般。也许诗人从摧枯拉朽联想到古书上的枯木朽株一词的。这里不能用摧枯拉朽,因为平仄不合,且要说国民党腐朽势力还想来拼命,所以叫“枯木朽株齐努力”。还有一说,枯木朽株是指反动派,但“齐努力”,则不是指反动派,是指红军齐努力来把枯木朽株打倒,为什么不写“摧枯拉朽齐努力”,这样不更明白吗?因为平仄所限,也算一解,录此供研究参考。“枪林逼”,可见是红军居高临下,直逼敌前的声势。突然出现于敌人面前,使敌莫知所措,当然就像遇到“飞将军自重霄入”从天而降一般了。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不缴械投降,还有什么路子呢?

下阕头二句写十五天内长驱七百里,从赣水打到福建边,用“苍茫”形容江西的水,用“碧”来形容福建的山,七百里横跨两省:写山写水的颜色来概括打过七百里的仗,形象化。长驱七百里怎样呢?横扫千军如卷席,把敌人千军万马一扫而空了。于是有人哭泣了,谁?***一伙反动派,原以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万无一失了,谁知还是被红军一扫而空。嗟叹也来不及了,呜呼伤哉!这是很好的嘲弄笔法,也是胜利者蔑视愚蠢的敌人的神气。

五、字句注释

〔白云山〕 在江西吉安县东固附近,这次战斗是在白云山下打响的。

〔枯木朽株〕 是形容腐朽的势力。来源据人考证,一说来自邹阳《自狱中上梁孝王自明书》,一说是来自司马相如的《谏猎赋》。两篇中都有“枯木朽株”字样。但邹阳是以枯木朽株作谦卑的自说的,说自己虽然枯朽,还可以做皇帝的乘辇的木材的,就是说若有人荐引,他是能够替皇帝卖命的。以这个意思来解这首词,不合。司马相如说的则是劝皇帝不要老打猎,说若在围场打猎,遇到猛兽,不及回避,那时围场的“枯木朽株尽为害矣”。这个意思用来解释这首词,还是不合。不如不征引,从字面琢磨,反易讲通一些,就是指的“腐朽的反动派”。

解***诗词时,有些考证是必要的,但不宜太烦琐,那样会“注六经而六经亡”的。其实***的诗词是尽量避免用生僻典故的,用的神话都是大家熟知的。有些诗句词句确是从某些古词古诗或古书中演化出来的,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直接引用李贺的句子,“一唱雄鸡天下白”也是从李贺的“雄鸡一声天下白”化出的。但有大量的词却不一定是有所本,***才用的,有些简直是取于现在大家习用的词的,如“烂漫”不一定非从张衡的《思玄赋》取出不可。“踊跃”也非从《诗·邶风》中借用不可。过去有人评杜甫诗,硬要说他“无一字无出处”,似乎这便是杜诗好的缘故。其实大谬不然!如果杜甫每吟一首诗都要想这一字从何书而来,那一词出于古代何人,他的诗恐怕就做不下去了,还有什么创造性呢?解***诗词也正要这样考虑。要紧的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想表现什么主题思想,又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使“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再把词句的意思解释明白便行了。有些典故自然也要介绍一下。

〔飞将军〕 指从山上飞驰而下直逼敌前的红军。飞将军本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汉武帝大将,骁勇善战,匈奴入侵,杀了西辽太守,打败了韩将军(安国),武帝叫李广去任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唐王昌龄《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歌颂的这个飞将就是李广。

〔横扫千军〕 一下歼灭了敌人千军万马。杜甫诗《醉歌行》“笔阵独扫千人军”。《西厢记》也有写白马寺和尚惠明冲出重围请救兵,说了“笔阵横扫千军人”之句。

〔嗟何及〕 来不及嗟叹了,事已至此,莫可奈何了。《诗·王风·中谷有蓷》:“何嗟及矣。”朱熹《诗集传》卷四:“何嗟及矣,言事已至此,未如之何,穷之甚也。”

六、词牌介绍

〔渔家傲〕 见前首介绍。

(附录)参考书目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