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茶风俗
我国人民饮茶的历史悠久,各地饮茶的风俗各有异趣。
湖南省宁乡县盛产茶叶,城乡人民素来讲究饮茶,此地的“擂茶”别具风味,令饮之人感到茶味无穷,兴趣盎然。其做法是将芝麻、黄豆、绿豆、花生等炒熟,加细茶适量,置于擂钵中擂磨研细,加水以猛火煮成糊汤状即成。喝茶时,请客人于灶塘边矮凳上就座,主人执一小竹勺,在茶碗内冲上开水,端给客人饮用。然后,主人站于客后,陪客人说话,添茶以杯满而不溢为敬。
在四川省,城乡人民爱在茶亭茶肆饮茶。那里的茶亭茶肆多建在依山临水的交通弯道,空气清新,风景宜人。茶亭里还贴着别有风味的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喝一盏各自东西。”他们对茶叶并不十分讲究,但茶亭里的设备却还雅致,小巧玲珑的竹榻椅还可以任茶客自己搬动摆设,边饮边怡然自得地欣赏风景。清茶一杯,大摆“龙门阵”,十分畅快。
江西安福县农村,妇女们历来沿袭着一种饮春茶的习惯。元宵过后,村里的妇女们(没结婚的姑娘不能参加)吃过早饭就自带茶碗上门,一天喝一家,从村头喝到村尾收场。轮到请茶的东道主,清早就要起来烧好几锅开水,在茶客们带来的茶碗里放上茶叶、兰条、盐姜、韧皮豆之类的“点茶”和一根约三四寸长的篾棒。喝茶时边喝边用篾棒在茶碗里搅动,以调其味。如果茶客们喝到用篾棒将茶碗里的“点茶”全部扒出来嚼光,那就表示她喝够了,不要再添水了。
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饮茶,则有所谓“山泉、缸锅、热瓯、响炭、烧盅、红缸”之说。沙锅中的水烧开以后,要从一尺高处倒进茶壶,叫做“高冲”;茶壶里泡出汤色后,便贴着小茶杯筛出来,叫做“低斟”;筛茶时要巡着所有的茶杯来回倾注,不能此满彼浅,要反复筛平,这叫做“关公巡城”。当茶壶里的茶汤筛完了,也还要巡着杯均匀地滴上几滴,这又叫做“韩信点兵”。
广东湛江饮茶,只兴早茶,午茶、晚茶没有。早茶也真“早”,才打响五点,茶楼已灯火辉煌,济济一堂。厅堂陈设堂皇。白色桌布、沙发座椅。每客一杯,每桌一壶,壶的大小视同桌人数多少而定。提壶斟茶者,须将同桌客人的茶杯斟齐,不管彼此相识否,而受斟者就用手指在杯旁微叩桌面,以示谢意。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倒是一种颇为文明礼貌的风尚。此处喝茶,多半的茶客之意不在茶,而在于点心,故这也成了人们上班之前用早餐的处所。点心的确多,什么丸子烧麦、排骨烧麦、粉卷、大包、糯米鸡之类,均由服务员捧出蒸笼,供客人选取,吃后按碟计款付账。在早茶中也有喝酒的,在许多桌子上,可见到有人摆上一瓶,或仅擎一杯,面对着一盘白切鸡或一小碟排骨陶然一番,这在它省是罕见的。
琴鱼茶是安徽省泾县琴溪桥一带的特产。琴鱼为长不过寸许的小型鱼类,栖息在山涧溪流之中,每年到了清明节后,当地群众就下水捕捞,通过晒、熏、烤精制而成,客人来了必以琴鱼泡茶待客为敬。琴鱼茶味醇和,浓香四溢。琴鱼在茶杯里嘴微张、眼圆睁、鳍窄尾曲,犹如活鱼在水中戏耍,一边饮用,一边欣赏,真是茶中之奇。
福建厦门农村则有喝“功夫茶”的传统。喝“功夫茶”的茶客围小圆桌而坐。每个茶客一只托盘,一把紫砂壶和一只田螺大的茶盏。每把茶壶里要放上半两茶叶冲上开水。第一壶水是不喝的,泡一会儿就筛掉,叫“带路水”;冲上第二壶水后,要使茶水变成墨黑泛赭的浓汤,才能筛出来喝的。何以谓喝“功夫茶”呢?一是不能心急,要慢慢泡、慢慢饮;二是茶叶放得多,茶水又浓又苦又涩,就像喝中药一样,功夫差的人是喝不得的。
“竹筒茶”是滇西南部拉祜族的饮料,拉祜语叫“瓦结那”。当你进入拉祜族的竹楼时,好客的主人忙从盛物架上取下一根圆柱子,弄下一小块给你泡茶。这种茶水色澄清,既有茶香,又有竹香,别具风味,制作这种茶的方法是将嫩茶炒揉好后,砍来新嫩毛竹,取其一节,将荷叶塞入竹筒内严严压实,渗去水,封好口,放在火塘边慢慢烤干,劈去竹筒即成。
回族的“盖碗茶”又有别于四川成都盖碗茶。“金茶银茶甘露茶,顶不上回族的盖碗茶”,有人这样夸赞回族盖碗茶。碗,也叫盅子,是种轻巧玲珑的陶瓷器皿,上有盖子,下有托盘,有的不用托盘。盛放茶水的杯子,底小口大,有的杯盖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夏天多以茉莉花茶为主,冬天多以陕青茶和砖茶为主。喝盖碗茶有很多讲究,能驱寒和胃。喝红糖砖茶,消积化食;喝白糖清茶,清热泻火;喝“八宝茶”能提气补虚,强身健胃。杯里除了放茶叶外,还放红糖、白糖、芝麻、柿饼、红枣、核桃仁、葡萄干、桂圆肉等佐料,揭开碗盖香气扑鼻,喝一口清甜爽心。山区的回族老人还爱喝“罐罐茶”,用砖茶熬成浓黑色茶水,喝后能益脾胃,爽精神。传说回族盖碗茶从元朝就有了,至今西北的回族穆斯林除了平时喝以外,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要拿最好的糖茶来赠送亲邻,用盖碗茶招待客人,以示最高的礼节。
2.古今名人与饮茶
“名茶出中华”,我国是“世界茶祖”之国,饮茶历史悠久,名人与茶、茶与诗、诗与酒都可谓是莫逆之交。
唐代是诗的盛世,又是茶叶兴盛发展的时期。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神”。他在江西上饶北居山植茶树,自号茶山御史,山上有一泉,名陆羽泉。他精于茶道,历时10个春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茶叶专著《茶经》。
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相传,他常独坐安徽敬亭山饮茶作诗,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采服润肌骨。从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寥寥数语,把茶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能、制作方法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宋代的诗人中,陆游更是嗜茶成癖。他外出常常是“茶灶笔床犹自随”。在他的诗集中,写到茶的诗就有200多首。
清代的蒲松龄在家乡蒲家庄大路口摆茶摊,以供行人驻脚、聊天,他以茶换故事,终于写成了不朽的著作《聊斋志异》。
清代的乾隆皇帝,他与茶更有一段缘。乾隆活了88岁,据说,那是得益于茶。他一生爱饮茶,特别是晚年更视茶如命。他 85岁快退位时,有位老医生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茶。”一语点破了茶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他一生品尝过许多名茶,而且亲自扶植名茶,如在福建他尝到一种茶,觉得甘醇爽口,色泽褐绿,凝重如铁,香美赛过观音,就赐名为“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声名鹊起,声誉日隆。
鲁迅先生也是一位茶迷,早在20世纪20年代寄居广州时,他有两个嗜好,一是爱吃翠绿的杨桃,一是喜欢品茶。在鲁迅的书房里,常有这样的情景:先生左手握着烟斗,茶壶伴在身旁,右手不停地挥笔疾书。茶成了鲁迅的生活伴侣,在他倦困之际,茶确起了不少的作用。
郭沫若生前爱饮茶,也可算是一位品茶专家。他通古博今,对我国各地名茶特征了如指掌,竭力支持名茶的开发和创新。 1964年,郭老在湖南品尝了当地新创的“银针”名茶,高度称赞这一绿茶极品,并作《初饮高桥银峰》诗庆贺。他生前不时品茗作诗,抒发情怀。
老舍先生对饮茶也颇有研究。曾经说过:“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生前极爱喝茶,文思如涌,勤奋耕耘,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代表之一的《茶馆》闻名中外。
张大千也十分嗜茶,20世纪30年代与兄善子寄寓苏州师园,茶占了开门七件大事中的一大支出。每日晨、午、下午、晚必饮原泡茶,东山碧螺春,每次只饮两开,即泼出重沏;有时饮狮峰龙井,可以多冲一开。
***生前最喜欢饮用西湖龙井茶,并常以龙井茶款待宾客。龙井茶著名产地之一是杭州西湖区的梅家坞,***曾先后五次去那里视察过。他与茶农一起上山采茶,同采茶能手亲切交谈,有时还拉着他们合影留念。
朱德生前也十分爱饮茶,晚年尤甚。每次外出时,凡遇茶园、茶场必去参观,即兴赋诗。有一次去庐山,在植物园品尝了云雾茶后题诗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生前爱饮茶,他不仅精于品茶,而且十分关怀我国茶叶生产。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款待国内外客人,总是先沏茶相待。与***一样,他每次冲泡的茶较浓。***一生廉洁奉公,经常用自家的烟、茶款待客人。
(1)古人泡茶如何用水
古人对泡茶用水十分讲究,他们的选择,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水要甘而洁;二是水要活而清鲜;三是贮水要得法。
陆羽《茶经》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所指山水即是泉水。水为茶之母,影响茶口感最主要的原因是水的选择。好茶配好水,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品质。历史上就有“龙井茶,虎跑水”、“梦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之说。名泉伴名茶,美上加美。
泡茶用水,当属泉水为佳。在天然水中,泉水比较清爽,杂质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质最好。溪水、江水与河水等常年流动之水,用来沏茶也并不逊色。井水属地下水,是否适宜泡茶,不可一概而论。有些井水,水质甘美,是泡茶好水。深层地下水有耐水层的保护,污染少,水质洁净,而浅层地下水易被地面污染,水质较差,所以深井比浅井好。城市里的井水,受污染多,多有咸味;农村井水,受污染少,水质好。
雨水和雪水,古人誉为“天泉”,但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污染日趋恶劣,所以大都市、大城市的雨水和雪水也不宜作为泡茶用水。自来水,一般都是经过人工净化、消毒处理过的江水或湖水。凡达到我国卫生部制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都适于泡茶。但有时自来水中用过量氧化物消毒,气味重,用之泡茶,影响品质。为了消除氯气,可将自来水贮存在缸中,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逸失,可用来煮沸泡茶,效果就大不一样。
选择泡茶用水时,还必须了解水的硬度。天然水分可分硬水和软水两种,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水的硬度会影响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高,茶味浓;而硬水泡茶茶汤有的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锈油”。在日常生活中,有条件的可选择矿泉水泡茶。经过处理过的自来水也是比较理想的泡茶用水。
(2)唐代人们如何饮茶
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3)宋代饮茶法是怎样的
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未上浮,形成粥面。
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未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3.饮茶养生怡然自得
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出生于1910年,毕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茶文化传播工作,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唯一健在者。虽年过百岁,但仍担任中华茶人联谊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他在2010年6月出版的“老同志之友”杂志上发表了“人生与茶”一文,对人很有启迪。文章说,“我平生烟酒不沾,但每天必饮茶。看着一朵朵祥云般的茶雾升腾,脑子里不免闪过一些品茶与过好老年生活的感悟,我概括为——‘俭、清、和、静’。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这些都渐渐离我们而去,唯有淡泊,才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晚年生活之乐。饮茶可以让人的心灵更加清明虚静;居所更加清幽高雅;结交朋友更加冲淡绝尘,不污时俗。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俭、清、和、静,这是我提倡的中国茶礼,也是我奉行的晚年生活哲学”。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这样写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其实人生亦如茶,苦涩中蕴含着甘甜,一道浓酽,二道清醇,三道趋淡。只有静心品茗,喝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才能品味到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
自古以来,我国佛家弟子就特别注意禅茶的养生,在品茶的过程中参禅,参透佛经,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现代人也开始重视禅茶的养生,唐代诗人卢全说饮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清风生”。佛家弟子每日打坐参禅、素饭素菜,却身轻体健,禅茶能稳定情绪,有助于抛弃一切烦恼和妄念。从养生角度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不良情绪,扰乱心神,致气机紊乱,因此控制不良情绪也是养生常修之道。
茶能平衡心态,它的味道是平淡中带幽香,饮茶常使人心境像茶一样清雅、平静、没有私心杂念,养生之要在于养心,心态平衡让人保持一种清醒状态,有益身体健康。
茶的自然清新的味道,容易使人进入安静淡定的状态,提升境界,佛家弟子静坐参禅之前先品一杯茶,进入静修状态,精力集中参悟佛经。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使人体神经系统不受外界干扰,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提高自身免疫力。
《本草拾遗》中也称赞:“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一是解毒。茶能杀死胃肠黏膜里的细菌,起到消炎止泻的作用。古代神农尝百草,中毒后就是通过咀嚼茶叶得以解毒。经常吸烟喝酒的人,也可以通过常喝茶水来解毒。二是提神健脑。茶中有咖啡因,能兴奋大脑皮层,振奋精神,消除疲劳。三是保护牙齿。茶中含有氟,能防龋齿,且对牙质有脱敏作用。饭后用温茶漱口,对预防牙病有利。四是增进食欲。茶能使唾液胃液分泌增多,加快消化吸收。五是降血脂。绿茶可扩张心脏血管,改善心肌供血,调节脂肪代谢,降低胆固醇等,经常饮用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六是延缓衰老。绿茶中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抗衰老。
静观万物、茗香纾千愁。浙江桐乡民间有“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的说法,茶早已成为人人不可替代的饮品之一了。在喧嚣的世界里,能独守一隅静心品茶之人,不会惊叹一杯茶的浓与淡、苦与甜、热与凉、更不会在乎尘世的名与利、得与失、悲与欢,看见的和想到的往往是“从来佳茗似佳人”。江南民间早有俗语“皮包水,水包皮”,闻着幽幽的茶香,我们憧憬人生,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热情与渴望。慢慢地去体会到一丝淡淡的清香留在两颊,品着茶那沁人的芬芳,我们热情奔放,用一颗年轻积极的心,不懈努力,追逐梦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泡一杯清茶,独坐于窗前,看落叶飘零,看雨敲窗棂,悠然自得。
4.功夫茶艺
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功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功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熏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40厘米;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6~7厘米,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10厘米;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3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绝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嘉宾,自己最未。
5.民俗茶艺
饮茶习俗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饮茶习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差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习惯喝某种茶,用惯用的茶具、茶器,有习惯的沏茶方式和喝茶方式。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做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相通的。饮茶风俗有多种表现方式,其形成的原因在于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传统思想等。
(1)边疆兄弟民族饮茶习俗
边疆兄弟民族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可见边疆民族视茶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考其原因,绝非偶然。
①茶是人体生理必需品
我国兄弟民族多居住在高原、沙漠和草地,这些地方干燥寒冷,海拔高,气压低。由于人们所处的高度不同,人体往往发生生理上的一些变化,一般在海拔0—3 000米无明显感觉,但在3 000— 5 000米高度以内,呼吸急促加深,收缩期血压上升,脉搏和搏出量增加。反应症状有嗜睡、头痛、鼻出血、喉和鼻孔干痛、呼吸困难、倦怠疲劳等。血压从海拔1 300米高度开始发生变化,血管壁强度减弱,韧性降低。高原又多属草地,终年积雪时期较长,气温低,农作物生长较为困难,而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这些地带的兄弟民族,多过着游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乳、肉类食品占很大比重。在海拔3 000米以上时,胃内食物的排空时间延长,易发生肚胀。
茶叶中含有的主要生物化学物质,具有医治上述病症的药理作用,如茶叶中富含儿茶素的复合物与维生素p一样能抗主管硬化,又能同化维生素c,故有抗人体外界低压、防止出血症发生的功效;这类收敛性的化学物质,又因有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对肠道杆菌引起的病症有极好的疗效。喝浓茶有治疗痢疾的效果。由于气压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通过皮肤蒸散量增产,在日常生活中不出汗也反应口干、泌尿困难,而茶叶中含有的茶碱、咖啡碱具有利尿作用。故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物质,对高原人民生理代谢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②茶是婚丧礼仪必需品
藏人婚时以茶为聘为饮,葬时熬茶送茶。据《西藏图考》所载:“西藏婚姻,以金镶绿松石载于女首名色贾,仍以茶叶衣服金银牛羊肉若干为聘焉。……以茶、酒、糖、粉与女食毕送至男家,各不行礼,扶女与女婿坐饮其茶酒,至次日唯有茶酒饮之。”在结婚之际,男家要熬大量的茶汤来招待客人。熬用的茶要红艳,象征婚姻美满幸福,表示婚后夫妇感情一定很好,生下女孩也要熬茶,汤色仍要求红艳,表示儿女的相貌英俊;亲友来祝贺新生的孩子,也希望长大后能背茶运茶,可见视茶为珍贵的礼物。
西藏凡人逝世,要将逝者所有物,一半为布施,一半为延请喇嘛念经并熬茶,乃至一切施舍之费。亲友吊唁,富者以哈达慰问,并送茶、酒,而丧家要熬茶招待亲友,茶汁颜色要暗淡,表示不祥之兆,藏民在互相送聘礼时以茶为贵。藏胞在工作上做出成绩,获得茶叶奖品,认为是十分光荣。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通车大会上,中共西康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特以大量茶叶奖给修筑公路立功的民工和解放军。贵客到家需先敬茶表示尊重。1956年以陈毅副总理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藏慰问时,***均在迎接的隆重大会上向陈副总理敬献酥油茶。
③饮茶风趣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四川和邻近各省都居住藏、彝、蒙、回、维吾尔等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但由于他们居住地的地理条件大致相同,茶叶对他们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茶叶是边疆各民族人民不可少的饮料。平均每人每年需茶6千克以上,每天需饮茶二三十杯(5升左右),才能满足生活上的需要。
边疆兄弟民族,十分珍视茶叶,饮茶也非常讲究,情意浓浓,别具风格。
第一,饮酥油茶。以前一般是节日或接待贵客,或者经济富裕之家,才饮用酥油茶,现在平时亦饮用此茶,其烹熬方法:先将砖茶60克左右放入壶内,加水2千克,煮沸半小时左右,滤出茶汁倒入特制的酥油打拌器内,加入适量的盐和酥油(有的还加入鸡蛋、核桃等),然后进行搅拌,使茶汁和酥油均匀混合成乳黄色的浆液,倾入茶壶放置火炉旁供饮用。剩余的茶渣再加清水和少量的苏打食盐烹熬,滤出茶水累积在壶中,置之供饮用。
第二,饮奶茶。这种做法很普遍,是将茶叶捣碎,放入茶锅内加清水煮沸15分钟后滤出茶汁,加入鲜奶和奶粉,投进少量的食盐和适量的糖,再经煮沸约十余分钟,即可饮用。
第三,饮清茶(又叫盐茶)。这是平时常饮的,其烹熬法是将茶叶捣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和少量食盐后熬煮,煮沸十余分钟倾出茶水,滤出之茶渣再重熬,合并之茶水供全天饮用,茶渣喂牲口。
边疆兄弟民族饮茶多为熬煮,是因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通过熬煮才能充分地将茶叶的有用物质熬出,溶于水中形成茶汤。据研究,用熬煮法比浸泡法获得的浸出物要高2.53%。他们饮茶,多是边吃糌粑、牛羊肉或其他食物,边喝茶,以饱为度。
西路边茶,清末时有圆包、方包两种。到公元1941年,抗战时期的邛崃茶店,学习试制茯砖茶获成功。亦作西路边茶销售。茯砖早产于陕西的泾阳,旧称泾砖。因泾砖茶是在伏天生产,故后改称“茯砖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边销,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四川边茶加工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78年,四川边茶加工量已达2 000多担,产销基本平衡。今后我们生产边茶,要积极研究提高边茶质量、改革生产工艺以适应机械化加工,增加花色品种,满足边区人民生活需要。
(2)滇西北兄弟民族的饮茶方法
滇西北地区属于云南省的高山峡谷地区,海拔多在两千米以上,包括丽江、迪庆、怒江3个区(州),共12个县。总人口130多万,有汉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普米族、怒族等25个民族,兄弟民族占总人口的70%以上,是云南省兄弟民族聚居区,也是边茶的主要销区。这里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方法讲究。
早在清代,永胜县即是藏族等兄弟民族以马易茶的市场。各民族凭清政府所发“茶引”,每年有几千匹马直接深入西双版纳六大茶山贩运茶叶。普洱茶已是藏族等民族每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这里海拔高、气候干燥,主食杂粮、缺少蔬菜,茶叶早已成为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傈僳族反映:“不喝茶,辣渣麻多五都辣(意即不喝茶头疼)。”永胜各族人民反映;“一天不吃油茶,走路脚打颤。”普遍反映,一天不喝茶就头昏脑涨、四肢无力,影响出工,严重的甚至躺倒起不了床。目前这里每年供应茶叶3.5万担左右,主要饮用饼茶、紧茶。茶叶也是年轻人订婚时不可缺少的彩礼之一,当地民族称为“敬茶”。在悠久的饮茶历史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饮茶方法。
①盐巴茶
盐巴茶是纳西族、傈僳族、汉族、普米族、苗族、彝族、怒族等民族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在特别的小瓦罐中加入饼茶,放火塘上烤香,再将事先煨好的开水加入罐中,煨几分钟,将盐巴放在瓦罐水中浸几下,然后将罐中的浓茶水倾入小瓷杯中,瓷杯中再加水稀释,就可以饮用,边饮边煨,一直到瓦罐中的茶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地带,蔬菜缺少,常又以喝茶代替蔬菜。现在这里的有的民族已发展到全家每人一个茶罐,“包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茶叶已成为这里各民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已成为各兄弟民族风趣的饮茶谚语。
②酥油茶
前面已经述及,酥油茶是藏族和纳西族常饮的茶。德钦、中甸的藏族同胞饮用最普遍。先用一个能盛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涨,再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然后将大瓦罐里的水加入小罐烧涨,用竹筛滤出茶叶渣,茶汁倒入酥油筒(特制的木筒或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奶油),再加事先炒熟、冲碎的核桃米、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像用打气筒一样使劲上下抽打,使酥油成为雾粒状,均匀分散于茶汁中,打好后倒出,趁热饮用。有时是单独饮用,有时是吃麦丐粑、包谷粑或糌粑时饮用。
酥油茶是这里的饮料,也是藏族、纳西族同胞款待客人的礼茶,所以你到这里作客时,藏族和纳西族同胞会请你喝杯酥油茶。
③雷响茶
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在打酥油茶之前,将一事先钻有一个洞的卵石放在火中烧红,放入装有茶汁与酥油的筒里,使筒内的茶汁“哧哧”作响,响声过后,马上使劲上下用力抽打,这样饮用能增进茶汁的香味和茶味浓度。
④油
茶
水胜县各民族普遍都吃油茶。目前,永胜家家都有油茶罐,男女老少都吃茶,连机关单位也有用油茶代替菜汤的。
油茶用罐煨制。瓦罐煨热后加猪油或香油,再加一小撮米煎黄,然后加入茶叶,待茶叶烤香后,加入开水烧涨。滤入碗中加盐巴、火麻子与草果混合粉(1.5~2千克火麻子放1.5~2千克草果煎黄,磨成细粉),然后饮用。
现机关单位食堂做油茶是先将猪油或香油放锅中烧热,再加入面粉烤香,然后加水和茶叶、盐巴烧开,吃饭时作菜汤吃。
⑤龙虎斗茶
这茶是居住深山的民族用以治感冒的良方。将茶加开水放在瓦罐中像熬中药一样,熬得浓浓的,把酒先倒在杯中,用熬好的茶汁冲放酒里面(注意不能将酒倒放茶里),有的还加上一个辣子,吃一杯龙虎斗茶后,周身出汗,睡一觉后便感人体轻松、浑身有力,感冒也好了。
(3)侗家饮茶习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大凡到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的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3厘米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塞入。一层茶叶一层丝瓜布,直至塞满为止。茶叶经过蒸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坑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花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c“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饱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么,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既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4)江西吉泰盆地喝茶风情
1984年暮春4月,在盛产传统名茶——蜀口茶的马市,只见一棵棵碧绿的茶树,把一座座红色的山冈和江水冲积的大片沙洲,覆盖得密密层层,微风吹去,似碧波滚滚,涟漪万顷。
俄尔缓步街头,一条狭长的街道,拥满黑压压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穿过人群进入茶馆,茶铺为新建二层店房,楼上楼下,坐满喝茶的人群,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热气腾腾,春意盎然。他们八个、十个围坐一桌,或者三三两两拼泡一壶,边喝茶,边聊天,谈笑风生。有利于心旷神怡、健康长寿,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吉泰人民素有喝茶习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首先都要喝上一杯清茶,互相庆祝问好。无论什么时间,你到哪里做客,走进门,人们就会捧上一杯甘香可口的绿茶献给你,以示敬意。在路上偶然碰上相识,首先就是问候你:“吃过茶没有?请到我家喝茶。”
吉泰人民喜欢喝自己的家乡茶——蜀口茶。该茶为历史传统名茶,历代曾纳为贡茶,饮之滋味醇厚、香气馥郁、清甜爽口,为绿茶中的佳品。
蜀口茶产于赣江之中的蜀口洲上,四面江水环绕,洲中树木繁茂,漫射光多,四季温暖湿润,加之洲地为冲积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茶丛四季葱绿,芽叶肥大,叶肉较厚,做成绿茶,经久耐泡,味醇而甘,别具风味。
吉泰盆地,据唐代陆羽《茶经》中介绍“江西生鄂州、袁州、吉州。”“吉州”据考证,即今吉安地区之域,可见吉安地区在唐代就盛产茶叶了。
古代的吉安,曾是满山见茶树、处处飘茶香的好地方。据吉安地方志介绍:“茶叶邑乡间曾有之”,甚至有许多地方“任其天然生长,不加培植”,亦有“春夏采而制之”。可见,吉安地区适种茶树的土地资源丰富,生产力高。
(5)江西修水茶俗
修水盛产茶叶,“双井茶”早在宋代就名震京师;“宁红”茶叶也一向以“茶盖中华,价压天下”而称著于海内外,然而,修水人居家时却很少喝这种颇具特色又颇为别致的待客茶。
待客茶俗一般是这样:
客人进门,主人递上一碗盐菊花凉茶,有的泡有茶果或家制青茶,使凉茶有色,有香,又略有咸味,也有茶里放了少许花椒子,那种麻辣香酥又生凉意的味道,使你喝后心神一爽。
客人喝着凉茶,热情的主人已在着手准备香料茶了,其中香料因人因地而异,多的可达十余种,如:炒芝麻、炒黄豆、炒花生仁、炒糯米、盐白萝卜干、盐生姜丝,甚至有放盐笋干、盐酱瓜子等等的。讲究的还把胡萝卜等切成梅花形、圆环形。这些香料中最基本的是菊花、芝麻、豆子,几乎是每泡必备,所以修水人有句俗话:老大娘三样喜,女婿、菊花、鸡。可见菊花在居家中的重要性。
对于需要进一步表示敬意的客人或想挽留吃饭而客人时间却不允许的,主人接上来奉上的是“滚茶”,其实已是面点腊肉汤一类,另有一番讲究的。有时客人急着要走,主人搞茶不赢,则要包上三五个生鸡蛋,硬塞给客人,称做“当茶”或是“代茶”。
(6)江西贵溪茶习
贵溪人喝茶,很有些讲究,这讲究,却又偏偏不在品茗上。乡里人家的茶叶,大都自种自制,与宁红、婺绿、云雾等江西名茶相比,不免显得粗糙些。但对于茶叶级别的高下,贵溪人从不在意,却分外讲究喝茶的方式。
进了贵溪人的家门,主人唤你入座之后,一只粗瓷饭碗,盛有半碗白开水,随即递到你手上。这是供你净口用的水,如同京剧开场前的锣鼓,既制造一点儿气氛,又为演员留下少许空隙。
此时,只听得厨房内噼里啪啦一阵阵的爆响,一般浓烈的香味窜出厨房,在厅堂里弥漫开来。片刻功夫,大盘小碟,伴着主人进进出出的脚步声,呈现在你面前的方桌上;炸得焦黄的干红薯片,香气扑鼻的花生、豆子,还有各色蔬菜做成的莱干,最后是热气腾腾的甜米果。待到佐茶的果晶上齐,主人将你碗中白开水全部泼去,换上滚热的茶。喝茶,这才算正式开始。
贵溪人喝茶,颇似外地喝酒,桌上总得有几盘几碟的。倘若以没有果品的“白茶”款待客人,则被视作欠礼之举。故而贵溪人不说“喝”茶,而说成“吃”茶。
吃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吃”法。
乡里人家来了客人,邻里好友当中的女性,备上几碟几盘,邀请来客中的女客,到家里来品茶,叫做“喊茶”。
青年男女相亲之日,亲戚朋友用一长67厘米、宽33厘米余、高约6.6厘米的大红木盒,将各家的粉干、面条、菜干等佐茶果品,一一传送至相亲的人家。相亲的人家则把来自各家的果品摆上几桌,款待未来的亲家,此称为“传茶”。
贵溪人吃茶,不独是为了招待客人,而且与其自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最热闹的莫过于正月里妇女们的“传茶会友”了。
每年正月初十过后,男人们在外做客,女人们不甘寂寞,困守家室,便由一家发起,邀请平日来往亲密的姐妹以及左邻右舍的女宾来家吃茶。
吃罢一家,次日又换一家。少则一二桌、多则三五桌。妇女聚在一起,边吃边聊,从村里大事,到家庭隐私,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叽叽喳喳,恰似几十只喜鹊在枝头嬉闹。常常自下午1时左右开始,至夜方散,较之男人们划拳行令的喝酒,更别有一番风味。
平日里,贵溪人也好吃茶。农闲季节,有的农家以茶代饭。合家围坐桌边。桌中置红薯一盘,周摆几只小碟,内盛瓜子、豆子莱干,各人捧茶一碗,便算作一顿午餐了。农忙季节,妇女于工间小憩之际,一手拎水壶,一手挎着装有茶点的竹篮,送茶到田头。
偶有夫妻不和,拌嘴之后,女人有重归于好的心愿,又碍于面子不便开口时,吃茶便成为破镜重圆的黏合剂。女人只需邀邻人好友前来吃茶,于吃茶中劝说其夫,此种融和的气氛、场合往往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假如有老人不幸作古,吃茶则成为最好的追悼形式。生前友好、同事朋友、亲戚邻里纷纷邀请死者的家属,淡茶素果,细嚼慢咽,缅怀死者,宽慰生者。碗碗热茶,似从一颗颗滚烫的心中淌出,缓缓注入死者家属的心里,唤起他们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贵溪的茶俗啊!你不就是贵溪人心灵的写照吗?
(7)临川擂茶
有一年夏天,笔者应邀回乡,偶然在河西一户茶农家,喝上一碗香辣可口、津津有味的擂茶。饮后十分凉爽,令人心旷神怡,疲劳顿消。至今想起来,回味犹存,而使我欣然命笔。
相传临川擂茶,始于南宋。当时民间流行着一种瘟疫,于是使用茶叶、生姜、盐和糯米研成浆汤,用开水冲泡后给大家服用.而后瘟疫得以制伏。自此擂茶传遍全县,数百年遗风不变。擂茶制作简单,工具为擂茶钵和擂茶棰。擂茶时将原料(茶叶、生姜、糯米、食盐,有时加熟芝麻、胡椒)放入擂钵,加开水少许。用擂茶棰捣成泥状,做成后放入瓷缸中,饮时用沸水冲泡即可。喝此擂茶,有去湿防瘴、治头晕、疗感冒之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饮擂茶这一习俗,渐渐发展和演变为全县人民交往的一种礼仪形式,用以联络感情,促使各种社交活动顺利进行。主人以擂茶款待客人时,主客围坐一起,人手一碗,以一些土产点心,如炒豆子、炒薯片、米糖之类佐食。在临川乡村以擂茶招待客人,是一种十分尊敬的礼仪。热腾腾的擂茶端在手中,香气扑鼻,饮上一口,再尝土点心,边饮边吃,谈谈家常,话话乡情,既有利于农事交流,又有益于身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擂茶桌上,主敬客饮,畅叙友情,气氛十分融洽。特别是婚礼寿庆,主人给每人捧上一碗擂茶,再来一碗肉面,大家喜形于色,给这古老的饮茶方法增添许多色彩。
6.茶艺表演
人们在许多场合,都有机会接触到茶艺表演,格局形式不一,却是十分有趣,能使人们在幽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对茶艺过程有详细的描述,对选茗、蓄水、置具、烹煮、品茗各个环节非常讲究,描述了一整套茶艺的程序,这已明显地带有浓厚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含,可以说是茶艺的雏形。宋代人们兴起斗茶,卖茶水的人也相互间试论高低,当时称之为茶百戏,也应该是一种表演内容了。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茶的文化中已显现出了表演的意识。
茶艺表演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了,人们开始重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从满足生理需要的大众饮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传承但在近百年生活中渐以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内质。现在我们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茶艺馆中推出的茶艺表演,无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导人们领悟中国茶艺的最佳载体。
茶艺表演,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民俗茶艺表演,这主要是取材于特定的民风、民俗、饮茶习惯,以茶为主体,反映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经过艺术的提炼加工,如“赣南擂茶”、“西湖茶礼”、 “白族三道茶”、“青豆茶”等。 仿古茶艺表演,顾名思义,他主要取材于历史资料,经过艺术的处理,反映着历史原貌,古色古香。如 “唐代宫廷茶礼”。 其他茶艺表演,则是根据设计人的设计及当地民情生活习俗,经过艺术加工,以反映特定文化内涵,但都是以茶为载体,如“禅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
茶艺表演的基本条件有许多,如服装、场地、音响、茶器具、茶、辅助器物、水等。 表演服装的款式多种多样,这都要和表演的主题相符合,服装应得体,衣着端庄、大方。如“唐代宫廷茶礼表演”,表演者的服饰应该是唐代宫廷服饰;如“白族三道茶表演”则配以白族的民族特色服装;“禅茶”表演则以禅衣为宜。 茶艺表演的环境选择与布置也是重要的环节,表演环境应无嘈杂之声,干净清洁,窗明几净,室外也要洁净,还须预备观看者的场所以及坐椅,奉茶处所等。茶艺表演通常配有音乐,并和茶艺表演的主题相符合,正如服装与茶艺表演主题相符合是一样的,均有助于人们对表演效果的认同,使参与的人神情和茶艺融为一体,如“西湖茶礼”常用江南丝竹的音乐;“禅茶”用佛教音乐;在一些场合用古筝音乐效果也是很好的。
茶艺表演要求“精、清、净、美”。精包括茶须名茶、特色茶,质量上乘。水须好水,茶具质量考究能与茶相配。沏出一杯上等的茶汤是十分令人心情愉悦的事,精也包括精通、熟练茶艺表演。清包括人、水、环境之清爽,茶可使之清醒头脑,称之谓提神醒脑,不但茶艺表演者要清,通过茶艺表演还要让观众参与者也有所清,有助于人的思维,感到大家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快乐和亲近。 禅茶中的燃香,更显庄重,淡雅清香,素色茶器,饮茶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拂去心灵上的尘埃,心清自然明。 净包括人、衣着、环境、茶、茶器、水等,人的洁净,如手的洁净,头发的梳理,衣服的清洁整齐,桌椅、板凳清爽没有多余杂物和尘埃,场所无杂物赃物,显得整洁简朴,茶具应洗涤干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也得到心灵上的净化,无杂念。 美应符合茶道的美,符合观赏美学的美,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沏泡一壶好茶让参与者品赏是十分关键的事,茶艺表演是在茶艺的基础上产生的,沏泡出一壶好茶汤,是整个茶艺表演的基础,学习沏泡技艺是茶艺表演的基本功。茶艺员应经常接触茶、品尝茶,通过实践,对茶叶质量的好坏、水的选用,用水量、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冲泡方法等经常加以练习,要能鉴别得出茶汤质量的好坏,会喝好茶,学会品茶艺术,这是茶艺员、品茶师、出色的茶艺表演员要掌握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