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吃茶去 三、茶道

1.茶道渊源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可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唐朝《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很讲究,有了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日本《类聚名物考》有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最早将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

2.中国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茶道可以理解为“以饮茶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茶道强调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和对事物细微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反映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而是通过茶道活动,特别注重于获得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产生和发展是饮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茶道文化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茶道的萌芽、形成、演变、复兴,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紧密相连,同人们对自身的不断认识密切相关。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1)沏茶技巧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关于泡茶用水的记载,其中说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等等。说明当时人们对煮茶用水已十分讲究,古人沏茶的经验,至今还有一定的意义。泡茶所以要“用山水”、“拣乳泉”,是因为有的泉水中含有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稀有气体——氡,当氡的含量到达一定浓度(每升水含氡量超过12.74埃曼),即称为氡水(矿泉水)。含氡的泉称为“矿泉”,饮用氡水,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人们饮用这种矿泉水,体内的尿酸受氡气的影响,易于溶解排出体外,起到利尿解毒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体代谢作用。所谓“龙井茶,虎跑水”,道理就在这里。

近几月来,杭州市有关科研单位试验结果也证明,泉水、溪水经过岩石、沙子自然过滤后,水色清澄,其所含的矿物质和氧化物质等比较少,是为“软水”,泡茶色清味醇。天落水、自来水、江湖河水虽为“硬水”(它们含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等矿物质较多),但经过煮沸,易把杂质分解,沉淀而变成“软水”,也能泡出较好的茶汁。一般城镇用的自来水,都放了漂白粉,泡茶有一股浓厚的氯气味。特别是深井水最差,因为它含钙、磷等矿物质和氧化物质最多,用它煮水泡茶,茶水上会浮现一层薄薄的“彩油”,影响茶汤的色和味。

沏茶就是泡茶,是现代较普遍的饮用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较为方便,适用各种红、绿、花茶,还能领略茶叶风味,享受饮茶真趣,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有一个总体美的欣赏。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热衷于此,津津乐道。“玲珑玉书徐徐张,精致若深浅浅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对沏茶艺术的绝妙赞赏。众所周知,有了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有科学冲泡方法,才能获得优美的茶汤。泡茶就在于通过开水的作用,将茶叶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冲泡出来,以供饮用。即所谓一遍色泽绿润,刚好够味;二遍茶味正浓;三遍仍甘醇。喝的人就会觉得“先平、中醇、后不淡” ,越喝越有味。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茶类丰富,花色品种繁多。在这浩瀚的茶海中,我国人们对沏茶,一向十分讲究,视为生活艺术。古有“煎茶四要”、“试茶三要”的规则,强调沏茶不仅要择水,还要讲究烧开水和烹啜得当,茶的香味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经过现代的研究,泡茶的学问更为完善。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掌握和调整茶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

茶叶的用量,即茶与水的比例,应根据不同的茶类,不同的茶叶等级而定。就一般茶类而言,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一些;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一些。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说法。

普通红、绿茶,每杯投入茶叶(干茶)2~3克,第一泡可冲开水 200~300毫升。乌龙茶,习惯浓饮,注重品味、闻香,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的比例来确定用量,通常茶叶体积占茶壶体积的1/2,甚至占2/3。普洱茶用量也较多,又采取壶泡,通常以10克左右的干茶投入壶中,冲入沸水500毫升,冲泡开水,一般采取沸水现冲,通常以刚刚达到摄氏100℃的开水泡茶较为适宜。高级绿茶和细嫩的名茶,其芽叶细嫩,冲泡此类高档绿茶,开水的温度应适当降低,水温掌握在80℃左右较好,即开水沸后,使之稍凉再泡茶。高档细嫩的绿茶,泡的水温超过80℃,会使茶叶泡熟,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则受到破坏。泡细嫩的绿茶时,茶杯不必加盖;泡后加盖,则会产生熟闷气,影响茶汤的清爽度。乌龙茶沏茶时以现沸的开水为佳,冲泡后须盖杯盖,以发香味。红茶、普洱茶以及一般绿茶、花茶、白茶等,亦以沸水现泡为好。

茶叶冲泡时间长短,因茶类和茶的老嫩而不同。沏乌龙茶时,开水要开,随泡随盖,泡后一分多钟,即揭盖嗅香品味。沏普通红茶时,以冲泡3分钟为宜。普洱茶冲泡的时间,则要3分钟左右。

由于饮茶已历史悠久,深入民间,各地对泡茶也有着不同的喜好,有着不同的习惯,有的还提出沸水泡“老茶”更好。很多人以为泡茶不宜用沸水,理由是高温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降低茶叶的营养价值。其实粗叶老茶,如乌龙茶、沱茶等,更宜用沸水泡。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氨基酸等有效物质,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有实验表明,用40℃、80℃、95℃水温冲泡10分钟,多酚类的泡出率分别约为30%、70%与90%;水中有效成分浸出物的泡出率分别约为50%、80%与85%;而氨基酸的泡出率约为45%、60%与65%。所以,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要用100℃的沸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沸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沸水。少数民族饮用的砖茶,则要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这就是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2)喝茶与品茶

喝茶,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快感。但是这种愉悦感还不能称之为美感。只有品茶,人们的这种愉悦之情才会上升为精神享受,成为美感。两者虽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差别。

美感是不是等于快感,这是美感性质上多年来的一个争论问题。经验派美学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美感即快感。功利主义派美学公开提倡快感就是美感。现在,我国大多数美学家都认为艺术所引发的快感和一般生理感官所引发的快感是有质的区别的。

随着现代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中的美学。

喝茶与品茶的区别,古人就很清楚。《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借用当时流行的话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妙玉的话,一语中即道出了喝茶与品茶的区别,也就是快感和美感的区别。品茶重在“品”字上下工夫,细细品啜,在徐徐体味和欣赏之中,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它不追求数量,但必求质量上的优异,止渴在这儿退居次要的地位,精神愉悦在这儿居主导地位。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它不苛求质量的优异,而要求有一定的数量。另外,两者所需时间也不一样:喝茶所需时间较短,品茶所需时间较长。喝茶,达到解渴目的后即刻离去;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常使人流连忘返。

在品茶中,我们会愉悦、激动、舒畅、感情跌宕起伏、思潮翻滚;这里有静观、有联想、有倾羡、有评价,思绪缠绵,情理交融。这种感受是人的阅历、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以及阶级、性格、性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些感受,我们在浩若烟海的茶叶文献中不难发现。

静观。美感无私心,快感重享受。在审美体验中,人们只是静观默尝,浑然忘我。宋代诗人黄山谷嗜茶,他有一首《茶词》“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诗人在词中,将茶比作“故人”,万里归来同自己秉烛谈心,诗人虽“口不能言”,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时的感受,但心中愉悦。诗人以茶解酒,静观、默尝,整个身心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联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心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种愉悦的感觉是一种审美感受。有人摘东坡诗句成二联“若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副对联中的两个比喻都是绝妙的。用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的自然美,用心目中的佳丽来比喻优质的茶叶美。联想奇妙,比喻精当。用拟人的手法将佳茗人格化,当作自己倾羡的美人来崇尚,可谓是对茶的最高赞赏,是对品茗美感极为准确洗练的抒发。

倾羡。品茶的赞美诗,历史上最有名的要算茶圣陆羽的《六羡歌》。诗云“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茶圣陆羽为中国茶叶贡献出毕生精力,他视功名富贵如敝屣,而将一杯西江净水珍若拱壁。全诗情真意切,回环复沓,思绪缠绵,表现了茶圣高洁的情操,以及热爱茶叶的倾羡之心。

评价。嗜茶人根据品茗的亲身感受,以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有的人将茶比做美酒“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有的将茶比做故旧友好“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有的将茶比做芬芳四溢的香花“入山无处不风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有的人甚至于世无求,只求终生与茶相伴“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

人的审美感受,不是西方一些美学家所说的是什么“神的赐予”、“神灵凭附”,或是什么“生理本能”,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快感和审美现象自然属性的直观反映。它是对客观审美对象一种特殊的能动的反映。美感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审美对象的主观映象。

品茶是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欣赏和联想,进入美的境界中去,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是精神文明的奇葩!

3.日本茶道

所谓“茶道”,它的意义何在?从何而来?人们甚感兴趣。日本茶道历史悠久,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化。由于煎煮冲泡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茶具、器皿的不同,在民间形成许多格式化的茶道。历史上,日本佛教界把坐禅的饮茶方法,规定一定仪式,称为“茶道”。“道”这个字,从佛学的含义是遵循仁义德行,要人们恪守正确的人生道路。“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人常用茶道招待客人,有一套严格的茶道规矩。一如举行茶道礼仪,所有的茶具也颇为讲究,古香古色,别具一格,使人产生幽雅、宁静之感,人们不仅品尝名茶的色、香、味,而且欣赏环境和茶具艺术之趣,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茶道仪式内容还可以分为庆贺、迎送、叙事、叙景等不同内容、不同方式,流派很多,但都大同小异。茶道是日本人民生活中的一束绚丽的花朵。

(1)日本茶道的孕育

在茶叶发展史上我们知道日本的茶叶是从中国传入的。

我国古代茶与寺院、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唐、宋时代是茶叶大发展时期,特别在寺院中,实行“戒酒”,提倡饮茶,饮茶坐禅,提神、消滞、清心修行。正如陆羽《茶经》说;“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茶经》记载了当时寺院和上层社会中的“煎茶敬奉”等仪式,宣传茶的功效和修心的精神道德,这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日本茶道的历史根源。日本在这一时期也提倡“煎茶敬奉”,在朝廷专门设立“制茶所”管理茶叶。据《日本后记》记载:弘仁六年(815年)嵯峨天皇到近江国唐崎之行,崇福寺永忠禅师曾亲自为嵯峨天皇“煎茶敬奉”,举行了隆重的礼仪。同年6月,天皇又下令畿内、近江、丹波,播磨诸国(今京都、滋贺、兵库一带)种茶,每年献茶进宫,并在朝廷内专门设立了“制茶所”掌管茶叶。可见日本得到中国茶叶种子,发展了茶叶生产,在宫廷寺院推行了中国式制茶、煮茶、饮茶方法。日本人民具有勤劳好学、进取心强、又善于创新的民族特点,在我国茶叶的影响下,加以民族化的创新,形成了所谓“茶道”,这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是日本“茶道”的孕育时期。

(2)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时(960—1279年)茶叶生产日益扩大,民间饮茶、制茶方法日益创新。这些制茶、饮茶方法都前后传入日本。目前日本还保持中国蒸青“碾茶”的生产特点,生产高级的“抹茶”。方法是将茶叶(鲜叶)蒸热后,稍加揉捻,直接烘干,再用机械搓成粉末,拣去茶梗,制成“抹茶”。因此保持了茶叶本来的真香、真味、真色,饮之清香味醇,色泽翠绿艳丽。比较著名的产地是京都府宇治市小山园的“抹茶”,曾获得日本国茶叶评会农林大臣奖赏。

日本举行茶道仪式时,就是采用高级抹茶。古代制造这种抹茶,是用“茶臼”碾成粉末的。这种“茶臼”上雕刻着梅花和狮子浮雕。梅花在我国,人们把它视为春天的使者,而梅花花香清幽,情调雅致,闲寂风趣,有助诗兴。这种茶臼,日本茶叶界认为是重要的传统茶具之一,十分喜爱。日本人称之为“唐物茶臼”。从茶石臼上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的茶文化交往的悠久历史。

日本荣西两次到中国浙江留学(1168—1187年),回国后着手写作《吃茶养生记》上、下两卷。这本书是日本最古的一部茶叶专著,比陆羽《茶经》晚 400多年。荣西还认为:茶叶生产之地,具有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茶叶又是一种美的享受。他对茶叶的倡导,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日本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叶的饮用。这是发扬“茶道”的精神因素之一,因此荣西被誉为日本的“茶祖”。

继荣西之后,明惠上人(1173—1232年)对日本茶道兴起,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日本寺院中已有饮茶“三德”说法 (一德是坐禅通晓不眠,二德是满腹帮助消化,三德是可以抑制性)。而明惠上人,提倡饮茶“十德”即:一、请佛保护;二、五脏调和;三、敬孝父母;四、烦恼消除;五、寿命延长;六、睡眠自除;七、息灾延命;八、无神随心;九、请天保护;十、临终不乱。这“十德”与我国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迷信糟粕,缺乏科学,是在当时历史条件及宗教角度下产生的。但是对提倡饮茶一点仍起到很大作用。这是形成日本茶道的重要时期。

(3)径山茶宴与日本茶道

宋时由于径山(今浙江省余杭)茶宴名震中外,日本禅师慕名而来,比较出名的有圣一国师,南浦、昭明、明惠上人等僧人。径山又是著名茶区,寺院里饮茶之风很盛行,而且有一套规矩,常以茶为待客的珍贵礼仪,设“茶宴”招待。所谓“茶宴”:僧客团团围坐,边品茶,边谈道论德,边议事叙景,还有对各种优质茶叶鉴评的“斗茶”竞争游戏;还有把粉末茶用开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南浦、昭明到径山寺不仅学习佛经,而且带回了径山茶叶和饮用方法,把“茶宴”、“斗茶”、“点茶法”传入日本,广为传播。据《类聚名物考》记载:“南浦、昭明到余杭径山寺浊虚堂传其法而归,时文永四年。”又说:“茶道之起,在正元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适入”(即1259—1268年间)。《续视听草》和《本朝高僧传》都指出:“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最近日本出版的《茶叶技术研究》,同样也讲到这段情节。自此可见,径山“茶宴”与日本“茶道”有直接关系。为日本茶道丰富了内容,使之从酝酿阶段发展到“茶道”的兴盛时代。

弁丹(丹尔圣一)于1235年也到了我国浙江余杭径山寺,他在那里住了六七年之久。1242年回家带了径山茶叶种子和径山茶的“研究”传统制法回去。今天日本静冈市安培川藁科川出产的“安培茶”(后改为“本山茶”)中,在大正五年“茶叶组合中央会议所”举行的日本全国第一次制茶品质评议会上,有静冈县清沃村山筑地光太郎生产的玉露茶,荣获一等一级奖赏。日本茶业界,至今还悼念700年前的弁丹,公认这是弁丹到中国传入茶叶种子和制茶方法的恩德。真有“饮水思源”不忘恩德的人。

1500年,日本千利休禅师,把“茶道”从上层社会进一步扩大到广大民间,加以宣传普及,日本人民把千利休誉为茶道匠祖。在珠光时代、武野沼鸥时代、利休时代,不同时代的精神含义,形成不同的流派。

(4)现代日本茶道的表演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的“茶室”中举行。茶室一般三间小屋,清雅别致,室内摆设珍贵古玩,名人书法,引人注目。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炉(风炉)、茶锅(茶釜)。炉前排列着茶碗和各种饮茶用具。

“茶道”开始,友人到达时,主人已在门口敬候,一待坐定,先捧出甜点,送给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开始煮水,把“抹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仪式者按一定的规程顺序冲沏,依次递给客人品饮。点茶、冲茶、递接、加水、品饮都有一定的方式。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将茶喝尽,用大拇指和纸擦干净茶碗,仔细欣赏茶碗。日本茶道非常讲究茶具,有的选用历史珍品、贵重的瓷器,欣赏茶碗后,把茶碗放在自己的面前,连声赞美“好茶、好茶”,表示敬意。女主人宽慰地点头一笑,将茶碗端走。礼仪完毕,女主人跪在茶室的门侧送客,客人致谢。整个茶道贯串了“和、敬、清、寂”四种精神。为了继承茶道精神,日本现有支部130多处,培养大批茶人。一碗绿茶虽小,但它是人们心灵的绿洲。

4.韩国茶礼

韩国的茶文化,是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茶礼基本精神是“和、敬、俭、美”,体现了心地善良,以礼待人,俭朴廉政和以诚相待。

每年5月2 5日为韩国的茶日,主要内容有传统茶礼表演,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礼节。韩国注重用儒家传统培养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成人茶礼是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主持人致成年祝词,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

高丽五行茶礼是韩国为纪念神家氏而编排出来的一种献茶仪式,是高丽茶礼中的功德祭。表现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家氏神位献茶仪式。唐代陆羽著有《茶经》,被人称为茶圣,茶神。高丽五行茶中的五行是东方的一种哲学,五行包括五行茶道(献茶、进茶、饮茶、吃茶、饮福),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色(青、白、紫、黑、黄),五味(甘、酸、苦、辛、咸),五行(土、木、火、金、水),五常(信、仁、仪、礼、智),五钯茶(黄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

5、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

(1)新加坡的肉骨茶

凡是到过美丽的“花园之国”——新加坡的人,无不交口称赞它的各种风味小吃:品种多,烹技精,味道美,尝过一次还会想去第二次,特别是肉骨茶。据说,到了新加坡,一定要吃一次肉骨茶,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的旅游者无不饱享一次口福。肉骨茶,实际上就是边吃猪排骨边饮茶。肉骨是先用上等的包着厚厚瘦肉的新鲜排骨,然后加入各种佐料,炖得烂烂的,有的还加进各种滋补身体的名贵药材。当你落座不久,店主便端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鲜汤,里边有四五块排骨和猪蹄,外加香喷喷的白米饭一碗,和一般切成一寸长的油条,顾客可根据不同的口味加入胡椒粉、酱油、盐、醋等;在吃肉骨头的同时,必须是福建特产乌龙茶,有水仙、铁观音等名贵品种,任凭顾客选择。其二,茶具须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壶和小盅。其三,要有“功夫”。每桌旁边有一壶烧开的水,头遍冲水要倒掉,称为“洗茶”,第二遍才敬客;斟茶时要不起泡沫。大家围在桌旁品尝,有说有笑,有时饮这么一次竟要花半天功夫,所以也称“功夫茶”。

早期,肉骨茶是新加坡的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体力劳动者享用的一种美食,用大碗盛,既可饱肚又可解渴。而现已成为新加坡各阶层人们喜食的小吃了。

吃肉骨茶的习俗,原来是从我国福建南部和广东潮汕地区传入的,多少年来已成为新加坡众多小吃中的佼佼者。新加坡虽只有600平方公里,200多万人口,然而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的祖先从原籍带来了本民族的精华。肉骨茶就是他们传统的奇妙饮食,不仅香味可口,别具风格,而且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给风光绚丽、婀娜多姿的岛国,增添了许多异彩。

(2)毛里塔尼亚饮茶习俗

毛里塔尼亚,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全国领土90%以上是沙漠地带,因此素有“沙漠之国”称号。

干旱酷热的沙漠气候,及其以牛羊肉为主食的生活习惯,使毛里塔尼亚人民对茶叶有特别的爱好。他们都喜欢喝茶,而且要喝好茶,这个人口不足一百五十万的国家,每年消费茶叶三千多吨,即使在大旱年份,畜牧业大幅减产,居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但茶叶消费量却不见减少。毛里塔尼亚人喜欢喝中国的绿茶,他们进口的眉茶和珠茶,均由我国供应。

伊斯兰教是毛里塔尼亚的国教,几乎人人信奉。在首都努瓦克肖特,每天黎明时分,全城响彻向真主祈祷的广播声,人们在向真主的祈祷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天,祈祷完毕,人们就开始喝茶。他们煮茶、喝茶的方法也别具一格,一般是将茶叶放入小瓷壶或小铜壶里煮饮,将煮好的茶水,加入白糖和鲜薄荷叶,然后将茶汁注入酒杯大小的玻璃杯内,茶汁色如咖啡,茶味香甜醇厚,带有薄荷的清凉味,食后许久,茶香和薄荷香还留在咽喉里。毛里塔尼亚人饮茶一般每日三次,每次三杯,逢节日或休息在家,饮茶的次数可多达十次以上。煮一次茶,需茶30克,一盒100克装的茶,只能煮三次,故毛里塔尼亚茶叶消费量很大,在城市一户人家,每月要消费茶叶6千克左右,他们买茶大多数是一次买5千克、10千克。对茶叶质量的要求是味浓适中,多次煮泡后,汤色不变,并喜欢汤色深的茶,故茶叶贮存时间略长,反而受欢迎。喝茶在毛里塔尼亚已成为人民的一大嗜好,不可一日无茶,饮茶风习之盛,堪称罕见。如何透过饮茶习惯的现象,认识人们必需饮茶的内在原因呢?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得到普遍的解答是,日常多食牛羊肉和骆驼奶,饮茶有助消化;天气炎热,人们疲劳,饮用浓糖茶,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如果三天不饮茶,就感到头痛难受,全身疲软无力。看来人们已到“尝茶成瘾”的程度了。生理的和精神的需要,可能是人们不可缺茶的主要内在原因。

对毛里塔尼亚人来说,茶也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每当朋友来访,好客的主人总是以甜茶招待,称作“见面一杯茶”。这种甜润、茶味爽口的浓糖茶,饮后有愉快的回味和清凉感。这种独具风味的浓糖茶,堪称毛里塔尼亚人的一种民族传统饮料,也可说是中国远洋绿茶在国外的一种主要饮用方法。

从这种对浓甜茶需求来看,出口绿茶除了外形规格和香气条件外,重要的是滋味要浓厚,要耐泡,但茶的浓度又与嫩度有关。从商品贸易角度来看,归根到底,只有产品质量好,适销对路,物美价廉,才是长期的稳固的消费基础。

(3)土耳其喝茶风情

举杯邀明月,香茶迎故人。亲友熟人来访,捧出一杯清香的热茶共叙情怀,其乐融融,其益无穷。在当今汽水、咖啡、可口可乐等各种饮料竞争市场的时代,茶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饮料。而土耳其人喝茶,则别有情趣。

土耳其人喝红茶,他们使用小玻璃杯、小匙、小碟,并加上白糖,使茶带浓郁的茶香和绵长的甜味。不少土耳其人,早晨一起床,首先是一壶茶,然后刷牙、洗脸、吃早饭。

在土耳其的大街上走,到处可以看到茶馆,不少点心店和小吃店也兼着卖茶。茶馆的服务员,手里提着一个很精致的托盘,上面放着一满杯滚烫的茶,串街走巷,挨门挨户,给周围的店铺送茶,在茶馆对面或附近工作的人,只要吹个口哨,或吆喝一声,打个手势,茶馆的服务员就心领神会,立即把茶送到。在长途汽车站里或码头上,卖茶的人就更多了。他们边走边喊:“刚煮的茶!刚煮的茶。”学校、机关、企业和公司里,都有专人负责煮茶、卖茶、送茶。在教师办公室里还备有电铃,每当公务员一听到电铃时,就忙着提茶盘和杯子赶到按铃的办公室去,而学生课间都在学校的茶室里喝茶。

土耳其人的煮茶很有风趣,他们使用一大一小的茶壶。煮茶时,大的茶壶盛满水放在炉子上,小的茶壶装上茶叶放在大壶上面。等水煮开时,把大壶里的开水冲入装上茶叶的小茶壶里,然后再煮上片刻。最后把小壶里的茶,根据每个人所需的浓淡程度,多少不均地倒入小玻璃杯里,再把大壶里的开水冲到小杯里,加上一些白糖,搅拌数下便可喝了。

在我国,当主人递上茶时,有时会介绍说,这是西湖龙井,或是祁门红茶,或是茉莉花茶等等。而在土耳其,主人从来不提什么茶叶,却往往总是夸奖自己煮茶的功夫。土耳其的煮茶很有学问,煮得恰到好处时,色泽透明,香味扑鼻,饮时可口。如果煮出来的茶呈黑暗色,喝起来就不纯香了。他们去商店买茶叶,也只问有没有茶叶,却不问有什么茶叶。只要有茶叶,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事实上,土耳其茶叶品种也不算多。

在土耳其,考究一点的,煮茶应该用铜壶和木炭。在旅游胜地的露天茶室里,常常能见到用木炭和铜茶壶煮茶的。当旅游者来到这种露天茶室里一坐下,服务员便立即端着铜壶和木炭过来,放在桌上,点着木炭,表演煮茶方法,然后由旅游者自己去拨弄,学着煮茶,等茶喝完而准备离开茶室时,旅游者也差不多学会煮土耳其茶了,真是又喝了茶,还学会了一点土耳其人的“煮茶技能”。

(4)巴基斯坦饮茶风俗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东邻印度,东北与我国接壤,西北与阿富汗为邻,西部毗邻伊朗,南濒阿拉伯海,面积八十万平方公里,人口约八千五百万。那里气候旱热,万里无云,雨量稀少,终年几乎没有真正的冬天。

巴基斯坦是个伊斯兰国家,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居民多食用牛肉羊肉和乳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解渴、消暑、提神生津和消食除腻,饮茶形成风习,受到普遍爱好,无论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几乎家家必备、人人皆饮。在家庭,主妇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全家烹煮红茶。人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也往往是喝茶。一些大型企业还常由专人为职工烹煮红茶,职工一上班,便由专人分送到每个办公人员的办公桌上。城镇上虽然没有什么茶馆茶室,但所有饭馆、冷饮店几乎都有茶叶供应,需要都可以随时点饮。还有一些露天茶摊,收费低廉,人们投钱取饮。在农村,人们除了在家里饮茶以外,就是在田间劳动,也常常由主妇将茶烹煮好送到田间,作为劳动间隙休息时的一种享受。

由于巴基斯坦原来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74年独立以后直到现在,饮茶风习仍然带有英国色彩。人们普遍爱好牛奶红茶,而且喝得浓,喝得多,一般每天要饮茶5—6次,即起床一次,早、中、晚饭后各一次,临睡前一次,有的在上午11—12点还要加饮一次。每次饮1—2杯,每杯5—6克红茶。全国的茶叶消费量很大,平均每人所消费量在1.5千克以上,不少老年人差不多每月就要消耗一斤茶。人们喝红茶,都添加牛奶和糖。沏茶方法,除有些机关、商店有时候采用冲泡以外,大都采用烹煮的方法,即先将红茶放在开水壶中烹煮几分钟,然后用过滤器将茶渣滤出弃去,茶汤注入茶杯,再加入牛奶和白砂糖搅拌后饮用。

饮茶使用的茶具,一般需有开水壶、茶壶、茶杯、茶托、过滤器、糖杯、奶杯和茶盘等。开水壶和茶壶均用铝制成,茶壶形似我国常用的茶壶,呈椭圆形,上小下大,茶杯无盖,但多有茶托,茶杯和茶托均为瓷制,杯面多饰有巴基斯坦民族特色的蓝色花纹。过滤器呈船形,系铝制;糖杯和奶杯、茶盘以及瓢也全用铝制成。

与我国一样客来敬茶,这是巴基斯坦人民相互交往中的一种礼遇。如果你有机会到他们家里作客,主人会随即烹煮红茶来招待,而且往往还送上夹心饼干、蛋糕之类点心,主人陪着客人,一边交谈,一边品茶用点,大有我国广东某些地方那种“一茶二点”的饮茶风习。

绿茶消费集中在西北高地,主要是三个省会(即西北边省的白沙瓦布,旁遮普省的拉哈尔市,以及俾路支省的奎塔市)和靠近阿富汗边境的游牧民族。这是因为巴基斯坦人对茶性的看法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他们认为绿茶是偏温的,红茶是偏凉的。因此一到冬天,一些习用红茶的消费者也有临时改饮绿茶的。巴基斯坦的绿茶饮法,口味既不同于我国的清饮法,也不同于北非人的薄荷茶饮法。通常习惯加糖,但不加薄荷和其他调味品。沏茶方法是:将绿茶4—5克置于有柄茶杯内,用沸水冲沏5—6分钟,然后将过滤器放在另一只茶杯上,再把茶汤倒入过滤器,滤去茶渣,茶汤加白砂糖搅拌。少数地方还有添加牛奶的,这与沏制牛奶红茶没有什么两样了。

(5)俄罗斯饮茶风习

俄罗斯对茶的记载,始于公元1567年。对这种俄国未知的中国奇妙饮料作了首次描述的,是哥萨克首领彼得罗夫和亚历山大。然而茶叶正式出现于俄国,则差不多又过了一个世纪,有位名叫瓦西里.斯达尔高夫的驻外大使用以货易货方式,从一位蒙古可汗处换得了64千克中国茶。该饮料大得宫廷和上层贵族的欢心,17世纪70年代起,茶叶遂成为重要的消费品出现在莫斯科的商场店铺。茶的普及速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均快于其他欧洲国家。不过开始时消费还局限于城市居民,首先是莫斯科人的圈子内。直到18世纪末,人们仍只能在莫斯科的某些著名商场比如尼尼.诺芙格拉商场,即现今的高尔基商场里购得茶叶。

不过,为时不久,茶叶风靡了整个俄罗斯帝国。可资佐证者如:19世纪中期始茶叶产区不断扩大;“茶仪茶礼”场景在俄罗斯文学及美术作品中的广泛出现,“茶”一字构成了不少日常用语—例如俄文里至今仍称“小费”为“茶钱”等等。

提起俄式茶,就少不了谈到俄国茶炊“沙玛瓦特”。这种独特的茶炊有着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其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前半叶。最初的“沙玛瓦特”诞生在欧亚交界处的乌拉尔——当时该地区已经是重要的冶金中心。

俄国茶炊的内下部安装有小炭炉,炉上为一中空的筒状容器,加水后可加盖(盖亦作中空状)密闭。炭火在再加热容器内水的同时,热空气顺容器中央自然形成的烟道上升,可同时烤热安置在顶端中央的茶壶。茶饮的外下方安有水龙头,沸水取用极为方便。由于尺寸形状不同的茶炊加水后,水平面和盖子顶部间形成的空气柱体积形状也不同,因此水滚时共鸣声亦不同;加上即使是同一茶炊,水开时亦有“微滚”、“已滚”或“暴风骤雨般轰鸣”的不同,以此来判断水的老嫩。待水声恰到好处,把茶壶从茶炊上取下,就可以注入滚水泡茶(茶叶已事先放入壶中)。由此可见,称俄式茶炊为“自动泡茶机”或“自动茶壶”,真乃名实相符。

与我国紫铜锡壶相比,俄国茶炊的尺寸较大。在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就曾出现过一个特大的茶炊。茶炊形状因外观装饰不同而变化多端:有的形如一只大圆听筒,有的像球状水雷,有的挺像一只精致的奖杯……一般都安装有两个把手,以便移置。制作材料,以金属为多见,但也有用陶瓷,甚至耐热玻璃制作的。不过陶制和玻璃的难得一见。有些用铜、银甚至黄金等贵金属制造的茶炊,工艺之精巧,完全可视为艺术杰作。

总之,传统俄式茶炊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将水缓缓加热,使水温控制得恰到好处。至于苏联目前市售的电茶炊,除外观相似外,内部结构和真正的“沙玛瓦特”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俄罗斯人的茶具,除了茶炊以及受人欢迎的瓷杯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茶碟,其状如浅底小平碗或圆盆。奇怪的是俄国人饮茶,习惯上须将茶从杯中倒入茶碟后才送到嘴边。当然,玻璃茶杯的应用也很普遍,而茶盘的形态及雕饰之丰富多彩则反映了能工巧匠们工艺之精湛和高度的想象力。

前苏联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茶汤的调制方法很难一一列举,现仅采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一介绍。

蒙古式:流行于西南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东到与蒙古接壤地的亚洲地区,是前苏联最古老的饮用方式。其法亦颇似我国藏族同胞的习惯。首先将紧压绿茶碾细,每斤冷水中加一至三大匙茶叶,加热至水滚,再加入四分之一升牛奶、羊奶或骆驼奶,动物油一调匙,油沙面粉50至100克;最后加入半杯谷物(大米或优质小麦),根据口味加盐适量,共煮15分钟许,即可取用(不过,蒙古人通常放盐较少,如不加谷物,则不放盐。)

第二种是苏联的卡尔梅克族的饮用法,通常不用茶砖而用散装茶,但须水开后才倒进茶叶,每升水用量约50克,也须加入大量动物奶,但应分两次加入,搅拌。煮沸后还得用细孔滤器过滤出渣粒,方可饮用。

第三种是最接近西欧方式的格鲁吉亚流行的方法,经前苏联茶叶专家姆﹒阿﹒巴库恰娃归纳,其要点在于先将茶壶置火上干烤,预热至100—120℃,按每杯一匙半左右的用量,将茶叶投入,随后倒满开水泡二至三分钟。如茶壶预热温度掌握得当,手法熟练,倒水冲茶时,会发生特有的爆裂声。由于茶叶在泡饮前得以“复火”,故常可在茶炉旁觅得幽香。若用新茶,效果更佳。

从前,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以茶聚会常因场合不同而具不同的意义,最初的茶会常在亲朋中举行。后来,茶会也出现于高官显贵们邀请其下属作客以示笼络的正式场合。这当然不同于普希金笔下所描写的乡间茶会,全无悠闲自在的田园气氛,相当拘束,免不了颇多浮华做作的礼仪。当然时至今日,旧俄时代不复存在,但客来敬茶的习惯还是保存下来。若去俄罗斯旅行,列车上也有茶奉送给旅客。俄罗斯气候寒冷,舒适地坐在那儿看窗外白雪皑皑,捧杯茶暖手闻香,自有一番乐趣,故西方人对此颇有好感。

据报道,俄罗斯茶叶消费量增长很快,其人年均消费茶叶量已高达0.64千克以上,且有继续增长的势头。

(6)英国饮茶习惯

饮茶的由来

1662年,凯瑟琳葡萄牙公主嫁与英王查理二世,她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饮茶皇后,而且在推动英国茶叶贸易、提倡饮茶风尚上,也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饮茶皇后”。

英人知茶最早在1615年,而伦敦市场公开出售茶叶是在1657年,茶叶多由荷兰输入。1662年后,由于这位“饮茶皇后”的影响,饮茶之风在朝廷和达官显贵中盛行,茶亦开始成为英国上等社会的珍品。此情况引起东印度公司的重视,于是1664年和1666年以高价购买名茶,呈献皇后,博得欢心。英政府遂于1669年通过法令,规定茶叶贸易由东印度公司专营,并禁止由荷兰输入。该公司开始直接从中国输入茶叶。由于第一次从中国输入的茶叶是来自厦门,英国也以厦门语音为“tea”。从此后,中英茶叶贸易获得迅速发展。

1662年皇后进宫,饮茶风尚首先在英国朝廷盛行,并成为宫廷的一种礼仪。接着就流行于豪门世家,成为他们养身的“灵丹妙药”和社交的风行饮料。同时由于皇后的崇尚,饮茶之风也在英国妇女中兴起,成为她们的时髦风尚。到了乔治三世执政以后,英国人都习惯在自己家里喝茶。直至18世纪,由于茶价日趋低廉,茶已成为英国主要饮料,饮茶也逐渐普及民间。

家庭与茶叶

在英国茶叶这时已成为一种家庭饮料,一种新的公众饮茶场所也开始盛行,这就是茶室公园。

茶室公园一开始是作为富翁和贵族们时髦的新奇事物出现的。但是这一事物很快就被中层阶级和平民百姓接了过去。星期天是茶室公园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手艺人、女仆、学徒及富商们举家外出,来到这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买到一张门票,他们就可以在茶室公园里悠闲地喝茶,吃面包、黄油,观赏灯彩焰火,还可以在此欣赏音乐、跳舞娱乐。

茶具

英国早期的茶杯是没有柄的,因为它们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茶杯早期曾是没有柄的。

随着饮茶在英国的普及,导致了对茶具日益增多的需求,从而又促进了英国陶瓷工业迅速发展。此后不久,英国的陶瓷产品享誉全球,大多数制造茶具的工厂坐落在英国中部地区,因而那地方的名字也变成了“陶器”。

茶叶店

在维多店利亚女王时代,大约在1880年,英国社会饮茶历史有了新的发展,在全国一些主要城镇里出现了许多茶叶店,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坐一坐,要一壶茶,这种茶叶店对日益增加的开始外出到商店和办公室工作的妇女们特别合适。

喝茶时间

现在喝茶已不是一种专门的正式的“社交”场合了,英国人不再是穿着盛装外出喝茶了。但在英国,一个饮茶礼仪至今仍十分重要,即喝茶时间,几百万在工厂和办公室工作的人们盼望上午和下午的喝茶时间。

(7)摩洛哥饮茶之道

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世界。来到北非摩洛哥后,可以发现这里饮茶之风更盛于茶叶故乡的中国,而且比中国更讲究排场,可以说已成为特有的摩洛哥文化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均为穆斯林,不饮酒,其他饮料亦较少,唯有饮茶不可或缺。在这里,饮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仅次于吃饭而居第二位。

繁忙热闹的阿拉伯市场“梦地那”,窄小的街道上,摩肩擦背的人流之中,随时可见手托锡盘、脚步匆匆的小童从你身旁走过。盘中放着一只锡壶,两只玻璃杯。这是茶房或商店的小伙计前往商店送茶或从家中取茶为老板饮用的。流动旧货市场上,茶棚亦是最热闹的所在。炉火熊熊,大壶里沸水“突突”作响;女茶老板伸手从身边麻袋里抓一把茶叶,又用榔头从另一个麻袋里砸下一块白糖,再揪一把鲜薄荷叶,一起放进小锡壶里,对上滚水,再放在火上煮。两遍水滚之后,小锡壶便递到了小桌旁待茶的人们面前。作者曾经到摩洛哥特色的“茶馆”,里面放着张圆桌,饮茶的人人手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坐在那里——慢慢地喝着,听着音乐,看着电视,很是悠闲。

摩洛哥茶清香,极浓而极甜,加上鲜薄荷的清凉,入口暑气全消,极能提神。摩洛哥茶具,更是珍贵著名的艺术品。摩洛哥国王和政府赠送来访国宾的礼品,一为茶具,二为地毯,都属驰名于世的物件,一套讲究的摩洛哥茶具重达百千克。

说来有趣,摩洛哥盛行饮茶之道,却并不产茶,全国两千多万人口每年消费的茶叶均需进口,百分之九十五来自遥远的中国。“中国绿茶”与每一个摩洛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摩洛哥,茶叶是友好的使者。

(8)荷兰人饮茶风云

提起西方人的饮茶,人们自然会想起世界茶叶消费王国——英国及其以崇尚饮茶著称的皇后凯瑟琳公主。然而追溯茶叶输入与消费的历史,以及令饮茶风云突起者,则当推“茶迷贵妇人”的荷兰。

远在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凭借在航海方面的优势,远涉重洋,从澳门起运中国绿茶至爪哇,辗转欧洲。茶——来自东方的明珠,开始,局限于宫廷和豪门世家的养身和社交的高尚礼仪。嗣后,风行于上层社会,以茶为贵,以茶为荣,以茶炫耀阔绰和风雅。一些富裕家庭的主妇,均以家中备有别致的茶室、珍贵的茶叶和精美的茶具而自豪。

由于人们对茶叶充满了迷恋和遐思,视茶若灵丹妙药,令人为之倾倒,而茶价之昂贵,又令人望而生畏。

迨至17世纪后半叶,茶叶输入量之骤增,茶价之平抑,以及迷于茶叶的各界名人、学者的论证和赞美,饮茶之风,不胫而走,渐次从家庭弥漫于社会,从贵族普及于民众,并敦促商人上书巴达维亚总督将茶叶的输入纳入正常渠道,至1734年荷兰茶叶输入量已达885567磅。

饮茶的大众化,不仅促使社会上茶室林立,以茶为生的商业性茶座应运而生,家庭中的早茶、午茶、晚茶风起云涌,而且十分讲究以茶献客的礼仪,从迎客、入座、敬茶、品茶、寒暄到辞别等均甚为严谨,既寓有东方人的传统美德,又含有西方人浪漫的生活风情,茶、茶仪、茶的文化,凝聚了东西方社交文明精神。

茶迷之风兴起,人们以追求情趣、刺激和享受的强烈欲望,躬亲烹茶,弃家聚会,意兴阑珊,终日陶醉于茶的社交活动。18世纪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妇人》就是对茶在当时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最生动写照。无疑“茶迷贵妇人”对推动西方饮茶风云的深远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荷兰人的饮茶热,虽不如前,但是饮茶之风犹存。全国茶叶年输入总量为23500吨,其中复输出12700吨,本国消费10800吨(1985年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饮茶的人约居80%,年人均茶叶消量为0.70千克。本地人爱饮佐以糖、牛乳或柠檬的浓郁、柔和的红茶,旅居的阿拉伯人则爱饮甘洌、浓重的薄荷绿茶,而中国式茶馆则以“幽香灸灸影疏疏“的茉莉花茶最受人欢迎。

随着人民生活结构的变化,茶叶与其他饮料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茶叶的饮用价值、更新茶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充分显示茶的魅力,造福人类,这是我们今后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