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吃茶去 二、茶叶

1.茶叶命名

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广,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适制两三种以上的茶类。一种茶叶必须要有一个名称为标志。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如西湖龙井,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

茶叶命名通常都带有描述性的。

根据形容形状命名,如毛尖、瓜片、雀舌等。

根据地名命名,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

根据采摘时期不同而命名,如云南的春尖,安溪的秋香、冬片等。

根据制茶技术不同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茶等。

根据茶树不同而命名的,如乌龙、水仙、毛蟹等。

2.茶叶分类

茶树的品种在中国有350多种,可生产出1500种的茶叶;原则上,任何一种茶树摘下来的鲜叶,都可以经由不同的制造方式,制成任何一样茶叶成品。从茶树摘取其嫩叶,依制造方法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种类和名称。而影响其名称不同的关键即是“发酵”。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转红;发酵过程越多,颜色越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甚至是麦芽糖香。

茶叶依制法不同可分为:

(1)未发酵茶:在晴天采茶,让茶叶在日光下萎凋后,以蒸气或焙炒杀死酵素;或在121℃炭火下加热,使其失去活性而无法发酵。处理过后的茶即在93℃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般的香气,如绿茶、龙井、碧螺春等。

(2)半发酵茶:市面上统称乌龙茶,其中又依发酵程度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茶类。分为15—30%发酵程度的轻发酵茶,如文山包种茶与清茶,以清香、茶色金黄为其特色;30—40%发酵程度的中发酵茶,如水仙、冻顶、龙泉,茶汤为褐色;50—70%发酵程度的重发酵茶,如铁观音、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有果香。此即制作过程中让茶叶自然萎凋、部分发酵,并于尚未达到完全发酵时,即焙炒加热至121℃,杀死氧化酵素后,再立即用炭火在低温中加热干燥而成。

(3)完全发酵茶:是经萎凋、揉捻等程序后,再利用茶叶中氧化酵素的作用,于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使其100%发酵后再焙炒制成;如红茶,其茶汤为朱红色,具有麦芽糖的香气。

(4)后发酵茶:茶叶制作完成后,再经历一次长时间自然发酵而成,如普洱茶。

绿茶因是将现摘取的鲜叶,即时通过高温杀青,将刚摘的茶叶摊凉后,投入220—300℃的炒锅中进行锅炒,破坏酶活性,抑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所以其茶单宁、黄酮类、茶碱的含量皆比其他茶类来的高,维生素c含量也是最高的。研究报告中,对六大茶类的儿茶素含量的分析,一克绿茶中含儿茶素108.71毫克,及维生素c 2.5—3毫克以上;而每克红茶中的儿茶素含量则为3.70毫克,且因红茶是经较长发酵过程制成的完全发酵茶,所以氧化程度高,几乎完全不含有维生素c;由此可知发酵程度愈完全,其中某部分的营养素流失程度愈高。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因加工、加热的次数最少,所以保存的成分和新鲜茶叶接近。

3、名茶荟萃

(1)我国历史名茶

在我国数千年的用茶历史上,有过非常多的茶叶品种,从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来简单看看品种众多的名茶。

唐代:根据陆羽《茶经》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有50余种,如:紫笋茶、阳羡茶、霍山黄茶、蒙顶茶、昌明茶、茶萸茶、衡山茶、鸠坑茶、仙人掌茶等。这些大部分属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宋代:据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记载,宋代名茶约有90余种,如建安茶、谢源茶、五果茶、普洱茶、白云茶、花坞茶、龙井茶等。大部分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体。

元代:据元马端陆《文献通考》等记载,元代名茶计有40余种,如头金茶、骨金茶、泥片茶、绿英茶、早春茶、大巴陵茶、雨前茶等。

明代:据明顾元庆《茶谱》记载,明代名茶计有50余种,如碧涧茶、薄片茶、白露茶、绿花茶、白芽茶等。

清代:清代名茶、除绿、黄、黑、白、红等品种外,还发展了新品种——乌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品目,并逐步形成了至今还在继续保留着的传统名茶。清名茶约有40余种,例如:武夷岩茶、黄山毛峰茶、西湖龙井茶、青城山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等。

(2)中国四大名茶

①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产在浙江省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历史悠久。集中产地为杭州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这里林木茂密,成片的茶园处在云雾缭绕之中。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土壤深厚,多为沙质壤土。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讲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当地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高级龙井茶向来就强调要早采,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次之,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和一叶,叶看似旗,芽看似枪,称为:“旗枪”;采一芽和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为“雀舌”。通常制造1千克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7万~8万个细嫩芽叶,其采摘标准是完整的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约1.5厘米。长期以来,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因此全年茶叶生产季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数之多是龙井茶所特有的。

采回来的鲜叶要在室内进行薄摊,厚度约为3厘米。经过8小时左右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减重15%~20%,鲜叶含水量达70%左右为适度。这样做不但可以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决,提高茶叶品质。

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要进行筛分,分成大、中、小三档,分别进行炒制。不同档次的原料,采用不同锅温、不同手势来炒制,才能恰到好处。

高级龙井茶全凭用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势有抖、搭、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炒制是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非常巧妙。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而且因全用手工在热锅中操作,劳动强度甚大。

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辉锅三道工序。

青锅:即杀青和初步造型的过程,当锅温达120℃左右时,涂抹少许油脂使锅面更光滑,投入约100克经摊放过的叶子,开始以抓、抖手势为主,散发一定的水分后,逐渐改用搭、压、抖、甩等手式进行初步造型,压力由轻而重,达到理直成条、压扁成型的目的,炒至七、八成千时即起铞,历时约12~15分钟。

起锅后进行薄摊回潮:摊凉后经筛分,筛底筛面茶分别进行辉锅,摊凉回潮时间一般为40~60分钟。

辉锅:目的是进一步整形和炒干,叶量约250克。锅温60~70℃,需要炒制20~25分钟,锅温掌握低、高、低过程。手势压力逐步加重,主要采用抓、扣、磨、压、推等手法。要领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茶香透出,折之即断,含水量达5%~6%为适度,即可起锅,摊凉后簸去黄片,筛去茶末即成。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历史上向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之别,狮字号为龙井村狮子峰一带所产,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梅家坞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四眼井一带所产。后来,根据生产的发展和品种风格的实际差异性,调整分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狮币峰龙井”香气高锐而持久,滋味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西湖龙井’’叶质肥嫩,但香味不及狮峰、梅坞所产。三个品类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高级龙井茶的色泽翠绿,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品尝高级龙井茶时,一般用玻璃茶杯,85℃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在杯中交错相映,会看到芽叶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好似青兰初绽,翠竹争艳。龙井茶的特点是香郁味醇,没有浓烈之感,适合细品慢啜,要下一番工夫才能领略其香味特点。

②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江区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好似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1 200~1 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汽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再加上质地疏松,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据说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意思就是说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橘、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阴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万~14万颗芽头。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这个过枉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要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豪、烘干。

杀青:在平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投叶 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采用抖、炒、揉三种方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汁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就在这里。锅温50~60℃,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千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搓、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千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40分钟左右。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其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无色透呀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下茶。当茶叶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③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地有金寨县的响洪甸、鲜花岭、龚店;六安县的黄涧河、双蜂、龙门冲、独山;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外山瓜片产地有六安市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一带,旧时为六安管辖,现属金寨县。齐头山所产“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齐头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海拔804米,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与江淮丘陵相连,几十里外就能看到她巍然屹立,如天然画屏。全山为花岗岩构成,林木葱翠,怪石峥嵘,溪流飞瀑,烟雾笼罩。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属淮河流域,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多为黄棕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茶园多在山坡冲谷之中,生态环境优越。

六安瓜片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开园,新梢已形成“开面”,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鲜叶采回后及时掰片,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工序。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量2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千克,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千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千克,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每笼投叶3~4千克,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我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过去根据采制季节,分成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大宗产品称“瓜片”;进入梅雨季节,鲜叶粗老,品质较差,称“梅片”。现在“齐山名片”分1~3等,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级8等,在我国名茶中独树一帜。它的产制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其采摘、扳片、炒制、烘焙技术皆有独到之处,品质也别具一格。

④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产茶已有2 000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800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多。清乾隆年间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这里还有豫南第一泉“黑龙潭”和“白龙潭”,景色奇丽,别样的自然条件滋生孕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风格的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

内质清香,汤绿味浓。阳春3月,茶芽开始萌发,“清明节”过后开始采摘,“谷雨”前普遍开采。春茶采摘时间为40天左右,5月底以前采的为春茶,也叫做“头茶”,开采的头两天,数量很少,称之为“跑山尖”,多在“谷雨”前采制也称为“雨前毛尖”。8、9月间,秋芽萌发,采之则称为“秋茶”。秋季萌芽多为养树而不摘,于是便有“头茶苦、二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之说。

采茶时,不采老(叶),不采小,不采马蹄叶(鱼叶),不采茶果(花蕾、小茶果实),对夹叶则及时采尽。制作特级毛尖,只采摘1芽1叶初展;一级茶采摘1芽2叶初展,二级茶采摘1芽2叶至3叶初展为主,兼有2叶对夹叶;三级茶采摘1芽2至3叶,兼有较嫩的2叶对夹叶;四、五级采摘1芽3叶及2至3叶对夹叶。

新鲜芽叶采摘后需及时炒制。炒制的工艺规程是:青叶入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择拣—再复烘—包装入库。炒制“生锅”起杀青、初揉作用,叶片软绵,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即全部转入“熟锅”。除继续起蒸发水分作用外,主要是进行做条、整形加工,并使之发挥香气。熟锅炒制后,及时进行初烘,彻底毁灭茶叶残余酶的活性,防止氧化劣变,并初步发挥其色香味和固定形状作用。初烘后摊凉数小时进行复烘,复烘之后择拣,再热烘一次即可密封。除人工炒制茶叶外,还有机制。唐代时用水车带动茶磨,将磨碎的茶叶制成团茶;20世纪50年代,用过简易筒形揉茶机和水利揉茶机,大大提高了工效。

鲜叶经适当摊放后,进行炒制。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炒生锅的主要作用是杀青并轻揉。鲜叶投入斜锅中,每次投叶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扫把,有节奏地挑动翻炒。经3~4分钟,叶变软时,用扫把末端扫拢叶子,在锅中呈弧形地团团抖动,使叶子初步成条。炒熟锅是用扫把呈弧形来回抖动,予以紧条和理条,使茶叶外形达到紧、细、直、光。然后将茶叶摊放在焙笼上,约经半小时,再放到坑灶上烘焙。

(3)世界四大红茶

世界的四大名茶是: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和锡兰高地红茶。

①祁门红茶

简称祁红,产于我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又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俗称宝光);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号称祁门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泡过的茶渣)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

②阿萨姆红茶

产于印度东北阿萨姆喜马拉雅山麓的阿萨姆溪谷一带。

当地日照强烈,需另种树为茶树适度遮蔽;由于雨量丰富,因此促进热带性的阿萨姆大叶种茶树蓬勃发育。以6~7月采摘的品质最优,但10~11月产的秋茶较香。阿萨姆红茶,茶叶外形细扁,色呈深褐;汤色深红稍褐,带有淡淡的麦芽香、玫瑰香,滋味浓,属烈茶,是冬季饮茶的最佳选择。

③大吉岭红茶

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

当地年均温15℃左右,

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3、4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

口感细致柔和。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④锡兰高地红茶

这是经典的红茶产地,现斯里兰卡,以乌沃茶最著名,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常年云雾弥漫,由于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至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产于山岳地带西侧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为碎形茶,呈赤褐色。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两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4.制茶

(1)绿茶

我国目前生产和销售的绿茶、红茶等几大类茶叶,其原料都是茶树的鲜叶、嫩芽和嫩枝。相同鲜叶,加以不同的制茶技术,可制出不同品质的茶类;不同的鲜叶要采用不同的制茶技术,才能制出较好的茶叶;“看茶做茶”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自唐代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绿茶加工过程是: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①杀青

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其主要目的:一是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三是蒸发一分水分,使之变为柔软,增强韧性,便于揉捻成形。鲜叶采来后,要放在地上;摊凉2~3小时,然后进行杀青。杀青的原则:一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使杀青锅或滚筒的温度达到180℃左右或者更高,以迅速破坏酶的活性,然后适当降低温度,使芽尖和叶缘不致被炒焦,影响绿茶品质,达到杀匀杀透,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二是要掌握“老叶轻杀,嫩叶老杀”。所谓老杀,就是失水适当多些;所谓嫩杀,就是失水适当少些。因为嫩叶中酶的催化作用较强,含水量较高,所以要老杀;如果嫩杀,则酶的活化未被彻底破坏,以产生红梗红叶;杀青叶含水量过高,在揉捻时液汁易流失,加压时易成糊状,芽叶易断碎。低级粗老叶则相反,应杀得嫩,粗老叶含水量少,纤维素含量较高,叶质粗硬;如杀青叶含水量少,揉捻时难以成形,加压时也易断碎。杀青叶适度的标志是: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无红梗、红叶,手捏叶软,略微粘手,嫩茎梗折不断,紧捏叶子成团,稍有弹性,青草气消失,茶香显露。

②揉捻

揉捻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体积,为炒干成形打好基础,同时适当破坏叶组织,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

揉捻一般分热揉和冷揉。所谓热揉,就是杀青叶不经堆放趁热揉捻;所谓冷揉,就是杀青叶出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放,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揉捻。较老叶纤维素含量高,揉捻时不易成条,易采用热揉;高级嫩叶揉捻容易成条,为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采用冷揉。

目前除制作龙井、碧螺春等手工名茶外,绝大部分茶叶都采取揉捻机来进行揉捻。即把杀青好的鲜叶装入揉桶,盖上揉捻机盖,加一定的压力进行揉捻。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即先要轻压,然后逐步加重,再慢慢减轻,最后部加压再揉5分钟左右。揉捻叶细胞破坏率一般为45%~55%,茶汁粘附于叶面,手摸有润滑粘手的感觉。

③干燥

干燥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烘干机或烘笼烘干,有的用锅炒干,有的用滚桶炒干,但不论何种方法,

目的:一是叶子在杀青的基础上继续使内含物发生变化,提高内在品质;二是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三是排出过多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最后经干燥后的茶叶,都必须达到安全的保管条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叶能成碎末。

(2)红茶

我国的红茶基本上分为三种: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切细红茶。17世纪中叶,福建崇安首创小种红茶制法,是生产历史最早的一种红茶。到18世纪中叶,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功夫红茶制法,之后又有了切细红茶,即红碎茶生产。

红茶的基本制造过程是: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红茶对鲜叶的要求:除小种红茶要求鲜叶有一定成熟度外,功夫红茶和红碎茶都要有较高的嫩度,一般是以1芽2~3叶为标准。采摘季节也有关,一般夏茶采制红茶较好,这是因为夏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适制红茶。

功夫红茶的加工过程为:

①萎凋

萎凋目的就是要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叶片变软,青草气消失,并散发出香气。鲜叶采摘后,要均匀的摊放在萎凋槽上或萎凋机中萎凋。萎凋槽一般长10米、宽1.5米,盛叶框边高20厘米。摊放叶的厚度一般在18~20厘米,下面鼓风机气流温度在35℃左右,萎凋时间4~5小时适度。常温下自然萎凋时间以8~10小时为宜。萎凋适度的茶叶萎缩变软,手捏叶片有柔软感,无摩擦响声,紧握叶子成团,松手时叶子松散缓慢,叶色转为暗绿,表面光泽消失,鲜叶的青草气减退,透出萎凋叶特有的愉快的清香。

②揉捻

揉捻目的:一是使叶细胞通过揉捻后破坏,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内质奠定基础;二是使叶片揉卷成紧直条索,缩小体积,塑造美观的外形;三是茶汁溢聚于叶条表面,冲泡时易溶于水,形成外形光泽,增加茶汤浓度。

红茶的揉捻机一般都比较大,多使用50厘米以上甚至90厘米的揉捻桶。其揉捻的适合度,以细胞破坏率90%以上,条索紧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于叶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

③发酵

发酵是功夫红茶形成品质的关键过程。所谓红茶发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的过程。

发酵室气温一般在24~25℃,相对湿度95%,摊叶厚度一般在8~12厘米为宜。发酵适度的茶叶青草气消失,出现一种新鲜的、清新的花果香,叶色红变,春茶黄红色、夏茶红黄色,嫩叶色泽红匀,老叶因变化困难常红里泛青。

④干燥

发酵好的茶叶必须立即送入烘干机烘干,以制止茶叶继续发酵。烘干一般分两次,第一次称毛火,温度110~120℃,使茶叶含水量在20%~25%;第二次称足火,温度85~95℃,茶叶成品含水量为6%。

(3)乌龙茶

据专家考证,乌龙茶制作工艺起源于福建武夷山,约在明末清初,武夷茶人发现制茶时茶叶在旋转抖动时互相摩擦产生变化,并通过旋转的动态和晾青的静态,在原有制茶工艺的基础上研制出具有自然花香的半发酵乌龙茶。清代僧人阮文锡在其《武夷茶歌》中,详细描述了武夷茶的采制时间、加工方法及获得优良品质的关键,概括了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经验。清代王草堂的《茶说》和陆廷灿的《续茶经》,也都对乌龙茶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乌龙茶制作工艺吸取了红茶、绿茶制作的精华,加上不断完善的技术措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主要的制作程序有:采摘、萎凋(日光或加温萎凋)、做青(晾青、摇青、发酵)、炒青、揉捻、初焙、复焙。

采茶时期因品种不同而定,一年基本上采3次。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前开采;夏茶一般在夏至前;秋茶在立秋后。鲜叶的采摘标准以新梢芽叶伸育形成驻芽后采1芽3—4叶,采摘优良品种有特殊要求,即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一天中最佳采摘时间是在9—14时之间。采下的鲜叶,置于茶篮内,不得紧压久放。采摘的鲜叶力求保持新鲜,尽量避免折断、破伤、热变等。

萎凋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促进鲜叶内部生理变化。萎凋失水的程度要恰到好处,这对提高茶品质十分重要。萎凋必须根据日光程度、鲜叶老嫩及不同品种而灵活把握,俗称“看青晒青”。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弹性,经日光晒后叶片渐呈萎软状,光泽渐退,将两筛并为一筛,摇动数下,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晾青。晒青的原则是“宁轻勿过”,有利于做青的进行。

做青是初制过程中特有的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乌龙茶“金边绿叶”的美丽叶色和特殊香味。通过摇青与晾青的交替进行,叶片在相互摩擦中以破坏茶叶叶片边缘的细胞,并让其挥发水分促进青叶变化。做青过程时而摇动,时而静放,摊青前薄后厚,摇青前轻后重,灵活掌握。做青还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和当时的气候如温度、湿度,采取适当措施来控制。

做青阶段完成后即可将茶青装入大青弧,抖动数下,然后装入软篓,送至炒青间炒揉。炒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火力,破坏酶的活性,中止发酵,高温炒青之后青叶表面柔软如棉,即可取出揉捻;再经复炒复揉这对品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初焙俗称“走水焙”,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温使茶叶中一些物质受热转化。初焙是为了抑制酵素,固定品质,因此要在高温下短时间内(仅11—12分钟)进行,这样可最大限度减少茶叶中芬芳油等物质的损失,又可使酵素失去活力。茶索经初焙后水分蒸发过半,叶呈半干状态。

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再进行文火慢炖。炖火是制茶过程中独特的技术措施,是传统制法的重要工艺。炖火的火温掌握,传统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笼外侧,有一定的热手感即为适度;炖火的温度以85℃左右为宜。炖火的过程约需8个小时左右,每个时段的动态温度、火候的掌握,全凭手感来判定。在焙制中,观察茶的变化极为重要,同时根据茶在焙笼中的变化,及时高速火温并进行翻焙处理。在火候掌握好的情况下焙至足火,在茶叶表面呈现特有的宝色、油润,具有特殊的花果香、焦糖香。

炖火后的茶叶须趁热装箱,使箱中茶叶叶温保持在50—60℃,起到后熟催化作用,以达到提高滋味、增进香气的目的。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工艺。

(4)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叶片为原料,按普洱茶制作工艺制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云南大叶种是中国云南特有的茶树品种,一般茶叶叶片长而厚实,有革质感。采摘大叶种茶树的鲜叶,通常1芽3叶,经简单地锅炒杀青用高温破坏鲜叶的酶活性,蒸发鲜叶中的水分,之后揉捻,使茶叶成索,再晒干就是晒青毛茶。这是普洱茶的原料。把晒青毛茶直接紧压成饼、砖等形状,称为生茶。放置一定时间(5—10年,甚至10—20年),在自然环境中,在温度湿度等作用下逐渐发酵,成品为自然熟化的普洱茶,其工艺为“自然发酵”。把晒青毛茶放在人工的适合茶发酵的温度湿度环境中,在短时间内催化茶的发酵,制茶上称为“渥堆”,经过40天左右的时间,使茶熟化,成品为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其工艺为“人工发酵”。这里所指的普洱茶为经过自然发酵或人工发酵的茶,即常说的“熟茶”。

普洱茶的制作是形成普洱茶特殊陈香的关键,我们将普洱茶的制作分成两个阶段,即初加工制成晒青毛茶和发酵。

首先是采茶。普洱茶采摘鲜叶不是像绿茶、黄茶和白茶,要求芽头不厌其细,越嫩越好,而是要求采摘一芽三叶的鲜茶叶,并适当保留粗老叶片以保证滋味醇厚。普洱茶采制分春、夏、秋三个季节,其中以春茶品质最佳。按茶农的说法则是把一茬一茬的鲜叶和芽头称为一水,春季通常采摘一到二次,即为一水茶和二水茶。普洱茶产区除了大片大片近二三十年栽培的低矮茶树称台地茶以外,两三百年甚至更高树龄的茶树并不少见,所以有随手可采的茶,还有需要踮起脚够着采的、甚至爬到树上采茶的。

茶叶采回后就是萎凋。萎凋即将茶叶摊晾,将鲜叶水分含量减低,使茶叶叶质变柔软。有的自然阴干萎凋,有的轻微日晒萎凋,雨季则以热风萎凋。

第三步杀青。杀青是制茶的专业用语,就是通过用热锅炒(炒青),或是用热汽蒸(蒸青),或是用开水烫(捞青)等方法,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在多种杀青的方法中,用热锅炒鲜叶杀青的方法用得最多。具体方法是将鲜叶放进烧热的铁锅里,双手从锅底兜起茶叶,抖散在锅里,再从锅底抄底抓起茶叶,抖散。如此反复,直到鲜叶不再硬挺,颜色稍显萎黄,锅里升起细缕青烟,茶香和茶青气飘出,就可以了。

第四步抖散摊晾。抖散摊晾的作用是在高温后尽快降温,防止茶叶在高温焖焐下继续变化。把热气腾腾的茶叶从锅里取出,放入竹匾,抓起茶叶,轻轻扬起抖散散热晾凉,迅速使经杀青的茶叶降温,进行揉捻。

第五步揉捻。揉捻是使茶叶成形的“造型”工序。具体做法是双手把茶拢成团,沿椭圆形轨迹连贯地揉、压,揉捻时手下的力量要均匀,太轻了难成条索,难以达到有少量茶汁浸出,不利于后期发酵;揉捻太重了容易揉烂茶叶。当双手感觉有点黏,茶汁开始渗出,手上淡淡地染上点点茶绿时,有清新的茶香,茶叶成了三四条条索连在一根茶梗上时揉捻停止。

第六步晒干。把揉捻好的茶叶摊在竹匾里,放在太阳下晒,晒干后就是晒青毛茶。晒青毛茶有一股太阳的味道,如果赶上连绵阴雨,揉捻后的茶条就多用慢火烘干。所以雨季的毛茶有时有烟火气。现在很多毛茶采用机器烘干的方法干燥。但以日光晒干的毛茶为最传统、品质也最好。

最后压制成型,紧压成各种形状,至今在传统普洱茶产区仍能看见人工压茶的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年份较短的生茶汤色绿黄清亮,香气清纯持久,但刺激性较强;而熟茶叶底红褐均匀,有独特陈香。一般来说,存放宜选择生茶,即饮宜选择熟茶。一些稀有的陈年普洱茶,售价高达数十万元,但对于普通人饮用来说,价格在每斤200—300元的当年普洱茶,也是较好的。普洱茶也并非年份越老,保健功效就越好。从文化角度讲,普洱越老越好;但从食品安全角度讲,10多年的茶就已经达到最高峰。一般来说,生茶可以存放10—20年,熟茶也就存放两三年。如果储存条件非常好,三四十年的陈年普洱茶品质也可以很好,但超过这个年限,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就消失殆尽了,特别是保管不当的,不宜再饮。普洱茶中所含的茶多酚等成分对人体健康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对于降血脂、降血压等方面的研究都只是初步,并没有很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疗效有多显著。人们将其作为一种日常饮料,还是非常健康的,尤其对于胃寒不爱喝绿茶的人来说。

(5)花茶

用茶叶和香花进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花香茶称之花茶,亦称生熏花茶。饮时既有茶的醇厚又香气芬芳。市场上多的是茉莉花茶,历史记载创于明代。其窨制程序为:坯茶处理——鲜花采摘——茶花拌和——静置窨花——续窨——起花——烘焙——提花——匀堆装箱。品种以用的坯花不同而不同。品质要求花香鲜灵持久,滋味醇厚,汤色绿黄而明亮,耐泡。市场上现今提到香片多指茉莉花茶。冲泡方式:约2克香片对150毫升的水泡成一杯,以85℃的热水冲泡。

花茶味甘性凉,有降温、消暑的功效,因此非常适合夏天饮用。而香片淡淡的清香与温润清甜的口感,能缓和紧张的情绪,让心情舒畅、放松,并能改善失眠、提升睡眠品质;也因其内富含抗老化的抗氧化剂成分,所以喝香片促进体内新陈代谢,达到减肥、养颜美容、延缓衰老、消除口臭的功效。此外也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并可降脂、利尿、抑制心血管疾病,及预防癌症。还有它非常适合在饭后或配茶点时饮用,可以帮助消化、清肠解腻。

花茶保存时不宜接触空气,应放在密封的玻璃、陶或锡、铁罐中,置于干燥阴凉处,避免湿度太高、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开封后的花茶,也应尽快饮用完毕;取用时,要用干燥、没有水气的汤匙舀取。

5.茶叶品评

(1)品茶之旨意

茶叶品评是一种奇妙的科学,人们常通过实践来品评出它的包、香、味、形。正确的品评结果,对指导茶叶生产,改进制茶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贸易发展,都富有现实意义。

从品评的结果中,还可以检出茶的品种、培栽、采制方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茶之优劣,往往通过品评来确定。

(2)评茶之设备

茶原产于我国,我国人们对评茶有传统的技艺,目前仍以感官审评为主要依据。茶叶的感官审评是用人的感觉器官,对茶叶化学成分作出的综合反应。这种方法.在用于评定茶叶的经济价值方向比理化分析的结果更全面、更正确、更迅速。为了使这反应符合客观实际,必须具备一定规格的用具和设备等。

①评茶室和评茶台

评茶室应朝北方向开窗。要求光线充足均匀,无阳光直射,窗口装60°倾斜的黑色遮光板,使光线柔和、稳定。室内和周围保持清洁,无异味。

评茶室应备“干看”和“湿看”用的审评台。评茶台用无味木料制成。一般干看台宽50厘米、高1米,长度随需要而定,台面以黑色为宜;湿看台高88厘米,宽50厘米,台面四边有框,高4厘米,左右侧各有一个缺口,长度随需要而定。台面以白色为宜。

②样茶盘和审评杯

样茶盘是抽样用的,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正方形的规格是长×宽×高,为23厘米×23厘米×3厘米;长方形是长×宽×高,为26厘米×16厘米×3厘米。盘的一角开一缺口,漆均为白色。

审评杯碗有大、小两种规格。大的一套多用于审评一般茶类,容量250毫升;小的一套多用于审评较高级的茶类,容量150毫升。杯碗质量要求纯白色,厚薄均匀一致。

③叶底盘和其他

审评红、绿茶一般采用四方形盘,长、宽、高为10厘米×10厘米×1.5厘米,漆成黑色。

另外,应备一台天平、砂时计或定时钟、钢丝网瓢、汤匙、茶桶、开水壶、火炉或电炉等。

(3)品评步骤和方法

茶叶品评要经过抽样、测定水分,然后进行外和内质审评。毛茶的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品质特征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表现。所以,茶叶审评必须有正确的方法。但感官评茶是门应用感官技术的科学,对它的掌握,不仅要求有敏锐的感觉器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评茶知识和经验。

①插取样品

插样是审评茶叶的首要环节,因为茶叶等级是以一个样品来评定的。所插的样必须有代表性。插样前要验件数,然后每件的茶上、中、下及四周各取一把,如插取的样与原始样品大体一致时,即混合均匀作为这批茶的小样,再将每件小样充分混合作为一个总样。反复多次,采用“四分法”,取对顶角的两份,直到取得1斤左右样茶,即可放置样盘中,以供审评。

②测定水分

按照茶叶保管的要求,茶叶中含水量一般以5%~6%为宜。超过这个含水量会使茶叶变质,引起霉菌滋生,发生霉变。

通常感官测定水分,是抓一把茶叶,紧握手中,感到刺手,有沙沙音,稍微用力,条索即断,用手指稍揉即成粉末的。一般含水量约为7%左右;抓一把茶用力一握,感觉有些刺手,条索能折断,捻之只能成片末,含水量约为10%左右;如手握茶叶感觉不刺手,并微有回力,茶条用手指一捻,梗断而梗皮不断离,干嗅香气不高,含水量则在10%以上。由于全凭感官测定难合标准,还要经过仪器测定,对照练习,才能提高感官测定水平,使它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③审评外形

外形审评又叫“干看”。主要评看外形条索、嫩度、色泽、净度四个方面。审评时,首先正确取样(250~500克或100~200克)放入样茶盘,双手持样茶盘两角,平面回转十余转,使盘内样茶通过转动按轻重、大小分层叠在盘内。条大、身骨轻的浮在上层,叫做“面装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叫做“中段茶”;体小而细碎的沉积在下层,叫做“下段茶”。审评时先看面装茶的粗细、松紧、嫩度、色泽和净杂程度;再轻抓一把翻转过来,察看中段茶的细紧、嫩度、重实程度;最后看样盘中下段茶中的碎片、末茶的含量。这样反复察看外形,即可反映原料的老嫩,又可看出制茶技术的高低。

a.条索。条索是茶的外形。评看松紧粗细、弯直、整碎、扁圆等来辨别好坏。以紧细、圆直、匀齐、身骨重实的为好。粗松、弯曲、短碎、松散多块的为差。

b.嫩度。审评茶叶嫩度主要评比芽头多少、叶质老嫩、外形条索的光润度。嫩度要看锋苗的比例。锋苗是指用嫩叶制成的细而尖锋的条索。一般红茶以芽头多、有锋苗、叶质细嫩为好。绿茶的炒青以锋苗多、叶质细嫩、身骨重实为好。烘青则以芽毫多、叶质细嫩为好,粗松、叶质老、身骨轻为较次。

c.色泽。评看茶叶颜色和光泽。茶叶的色泽有深浅、枯润、明暗、纯杂之分。红茶的色泽有乌润、褐润和灰枯的不同;绿茶的色泽有嫩绿,或翠绿、青绿、深绿、青黄以及光润和干枯的不同。

d.净度。主要看茶叶中含梗、末、扑、片、籽和其他非茶类夹杂物的有无或多少。非茶类夹杂物有竹屑、木片、杂草、虫体、兽毛以及砂石、金属等物,无则好,有则差。

茶叶审评除上述四个方面外,还要结合嗅茶叶的香气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酸味或其他不正常的气味。

④内质审评

内质审评又叫“湿看”,包括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四个方面。

审评时,把样盘里的茶样摇匀、压平,然后用拇、食、中三指从面装插到下段茶底部,抓取茶叶一勺,用天平称量3克,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经5分钟后,依次把茶汤倒入审评碗中,先嗅杯中香气,再看碗中汤色,品尝滋味,最后把杯中叶底倒入叶底盘中,察看它的嫩度、色泽和匀度。

a.香气。审评香气要在纯正基础上分别高低和持久等。要反复多嗅几次,先热嗅、再温嗅,辨别高低;再冷嗅,判别持久性。同时,必须按杯排列次序,从头到尾嗅遍,不能无次序地乱嗅。因为嗅过一次的和嗅过几次的,有一定的时间间隙,杯内热度不同,香气也就嗅不到一样,嗅时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和持久性以及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或沾染其他异味。

b.汤色。茶叶内含物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俗称“水色”。汤色主要评深浅、亮暗、清浊等。色度要看是否符合各类茶应有的汤色和是否有变色(陈化包)。亮度是指明暗程度。以汤色明亮为好,亮度差的为次。清浊度是指茶汤清澈或混浊程度,以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易受光线强弱、茶碗规格、冲泡时间长短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审评时要注意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为上。

c.滋味。茶叶经沸水冲泡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都进入茶汤,形成一定的滋味。滋味在汤温降至50℃左右时为最好。审评时,用汤匙把少量茶汤送入口中,用舌头来回抽吸打转,使茶汤充分接触舌上的味蕾,从而辨出滋味的浓淡、强弱、鲜爽、醇和、苦涩等。

d.叶底。把茶杯中冲泡的茶叶倒入黑色的叶底盘或白色瓷碗、瓷盘,然后进行审评。用叶底盘可把叶底拌匀、铺开、压平、观察嫩度、色泽和匀度。用瓷碗或搪瓷盘的,可加水漂洗,使叶张泡在水中,再行观察分析。叶底的嫩度除目光观察外,还可用手指按压。判断它的软硬、厚薄和老嫩程度。叶质柔软而不撑手的为好,有粗糙、皱纹的较差。

影响茶叶审评的正确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评用具的质量不同,冲泡茶叶用水和冲泡时间不同等等。同时,茶叶的外形各因子之间、内质各因子以及外形和内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审评时取样以及泡茶用具、光线、时间、水温和每项因子的评比顺序等等,必须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比较正确的结果。

(4)茶品质不足成因析

①条索

a.粗松:杀青不匀、揉捻不足、炒胚过干。

b.弯曲:滚胚时间过长、初干炒手角度安装不对。

c.团块:解块不够。

d.短碎:杀青不足或过度、揉捻开始加重压、加压时压过长、揉桶转速快、炒干时间过长。

e.扁条:揉捻加压过早过重、初干锅炒投叶量过多。

②色泽

a.花杂:老嫩杂、杀青不匀。

b.泡点:初干或再干温度过高。

c.乌暗:干炒温度过高。

③香气

a.青气:杀青不足或不匀

b.焖气:雨水叶杀青时水汽未抖散,杀青闷炒时间过长,炒坯叶堆积未及时再干。

c.高火:干燥温度较高或时间稍长。

d.焦气:干燥温度过高。

④水色

a.黄汤红汤:鲜叶堆积过久,杀青温度过低,揉捻叶未及时炒坯,炒坯叶堆积过久。

b.混浊:在制品堆积变质。

⑤滋味

a.熟味:杀青温度过低,炒坯温度低、时间长。

b.焦味:干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

c.烟味;初烘焙炉内炭头未除尽,滚筒炒锅或干燥机漏烟。

d.酸馊味:鲜叶或在制品未及时付制变质。

⑥叶底

a.花杂:老嫩混杂、杀青不匀。

b.红梗红叶:鲜叶存放时间过长,杀青温度低或时间长。

c.黄褐:在制品堆积变质。

d.焦斑:杀青或炒干温度过高。

e.叶张不开展:干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

(5)茶叶品评应注意的几点

①粗条一般是老叶制成的,外形色泽较枯,身骨较轻,叶底较硬,叶面有皱纹。壮条是用嫩叶制成的,由于叶肉肥厚,因此,条索粗壮重实,色泽较油润,叶底较柔软,这种茶大都是台刈后的茶、幼龄茶树打顶的茶、阳山的茶,一般管理较好。

②评茶不能只看表面几根粗条和长梗,必须比较中、下段和碎、片、末的含量,中段茶多和碎、片、末少的为好。

③在相同嫩度的茶叶中,一般干度较低的条索较松。机制的茶叶条索较扁直、断秃且多梗,白毫不披露。

(6)名茶品评

名茶是选优越生态环境中优良品种茶树的优质细嫩的芽叶为原料,通过精湛的工艺,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珍品(如茗眉、白眉等)。它不仅外形秀丽多姿,内质香醇可口,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是我国茶叶生产中的精华,也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商品价值较高,需要一个精密审评和合理给分方法。

由于名茶品质特异,其评茶方法必须根据其品质评价,以鼓励茶农进一步发展和恢复历史名茶。

名茶品评的方法,一般以感官审评为主,也可以结合理化审评,分析它的共同性和优异的特点,以求得统一认识,合理定级给价。根据江西省的方法,首先须选择一个既比较安静、光线明亮,又稳定的环境,并具有名茶审评工具,特别是泡茶,要求清澈无异味的软水。目前江西省名茶收购数量虽不多,但要求要比普通茶严格。一般含水量以5%~6%为宜,以保持名茶的翠绿色泽和嫩香,但名茶过于干燥,易于断碎,故收购时,含水量在7%以内也可以,但收入后,必须迅速进行干燥处理。

为了增加名茶产量,照顾到不同的购买力的消费者需要,一般名茶以安排一至五级为宜,可命名为极品、特级、高级、上级、一级五个级,这样比较有更大的诱惑力。

名茶审评具体做法,也可以看外形体态、闻嗅香气、观察汤色、品尝滋味、辨别嫩匀度的顺序进行。

先在代表性的样品中,取样100克左右,置于样盘中经轻轻摇旋茶叶,使茶叶均匀摊平在样盘中,或将茶叶撒在洁白的硬纸上,仔细观察形态和色泽。

再称取样品3克,放在纯白的茶杯中,用无异味的软水泡茶,泡茶用水需经开沸3~5分钟后再沏茶,以提高审评香气、滋味和水色的正确性。

茶叶沏泡5分钟后,可将茶汤倾倒在审评碗中,叶底留存在审评杯中,加上杯盖,闻嗅香气。从审评杯倒出茶汤以后,应尽早观察汤色,时间过久容易变色,再用瓷勺盛小勺茶汤放进嘴里,由舌头循回吞吐、打转,审别茶汤的滋味。最后将茶叶的叶底浸在漂盘中,仔细观察其嫩匀度和色泽。

名茶应以高香持久、多次沏泡为贵。为了区分名茶香高和耐泡性,可采用热嗅、温嗅、冷嗅。经冷嗅茶香不断,多次沏泡仍有余香、滋味醇和可口,这是优质名茶重要标志之一。

名茶外形主要以形态和色泽为主。

①形态

名茶外形,千姿百态、各树一帜。因此,要看形象大方雅致、造型美观与否,会给人以直观美感,对商品的经济价值关系很大。察看体态时,应注意茶叶的松紧、匀整、净度和老嫩,芽尖和白毫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名茶嫩度的重要因素。

②色泽

色泽是指成茶的颜色和光泽,它是鲜叶原料的色素和加工后内质混合而成的。

色泽与名茶关系十分重要。

一般绿茶以嫩绿、翠绿及浓绿,色泽鲜明、调和一致为佳,对那些深灰、褐暗、花杂的色泽,不能列为名茶。

审评名茶内质,以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为主:

①汤色

绿茶汤色以浅绿或黄绿为好,尤以绿中微呈嫩黄明亮者为上。要求清汤有光泽,无沉淀物,明亮如镜。如汤黄色带红或灰褐,就不能列入名茶行列。

②香气

名茶香气是决定其价值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名茶香气有花香、水果香、栗子香和蔗糖香等。有的茶香似乎是单一的一种花香,有的是各种复杂的香气彼此融溶,互相调和,后者是优质茶香的标志,但也有以兰花香的茶,认为是佳茶香之一,优良的茶香能沁人心脾,令人兴奋畅快。

③滋味

名茶中的甜与鲜味,是糖类和氨基酸经过加工后的综合反映,具有一种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美味,通常以鲜爽可口、鲜醇甜和为佳。浓涩、浓烈、苦涩、生涩、熟味都不是名茶应有的滋味。如饮茶时回味甘甜,或饮后有隽永而清凉的甜味,也被认为是优良的茶味。香气和滋味往往伴随一起。因此,审评时滋味要与香气相结合审别。

④叶底

名茶的叶底虽不如香气、滋味重要,但从叶底老嫩、大小、匀齐程度及色泽,可以看出它的采制工艺水平。叶底以嫩匀、完整、明亮者为佳。如江西省名茶“狗牯脑”泡入茶杯,朵朵嫩芽竖立杯中,一旗一枪,相互辉映,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7)十大名茶真假鉴别

①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区,茶叶为扁形,叶细嫩,条形整齐,宽度一致,为绿黄色,手感光滑,一芽一叶或二叶;芽长于叶,一般长3厘米以下,芽叶均匀成朵,不带夹蒂、碎片,小巧玲珑,龙井茶味道清香。好的西湖龙井讲究“板栗香,糙米色”。开汤之后有浓郁的板栗香味,两泡之后,杯壁存留着淡淡花香;龙井应该是糙米壳的颜色,并非越绿越好,而是带有一点微黄。讲究的还有一道重要的步骤:收灰。好的龙井是不能堆成堆的,行内叫“平沙落雁”。假冒龙井茶则多是青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不光滑。

②碧螺春

产生江苏吴江区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银芽显露,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形成现今碧绿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及其“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的特点。假的为一芽二叶,芽叶长度不齐,呈黄色。

③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青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④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青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⑤六安瓜片

产于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其外形平展,每一片不带芽和茎梗,叶呈绿色光润,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内质香气清高,水色碧绿,滋味回甜,叶底厚实明亮。假的则味道较苦,色比较黄。

⑥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

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

⑦祁门红茶

产于安徽祁门县。茶颜色为棕红色,切成0.6~0.8厘米,味道浓厚,强烈醇和、鲜爽。假茶一般带有人工色素,味苦涩、淡薄,条叶形状不齐。

⑧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都匀县。茶叶嫩绿匀齐,细小短薄,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长2—2.5厘米,外形条索紧细、卷曲,毫毛显露。叶底嫩绿匀齐。假茶叶底不匀,味苦。

⑨铁观音

产于福建安溪县。叶体沉重如铁,形美如观音,多呈螺旋形,色泽砂绿,光润,绿蒂,具有天然兰花香,汤色清澈金黄,味醇厚甜美,入口微苦,立即转甜,耐冲泡,叶底开展,青绿红边,肥厚明亮,每颗茶都带茶枝。假茶叶形长而薄,条索较粗,无青翠红边,叶泡三遍后便无香味。

⑩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滋味醇厚回苦,润滑爽口,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耐泡在6—8次以上,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6.茶叶贮存

要做好茶叶的贮存工作,首先就要了解茶叶内含物质的变化情况,正确地掌握茶叶与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关系。

一包刚买来的新茶,贮放不久,颜色变“陈”,茶汤暗浊,香味锐减,新茶不新,令人扫兴。茶叶为什么容易变质?变质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保存?这还得从茶叶的特性谈起。

(1)茶叶的特异性

明代闻龙在《茶笺》中指出:“茶之味精,而性易移”。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原来,茶叶中含有很多亲水性的成分,如糖类、多酚类、蛋白质、果胶物质等,还含有高分子棕榈酸和萜烯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将水分和异味附在自己身上。有人做过测定,在梅雨季节,将干茶摊放露置1小时,茶叶含水量就增加1%以上。同样道理,如果将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如烟草、油脂、化妆品、腌鱼肉、樟脑等混放在一起,无需多时就会被污染,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茶性易移,不同茶类变性程度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茶叶外形疏松、孔隙较多时,比较容易吸湿变质,如条形如茶、烘青绿茶比炒青绿茶明显;炒青绿茶中眉茶比珠茶明显,珠茶又比紧压茶明显等。茶性易移,还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多湿、高温的南方,在同样保存条件下,茶质变化比北方明显,在梅雨季节,变化尤快。

(2)茶叶变质原因分析

茶叶变质,主要是茶叶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空气中发生氧化的结果。如构成绿茶色泽的主要物质叶绿素,在光和热的作用下,自动氧化分解变色,由原来的青翠碧绿变成枯暗无光,儿茶素的自动氧化,使红茶汤色变成浑浊不明,绿茶汤色变成黄褐不清;经过自动氧化的维生素c,不仅几乎失去固有的营养和保健作用,还会产生影响绿茶汤色和滋味的褐色物质——茶褐素。茶叶经过氧化,使相当部分可溶性有效成分变成了不溶性的缩合物质,降低了饮用价值,严重的还会发生霉变,不能饮用。

茶叶的自动氧化快慢与茶叶本身的含水量高低、外界温度、光线和氧气密切相关。茶叶含水量越高,物质的扩散移动和相互作用越显著,变化也就越快。为防止茶叶在贮藏中变质,一般将待藏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最好是4%左右。反之,当茶叶含水量在7%以上时,就容易变质,含水量超过10%,就有发霉的危险;外界温度越高,茶叶自动氧化的速度越快。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氧化速度就要增加3~5倍。当茶叶在—10℃的条件下冷藏,即可抑制氧化过程。

光线除了促进茶叶色素氧化变色以外,还能使茶叶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光化反应,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异味,即通常所说的“日晒味”。因此,茶叶回潮后,切不可在日光下暴晒。

空气中的氧气,虽然通常是分子态氧,氧化能力并不很强,但仍能使茶叶发生缓慢氧化。如果采取人为手段,使茶叶在无氧条件下贮藏,自动氧化即可完全抑制。目前,我国不少小包装茶所以采取抽气充氮法保持,就是运用这个道理。

(3)茶叶的去潮

茶叶疏松多孔,既易吸附异味,又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如果保管不善,就会很快吸湿受潮,甚至生霉变质,不宜饮用。

有的人为了驱除茶叶中的潮气,把茶叶摊放在太阳下晾哂。这种做法有损茶叶品质,特别是对于高级绿茶更为不妥,因为绿茶经阳光照射后,温度逐渐升高,茶叶的内含物便会发生强烈的光化反应。其色素酯类和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致使茶汤变红、滋味苦涩,不仅失去了绿茶原有的新鲜风味和清香,还会产生一股令人讨厌的鱼腥气味,加速茶叶的陈化,使品质变劣。

较好的办法是:当发现茶叶受潮回软时,应及时将保存不当的茶叶放在锅中烘干或焙笼烘干。烘前应洗净铁锅的油盐气味,炒时火温掌握在40℃左右,最高不超过50℃,并不断用手翻动茶叶,炒至手捏茶条成末即可。

(4)贮存方法

根据茶的特性和变质原因,从理论上讲,茶的贮藏保管以干燥(含水量在6%以下,最好是3%~4%)、冷藏(最好是0℃)、无氧(抽成真空或充氮)和避光保存为最好。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以上这些条件往往不可能兼而有之。因此,在具体掌握上,可视各个因子对茶叶变质的大小,抓住茶叶干燥这个主要矛盾,以求达到延缓茶叶变质的目的。就一家一户来说,目前采用较多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①铁罐贮藏法

选用市场上供应的马口铁双盖彩色茶筒作盛器。贮存前,检查罐身与罐盖是否密闭,不能漏气。贮放时,将烘(炒)后的茶叶摊凉后装罐,罐要装实装严。这种方法,取用方便,但不宜长期贮存。

②瓦坛贮存法

选用干燥、无异味、密闭的陶瓷坛1个,用牛皮纸把茶叶包好,分置于坛的四周,中间嵌放石灰袋1只,上面再放茶叶包,装满坛后,用草垫或棉花包盖紧,石灰隔1~2个月更换1次。这种方法,利用生石灰的吸湿性能,使茶叶不受潮,效果较好,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茶叶品质,特别是龙井、旗枪、大方等一些名贵茶叶,采用此法尤为适当。

③热水瓶贮藏法

选用保暖性能良好的热水瓶作盛具,将经过干燥的茶叶装入瓶内,装实装足,尽量减少瓶内空气存留量,瓶口用软木塞盖紧,塞缘涂白蜡封口,再裹以胶布。由于瓶内空气少,温度稳定,这种方法保质效果也比较好,且简便易行。

④塑料食品袋贮藏法

这种贮存方法更为简便。将烘(炒)干摊凉后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装入一只无孔隙的食品袋内,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出,随即用细软绳子扎紧袋口;再取一只袋反套在第一只袋外面,同样轻轻挤压,将袋内空气挤出,再用绳子扎紧袋口,最后把它放入干燥、无味、密闭的铁筒内。

⑤木炭密封贮藏法

利用木炭善于吸潮的特性来贮藏茶叶,其法是先降木炭烧燃,立即用火盆或铁锅覆盖,使其熄灭,然后用干净白布将木炭包起来,放于盛茶叶的瓦缸中间,缸内木炭要根据吸潮情况,加以更换。

无论哪种贮藏方法,还必须注意不能使茶叶与有樟脑异味的物品混装、接触,以免使茶叶受到污染。

(5)仓库贮茶要求

①降低仓库内湿度

一般贮茶仓库密闭性差,尤其是值黄梅季节,库内湿度大,要做到精心保管茶叶,还要靠管理人员辛勤劳动,降低仓库内的湿度。其方法有如下两种:

一是放石灰或干燥木炭法,即在仓库内空处,放上盛入石灰或木炭的容器,每隔一段时期检查石灰是否潮解,如石灰潮解要及时换灰,这样能保持仓库内干燥。

二是吸湿机除湿。此法对贮存红茶是很适宜的。茶叶仓库平时少开门窗,如要换气,需择天晴中午,开窗半小时,以利通气。

茶叶入仓时,要检查有否夹杂霉变茶,入仓后也要勤查仓库,发现霉变茶要及时清除,同要寻找霉变原因,排除霉变因素。吸湿机除湿,只有在仓库平时密闭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平时进出都要及时关闭门窗。

②改善仓库结构

现有不少仓库的屋顶仅盖瓦片,缺少隔离层。因此,需增添一层天花板,增加仓库密闭性能。有的仓库屋顶还设有玻璃瓦,为防止阳光直射,应除去玻璃瓦。

仓库以木板地坪为好,次之为架空预制板水泥地坪。如果缺乏这种条件,亦可用下法代之:改造地坪时,先用三合土整平实,第一层用沥青纸铺底。沥青纸使用前应先摊开存放一段时间再用,否则沥青味太浓,会影响毛茶品质。第二层铺干燥的老糠壳,厚度15~20厘米,然后放上一层竹垫,规格为400厘米×200厘米。采用实心水泥地坪,则需加5%防潮剂。除改造地坪外,还应在墙壁上钉一层塑料薄膜,提高防潮程度。

仓库的门窗,不宜过多、过大。一般的建筑面积每15米2设置80厘米×80厘米窗一扇;而仓库门无论是五间或七间型的,都应设200厘米×200厘米的库门一扇为宜。

仓库前后要宽广,以利空气流通,周围要开设好排水沟,并及时疏通积水,保持仓库四周清洁卫生。

有的人喜欢陈放一些普洱茶,这里再讲一下普洱茶的陈放。普洱茶讲究“干仓存放”。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储存,会加速普洱茶的熟化,但容易造成普洱茶的霉变。普洱茶的存放温度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不宜超过75%,此外,要隔绝有异味的食物,防止普洱茶“吸味”。

(6)怎样辨别陈茶

首先观色泽。茶叶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受空气中氧和光的作用,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缓慢的自动分解。如绿茶中叶绿素分解的结果,使色泽由新茶时的青翠嫩绿逐渐变得枯灰黄绿。绿茶中含量较多的维生素c氧化产生茶褐素,使茶汤变得黄褐不清。而对红茶品质影响较大的黄褐素的氧化、分解和聚合,还有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使红茶由新茶时的乌润变成灰褐。很多人认为花茶汤色越浓艳,甚至发红最佳,认为这样的花茶口感浓、颜色重、品质好。其实好的茉莉花茶汤色应该是金黄色,而颜色重,甚至发红有茉莉花茶往往就是陈茶,或者是新茶与陈茶进行拼配过的。

其次品滋味。我们在选购茶叶时,一定要坐下来品一品。再好的茶,只有在品尝、对比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陈茶由于茶叶中酯类物质经氧化后产生了一种易挥发的醛类物质,或不溶于水的缩合物,结果使可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减少,从而使滋味由醇厚变得淡薄;同时,又由于茶叶中氨基酸的氧化,使茶叶的鲜爽味减弱。

第三闻香气。陈茶由于香气物质的氧化,缩合物缓慢挥发,使茶叶由清香变得低浊。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混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浓变淡,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