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把脉:现在的家长怎么办 §【现象】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在成长中有两个反抗期。第一个出现在三岁至五岁,第二个出现在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在这两个反抗期中,孩子最大的特点是渴望独立、自尊、展示、认可。聪明的家长应该理解、尊重并适当利用孩子这些愿望,因时施教。

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根本不懂什么反抗期不反抗期,或者在孩子的反抗期中仍然一味“反抗”、否定孩子,这就必然会在孩子心里形成阴影,造成孩子反叛情绪升级,甚至酿成悲剧。

许多家长反映,初中生动不动就对家长说,“我青春期,你别烦我!”实际上,这就是孩子在警告家长,他(她)正处在反抗期,要求家长懂得教育策略。有些家长根本不懂这个“术语”,甚至粗暴地说:“我不管你什么青春期不青春期,不许顶嘴!”处于这种情形下的家长和孩子,矛盾和冲突就势必难免。

大行其道的“压服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管教不当,横竖看不惯孩子所作所为

所谓管教不当,大多发生在上述第二个反抗期。孩子处于青春期,家长处于更年期。面对青春期,家长措手不及。

本案例中的这位母亲,后来一直后悔不已。她当初给女儿一记耳光,目的是想矫正女儿的叛逆,结果不但这一目的没达到,反而还使一名优秀学生干部沦为“坐台小姐”,不满16岁就患上多种妇科病。家长如果懂得教育策略,循循善诱,孩子就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类似于这样的家长多了去了。

北京有个孩子叫孙浩,母亲从小就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中考时,他因为1分之差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自作主张报了中专,母亲从此就对他另眼相看。

孙浩知道,这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把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所以,他在上中专第二年时就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且一连通过了好几门。应该说,这个孩子很不错,很有上进心,可是,母亲认为当初他没有考上高中,这些都一钱不值。

1996年,父亲给孙浩买了一台电脑,从此,比尔·盖茨就成了他的偶像。他自学了电脑升级、硬件配置、网页制作,并且获得国际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

中专毕业后,孙浩先后去过几家网络公司做网页设计,在家里组装过几十台电脑。可是当他拿着挣来的钱高高兴兴交给母亲时,她却鄙视他这种赚钱方式“和卖报纸、擦皮鞋差不多,档次太低”。

最让孙浩丢脸的,是母亲一巴掌把他眼镜打掉,他趴在地上、有时甚至是跪在地上摸眼镜时。他觉得,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每当此时此刻,他就非常恐惧、浑身哆嗦,情绪激动。

2002年11月29日,母亲催促孙浩快去天坛南门,因为父亲在那里等他。他说了一句:“唠唠叨叨的,真烦人!”母亲上去就打他一记耳光,说:“你眼里从来就没有我!”不但把儿子眼镜打落在地,而且还抄起地毯刷打他。孙浩顺手拿起电脑桌上的小刀……随后,就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母弑奶伤父案。

当孙浩被警察带离现场时,他冷冷地丢下一句:“我恨我妈!”

当案件成为既定事实后,孙浩冷静地说:“我犯的是不可饶恕的罪。我只希望和我一般大的孩子不要学我;也希望所有妈妈不要像我的妈妈那样管孩子。”

在这里,这位母亲的管教不当就很典型,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横竖看不惯孩子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不理智的程度。

平心而论,孙浩上中专后这样勤奋好学(主动参加自学考试)、刻苦钻研(取得了国际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自强自立(通过组装电脑赚钱),很懂事,也很不容易。可是母亲仅仅因为他没能走一条家长为他设计的上高中、读大学之路,没能达到母亲的期望值(事实上,他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期望),就对孩子耿耿于怀,对他的刻苦努力不屑一顾,任何孩子都受不了。

二是家长包揽了一切家务,孩子感到自己在家里没地位。

孙浩说:“我们家的家庭体系排列,从家务活上、操心费力上,是我妈、我爸、我奶、我,递减排列;而在权威上,是我奶、我爸、我妈、我,递减排列。不管怎么排,我都是最后。”

专家指出,这正是一种不当的家庭管教方式。实践表明,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越是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孩子的自立能力就越差。正确做法是,母亲应当从孩子的起居生活中逐渐淡出。

这些家长也许以为,自己承担了所有家务,是对孩子学习的最大支持。可事实上,这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正常成长环境;而且,由于孩子不承担家务劳动,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家里没地位。

如果这时候家长尤其是母亲再无休无止地唠唠叨叨,孩子在家里没地位的这种感觉就更明显。这时候的孩子就更容易出事,家长和孩子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动辄打骂,孩子很容易得心理障碍

擅长压服教育的家长,动辄就打骂孩子。因为他们只有这种“本事”。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杖之下,必有庸夫”,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得各种心理疾病。

一位女孩从小在父母的打架阴影中长大。小时候,她隐隐约约记得,父亲经常要喝得醉醺醺回来,回来后就莫名其妙地打母亲和她。而每当这时候,她就只能退缩在墙角瑟瑟发抖,根本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稍大一些她从母亲嘴里得知,原来父亲已经提升为局长,在外面有好几个情人,从此就开始讨厌她们。由于母亲不同意离婚,才导致家庭暴力和父母分居。

从此,女儿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开始变得冷漠、无情。在学校,她崇尚武力、憎恨男人,打同学、骂老师,讨厌自己是一个女儿身,学习上也不要好了。

20岁时,这种内心痛苦达到高潮,又无法摆脱。一方面,她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有一个爱自己的男友,做个正常女人;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弱者),她讨厌女人,不喜欢男人。最终,她成为一名同性恋者。

可以说,无论何种原因,动辄打骂孩子,孩子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近几年,青少年心理障碍病人呈上升趋势,攻击行为增多,都与其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家庭暴力(精神虐待)密切相关。

这个案例有些特殊,但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是严父慈母。严父的严,总离不开责打。这种古朴、自然的教育方式已经存在上千年,究其原因是孩子的认知能力差,你和他说道理,他不能理解,所以家长就只好打,寄希望于肉体上的痛苦能够让他们刻骨铭心。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挨严父板子的描写一定记忆犹新。贾宝玉平时被以贾母为首的一群人宠着、护着,忘乎所以,可是只要父亲贾政一回家,就必定会被检查功课,一检查接下来的就必定是打屁股。

其实,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成才的并不多,学坏的也不多。成才的不多,是因为暴力教育不但能造成孩子精神创伤,而且还会增强孩子的暴力性。学坏的不多,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在专制的家长面前不敢反抗、不敢离经叛道,在棍棒的淫威下不敢学坏。

棍棒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性本恶”,认为没有经过教化的孩子与畜畜生差不多,不打不行。而现在的社会环境与过去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民主、法制社会不允许家长打孩子;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也见多识广,决不再是懵懂无知的“畜生”。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挨打后会离家出走或激烈反抗,寻求社会支持。当然,有些家长舍不得打独生子女,那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家长如果抱着“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旧观念,就显得落后了。

总的来看,打骂也许能让孩子一时收敛,可从长远来看一定会给孩子以伤害。这种伤害,有生理上的,但更多的是心理伤害。

生理上的创伤

家长打骂孩子时不顾轻重,什么都可能拿来做工具。如果家长的心理自制力差,孩子又不肯认错,就会越打越狠,由此造成身体伤害乃至丢了性命的也有。常见的有:神经受损、皮下血肿、内脏(主要是肾脏等)受伤、广泛性出血引起的休克。

心理上的创伤

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不要说打骂,就是态度粗暴和恐吓都会精神高度紧张、恐惧,从而引发心理障碍。常见的有:

①身体不适,由于过度惊吓而突然发热、重感冒、呕吐、肚子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

②被遗弃感,主要发生在家长“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恐吓之后;

③恐惧感,主要发生在家长“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的恐吓之后;

④自暴自弃,遇事冷漠、胆怯,本来能做好的事偏偏做不好;

⑤逆反心理强,越打脾气越犟;

⑥暴力性,模仿家长的所作所为,喜欢欺负同学;

⑦说谎,为了避免挨打而学会说谎;

⑧仇恨心理,在感情上渐渐远离甚至仇恨父母,为后来的家庭悲剧种下隐患。

没有亲情,孩子被逼走上犯罪道路

亲情是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最大理由。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了亲情,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无牵无挂”,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持续性,6~10岁的攻击行为可以预示10~14岁时的表现,甚至8岁时的攻击行为可以预示到30岁的攻击表现。这就是说,孩子一旦出现这种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干预,将会影响他们一生。在他们的前半生,随时随地可能由此引发犯罪行为。

安徽省有一位7岁的小男孩,小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母亲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动不动就要发火、打人。孩子8岁时,随母亲来到山西省新绛县老家,在那里上小学。母亲也重新组织了家庭。

上学后,同学都欺负他是外地人,经常把他的书包藏起来,或者两三个人一起打他。回家后母亲只要一听他说这些情况,就要打他、骂他,继父则在一旁挖苦他。可想而知,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打击有多大,又怎么受得了?

孩子感到越来越孤独,走投无路,所以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蒙着被子哭。亲情,对他来说竟是那么遥远!

不在孤独中爆发,就在孤独中灭亡。久而久之,孩子需要找到发泄的方式。有一天他在学校被打回家后,继父怒气冲冲地骂他:“你如果再挨打,回来我也要打你了!”从此,只要同学欺负他,他回家后不但要遭母亲打,还有继父在一旁帮凶。

这样的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他决心拼个鱼死网破。

上初一时,有一天他从教室去操场做课间操时,不小心和同学撞了一下,同学骂了他两句。他觉得忍无可忍,萌生了想杀了他的念头。于是他从本子上撕下两页纸,用铅笔刀割破手指,在上面写下这样的血书:“我正式和母亲、继父脱离关系。”

之后,他把那个同学骗出学校,让他帮助把血书交给他母亲,结果遭到拒绝。于是,他趁他不注意时,把他的头按在一个水池里,用砖头把他砸死。

他说,他也知道杀人后可能有两种后果,一是被判死刑,另一个是坐牢。可是他对这些都无所谓,因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由”离开这个家,一个没有亲情、没人疼爱、生不如死的家!

后来,16岁的他被关进山西省少教所,4个多月过去了也没人来探望他。

压服教育,表明家长缺乏教育能力

家长在打骂孩子时,孩子常常会说:“你们只知道打人!”

这句话说得好!一个“只”字表明这样的家长缺乏教育能力,实际上并不具备做家长的资格。

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联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项“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是放任不管。他们无论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还是打骂,结果总没办法改变孩子。家长缺乏教育能力,是未成年人家教失败的关键。

调查表明,过去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数研究中,通常认为简单粗暴和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罪魁祸首,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在“说谎、学习成绩不好、欺负同学、抢别人钱物、偷拿别人东西、结交有违法行为的伙伴”等6种行为中,总体上看,家长放任不管的比例不到10%,打骂孩子的比例为30%,60%以上的家长都是采取说服教育方式。

这表明,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最关键的并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能够影响教育效果,但却不能决定教育效果;能够决定教育效果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即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

从现实来看,家长普遍缺乏这种教育能力,压服教育、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实际上就是缺乏教育能力的外在表现。家长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就不能说服孩子,让孩子感到反感;家长虽然讲究方式方法,可是缺乏说服孩子的能力和技巧,同样不能取得实效。

浙江省某县城一个俗称“五街”的地方,有一群“五街帮”。16岁的“老大”“黑友”就出身于一个不幸家庭。他很小时母亲就死了,父亲和继母开了一个小矿泉水厂。他读到小学4年级就辍学在家,帮家里送矿泉水。书念不上,父亲没有其他本事,只知道打他,而且经常是绑起来狠狠地打;帮店里送矿泉水,也完全是义务劳动,一分零用钱都拿不到。

2002年8月,“黑友”在一次被打后离家出走,来到街上流浪,一直流浪到过年时被父亲偶然碰到。父亲把他抓回去,又是狠狠地绑起来打。从此,他决心再也不回家了。白天睡觉、上网,晚上到游戏厅玩,有时候到赌场去讨点“彩头”,或者和一帮小混混们打架斗殴。

有一次,不到15岁的他和另外两个同伴与8个成年人在街头斗殴,他拿出一把菜刀把其中一人砍伤,另外7人吓得落荒而逃。他从中得出一条“经验”:“我是小孩,要想不让人欺负,就要比他们更厉害。”

从此,他成了“五街帮”的“老大”,整天不是帮人“抢地盘”,就是到娱乐场所“闹场”、“找女人”,涉嫌团伙作案包括绑架、强奸116起,最终走向监狱。

“五街帮”被抓时有150多人。他们的家长或离异,或外出经商,很多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要说家庭教育根本谈不上。孩子如果“不学好”,家长就只有打。等到他们被抓时,那些家长也没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孩子鬼迷心窍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缺乏良好、有效的家庭教育,一味让孩子听话,却没有让孩子听话的有效办法,动辄棍棒交加,孩子必然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