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把脉:现在的家长怎么办 §【支招】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现在任性的孩子很多,其中大多数是因为从小受到家长溺爱、娇惯、放纵等不良家庭教育造成的。家长对孩子百般疼爱,处处迁就,事事围着孩子转,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甚至宠着孩子去打人骂人,挑吃拣穿,日久天长孩子便会滋生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畸形心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家长想不娇惯他了、开始“收拾”他了,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们人人练就了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不想溺爱孩子的家长,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要让一个人担当重任,就必须让他的身体和意志受到磨练,让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肠胃挨些饥饿,让他的身体感到空虚困乏,让他做事不能轻易达到目的。这是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磨练他的忍耐力,增强他的各种本领。

许多有文化的家长对这段话能倒背如流,可是面对孩子,他们却只记住了第一句“天降大任”,后面的环节居然全都忘了。殊不知,这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没有后面的底气,老天就不会“降大任于斯人”,即使老天“操作失误”,“斯人”也没有能力扛得住。

即使没有多少文化的家长,也不会反对“磨练成人、磨练成才”的观点,可是轮到自己的孩子,他们又往往口是心非,长期、过分地保护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和自信心,对他们将来独立走向社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亿万富翁黄任中是台湾皇龙投资公司董事长。他在儿子读高中时告诉他,“我的财富你拿不到。你大学毕业后必须靠自己创业。”他说:“对于儿子的物质要求,一般我只满足他1/4,以消除他的依赖心理。”(读者或许记忆犹新,黄任中这种只满足孩子愿望1/4的做法,与上面这位美国教育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父子两人一起坐飞机去香港时,黄任中坐头等舱,儿子只能坐经济舱。儿子在美国留学时,父亲规定他必须寄宿,不能搬进父亲在美国的豪华别墅,也不准开父亲的名贵轿车。道理很简单,因为儿子还年轻,年轻人应当先吃苦、再享受,否则就是不劳而获,就无法了解成功的来之不易。

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在我们的家长身上太少了,有的还恰恰相反——宁可自己吃苦受累、省吃俭用,也要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享受,无意中把孩子培养成了纨绔子弟!当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优裕条件时,孩子认为是应该的;当有朝一日家长无力提供这样的优裕条件时,孩子就感到不满,从而不再把家长当人看!

许多家长并不是不懂这样浅显明白的道理,只是觉得,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又何必让他们自讨苦吃呢?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间不长有关。如果经过了三代、五代,家长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经验教训,这种可笑观点就会不攻自破,到时候有意磨练孩子的家长就会很普遍。因为归根到底,目前家长对孩子的补偿心理还十分浓郁。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发现,“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家长不要以为从小磨练孩子,会令孩子反感。当他们成年后,一定会懂得家长的良苦用心,并为此感到自豪。

著名电视人杨澜,在回忆童年时说,“父母的独到之处就是老让我干家务。我在家里是独生女儿,他们觉得女儿太懒了,可能嫁不出去,所以有很多固定的家务是我做的,比如拖地、扫地、倒垃圾、打开水、换煤气都是我做的。高中时,家里买菜也是我的事。他们给了我一个很自然的环境,我想,他们对我最好的教育就是他们的感情非常融洽。我生长在一个非常亲密的家庭中,我小时候天真地认为全世界的孩子都跟我们家一样,长大后才知道我是非常幸运的。”

杨澜的家长培养她的,还只是让她做家务,这也是中国家长让孩子吃苦所能忍受的普遍方式。其实说到底,这还不能算“吃苦”。只有真正的“吃苦”才能起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效果。

在美国,美国家长让孩子做家务,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锻炼锻炼”,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美国南部,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许多州立中学都有一项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这样的要求不可谓不苛刻,但是却从中获益匪浅,家长对此也是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

美国的中学生中有这样一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庭条件多好,孩子在12岁以后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零用钱。通常是男孩子剪草、送报,女孩子做钟点工。为了体现真本事,他们大多选择到外面打工挣钱,表明自己已经具备自立能力。如果是在自己家里做家务赚家长的钱,会被人看不起。

在瑞士,女孩初中一毕业,家长就会把她们送到有教养的家庭去做钟点工,上午打工,下午上学,为期1年。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孩子通常是被送往讲另一种语言的地区打工,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语言。这种锻炼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

在德国,家长不但从来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而且法律还规定,孩子满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如帮全家擦皮鞋等。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日本,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是幼儿园保育大纲上明确规定的。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年都要举办“田间学校”、“海岛学校”、“森林学校”,组织孩子到田间、海岛、森林去“留学”,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了解民间疾苦,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破茧而出,成功必须有磨练过程

让孩子有机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进行磨练,很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即一个人不奋斗、不吃苦就不会取得成功,不会进步。成功必须有一个磨练过程。

一位家长带着孩子去马厩看生小马。只见小马驹一生下来就想自己站起来,但很快就倒下去。爬起来,再倒下,再爬起来,又倒下去。这时候母马走上前去,他们以为母马上前是要帮助小马驹站起来呢,谁知它走到那里就不再往前走了,而是站在那里。

养马人说,母马的意思不是去帮它站起来,而是要给小马以鼓舞和力量。果然,当小马驹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后,更加努力了,两条后腿支了起来。四条腿弯弯地叉开着,然后又重重地摔倒。

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小马驹终于能站住了,并且向母马方向走出几步,接着又是摔倒。而母马看到小马驹向它走来时,不是上前搀扶,却是向后退。小马驹前进一步,它就后退一步。

养马人解释说,这时候无论母马还是人,都不能上前搀扶它,一扶,这马就成不了好马,一辈子都是孬种!

自然界有一种蛾叫“帝王蛾”,它幼虫时期生活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它要蜕变成蛾,就必须闯出这狭小洞口,洞口对它来说就好比一道鬼门关,许多幼虫就是在向外冲杀时不幸夭折的。因为这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破茧而出,而这对幼虫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联想到上面的“孟子曰”,这狭小的洞口似乎就是专门为“天降大任于斯虫也”设置的,它的功能就在于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的成长。因为幼虫在穿越洞口时,必须用力挤压,这样一来就把血液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只有经过这种磨练的帝王蛾,将来才能振翅飞翔。

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在做实验和观察时出于好心,往往会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帮它“剖腹产”。这种“剖腹产”得到的幼虫,由于没有经过原来必须的“阵痛”,它一辈子都飞不起来,当然也就成不了真正的“帝王蛾”!“助产士”成了罪魁祸首!

我们的孩子虽然不是千里马和蝴蝶,但他们的成才原理是相同的,那就是,必须的过程对成功至关重要。省略了这种过程,看起来似乎是减轻或免除了他们的痛苦,可实际上是好心帮了倒忙,效果适得其反。

对此,家长要注意在以下几方面磨练孩子:

一是要对孩子学会说“不”。就好像上面那匹母马一样,当小马驹需要帮助时,要狠得下心来说“不”。要向孩子明确,什么事情应该自己解决,什么事情可以寻求家长帮助,然后严格执行。不要担心别人说你不是“好爸爸”、“好妈妈”,因为你和孩子之间是有合约的。

二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愿意牺牲一切,其实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正常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你生活的全部,而把自己搞得太苦。当孩子的要求过分时就应当拒绝,告诉孩子,家长也有自己的需求,这才是真心关心、爱护孩子。

三是允许孩子生气和不高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是不愿意看到他们生气造成的。孩子只要不高兴了,家长就会上前嘘寒问暖、百般呵护。其实,不必期望孩子任何时候都开开心心。喜怒哀乐,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情感体验,家长应当坦然接受。

四是让孩子学会独立。有的家长甘当家庭“文娱委员”,无论孩子年龄多大,都愿意永远充当他们的“玩具”,给他们讲笑话、讲故事,尽一切办法逗孩子开心。殊不知,这种过腻的关系会让孩子心烦,反而感到不快乐。更重要的是,孩子无法完全独立。

五是充分相信孩子。许多家长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没有经验,不会。可是,明知孩子缺乏经验,又不给他锻炼机会,孩子又怎么能会呢?相信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这是很重要的。

六是不要让孩子淹没在玩具中。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喜欢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只要孩子喜欢,不惜一掷千金。其实,并不是所有玩具都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知识,尤其在玩具太多时。放眼周围,哪样东西不能成为孩子的“玩具”、不能给孩子增加见识?

七是正确表扬孩子。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搞不清怎样表扬孩子才是正确、有效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太多,这也符合“物以稀为贵、多则滥”的规律。在适当时候、适当场合、适当情形下对症下“糖”,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又不至于“甜坏了牙齿”。

八是让孩子承担与其年龄相符的责任。这不仅包括做家务,还包括做其他事情,以锻炼他的自理、自立能力。关键是要从小培养他在这方面的良好习惯,有时需要强迫执行,让他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在失败中学到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以懒制懒,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有的家长说,之所以溺爱孩子,并不是家长要的,而是现在的孩子太懒,什么都不肯做。对照现实,确实如此。但这种观点显然是本末倒置——懒惰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一步步惯出来的。

有鉴于此,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从小就要治一治他们的懒;对已经养成懒惰习惯的大孩子来说,要以家长的懒制孩子的懒。这样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1986年4月,骆晓娟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市。她的父亲是拖拉机手,帮人耕地打粮挣些钱。母亲原来在家侍弄责任田,女儿出生后,就将农田交给丈夫,长年在建筑工地帮人拌水泥、搬砖头、拉斗车。为了独生女儿将来生活得好一些,他们累死累活也心甘。

为此,他们对女儿百般呵护,百依百顺。和其他孩子一样,骆晓娟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一点苦也不会吃。

有一天,妈妈在建筑工地上累了一天,浑身骨头像散了架,回到家里倒在床上就起不来了。而这时,7岁的骆晓娟嚷着要喝水。妈妈说,妈妈太累了,你自己去倒吧!可她就是不听。无奈之下妈妈谈条件说:“你帮妈妈把门背后的拖鞋拿过来,妈妈就给你倒水。”骆晓娟小嘴一撅,“你就不会自己去拿!”女儿如此不懂事,妈妈感到很伤心。为了“挽救”女儿,父母觉得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溺爱孩子了,得想方设法治一治她的懒惰。

这时,骆晓娟已经上学前班了,可是衣服还不会自己穿,更别提做家务了。第二天一早,骆晓娟又坐在床上等妈妈帮她穿衣了,可是等来等去妈妈就是不来。大声叫妈妈,得到的是妈妈严肃的话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完,妈妈就出去做早饭了。

女儿还以为妈妈开玩笑呢,直到快上学了,妈妈还是没来,她只能自己试着穿衣服。妈妈一看,她把两只鞋穿反了,钮扣也扣歪了,但她知道,这第一步成功了。

从此以后,妈妈越来越“懒”了。不但不肯给女儿穿衣服,不肯喂她吃饭,后来连小床也不肯帮她收拾了。

有一次,骆晓娟要请几个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午饭过后,她催促妈妈扫地,妈妈故意说“不用扫了吧?”女儿一听不高兴地说:“地上那么脏,小朋友来了会笑话的!”妈妈装作不耐烦的样子说:“妈妈正忙呢,你自己扫吧。”骆晓娟只好自己拿起扫帚扫地。

可是,她才扫了一半就懒得扫下去了,丢下扫帚倒在床上就装睡。妈妈见了故意大声刺激她:“上次我去××家,她家可干净呢!”

骆晓娟爬起来抱着妈妈撒娇说:“妈妈,你帮我扫吧!”妈妈虽然心疼孩子,可还是硬着心肠说:“不行,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做!小朋友们快来了,可别让他们看笑话哦!”

没办法,骆晓娟只好不情愿地重新把房间彻底打扫一遍。妈妈感到很满意,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女儿几句。

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后,骆晓娟变得勤快多了。不但每天打扫自己房间,而且有时还主动打扫父母房间,洗小手帕、抢着做家务。老师在家长会上也说,学校每次大扫除她都抢着做,学习上也比以前刻苦多了!

1992年9月,骆晓娟上小学了。由于长得瘦,所以常常生病、请病假。为了让女儿锻炼身体,母亲推托说自己腿疼,不能骑车,改过去的自行车接送为每天步行陪女儿上学。由于只有10分钟路程,锻炼效果不明显,母亲又把女儿转学到另一所学校,上学需要30分钟,仍然坚持每天陪女儿步行上学。女儿抱怨睡眠不足,于是母亲鼓励她跑步上学,自己还是照样陪着女儿跑。

就这样,骆晓娟的体质慢慢好起来了,体育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到小学4年级时,不但体态匀称,而且个子比别人高出20公分以上。

在如此这般的培养下,娇生惯养的小姑娘有了钢铁般的意志。

骆晓娟读5年级时,不但个子长得高,双臂也比一般人长,体育老师建议将她送进体校培养。就这样,她进了大丰市体校。在那里,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跑5公里,然后参加队列训练,每天训练时间在10小时以上。骆晓娟吃不消了,偷偷地逃回家,哭着对妈妈说:“只要不让我到体校训练,让我干什么都行!”

妈妈将计就计:“好啊,正好这几天要插秧,你就留在家里帮插秧吧,妈妈也可以偷个懒了。”想不到妈妈居然同意了,骆晓娟特别高兴,可一到田里才发觉,插秧很不容易。几个小时过去了,才歪歪扭扭地插了不到一分地,而且秧苗全都浮了上来,到处飘飘荡荡,她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第二天,她拿起行李回到了体校。走之前她对妈妈说:“我再也不怕吃苦了。”

1996年3月,骆晓娟进了盐城体校。2002年2月,她从江苏省体工队调到中国青年击剑队,成为一名主力干将。

2004年4月,17岁的骆晓娟出征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在全世界600多名剑坛高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女子重剑世界冠军。几天后,她又和队友一起,夺得女子重剑团体世界冠军。

梅花香自苦寒来。骆晓娟的妈妈如果一味溺爱孩子,没有一套治理孩子懒惰的方法,也就不会有骆晓娟的成才。

转变孩子,让家庭充满关怀和爱

骆晓娟从一位娇气的小姑娘,到刻苦训练,最终成为世界冠军的历程,并不是每一位家长舍得的,也不是每一位孩子能接受的。在这里,关键要掌握被家长惯坏了的孩子的弱点,这样才能转变孩子,打造一个全新的孩子。

家长给孩子的溺爱,最初是想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早期依恋问题时发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实际上是一种本能。因为任何一个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怎样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

初生婴儿什么都不会,他要活下去,就必须仰仗某些东西,而妈妈就是这个最主要的“东西”。妈妈无所不能,应有尽有。妈妈的怀抱永远是婴幼儿感觉最温暖、最安全的地方。孩子有了这种感觉,才会有一个稳定的心理基础,才不会碰到一点小事就害怕、焦虑,才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从这一点上来看,家长确实应当给孩子以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且把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传染给孩子,而不是相反。

例如,当孩子一个人要外出时,你就应当告诉他,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好人”,但也有“一点点坏人”,要当心被坏人抱了去。而不能像有些家长吓唬的那样,“外面到处是坏人,你一出门就会被坏人抱了去。”这样的教育,不但歪曲事实,而且使得孩子没有安全感,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怕,这对他的成长很不利!

回到关于溺爱孩子的话题上来。爱是一种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愿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基本的东西,尤其是母爱和父爱。

心理医生认为,越是小时候受到父母溺爱,长大后蛮横无理、情绪亢奋、言行失控、动辄诉诸武力的孩子,就越是内心脆弱不堪、渴望亲情滋润和父母理解的弱者。

在学校,他们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家中,他们和父母、长辈关系不和,担心被这个世界鄙视、被父母遗弃,担心自己将来会一事无成。他们对家长的粗暴态度甚至打骂家长,实际上是一种色厉内荏的表现,目的是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苦措,自觉不自觉地用这种方法吸引他人注意。

懂得了这一点,家长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就能解决问题。这里的爱和关怀,并不单纯指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事实上,溺爱孩子的家长在这方面已经仁至义尽了,更关键的是,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爱。

家长可以试着诚恳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我的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也许中国家长并不习惯于这样说话,可是这样说话的效果确实非同一般。你可以注意一下,当孩子听到你说这句话时,脸上是不是有一种惊讶和感动的神情?即使孩子正在发火、正在大声呵斥、正在摔东西,听到这句话也会立即罢手。

这就是以柔克刚的艺术。懂得这种艺术,就能挽救孩子,而不至于像本案例中这样闹得家破人亡。

【名言】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法]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