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周围,你会发现,不同的家庭类型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行为素质较高,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综合素质往往也高。他们比同龄人具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在同学中具有更高威信、更强号召力。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家长在用威信引导、影响孩子,而不是用我压你服、体罚孩子的方式纠正孩子。家长通过威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既省力又省事,家长和孩子都不累,而且关系相处得好,与压服教育的效果恰恰相反。
对于喜欢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来说,最缺的是威信,家长应当用威信而不是武力来教育孩子。
夸奖孩子,尽量给孩子贴好标签
尽量给孩子贴好标签,原理在于教育上的贴标签效应。意思是说,家长和老师如果能给孩子在某一方面下一结论,会导致他们产生与结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夸赞孩子,让他在愉快的心情下去实现目标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时时处处都在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也时时处处在被家长和老师贴标签。好标签(即好的结论),能够激励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负标签(即不好的结论),则容易导致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更难改变。
好标签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和赏识,坏标签则来自打骂和惩罚。
家庭教育的真谛在于解放孩子的思想,提高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批评、压服孩子的做法在特定条件下也许能奏效,如果用多了,效果必然不会好。
有一位女孩学习成绩很不错,在全班排名第3,可是她仍然非常自卑。她认为自己是全校最自卑的人。后来心理医生了解到,原来她一直是在父母的打骂声中长大的。每当她学习成绩下降时,父亲就会让她脱掉裤子,用皮带上的铁头抽她,非要打出血来不可,而且不许哭,所以她只好强忍着,心里对父母充满仇恨!最恐怖的一次是,母亲捂着她的嘴,便于父亲更猛地打她身子而别人却听不到!
每当亲朋好友提起她,母亲都会感到骄傲。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不错外,其他方面她都很痛苦、不适应。
后来,她考上北京一所大学的幼教专业。上大学后,她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不适应大学生活,无法体会别人的感觉。
她心里总感到一片灰暗,在别人面前经常有羞耻感,心里脆弱,经常一个人用小刀割手腕。
每次和家里通电话,她都会告诉父母,自己在大学里很压抑,尤其是过去的经历,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可是母亲只会对她说“忘了过去的事”,其他就无能为力了。
每当她回忆过去父亲打她的一幕幕恐怖场景时,就会浑身战栗、默默流泪,又怎么能轻易忘掉呢?
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的分数就等于成长。家长以为,孩子只有考上理想大学,自己才会满意;可是殊不知,为了“不达目的不罢休”而采取的打骂行为,以及它给孩子童年带来的伤害,会深深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与家长的根本宗旨——日夜操劳挣钱供孩子上学,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并不一致。
正确做法是,孩子的分数也要,但这是建立在孩子能力基础之上、家长的教育符合科学要求的背景之下实现的。如果家长懂得夸奖孩子比批评、打骂孩子更能提高学习成绩,家长还会推崇“法西斯主义”吗?
日本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成才率要比很少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高5倍!这里的“经常”,其实频率并不高,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每天有一句就够了!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只要你今天夸孩子手洗得很干净,第二天他的手会洗得更干净。对于小学生来说,今天你夸孩子的字写得比上次好,下一次他的字会写得更工整;今天你夸他懂礼貌,明天他会更礼貌……
夸奖孩子的作用在于,不仅仅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更能在心情愉快的情形下去实现目标。这比家长一本正经要求他们干这干那、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容易接受得多。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中学生来说,能够每天得到家长一句夸奖的已经不多了。家长懂得应该什么时候夸奖、怎样夸奖孩子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就更少了。两者相乘的结果,使得夸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微乎其微,这是家长要严重关切的。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道理人人都懂,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要经常夸奖而不是批评孩子,这一点许多家长忘记了。
不施淫威,努力树立家长威信
有的家长会说,不打不骂,孩子怎么肯听你话呢?
先不说孩子是否一定要听家长的话、家长的话对不对,单看这种观点就是错误的。这些家长以为,只有打骂孩子,孩子才能听话,根本不知道孩子不听话的根源在于家长缺乏威信。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家长打不过、骂不过孩子了,家长还能怎么样呢?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有位作家的儿子,从小就挨打,一直打到高中毕业后依然如此。逆来顺受了10多年的儿子,在一次挨打时突然一把抢过母亲手中抡起的木棍,狠狠回击在母亲头上,接着又将父亲击倒,仅仅两下,就造成双亲一死一重伤的悲剧。
正确方法是,家长要努力树立威信,让孩子在家长的威信而不是淫威下成长。这不但能让家庭教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更能让孩子有自信,具备成功的心理基础。
一位小学3年级男孩,母亲是中学教师。男孩只要在家里,就会一天到晚拿各种各样的知识题考问母亲,一旦母亲答不上来,他就会幸灾乐祸,露出鄙视的神情说:“哂,什么都不懂,还当老师呢!”令她毫无办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就是因为她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
什么叫威信?所谓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誉,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意志和服从。一般来说,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家庭教育作用就越大,家长就越受孩子欢迎和敬佩。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孩子自觉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威信,要想教育好孩子,靠什么?除了压服教育以外,还真的没什么办法。许多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除了孩子的责任,原因主要是家长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和地位。
家长的威信主要表现在:孩子尊重、爱戴、信赖家长;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能够自愿地、毫不勉强地接受。这是一种家长求之不得的理想状态。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建立起这种威信呢?总体上看,主要有这3方面要求:一是高尚廉洁的品格,例如热爱祖国、忠诚事业、待人热诚、乐观向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是知识广博,能够满足孩子不断增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三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比如平等、民主、友爱、尊重孩子、和睦相处等。
儿童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信,取决于潜意识中早年体验的积淀,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孩子如果经常受到家长打骂、体验不到父母的权威,长大后必然缺乏自信。
要求家长不能打骂孩子,而要凭威信让孩子听话,许多家长是无法胜任的。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是互惠互利的商业原则——无论你多么爱孩子,都要把孩子当“别人”看待。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要让孩子占你的便宜,当然你也不要去占孩子便宜。这种人际关系效应的体验,能很好地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既守信用又不可欺,就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崇高形象,这种形象终生不会崩塌。
古今中外,有太多的成功人士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父母早年对他们的影响。这些家长有许多是文盲、半文盲,却能让孩子赞赏、感激一辈子,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的威信、人格魅力在起作用。
而现在许多家长有大学以上文化、有很高职务、有雄厚经济实力,在孩子眼里却一分不值,难道这不是家长的失败吗!
意义障碍,正确面对孩子逆反心理
意义障碍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青少年学生由于某些心理及社会原因,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两大类。意义障碍会影响孩子理解、接受、遵循道德规范,严重阻碍孩子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那么,意义障碍与家长的压服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孩子在从童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急剧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老师、追随家长,甚至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表示反感。家长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越来越“管不住”孩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重。家长打骂孩子的许多情形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的,所以,了解意义障碍的成因和特点,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认识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何融洽与孩子的关系、如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等很有帮助。
意义障碍的成因及家长对策,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①孩子的认识水平在提高,能够开始用怀疑、重新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反映。如果家长和老师这时候给他们的印象不好,就很难教育他们,因为他对你不信任。
家长的对策是,要用欣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这种成长,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观点,以身作则,树立起家长威信。当孩子觉得家长值得信赖了,家长的话孩子自然会听得进。
②较强的独立感和成人感,使得他们希望与外界达成平等、互利的地位,不希望家长干预;可是由于认识能力有限,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又希望能得到家长指点,不希望家长完全不管他们。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们经常通过反抗来争取平等地位。
家长的对策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感和成人感,不要过多干预他们的言行,实行“有度服务”——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才给他们提供帮助。家长要明白孩子的某些反抗是出于“外交需要”,所以不能太当一回事。家长如果不懂这一点,就会无故增加许多摩擦。
③这时候的孩子,在情感方面具有两极性,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苦恼,而且不愿意向家长诉说;另一方面,又会埋怨家长不关心、不了解他们。为了反抗家长对他们的漠不关心或刨根究底,他们有时明知家长是对的也要对着干,宁愿以失败和惩罚来换取情感上的“平衡”。
家长的对策是,理解他们的喜怒无常,采取中庸之道,既不要对他们漠不关心,也不要追根究底、唠唠叨叨。理解他们的“对着干”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发泄而已。
④生活在信息时代,孩子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从书本、课堂上获取知识,兴趣定向性弱。再加上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思想上容易造成不安和混乱。当他们用理想化的眼光,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找来找去找不到理想的道德行为模式后,会希望自己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来。这种“出规”行为,会与家长的要求发生严重冲突。
家长的对策是,在课堂学习之外,鼓励孩子了解更多社会现实。这样,他们会对家长的良苦用心有更多体味。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就方便多了。
⑤孩子受同龄人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有好有坏。许多家长不懂得他们的心理特点,只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他们的群体交往进行简单粗暴的干预,从而与孩子关系紧张。
家长的对策是,从家长和孩子的共同角度,指导孩子选择同伴交往环境。如果有必要,确实也需要限制他们与不良人群的来往。较好的做法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充实学习内容,不要采取偷看日记、窃听电话、打骂、关禁闭等极端做法。
⑥除此以外,这个年龄的孩子强烈的性好奇与性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性成熟与性道德之间的矛盾、课程难度较大与学习能力不强的矛盾、爱说爱玩爱冲动与纪律约束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道德和情感障碍。
家长的对策是,提前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消除他们这方面的迷茫,向他们灌输性道德和法制观念。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请家教来巩固、提高,增强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家长能够清楚地了解青少年意义障碍的特点和成因,就能在相互沟通方面提供极大帮助,从而避免许多打骂孩子的行为发生。
孩子认可,就能从不听话到听话
孩子想独立、家长要管教,于是家长就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就认为家长管得太多。从家长角度看,要协调好这对矛盾,关键是要解决孩子对家长的认可问题:认可家长的教育“资格”、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能力,这是让他们从根本上对家长心悦诚服的途径。
要达到这个目标,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让孩子认可错误原因
孩子不听话,原因可能在孩子身上,也可能在家长身上,或者是家长教育方法有问题。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说:“这孩子总是不听话,再这样,我就……”,接下去可能真的就是一连串针对孩子的惩罚措施。
这种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的做法,既冤枉了孩子,又不能让孩子信服,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会继续激化矛盾。
让孩子认可家长威信
孩子不听话,往往表明家长缺乏威信。就好像你单位里的领导,没有威信怎么能令员工信服?
年龄小的孩子,对家长的服从带有盲目性,所以小孩子“好骗”。孩子长大后,他们会用自己的观点看问题,家长就不那么好“对付”他们了。家长只有树立威信,才能让孩子佩服。
试想,如果你自己好吃懒做,却要孩子勤快,孩子会听吗?
让孩子认可教育内容
孩子不听话,往往与家长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家长让孩子认可教育内容,矛盾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例如孩子要去游泳,家长担心安全问题,于是坚决不许去,这样就势必产生矛盾。如果家长对孩子说:“去游泳好哇,但怎么保证安全呢?”然后进行具体落实,就不但能满足孩子愿望,而且能让他学到处事方法,这时候的孩子就不至于不听话。
让孩子认可教育方式
孩子不听话,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这时候,家长要改进教育方式,或者让孩子认可自己的教育方式。
例如孩子作业做完后,想出去玩一会。家长如果批评说,“你就知道玩,做完了就不能预习啦?”孩子就会气呼呼地,下次做作业就再也不这么起劲了,慢慢做吧,反正也不能出去玩;如果家长微笑着说:“好吧,出去玩一会,时间可不要太长啦”,教育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让孩子认可约法三章
孩子不听话,往往是家长没有对他们约法三章,责权利不明,或者家长言而无信。
实验表明,人进了黑暗房间后,只有当他触摸到四周墙壁时,才会消除心中恐惧,满怀好奇地去探索这个空间。对孩子约法三章,实际上也就是要告诉他有多大的权力、能够在多大空间内自由发挥。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例外管理”——当他们违反规定时,再去批评、惩罚孩子,孩子才会心悦诚服。
让孩子认可家长有所不能
孩子不听话,往往表明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
在青春期之前的孩子眼里,家长几乎是万能的。家长只要具备学识和耐心,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可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这时候他对世界充满了逆反心理上的挑战。他们挑战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原来认为无所不能的家长。这时家长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尊重孩子,承认自己“有所不能”。
这样,许多矛盾和冲突就可以避免发生。
【名言】
粗糙轻率的家庭管理作风,是最贫乏、最无教育智慧者采用的。可不是吗?最不开化的野人和最笨的农夫,都会想到用打几下和骂几句作为惩罚。
——[英]斯宾塞